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精致化管理的首义在于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激发个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而建设充满激情的教育团队,持续改进教育细节,获得文化的力量,最终实现高品质的管理。
【关键词】精致管理 教育细节 服务品质
农民种田,讲究精耕细作;工人做工,讲究精益求精。而学校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学生,影响的是一颗颗稚嫩的心灵,怎能不精心施教、精致管理呢?管理,离不开人、事、物,精致高效的管理,必定能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事半功倍。而学校管理,重在管“人”理“事”。只要能真正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就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造就高品质的教育。
我们以为,学校的精致化管理,不是简单地照搬他人的管理方式与管理细则,而是在学校原有传统、习俗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的过程。适合学校的发展需要和教师内在心理需求,并且在最大范圍内为学校教师所认可、所执行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现代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精、准、细、严。精是目标,追求最好;准是信息与决策,准确无误;细是执行细化,重视细节;严是严格控制偏差,一丝不苟。精细化管理的措施、制度、方法,是让人不能偷懒、偷利;而工资改革,高薪养廉增效,才能让人不想;严厉的惩罚才能让人不敢;理念灌输,企业宗教信仰的传播,组织责任的教化才能让人觉得不该。借鉴现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思想,我们应该看到以往粗放型教育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出现了执行力衰减与偏离的现象,许多制度、规范,仅仅停留在纸头上、口头上,非改不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学校的精致化管理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既要运用刚性的精细管理,更要施行柔性的人文关怀,从学校文化的层面去不断完善我们的教育管理。
充满激情的心灵感召
思想认识决定工作态度,而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效果,效果决定命运。要让每个教师都能全“心”以赴地投入自己的工作中去,必须要用先进的思想与鲜活的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与心灵。目前,一个令我们困惑的现象是:教师专业培训如火如荼,而教师却不温不火,有点像剃头挑子一头热。我们以为是教师对教育工作、对教师职业、对课改形势缺少必要的认识与理解。于是自然缺乏教育的理想与激情。没有理想与激情的教师当然就没有内在的发展需要与前行的动力。作为校长,应该时刻想在教师的前面、时刻走在教师的前面。用富有深度的思想、具有感染力的事例与语言,打动教师的心灵,使他们与校长一样,充满工作的激情。每周的教师例会,我们总是将每周巡视中发现的教育现象和剖析,讲述给教师们听;经常将阅读中、参观中发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做法传达给教师,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和思路;也常常结合学校的发展进程,为教师们描绘学校、教师美好的前程,让他们为学校的发展与前景而感到自豪、感到激动。我经常对教师说,你本来是重要的,但是如果经常放弃为学校做事的机会,你就会逐渐被人遗忘,成为可有可无的边缘化的教师。有思想的演讲,的确让教师一时激动;如果能将这种激动化为一种经常性的情感,那就是激情。一个富有教育激情的教师,必然会充满工作的活力与创造力。校长,应该精心为教师的成长煲好一份份“心灵的鸡汤”,应该成为教师心灵火把的点燃者。
着眼目标的细节改进
精致化管理并不意味着事无巨细。都要一一抓到细节上,而是在20%的关键细节上,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性的改进,将细节做到极致。2002年,我们发现教师的备课变味了,成了一件简单而费时的抄写工作。有的教师抄现成的教案、名师的设计。抄完了也就备完了:有的教师甚至今年抄去年,明年抄今年,教了十年,却只有一年的水平。与其把备课的时间花在无效的抄写上。不如将教师从简单抄写中解放出来,运用计算机备课,每年可以凭借原有的电子教案进行适当的修改,发布在校园网备课专区。如此,教师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集体研究教材、探讨教学设计,重点课文可以集体备课,实现教案共享。一时成效显著,其他学校也纷纷仿效。