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教学往往在模式化教学中磨灭了学生的兴趣,固定僵化的教学思路使课堂索然无味。那么,如何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呢?
一、字斟句酌,构建探究课堂
学习李商隐的《锦瑟》时,经过一番朗诵体会和指导之后,向学生展示去掉中间四句后的《锦瑟》(七绝):“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并和学生展开探讨:
师:这首七绝表达什么情感?
生1:对失去了美好的过去的怅惘之情。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1:从“思华年”和“惘然”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
师:若再改成五绝:“锦瑟五十弦,弦柱思华年。此情成追忆,当时已惘然。”与“七绝《锦瑟》”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2:第三句追问的语气没了。
生3:缺了“只是”,少了份失落感。
生4:去掉“无端”,少了点韵味。
师:少了什么韵味?
生5:无理由的埋怨,让人感到诗人无法抑制的悲痛。
师:这位同学对诗人情感的体验很细腻,那么多了两个“一”,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6:两个“一”放进去,增加了悲痛的力量,每一弦、每一音都勾起诗人的悲痛。
师:是的,这些字看似平常,其实最为关键。每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如果没有中间四句,这首诗的情感还是比较明确,加上中间四句就不一样了。“一篇锦瑟解人难”,难就难在中间四句。加上中间四句,全诗有什么不一样了?
······
此诗精炼含蓄,字字含情,值得反复推敲。通过字词的细细品味,语句的斟酌探讨,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总的来说,诗词的赏析,切忌大而化之,只作简单的意象分析和情感梳理。体验得越是细腻,学生的兴趣越是浓厚;探讨得越是充分,学生的积极性越高。
二、形诸笔端,体验创作快感
每位学生都有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创作的契机,用写作来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以写促读有多种方式,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1.以诗解诗
所谓“以诗解诗”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所写的诗歌来表达对诗词的理解。学习《拟行路难》时,在进行朗诵指导后,要求学生在仔细研读诗歌的基础上写一首诗歌来表达对这首诗情感的理解。有学生这样写道:
置水一杯缓缓流淌,
流向无数处未知的地方
人生而迷惘,总是跌跌撞撞
如若执酒当歌,唱一曲惆怅缭绕的叹息
任内心咆哮,颜色坦然自若如木石
怀一世愤慨,悠悠惘然度一生。
“以诗解诗”的教学方式给了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学生会为了创作而更主动地体会诗歌的情感,品味每个词语。
2.想象补白
所谓“想象补白”,就是要求学生补写诗词留下的艺术空白。温庭筠的《菩萨蛮》对于晨起的少妇这个形象进行了简单的勾勒,并未描写其心理。可以引导学生从少妇的动作体会其心情,并展开想象,补写其心理。有学生这样写道:
温和儒雅的你,如今在哪里?你的微笑像蝶一样美丽,荡漾在我心里。你轻易地点开了我的心,却为何不让我在你心中绽放。别让我在寂寞中枯萎,凋谢。你是否愿意和金鹧鸪一般,与我一起双飞双宿。
诗词往往留有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教师要善于寻找值得想象的艺术空白,引导学生挖掘诗句字里行间的内蕴,启迪学生展开想象,补其空白,这既可以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化诗入文
所谓“化诗入文”,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前提下,借题发挥,重新立意,布局谋篇,写一段有自己观点的文字。在学李煜的《虞美人》时,可以要求学生课后以《虞美人》为题材,写一段文字,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有学生这样写道:
李煜,接受了一场不合时宜的托付,处在词人与帝王无法抉择的两难中,却只沉醉于风花雪月笙歌宴饮。殊不知,从他君临天下的那一刻开始,悲剧的演绎已是不可避免,从盛极的君主至衰微的俘虏已成注定的结局。他恨,他悔,他愁,恰似那一江涌流不尽的春水。然而,所有的繁华过尽,却展现出生命的本真。体验过极致的荣辱,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化诗入文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诗词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评价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也能为学生写作积累素材,为学生作文语言的诗化提供很好的训练。
三、课堂呈现,营造新鲜体验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让每堂课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创造出“陌生化”的效果,以新鲜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1.诗歌有别
每首诗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诗人个性不同,境遇各异,体现在诗歌层面上,所用的表现手法,所选择的意象,都各有不同。体式不同,情致也有别。王国维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和词在意境、韵律、用词上也不相同。李白放浪不羁、傲岸不屈、侠气冲天,其诗作多为想象奇特、色彩绚丽、语言清新、形式不拘、奔放洒脱,自有一股充沛气势。因而学习李白的诗,诵读涵咏尤为重要。杜甫深沉忧郁、忧国忧民,其诗作自然沉郁顿挫。再加上他“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解读杜甫的诗,必然是字字斟酌、句句回味。如《登高》,风为何是“急”,天为何是“高”,渚为何是“清”,鸟为何是“回”,这些都值得细细品味,切不可一带而过。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教出诗人的风格,教出文体的特点,教出每首诗的特点。
2.角度有别
角度有别是指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解读诗歌,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诗歌有别”是从创作角度而言,是诗歌的固有特点,而“角度有别”是从阅读角度而言,是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若学每首诗,都从解析意象入手,进而分析情感,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势必引起学生的厌烦。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解读诗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教《登岳阳楼》的时候,可从“涕泗流”入手,究其原因,解读全诗。在学《旅夜书怀》时,可从分析“沙鸥”这个意象入手。即使这样两首风格类似的诗,也可以教出不同的特点。
若每堂课都能带给学生新的体验,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会不断被激发出来。学生有兴趣,才会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而不仅仅是课堂表面的热闹,诗歌教学才会真正有效。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中学(325014)
一、字斟句酌,构建探究课堂
学习李商隐的《锦瑟》时,经过一番朗诵体会和指导之后,向学生展示去掉中间四句后的《锦瑟》(七绝):“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并和学生展开探讨:
师:这首七绝表达什么情感?
