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心理课重在活动体验,可以从精准化、多元化和深层化三个角度提升课堂体验活动的效度,让学生获得知情意体验,认识和探索真实自我,觉察和改善人际关系,调整和改变认知观念,学习和尝试新的行为,促进心智发展。
【关键词】心理课;体验活动;效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8-0036-03
【作者简介】吴伟红,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200)副校长,高级教师。
体验活动是心理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已成为心理健康教师的共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诸多小学心理课的体验活动存在单一性、浅层性和被动性的倾向,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本文尝试通过三个策略提升小学心理课体验活动的效度。
心理课的体验活动丰富多样,有些活动看似朝向同一主题,但聚焦点有很大差异。教师需要根据辅导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当下的生活资源,有的放矢地设计心理课的体验活动。
1.切合辅导目标。
心理课的体验活动要紧紧围绕辅导目标,选择匹配度高的体验活动。如,校本心理课《瞄准靶心强专注》的辅导目标是让学生体验集中目标学习的快乐。为切合辅导目标,教师就需要放弃一些着力促进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方面的体验活动,选择投掷飞镖、走迷宫、找藏宝图三个层层递进的提升专注力的活动。随着练习难度的不断上升,学生的兴趣会越来越浓,集中目标、专注做事的行为也能得到强化。
2.切合班级情况。
心理课的体验活动要适合各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要根据班级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要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如,校本心理课《我能面对被欺负》的辅导目标是让学生对不安全环境敏感,学会保护自己。原先设计的情景AB剧是两名小学生在篮球馆外被初中生敲诈,通过不同的结局,让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感受“受害者”胆小懦弱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麻烦,指导学生学会勇敢和灵活应对。然而,该班正好发生了一件事情:一名喜欢说脏话的学生被班干部打了。为此,教师改编了情景AB剧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受害者”不尊重他人带来的后果,学会友善待人,不当冷漠的旁观者。
3.切合学生兴趣。
心理课的体验活动要善于运用当下资源,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新鲜的活动素材。如,校本心理课《我的情绪我调适》,教师在热身活动环节先后出示2020年寒假中的几个重要事件:武汉封城、春节宅家不外出、本地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居家线上学习、返校上学,让学生说说当时的情绪。通过这样的设计唤醒学生经历过的情绪,带领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为后续活动做好铺垫。
心理课的体验活动主要有三大类:认知调整类、情感体验类、行为训练类。在实际运用时,每类活动要尽可能达成知情意三方面的整合体验。
1.认知调整类活动。
心理课的认知调整类活动包括头脑风暴、辩论赛、观看视频、聆听故事等,常用于心理课的团体发展阶段。教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校本心理课《换个角度看问题》中安排“唱反调”练习,学生将“考试失败是不好的”换成“考试失败太好了,让我体验到失败的滋味。下次成功的滋味会更好。”“考试失败太好了,让我理解没考好的同学的心情。我不再嘲笑他们,他们对我也更信任。”“考试失败太好了。这样,我的好朋友和我在一起就没有压力了,我们会更加友好。”“考试失败太好了,增强了我的耐挫能力。”等说法。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学生可以获得认知的转变以及正向思维,从而积极参与下一个环节“友情解惑”的练习。
2.情感体验类活动。
