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拓展语文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赏能力、借鉴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 “终身学习”型社会人的发展需要。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源头活水。本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及目标,就学生的语感形成、思维发展、写作能力等方面阐述了语文课外阅读的意义,并对语文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感;思维;写作;源头活水
教育要适应新的形势,走素质教育的道路,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而作为检验教学效果重要手段的考试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就语文学科而言,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从考试的指导思想到命题方式都侧重于考查知识运用和能力发展的整体素质,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新的倾向——“让那些读书多,会读书的考生在考试中占据先机。”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语文教师要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就需要在引导学生会读一本语文教科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在拓宽读书视野中吸纳知识,提高能力,让课外阅读成为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首先,课外阅读可以促进语感的形成。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约定俗成,语感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它的形成是由过去的知识、经验在心理结构中的积淀。阅读能力的核心便是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能力。语感敏锐的人往往能直接迅速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还可以体味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反之亦然,语感的优劣,也来自于读书的积累。书读的多了,富有积蓄,“感觉”自然灵敏,也就可以语言表达的思想内涵。与课堂阅读相比,课外阅读不拘形式,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带太多的功利性,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阅读,更容易获得全面的认识和整体的领悟。因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博览群书,积累语言材料,促进学生语感形成,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其次,课外阅读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在历年的考试中,作为语文考试重头戏的阅读与理解始终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其原因固然很多,缺乏阅读训练显然是重要的一点。阅读是锻炼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智力的重要手段,人的智力结构的核心要素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聚精会神地阅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思索、想象、判断和评价的过程,所以有人说阅读是对原文的一种再创造。课外阅读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发挥或发展创造性思维。深入文章之中把握文章脉络,理清作者思路,根据需要对文章进行思考评价,不仅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其分析综合能力也自然而然得到提高。科学的阅读可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发展,进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
再次,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写作的水平。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目前的学校教育尚未走出传统应试教育的苑囿,学生的生活单调,写作的素材显得匮乏,写好作文主要靠的是学生阅读的积累。读书,实际上就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可以使学生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既积累了写作素材,也学会了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理解,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长期的阅读对于学生语言的积累尤其重要,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乃是前人读书与写作的经验总结。
客观地讲,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面对繁重的学业,学生不堪其苦,无暇旁骛。二是不少家长存在认识的误区,他们认为课外阅读对于考试的作用不会立竿见影,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他们不愿意让孩子花费时间读课外书。三是,现今的图书市场鱼龙混杂,中学生缺乏相应的鉴别能力,不少学生沉迷于某些格调不高的“言情”、“武打”或陶醉于一些品位低俗的“搞笑”书籍。这种缺乏选择和鉴别的阅读不仅质量低下造成盲目的浪费,甚至让学生走入歧途。
课外阅读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加强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对语文教师来说显得特别重要。
课外阅读一般需要遵循由博到约、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的规律。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根据教材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一、结合教材相机诱导阅读名著
名著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经久不衰,中学课本中涉及不少篇目,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在课堂上的精彩品赏,诱发学生的兴趣,采用扩展阅读法,使学生的阅读触角自然向课外延伸。在引导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推荐的名著如《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水浒传》等中外名著的基础,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一些要求。
二、根据学生心理引导阅读时文报刊
时文是指那些贴近时代生活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符合青少年学生的阅读心理,学生最感兴趣。如《读者》、《青年文摘》、《时文选粹》、《情感读本》等刊物中登载的优秀文章,各类报纸文学版的优秀作品等。另外,电脑迅速普及,信息高速公路全面开通,以光盘等为质料的电子书刊也很快走进了人们的阅读视野,越来越广泛地得到认同,受到喜爱。这样依托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网络读物和电子书刊方兴未艾。此类新兴读物以其丰富的内容、快捷的速度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语文教师也应该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网上阅读。
三、塑造精神激发阅读传记文学和科普作品
伟人们以其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感染人们,他们的成长过程对我们今天成长中的新一代仍然有借鉴意义。合理地选择一些伟人传记阅读,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是十分有益的,像《鲁迅传》、《少年周恩来》、《爱迪生》等都值得一读。科学普及读物。现在各类科普读物和通俗的文学向青少年儿童介绍大量新鲜的科学知识。如《科学大众》、《世界博览》、《百科知识》等,它们可以打开青少年心灵的科学之窗,激起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四、指导中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读书贵在有所得,方法科学合理,读书才会受到应有的效果,中学生读书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摘录与随感。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广撷博采并内化吸收,学以致用。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每读完一本要写下读书心得或随感等。
(2)精读与略读。从应用的角度看,略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3)交流与讨论。阅读后,学生之间可互相交流阅读情况,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交流心得,也可举行课外知识竞赛。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更多的信息,也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拓展语文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赏能力、借鉴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 “终身学习”型社会人的发展需要。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 池美娇,《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例谈》,《教育评论》2000年第5期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3] 李福灼、陈玉秋,《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期
