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纲解读】
“结构完整”,在议论文里面除了并列式、对比式结构之外,最常见的还有一种递进式结构。递进式结构,是纵向开拓,步步推进,深化议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什么”可理解为提出问题:或指明问题的实质,或申述论述的范围,或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等;也可以是对论述对象作必要的解释、说明等。从“为什么”与“怎么样”的角度论述,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两部分可以并重,也可以有所侧重,不一定平均用力。侧重点的选择,要考虑需要我们着重讲清的是观点成立的理由,还是根据某个道理应该怎么做。
【样题分析】
(2015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请公交司机等一等他妈妈。过了一分钟,孩子妈妈还没到,车上乘客开始埋怨,说母子俩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这时,那位腿有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人都沉默了。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 800 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本题话题可以概括为“等待”,如果要写成议论文,应该先把这则故事性材料的中心提炼出来。材料短、事件小,可是能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过了一分钟,车上乘客开始埋怨”可以看到他们的焦急,但最后写乘客们都沉默了,这足以能表现出同情和爱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正能量,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然后再从以下几个角度来作立意的选择:①乘客角度。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是爱心。他们停止抱怨,从材料中的美好结局,可以看出,所有的乘客内心都有着一种真诚的“善心”和“爱心”,这是当下社会最需求的。②男孩角度。亲情是最关键的,孩子央求司机的行为恰是母子拥有爱的家庭的写照。③生命角度。任何人的生命是平等的,包括残疾人,其生命,都应当得到尊重、爱护、敬畏。④道德角度。人活着,应当有怜悯之心,保持对善良的渴望。
安排结构时,从材料表象说起,再谈到材料的实质,然后扩展到社会背景,挖掘到材料所包含的社会意义。所以,本题适宜用递进式结构,由浅入深,阐释道理。
【高分捷径】
1. 递进式结构。
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一层深入一层的论证观点。“深入”的方法有很多:由现象到本质、由自然到个人再到社会,由可能到必然,一般遵循的程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如构思“尊严”话题的文章运用递进式的提纲:
①什么是尊严?(是什么)
②活着为什么要有尊严?(为什么)
③怎样才能获得尊严,才能活得有尊严。(怎么办)
一般说来,如果“怎么样”的问题众所周知,不言而喻,则可在“为什么”上多做文章;如果道理简单,显而易见,无须详加论证,则可在“怎么办”上多做文章,“怎么样”可一笔带过或干脆不谈。
一般亮明观点之后展开的思路有两种走向:如果观点是肯定判断,那么就要从重要性、必要性角度论述,如观点是“我们要培养节俭的美德”,那么就谈“节俭”的重要性、必要性。如果观点是否定判断,就谈不能这么做的原因,或继续这么做的危害性。如观点是“这种赶时髦的做法并不好”,那就要讲“不好”的理由,或“赶时髦”的危害性。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是最有助于拓开思路的论证结构模式。至于怎么用好这种模式,则关键在于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各自的论述侧重点。
2.“引、析、提、联、结”或“引、议、例、深、结”。
这是递进式结构的一种转化形式。
“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是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的“定向剪裁”。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引述时应注意:
①要有针对性。即所引的材料一定要符合题旨的需要,能为中心论点服务;同时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恰当地处理好所引材料的详略。
②要概括。即对所引用的材料,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以最为浓缩的精要语言对它进行高度地概述,而省去不必要的过程和细节描写。
“析”——分析材料,突出重点。“析”,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
“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提”,就是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二为一”。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材料组合的“纲”,起统帅作用。因此,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联”——联想、联系,论证论点。“引”“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從道理上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正反结合。