心理课的情感体验类活动包括角色扮演、情景剧、心理剧等,常用于团体工作阶段,能够唤起学生的丰富情感,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如,校本心理课《尊重我的隐私权》设计了情景剧:一名六年级学生对妈妈查看他的QQ聊天记录、翻看他的书包的行为很生气,他指责妈妈不尊重他的隐私权。而妈妈认为,孩子不愿意跟她交流,一直关着房门,担心他结交不好的朋友,这是在行使监护权。双方各执一词,发生了争吵。这个情景剧引发了大家的共鸣,扮演妈妈的学生体会到当父母不容易,孩子要理解父母;有的学生认为平时要主动与父母沟通;有的学生认为要设置新的QQ密码,保护好个人隐私;有的学生建议对家长进行培训,让他们懂得尊重子女的隐私权。从学生的体验分享中看出他们懂得了换位思考,拓宽了看问题的角度。
3.行为训练类活动。
心理课的行为训练类活动包括感知觉练习、放松练习、游戏、比赛等,常用于团体热身阶段和工作阶段,通过行为的训练来促进情感体验、强化认知。如,校本心理课《学会倾听》设计了一个倾听姿势练习:全班分成三人小组,A和B交流,A是讲述者,B是倾听者,C是观察者。A讲述半分钟,B尽力做到认真倾听。结束后,A和C要指出B做得好的地方及需要改进之处。三人轮流体验三种角色,每次两分钟。学生积极参与练习和分享,有的学生认识到要关注眼神对接,但不能死盯着对方;有的学生发现从观察者角度看到倾听者喜欢摇晃身体,觉得不舒服,可是自己在做倾听者时也有很多小动作;有的学生体会到当讲述者比当倾听者轻松,要多练习倾听。
体验活动后的分享交流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分享,并通过倾听、澄清、具体化等心理技术对学生的交流信息进行积极反馈,帮助学生将浅层体验升华为深層认知,激励学生尝试新的行为。
1.平移式反馈。
由于惯性思维,学生存在认知和体验片面化的倾向。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拓展认知,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新的行为。如,校本心理课《跟烦恼说再见》的团体工作环节设计了情景剧:琳琳用零花钱买了一个发卡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好朋友,可是好朋友说发卡颜色不好看。学生在体会琳琳的心情和想法时,提到了伤心、懊恼、后悔、生气、委屈等负面情绪。于是,教师在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你们都认为琳琳有不开心的情绪,有没有可能琳琳觉得很平静?”一些学生转变了思维,认为:“好朋友不喜欢,可以带她一起去挑选喜欢的。”“我对好朋友不是很了解,以后我们要多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体会到站在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学到了解决烦恼的新方法。
2.深挖式反馈。
教师要敏锐地抓住学生认知层面的共性困惑,通过提问、具体化等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情感体验,调整和改变认知。如,在校本心理课《我会面对生命的变化》的团体工作环节中,教师带领学生阅读《一片叶子落下来》并交流感悟。有学生说:“叶子掉了,明年再长。人死后会不会变成鬼?”教师趁机深入引导,先让相信人死后变成鬼的学生举手。随后问:“你们害怕鬼吗?你害怕的鬼是什么样子?愿意描述一下吗?”有学生这样描述:“穿着白衣服,没有头,在空中飘……”教师问他:“当你这样说出来后,心里是更紧张还是轻松一些?”学生说更紧张。教师将手放在他肩膀上说:“我们在面对未知的事物时会产生恐惧。但是你能向别人描述它,其实就是在面对它。此时,你的恐惧就会释放出来。老师为你的勇敢点赞。”接着,教师让其他学生描述电影或游戏中不同版本的鬼的模样后,该生的紧张情绪降低了。最后,教师告知大家,对鬼的恐惧其实是对死亡的恐惧,每个人内心对死亡都会有恐惧,所以才会更加珍惜生命。
3.上扬式反馈。
学生有时并不能通过语言顺畅地表达内心感悟,教师要帮助学生联结相关的体验信息,启发思维,使认知升级。如,在校本心理课《生命价值拍卖会》上,教师让学生以竞拍的方式寻找生命中的重要价值。“优美的外表”因为没人参与竞拍而流拍,教师让学生交流感受。有的学生担心其他同学认为自己虚荣;有的学生更想得到大家都想竞拍的东西;有的学生认为外表美不重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没有竞拍的相同理由,谈谈自己的体会。很多学生体会到:要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要学会坚持自己的选择。
体验活动是心理课的灵魂。心理健康教师要不断创新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获得内心共鸣,呈现潜在的成长困惑,获得认知的拓展、情感的迁移、行为的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心智成长,健全健康人格。
