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认识和探索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令他们产生疑惑的问题,在这种疑惑之下,学生会出现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我们就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之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这种心理状态的出现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运用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因此,努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要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用新课改的思想从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改进。
一、重视导入的设计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有效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在学习兴趣的驱使下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往往更加积极主动,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前导入的设计,让学生在导入的激励下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在兴趣的驱使下产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培养一定的问题意识。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概率”的知识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就在上新课之前给学生做了一个有趣的小实验:首先拿出一枚硬币,然后连续抛十次、二十次、三十次,再详细记录每次抛硬币时正面朝上的次数。接着,教师再提出问题:倘若随机地把硬币抛出去一次,正面朝上的几率有多大?能否用刚才的实验记录来解释这个问题?就这样,在数学实验和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
二、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传统的灌输式数学课堂客观上剥夺了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权力,不利于学生自我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今,我们在新课改的推动之下,开始倡导改变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采取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得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之下自发自觉地发现问题、总结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学习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时,我就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如果给你一杯糖水,你觉得不够甜,这时候你会怎么办呢?“向糖水里再加些糖”,学生会自然地想到这个答案。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接着问:“为什么糖水会变甜?其中蕴涵了哪些道理?如果我们用数字关系来表示这种变化应该怎样表示呢?”就这样,学生在自己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下,会更容易产生对问题的探索热情,而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探索热情进行恰当的引导,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提升。
三、活跃课堂气氛,重视与学生的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然而,我们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一个权威的地位,在课堂上,教师的话就意味着权威,意味着真理,这样,在这种严肃的氛围之下,学生即使有什么问题和想法也不敢轻易提出来,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不清楚,学生能不能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也不知道,从而使得很多教师只能按照教案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活动,而学生也只能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师要求来进行学习活动,这样,整个学习状态就是一种固态的学习状态,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是死板的知识,更不会有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重视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与交流,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学生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之下去发现和探索新知识。
四、改进作业布置形式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我们的数学作业往往是以封闭性的题型为主,并且很多时候我们是按照先讲概念再举例子,最后再做作业的顺序。而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可以把布置作业的顺序颠倒一下,例如,我们在上数学课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介绍概念,然后就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时候,教师再回过头来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给学生讲授新知识,学生就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更加感兴趣。另外,由于事先没有给学生的头脑设下条条框框,使得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太多的限制,这样,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就会有更大的发挥余地,即使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错误,我们也可以说,这种错误是非常有价值的错误。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来促使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样才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瓦窑中学)
一、重视导入的设计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有效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在学习兴趣的驱使下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往往更加积极主动,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前导入的设计,让学生在导入的激励下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在兴趣的驱使下产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培养一定的问题意识。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概率”的知识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就在上新课之前给学生做了一个有趣的小实验:首先拿出一枚硬币,然后连续抛十次、二十次、三十次,再详细记录每次抛硬币时正面朝上的次数。接着,教师再提出问题:倘若随机地把硬币抛出去一次,正面朝上的几率有多大?能否用刚才的实验记录来解释这个问题?就这样,在数学实验和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
二、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传统的灌输式数学课堂客观上剥夺了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权力,不利于学生自我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今,我们在新课改的推动之下,开始倡导改变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采取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得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之下自发自觉地发现问题、总结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学习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时,我就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如果给你一杯糖水,你觉得不够甜,这时候你会怎么办呢?“向糖水里再加些糖”,学生会自然地想到这个答案。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接着问:“为什么糖水会变甜?其中蕴涵了哪些道理?如果我们用数字关系来表示这种变化应该怎样表示呢?”就这样,学生在自己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下,会更容易产生对问题的探索热情,而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探索热情进行恰当的引导,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提升。
三、活跃课堂气氛,重视与学生的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然而,我们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一个权威的地位,在课堂上,教师的话就意味着权威,意味着真理,这样,在这种严肃的氛围之下,学生即使有什么问题和想法也不敢轻易提出来,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不清楚,学生能不能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也不知道,从而使得很多教师只能按照教案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活动,而学生也只能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师要求来进行学习活动,这样,整个学习状态就是一种固态的学习状态,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是死板的知识,更不会有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重视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与交流,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学生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之下去发现和探索新知识。
四、改进作业布置形式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我们的数学作业往往是以封闭性的题型为主,并且很多时候我们是按照先讲概念再举例子,最后再做作业的顺序。而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可以把布置作业的顺序颠倒一下,例如,我们在上数学课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介绍概念,然后就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时候,教师再回过头来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给学生讲授新知识,学生就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更加感兴趣。另外,由于事先没有给学生的头脑设下条条框框,使得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太多的限制,这样,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就会有更大的发挥余地,即使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错误,我们也可以说,这种错误是非常有价值的错误。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来促使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样才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瓦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