“结”——就是总结全文,一般是针对前文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是提出呼吁。一般还要注意与开头的联系,使文章显得首尾圆合。
“引、析、提、联、结”或“引、议、例、深、结”的格式,也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写作的。其中分析问题部分是按照从现象(作文题目材料)到本质、从个别(作文题目材料)到一般(联系相关的社会生活)的逻辑顺序安排的。这种结构非常稳固,一般只有中心论点,不含分论点,适合故事性材料作文,更适合不太有文彩的考生使用。
附1:用“引、议、例、深、结”格式列写提纲(2015年高考重庆卷) 标题:爱心醒来
第一层:引述题目材料;
第二层:分析题目材料,亮出观点:爱心能够化解所有的怨气;
第三层:联系实际,论证观点;
第四层:指出我们的生活缺少爱心;
第五层: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附2:2015年高考重庆卷优秀作文一例
爱心醒来
课堂上,一位老师说:“我非常讨厌周迅,尖下巴显得轻薄,又拖着一副男人腔,且举止做作。”忽然有女生接上去问:“老师,如果周迅是你的女儿,你会怎么样?”“哦,是我的女儿,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想过。”之后便是久久的沉默。
同样的道理,当一位腿有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地上车的时候,刚才还在埋怨的乘客们,表现的首先是错愕,继而是沉默,我知道这沉默里有内疚,但仔细想想,这沉默里应该还有人类另一种高贵的情感:爱心!是的,爱心如春风,它足以融化我们心灵的坚冰。
曾几何时,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把任何事情都处理得头头是道,从来不会给别人添一丁点的麻烦。这种心态,把我们与世人对立起来,总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的行为是世人的规范。因此,看什么都不顺眼。其实,是人们已经变得异常焦急,这焦急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卑微的想法,一刻都不能等待和容忍。
那位残疾的母亲走上车的时候,大家忽然发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落差:我有健全的四肢,我可以走得很快。可是她,一旦错过这趟车,可能错过的会更多。谁忍心让这位艰难的母亲对生活产生一次次的失望?
今天,我们可以指责的似乎更多,可以埋怨占道经营的小贩挡住了去路,可以埋怨农民工衣衫破旧影响了我们的市容,可以抱怨还有老人伸出乞讨的双手,可以埋怨留守儿童抹黑了我们的形象。但是,这一刻,如果我们真的表现出一副厌恶和冷漠的神态,我们的善良之心也似乎在漫长的冬天休眠!如果这些人是我们的父母兄弟,我们内心该是如何的复杂和纠结?
殊不知,当我们唤醒内心的爱,不毛之地也会有绿色的蔓延;当我们唤醒内心的爱,偏僻角落也会有春风的荡漾;当我们唤醒内心的爱,世界就不会是阴雨连绵的凄楚;当我们唤醒内心的爱,人间也不再是尔虞我诈的混乱;当我们唤醒内心的爱,就不会无端的苛求和指责;当我们唤醒内心的爱,就会多一份耐心的关注和等待。
后来,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老师,每当说到他所厌恶过的那位女星,态度竟然180°的大转变,面对着电视机说:“快看,周迅又出来了,我要是有个周迅一样的女儿该是多么的幸福啊!”
本文严格控制在材料的范围之内,使用了递进式结构,层层深入,就事说理,既符合了题目要求,又把道理论证得很明确;首尾呼应;排比的使用,很有文采。
【写作误区】
层层深入,是从表象到本质的立体式思维,而很多考生恰恰不会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对递进式的理解过于简单。
1. 简单地认为一层一层的扩大范围就一定是递进式。
一层一层地扩大范围还是在同一个平面上思考,事物没有“质”上的区别,所以列举的事例有可能重复,有时候出现无事例可用的尴尬。如:
①意气是一个人生命的支撑(个人)
②意气是一个民族生存的基石(集体)
③意气是一个国家强大的保障(国家)
三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一层一层扩大,民族大于个人,国家大于民族。但“国家”和“民族”的概念接近,二者之下的事例就可能会撞车。
2. 简单地认为按时间顺序排列就是递进式。
有时候就按时间顺序罗列从古到今的一些事例,把一个论点反复论证,古代有某历史人物是这样,现在著名人物是这样,未来可能还会有人会这样。其实议论文讲究的是“事实胜于雄辩”,一个事例证明一个论点足够了,而堆砌很多事例只会造成事例的重复多余,并不是递进式结构。
【模拟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榆樹的根,立在村头一角。它把对黄土地的依恋,变成了早春的嫩绿和晚秋的金黄,把果实给落在枝头的鸟,把绿荫也给了树下酣睡的娃。年复一年,树成了村庄古老的旗帜,根便是村庄悠久的化石。
展览室里的根,立在红地毯上。此时,它已被扒光了皮,烘干了最后一滴血,还被涂上了一层漆。它是被一种畸形的欲望,从土里挖出来摆在了这里,甚至连姿态都屈从于设计者的意志。它成为人们的玩物,随之被抛进燃烧的炉火。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