然而,好心有时未必能办好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教师图省事,将网上其他教师的教案拷贝过来,粘贴在自己的备课专区里,原先要抄一个小时的备课,现在只要几秒钟即可完成,而教师的备课水平依然没有提高。于是,批评与责问接踵而来,学校管理面l临巨大的压力,许多学校纷纷取消电子化备课,还原为手写备课,认为即使是抄一遍,也比拷贝一下要有效。但是,我们认为电子化备课是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必然,只要在管理上下功夫,是完全可以弥补疏漏,进一步发挥电子化备课的优势,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和备课水平的。于是,我们于2006年推出了完善电子化备课的管理细则,明确了教师电子化备课的具体方法与要求:在校园网开辟学科备课区,各学科备课组以教材内容为顺序,发布主题帖,如语文学科,以一篇课文为一个主题帖。每个主题帖分为三个部分的跟帖:一是该组教师的个人教学设计;二是由备课组长建立的相关资料链接:三是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是对别人教学设计的评价,可以是自己教后的反思等。每月由科教处组织学科骨干教师进行点评,提出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备课研究水平。实践证明,将每个教师的备课集中在一起,通过相互比较,避免了抄袭,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借鉴;资料链接又为教师解读教材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背景。有利于教师的深度研究与设计:检查评价与教学反思,则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思考与研究。切实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水平。仅仅是一个管理细节的改动,就使电子化备课成为一项经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可见,持续的细节改进,将使我们的教育管理焕发新的活力,实现质的飞跃。所谓的品质或品牌,其实就是在每一个细节、每一项工作中比别人做得好一点点而已。
相互欣赏的文化自觉
精致化管理更多的是用制度与规范要求人、考核人,由此也会带来人文关怀的缺失。一位年轻的班主任坦言:我每天一进办公室,就很郁闷。因为总能接到一大堆扣分单,那是前一天班级学生在卫生、纪律等各项常规检查评比中违规的“罚单”。于是,早读课常常成了批斗课、检讨课。师生就在灰色的心情下开始了一天的校园生活。如此,教师和学生又怎么能体会到学校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刚性、严格的管理,的确能防微杜渐,规范师生的行为。但是,由此也损伤了师生的努力与愿望。作为一名班主任、作为一名学生,谁不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扬?哪怕是极小的一点肯定,也足以抚慰他们辛勤努力带来的疲惫。只看到存在的不足与缺点,而看不到已做的努力与进步,是残缺的管理。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因此,我们何不转换视角,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每一天师生的努力与进步呢?我们每天早晨送给班主任的为什么不可以是表扬书,而一定是扣分 单呢?于是,我们各级管理者以阳光的心态,从正面去细心观察、敏锐发现教师和学生的典型事例,并利用反馈表、学生集会、教师例会等,充分肯定教师和学生的努力,赞赏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并予以加分奖励,做得越好的班级,加的分越多。于是,每天的展会课就变成了表扬课,师生浸润在温暖的、振奋的状态中,心底自然升腾起阳光。拥有阳光的心态,才会创造积极向上、高品质的校园生活。我们,的确需要一种相互欣赏的文化自觉。
基于研究的教育服务
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难教、班级难管,究竟难在何处?却又难以究其实质,所作的解决方案,也就隔靴搔痒,难有收效。我们认为,最好的管理是服务,而最好的服务就是和教师一起进行研究。我们都知道家访的重要性,也规定了班主任家访的任务。然而事实是班主任们除了电话联系家长外,很少有人真正走进学生家庭,真诚地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长谈。许多年轻的班主任不是不想家访,而是不知道该怎样家访,看到家长该说些什么,该怎么提出商量的问题……畏难情绪左右了教师的家访步伐。于是,我们决定所有的管理者下到班级,与班主任们一起家访,选择最难教的学生、最难沟通的家长作为首访的对象。由于管理者大都具备丰富的与人交流沟通经验,因此,家访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班主任也从中获得了宝贵的交往经验。领导以身示范,和教师一起行动研究,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再如,我们对班主任工作手册的检查,往往停留在粗略的浏览和简单的等第评定上,对存在的问题也只是在教师会上笼统地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教师们分不清究竟谁做得好谁需要补课。屡次检查屡次发现同样的问题,而又屡次没有改观。我们改变了这样一种大一统的评价方式,采用一人一份反馈书的评价反馈,既肯定该教师的成绩,又指出该教师的改进方面,限期补正。对需要指导的教师,反馈书中还具体指出了工作的方法与改进的意见,实在而具體。这样的反馈,深得教师的认可,他们说:“想不到领导检查的评语比我们给学生写的还要详细!看来,检查是顶真了!”只有服务到位了,管理才算真正落实了。