生1:对失去了美好的过去的怅惘之情。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1:从“思华年”和“惘然”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
师:若再改成五绝:“锦瑟五十弦,弦柱思华年。此情成追忆,当时已惘然。”与“七绝《锦瑟》”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2:第三句追问的语气没了。
生3:缺了“只是”,少了份失落感。
生4:去掉“无端”,少了点韵味。
师:少了什么韵味?
生5:无理由的埋怨,让人感到诗人无法抑制的悲痛。
师:这位同学对诗人情感的体验很细腻,那么多了两个“一”,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6:两个“一”放进去,增加了悲痛的力量,每一弦、每一音都勾起诗人的悲痛。
师:是的,这些字看似平常,其实最为关键。每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如果没有中间四句,这首诗的情感还是比较明确,加上中间四句就不一样了。“一篇锦瑟解人难”,难就难在中间四句。加上中间四句,全诗有什么不一样了?
······
此诗精炼含蓄,字字含情,值得反复推敲。通过字词的细细品味,语句的斟酌探讨,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总的来说,诗词的赏析,切忌大而化之,只作简单的意象分析和情感梳理。体验得越是细腻,学生的兴趣越是浓厚;探讨得越是充分,学生的积极性越高。
二、形诸笔端,体验创作快感
每位学生都有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创作的契机,用写作来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以写促读有多种方式,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1.以诗解诗
所谓“以诗解诗”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所写的诗歌来表达对诗词的理解。学习《拟行路难》时,在进行朗诵指导后,要求学生在仔细研读诗歌的基础上写一首诗歌来表达对这首诗情感的理解。有学生这样写道:
置水一杯缓缓流淌,
流向无数处未知的地方
人生而迷惘,总是跌跌撞撞
如若执酒当歌,唱一曲惆怅缭绕的叹息
任内心咆哮,颜色坦然自若如木石
怀一世愤慨,悠悠惘然度一生。
“以诗解诗”的教学方式给了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学生会为了创作而更主动地体会诗歌的情感,品味每个词语。
2.想象补白
所谓“想象补白”,就是要求学生补写诗词留下的艺术空白。温庭筠的《菩萨蛮》对于晨起的少妇这个形象进行了简单的勾勒,并未描写其心理。可以引导学生从少妇的动作体会其心情,并展开想象,补写其心理。有学生这样写道:
温和儒雅的你,如今在哪里?你的微笑像蝶一样美丽,荡漾在我心里。你轻易地点开了我的心,却为何不让我在你心中绽放。别让我在寂寞中枯萎,凋谢。你是否愿意和金鹧鸪一般,与我一起双飞双宿。
诗词往往留有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教师要善于寻找值得想象的艺术空白,引导学生挖掘诗句字里行间的内蕴,启迪学生展开想象,补其空白,这既可以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化诗入文
所谓“化诗入文”,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前提下,借题发挥,重新立意,布局谋篇,写一段有自己观点的文字。在学李煜的《虞美人》时,可以要求学生课后以《虞美人》为题材,写一段文字,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有学生这样写道:
李煜,接受了一场不合时宜的托付,处在词人与帝王无法抉择的两难中,却只沉醉于风花雪月笙歌宴饮。殊不知,从他君临天下的那一刻开始,悲剧的演绎已是不可避免,从盛极的君主至衰微的俘虏已成注定的结局。他恨,他悔,他愁,恰似那一江涌流不尽的春水。然而,所有的繁华过尽,却展现出生命的本真。体验过极致的荣辱,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化诗入文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诗词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评价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也能为学生写作积累素材,为学生作文语言的诗化提供很好的训练。
三、课堂呈现,营造新鲜体验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让每堂课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创造出“陌生化”的效果,以新鲜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1.诗歌有别
每首诗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诗人个性不同,境遇各异,体现在诗歌层面上,所用的表现手法,所选择的意象,都各有不同。体式不同,情致也有别。王国维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和词在意境、韵律、用词上也不相同。李白放浪不羁、傲岸不屈、侠气冲天,其诗作多为想象奇特、色彩绚丽、语言清新、形式不拘、奔放洒脱,自有一股充沛气势。因而学习李白的诗,诵读涵咏尤为重要。杜甫深沉忧郁、忧国忧民,其诗作自然沉郁顿挫。再加上他“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解读杜甫的诗,必然是字字斟酌、句句回味。如《登高》,风为何是“急”,天为何是“高”,渚为何是“清”,鸟为何是“回”,这些都值得细细品味,切不可一带而过。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教出诗人的风格,教出文体的特点,教出每首诗的特点。
2.角度有别
角度有别是指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解读诗歌,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诗歌有别”是从创作角度而言,是诗歌的固有特点,而“角度有别”是从阅读角度而言,是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若学每首诗,都从解析意象入手,进而分析情感,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势必引起学生的厌烦。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解读诗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教《登岳阳楼》的时候,可从“涕泗流”入手,究其原因,解读全诗。在学《旅夜书怀》时,可从分析“沙鸥”这个意象入手。即使这样两首风格类似的诗,也可以教出不同的特点。
若每堂课都能带给学生新的体验,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会不断被激发出来。学生有兴趣,才会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而不仅仅是课堂表面的热闹,诗歌教学才会真正有效。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中学(32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