【关键词】心理课;体验活动;效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8-0036-03
【作者简介】吴伟红,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200)副校长,高级教师。
体验活动是心理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已成为心理健康教师的共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诸多小学心理课的体验活动存在单一性、浅层性和被动性的倾向,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本文尝试通过三个策略提升小学心理课体验活动的效度。
一、体验活动目标精准化
心理课的体验活动丰富多样,有些活动看似朝向同一主题,但聚焦点有很大差异。教师需要根据辅导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当下的生活资源,有的放矢地设计心理课的体验活动。
1.切合辅导目标。
心理课的体验活动要紧紧围绕辅导目标,选择匹配度高的体验活动。如,校本心理课《瞄准靶心强专注》的辅导目标是让学生体验集中目标学习的快乐。为切合辅导目标,教师就需要放弃一些着力促进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方面的体验活动,选择投掷飞镖、走迷宫、找藏宝图三个层层递进的提升专注力的活动。随着练习难度的不断上升,学生的兴趣会越来越浓,集中目标、专注做事的行为也能得到强化。
2.切合班级情况。
心理课的体验活动要适合各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要根据班级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要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如,校本心理课《我能面对被欺负》的辅导目标是让学生对不安全环境敏感,学会保护自己。原先设计的情景AB剧是两名小学生在篮球馆外被初中生敲诈,通过不同的结局,让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感受“受害者”胆小懦弱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麻烦,指导学生学会勇敢和灵活应对。然而,该班正好发生了一件事情:一名喜欢说脏话的学生被班干部打了。为此,教师改编了情景AB剧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受害者”不尊重他人带来的后果,学会友善待人,不当冷漠的旁观者。
3.切合学生兴趣。
心理课的体验活动要善于运用当下资源,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新鲜的活动素材。如,校本心理课《我的情绪我调适》,教师在热身活动环节先后出示2020年寒假中的几个重要事件:武汉封城、春节宅家不外出、本地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居家线上学习、返校上学,让学生说说当时的情绪。通过这样的设计唤醒学生经历过的情绪,带领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为后续活动做好铺垫。
二、体验活动形式多元化
心理课的体验活动主要有三大类:认知调整类、情感体验类、行为训练类。在实际运用时,每类活动要尽可能达成知情意三方面的整合体验。
1.认知调整类活动。
心理课的认知调整类活动包括头脑风暴、辩论赛、观看视频、聆听故事等,常用于心理课的团体发展阶段。教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校本心理课《换个角度看问题》中安排“唱反调”练习,学生将“考试失败是不好的”换成“考试失败太好了,让我体验到失败的滋味。下次成功的滋味会更好。”“考试失败太好了,让我理解没考好的同学的心情。我不再嘲笑他们,他们对我也更信任。”“考试失败太好了。这样,我的好朋友和我在一起就没有压力了,我们会更加友好。”“考试失败太好了,增强了我的耐挫能力。”等说法。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学生可以获得认知的转变以及正向思维,从而积极参与下一个环节“友情解惑”的练习。
2.情感体验类活动。