[4] 林玲,《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提高学生语文素质》,2007年第21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感;思维;写作;源头活水
教育要适应新的形势,走素质教育的道路,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而作为检验教学效果重要手段的考试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就语文学科而言,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从考试的指导思想到命题方式都侧重于考查知识运用和能力发展的整体素质,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新的倾向——“让那些读书多,会读书的考生在考试中占据先机。”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语文教师要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就需要在引导学生会读一本语文教科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在拓宽读书视野中吸纳知识,提高能力,让课外阅读成为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首先,课外阅读可以促进语感的形成。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约定俗成,语感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它的形成是由过去的知识、经验在心理结构中的积淀。阅读能力的核心便是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能力。语感敏锐的人往往能直接迅速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还可以体味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反之亦然,语感的优劣,也来自于读书的积累。书读的多了,富有积蓄,“感觉”自然灵敏,也就可以语言表达的思想内涵。与课堂阅读相比,课外阅读不拘形式,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带太多的功利性,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阅读,更容易获得全面的认识和整体的领悟。因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博览群书,积累语言材料,促进学生语感形成,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其次,课外阅读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在历年的考试中,作为语文考试重头戏的阅读与理解始终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其原因固然很多,缺乏阅读训练显然是重要的一点。阅读是锻炼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智力的重要手段,人的智力结构的核心要素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聚精会神地阅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思索、想象、判断和评价的过程,所以有人说阅读是对原文的一种再创造。课外阅读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发挥或发展创造性思维。深入文章之中把握文章脉络,理清作者思路,根据需要对文章进行思考评价,不仅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其分析综合能力也自然而然得到提高。科学的阅读可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发展,进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
再次,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写作的水平。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目前的学校教育尚未走出传统应试教育的苑囿,学生的生活单调,写作的素材显得匮乏,写好作文主要靠的是学生阅读的积累。读书,实际上就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可以使学生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既积累了写作素材,也学会了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理解,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长期的阅读对于学生语言的积累尤其重要,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乃是前人读书与写作的经验总结。
客观地讲,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面对繁重的学业,学生不堪其苦,无暇旁骛。二是不少家长存在认识的误区,他们认为课外阅读对于考试的作用不会立竿见影,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他们不愿意让孩子花费时间读课外书。三是,现今的图书市场鱼龙混杂,中学生缺乏相应的鉴别能力,不少学生沉迷于某些格调不高的“言情”、“武打”或陶醉于一些品位低俗的“搞笑”书籍。这种缺乏选择和鉴别的阅读不仅质量低下造成盲目的浪费,甚至让学生走入歧途。
课外阅读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加强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对语文教师来说显得特别重要。
课外阅读一般需要遵循由博到约、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的规律。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根据教材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一、结合教材相机诱导阅读名著
名著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经久不衰,中学课本中涉及不少篇目,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在课堂上的精彩品赏,诱发学生的兴趣,采用扩展阅读法,使学生的阅读触角自然向课外延伸。在引导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推荐的名著如《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水浒传》等中外名著的基础,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一些要求。
二、根据学生心理引导阅读时文报刊
时文是指那些贴近时代生活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符合青少年学生的阅读心理,学生最感兴趣。如《读者》、《青年文摘》、《时文选粹》、《情感读本》等刊物中登载的优秀文章,各类报纸文学版的优秀作品等。另外,电脑迅速普及,信息高速公路全面开通,以光盘等为质料的电子书刊也很快走进了人们的阅读视野,越来越广泛地得到认同,受到喜爱。这样依托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网络读物和电子书刊方兴未艾。此类新兴读物以其丰富的内容、快捷的速度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语文教师也应该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网上阅读。
三、塑造精神激发阅读传记文学和科普作品
伟人们以其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感染人们,他们的成长过程对我们今天成长中的新一代仍然有借鉴意义。合理地选择一些伟人传记阅读,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是十分有益的,像《鲁迅传》、《少年周恩来》、《爱迪生》等都值得一读。科学普及读物。现在各类科普读物和通俗的文学向青少年儿童介绍大量新鲜的科学知识。如《科学大众》、《世界博览》、《百科知识》等,它们可以打开青少年心灵的科学之窗,激起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四、指导中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读书贵在有所得,方法科学合理,读书才会受到应有的效果,中学生读书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摘录与随感。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广撷博采并内化吸收,学以致用。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每读完一本要写下读书心得或随感等。
(2)精读与略读。从应用的角度看,略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3)交流与讨论。阅读后,学生之间可互相交流阅读情况,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交流心得,也可举行课外知识竞赛。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更多的信息,也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拓展语文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赏能力、借鉴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 “终身学习”型社会人的发展需要。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 池美娇,《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例谈》,《教育评论》2000年第5期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3] 李福灼、陈玉秋,《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期
[4] 林玲,《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提高学生语文素质》,2007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