“结构完整”,在议论文里面除了并列式、对比式结构之外,最常见的还有一种递进式结构。递进式结构,是纵向开拓,步步推进,深化议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什么”可理解为提出问题:或指明问题的实质,或申述论述的范围,或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等;也可以是对论述对象作必要的解释、说明等。从“为什么”与“怎么样”的角度论述,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两部分可以并重,也可以有所侧重,不一定平均用力。侧重点的选择,要考虑需要我们着重讲清的是观点成立的理由,还是根据某个道理应该怎么做。
【样题分析】
(2015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请公交司机等一等他妈妈。过了一分钟,孩子妈妈还没到,车上乘客开始埋怨,说母子俩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这时,那位腿有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人都沉默了。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 800 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本题话题可以概括为“等待”,如果要写成议论文,应该先把这则故事性材料的中心提炼出来。材料短、事件小,可是能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过了一分钟,车上乘客开始埋怨”可以看到他们的焦急,但最后写乘客们都沉默了,这足以能表现出同情和爱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正能量,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然后再从以下几个角度来作立意的选择:①乘客角度。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是爱心。他们停止抱怨,从材料中的美好结局,可以看出,所有的乘客内心都有着一种真诚的“善心”和“爱心”,这是当下社会最需求的。②男孩角度。亲情是最关键的,孩子央求司机的行为恰是母子拥有爱的家庭的写照。③生命角度。任何人的生命是平等的,包括残疾人,其生命,都应当得到尊重、爱护、敬畏。④道德角度。人活着,应当有怜悯之心,保持对善良的渴望。
安排结构时,从材料表象说起,再谈到材料的实质,然后扩展到社会背景,挖掘到材料所包含的社会意义。所以,本题适宜用递进式结构,由浅入深,阐释道理。
【高分捷径】
1. 递进式结构。
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一层深入一层的论证观点。“深入”的方法有很多:由现象到本质、由自然到个人再到社会,由可能到必然,一般遵循的程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如构思“尊严”话题的文章运用递进式的提纲:
①什么是尊严?(是什么)
②活着为什么要有尊严?(为什么)
③怎样才能获得尊严,才能活得有尊严。(怎么办)
一般说来,如果“怎么样”的问题众所周知,不言而喻,则可在“为什么”上多做文章;如果道理简单,显而易见,无须详加论证,则可在“怎么办”上多做文章,“怎么样”可一笔带过或干脆不谈。
一般亮明观点之后展开的思路有两种走向:如果观点是肯定判断,那么就要从重要性、必要性角度论述,如观点是“我们要培养节俭的美德”,那么就谈“节俭”的重要性、必要性。如果观点是否定判断,就谈不能这么做的原因,或继续这么做的危害性。如观点是“这种赶时髦的做法并不好”,那就要讲“不好”的理由,或“赶时髦”的危害性。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是最有助于拓开思路的论证结构模式。至于怎么用好这种模式,则关键在于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各自的论述侧重点。
2.“引、析、提、联、结”或“引、议、例、深、结”。
这是递进式结构的一种转化形式。
“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是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的“定向剪裁”。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引述时应注意:
①要有针对性。即所引的材料一定要符合题旨的需要,能为中心论点服务;同时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恰当地处理好所引材料的详略。
②要概括。即对所引用的材料,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以最为浓缩的精要语言对它进行高度地概述,而省去不必要的过程和细节描写。
“析”——分析材料,突出重点。“析”,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
“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提”,就是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二为一”。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材料组合的“纲”,起统帅作用。因此,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联”——联想、联系,论证论点。“引”“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從道理上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正反结合。