心理课的情感体验类活动包括角色扮演、情景剧、心理剧等,常用于团体工作阶段,能够唤起学生的丰富情感,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如,校本心理课《尊重我的隐私权》设计了情景剧:一名六年级学生对妈妈查看他的QQ聊天记录、翻看他的书包的行为很生气,他指责妈妈不尊重他的隐私权。而妈妈认为,孩子不愿意跟她交流,一直关着房门,担心他结交不好的朋友,这是在行使监护权。双方各执一词,发生了争吵。这个情景剧引发了大家的共鸣,扮演妈妈的学生体会到当父母不容易,孩子要理解父母;有的学生认为平时要主动与父母沟通;有的学生认为要设置新的QQ密码,保护好个人隐私;有的学生建议对家长进行培训,让他们懂得尊重子女的隐私权。从学生的体验分享中看出他们懂得了换位思考,拓宽了看问题的角度。
3.行为训练类活动。
心理课的行为训练类活动包括感知觉练习、放松练习、游戏、比赛等,常用于团体热身阶段和工作阶段,通过行为的训练来促进情感体验、强化认知。如,校本心理课《学会倾听》设计了一个倾听姿势练习:全班分成三人小组,A和B交流,A是讲述者,B是倾听者,C是观察者。A讲述半分钟,B尽力做到认真倾听。结束后,A和C要指出B做得好的地方及需要改进之处。三人轮流体验三种角色,每次两分钟。学生积极参与练习和分享,有的学生认识到要关注眼神对接,但不能死盯着对方;有的学生发现从观察者角度看到倾听者喜欢摇晃身体,觉得不舒服,可是自己在做倾听者时也有很多小动作;有的学生体会到当讲述者比当倾听者轻松,要多练习倾听。
三、体验活动反馈深层化
体验活动后的分享交流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分享,并通过倾听、澄清、具体化等心理技术对学生的交流信息进行积极反馈,帮助学生将浅层体验升华为深層认知,激励学生尝试新的行为。
1.平移式反馈。
由于惯性思维,学生存在认知和体验片面化的倾向。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拓展认知,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新的行为。如,校本心理课《跟烦恼说再见》的团体工作环节设计了情景剧:琳琳用零花钱买了一个发卡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好朋友,可是好朋友说发卡颜色不好看。学生在体会琳琳的心情和想法时,提到了伤心、懊恼、后悔、生气、委屈等负面情绪。于是,教师在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你们都认为琳琳有不开心的情绪,有没有可能琳琳觉得很平静?”一些学生转变了思维,认为:“好朋友不喜欢,可以带她一起去挑选喜欢的。”“我对好朋友不是很了解,以后我们要多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体会到站在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学到了解决烦恼的新方法。
2.深挖式反馈。
教师要敏锐地抓住学生认知层面的共性困惑,通过提问、具体化等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情感体验,调整和改变认知。如,在校本心理课《我会面对生命的变化》的团体工作环节中,教师带领学生阅读《一片叶子落下来》并交流感悟。有学生说:“叶子掉了,明年再长。人死后会不会变成鬼?”教师趁机深入引导,先让相信人死后变成鬼的学生举手。随后问:“你们害怕鬼吗?你害怕的鬼是什么样子?愿意描述一下吗?”有学生这样描述:“穿着白衣服,没有头,在空中飘……”教师问他:“当你这样说出来后,心里是更紧张还是轻松一些?”学生说更紧张。教师将手放在他肩膀上说:“我们在面对未知的事物时会产生恐惧。但是你能向别人描述它,其实就是在面对它。此时,你的恐惧就会释放出来。老师为你的勇敢点赞。”接着,教师让其他学生描述电影或游戏中不同版本的鬼的模样后,该生的紧张情绪降低了。最后,教师告知大家,对鬼的恐惧其实是对死亡的恐惧,每个人内心对死亡都会有恐惧,所以才会更加珍惜生命。
3.上扬式反馈。
学生有时并不能通过语言顺畅地表达内心感悟,教师要帮助学生联结相关的体验信息,启发思维,使认知升级。如,在校本心理课《生命价值拍卖会》上,教师让学生以竞拍的方式寻找生命中的重要价值。“优美的外表”因为没人参与竞拍而流拍,教师让学生交流感受。有的学生担心其他同学认为自己虚荣;有的学生更想得到大家都想竞拍的东西;有的学生认为外表美不重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没有竞拍的相同理由,谈谈自己的体会。很多学生体会到:要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要学会坚持自己的选择。
体验活动是心理课的灵魂。心理健康教师要不断创新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获得内心共鸣,呈现潜在的成长困惑,获得认知的拓展、情感的迁移、行为的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心智成长,健全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