“结”——就是总结全文,一般是针对前文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是提出呼吁。一般还要注意与开头的联系,使文章显得首尾圆合。
“引、析、提、联、结”或“引、议、例、深、结”的格式,也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写作的。其中分析问题部分是按照从现象(作文题目材料)到本质、从个别(作文题目材料)到一般(联系相关的社会生活)的逻辑顺序安排的。这种结构非常稳固,一般只有中心论点,不含分论点,适合故事性材料作文,更适合不太有文彩的考生使用。
附1:用“引、议、例、深、结”格式列写提纲(2015年高考重庆卷) 标题:爱心醒来
第一层:引述题目材料;
第二层:分析题目材料,亮出观点:爱心能够化解所有的怨气;
第三层:联系实际,论证观点;
第四层:指出我们的生活缺少爱心;
第五层: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附2:2015年高考重庆卷优秀作文一例
爱心醒来
课堂上,一位老师说:“我非常讨厌周迅,尖下巴显得轻薄,又拖着一副男人腔,且举止做作。”忽然有女生接上去问:“老师,如果周迅是你的女儿,你会怎么样?”“哦,是我的女儿,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想过。”之后便是久久的沉默。
同样的道理,当一位腿有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地上车的时候,刚才还在埋怨的乘客们,表现的首先是错愕,继而是沉默,我知道这沉默里有内疚,但仔细想想,这沉默里应该还有人类另一种高贵的情感:爱心!是的,爱心如春风,它足以融化我们心灵的坚冰。
曾几何时,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把任何事情都处理得头头是道,从来不会给别人添一丁点的麻烦。这种心态,把我们与世人对立起来,总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的行为是世人的规范。因此,看什么都不顺眼。其实,是人们已经变得异常焦急,这焦急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卑微的想法,一刻都不能等待和容忍。
那位残疾的母亲走上车的时候,大家忽然发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落差:我有健全的四肢,我可以走得很快。可是她,一旦错过这趟车,可能错过的会更多。谁忍心让这位艰难的母亲对生活产生一次次的失望?
今天,我们可以指责的似乎更多,可以埋怨占道经营的小贩挡住了去路,可以埋怨农民工衣衫破旧影响了我们的市容,可以抱怨还有老人伸出乞讨的双手,可以埋怨留守儿童抹黑了我们的形象。但是,这一刻,如果我们真的表现出一副厌恶和冷漠的神态,我们的善良之心也似乎在漫长的冬天休眠!如果这些人是我们的父母兄弟,我们内心该是如何的复杂和纠结?
殊不知,当我们唤醒内心的爱,不毛之地也会有绿色的蔓延;当我们唤醒内心的爱,偏僻角落也会有春风的荡漾;当我们唤醒内心的爱,世界就不会是阴雨连绵的凄楚;当我们唤醒内心的爱,人间也不再是尔虞我诈的混乱;当我们唤醒内心的爱,就不会无端的苛求和指责;当我们唤醒内心的爱,就会多一份耐心的关注和等待。
后来,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老师,每当说到他所厌恶过的那位女星,态度竟然180°的大转变,面对着电视机说:“快看,周迅又出来了,我要是有个周迅一样的女儿该是多么的幸福啊!”
本文严格控制在材料的范围之内,使用了递进式结构,层层深入,就事说理,既符合了题目要求,又把道理论证得很明确;首尾呼应;排比的使用,很有文采。
【写作误区】
层层深入,是从表象到本质的立体式思维,而很多考生恰恰不会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对递进式的理解过于简单。
1. 简单地认为一层一层的扩大范围就一定是递进式。
一层一层地扩大范围还是在同一个平面上思考,事物没有“质”上的区别,所以列举的事例有可能重复,有时候出现无事例可用的尴尬。如:
①意气是一个人生命的支撑(个人)
②意气是一个民族生存的基石(集体)
③意气是一个国家强大的保障(国家)
三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一层一层扩大,民族大于个人,国家大于民族。但“国家”和“民族”的概念接近,二者之下的事例就可能会撞车。
2. 简单地认为按时间顺序排列就是递进式。
有时候就按时间顺序罗列从古到今的一些事例,把一个论点反复论证,古代有某历史人物是这样,现在著名人物是这样,未来可能还会有人会这样。其实议论文讲究的是“事实胜于雄辩”,一个事例证明一个论点足够了,而堆砌很多事例只会造成事例的重复多余,并不是递进式结构。
【模拟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榆樹的根,立在村头一角。它把对黄土地的依恋,变成了早春的嫩绿和晚秋的金黄,把果实给落在枝头的鸟,把绿荫也给了树下酣睡的娃。年复一年,树成了村庄古老的旗帜,根便是村庄悠久的化石。
展览室里的根,立在红地毯上。此时,它已被扒光了皮,烘干了最后一滴血,还被涂上了一层漆。它是被一种畸形的欲望,从土里挖出来摆在了这里,甚至连姿态都屈从于设计者的意志。它成为人们的玩物,随之被抛进燃烧的炉火。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