达成默契的团队精神
学校教育不能单打独斗,而要靠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具有感染力与同化力的“教育磁场”,实现“久熏幽兰人自香”的教育境界。团队建设中看得见的是共同愿景、行事规则、工作制度等,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看不见的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所折射出来的团队意识,这才是凝聚团队的无形之手,精致化管理需要时时抓住这只看不见的“手”。
一次,某主任在教师会上讲班级管理,说你们四年级老师是如何如何管理的,他们五年级老师是怎样怎样管理的。尽管评论得很有道理,听的老师也没有觉得异样。但是他犯了一个错误,说话时称四年级的老师为“你们”,称五年级的老师为“他们”,唯独没有称“我们”!难道四年级、五年级老师不是“我们”的老师吗?在一所学校里,我们强调只有一个指称,那就是“我们”。“你们”、“他们”,会在无形之中造成彼此之间的疏离感,甚至对立感。在学校中,我们要求所有的教职员工把所有的人、事、物都冠以“我们”的名义,并成为一种言说的习惯。指称的变化,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对团队中人、事、物的态度、情感与认识,继而会改变一个人的言行与意识,最终会成为影响团队形成的心理要素。所谓的精致化管理,或许就是从几个约定俗成的用词开始的。“对不起,这事我有责任!”的流行。表明勇于承担、不推卸责任的团队精神已然形成;“你看我还能为你做点什么?”的耳熟能详,看得出服务意识已经在每个人心底扎根……清晰而又明确的习惯用语,是团队达成默契的“黏合剂”!
我们坚持认为,精细化管理与人文化关怀,应该成为学校管理的两极之美,缺一不可。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关键词】精致管理 教育细节 服务品质
农民种田,讲究精耕细作;工人做工,讲究精益求精。而学校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学生,影响的是一颗颗稚嫩的心灵,怎能不精心施教、精致管理呢?管理,离不开人、事、物,精致高效的管理,必定能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事半功倍。而学校管理,重在管“人”理“事”。只要能真正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就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造就高品质的教育。
我们以为,学校的精致化管理,不是简单地照搬他人的管理方式与管理细则,而是在学校原有传统、习俗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的过程。适合学校的发展需要和教师内在心理需求,并且在最大范圍内为学校教师所认可、所执行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现代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精、准、细、严。精是目标,追求最好;准是信息与决策,准确无误;细是执行细化,重视细节;严是严格控制偏差,一丝不苟。精细化管理的措施、制度、方法,是让人不能偷懒、偷利;而工资改革,高薪养廉增效,才能让人不想;严厉的惩罚才能让人不敢;理念灌输,企业宗教信仰的传播,组织责任的教化才能让人觉得不该。借鉴现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思想,我们应该看到以往粗放型教育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出现了执行力衰减与偏离的现象,许多制度、规范,仅仅停留在纸头上、口头上,非改不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学校的精致化管理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既要运用刚性的精细管理,更要施行柔性的人文关怀,从学校文化的层面去不断完善我们的教育管理。
充满激情的心灵感召
思想认识决定工作态度,而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效果,效果决定命运。要让每个教师都能全“心”以赴地投入自己的工作中去,必须要用先进的思想与鲜活的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与心灵。目前,一个令我们困惑的现象是:教师专业培训如火如荼,而教师却不温不火,有点像剃头挑子一头热。我们以为是教师对教育工作、对教师职业、对课改形势缺少必要的认识与理解。于是自然缺乏教育的理想与激情。没有理想与激情的教师当然就没有内在的发展需要与前行的动力。作为校长,应该时刻想在教师的前面、时刻走在教师的前面。用富有深度的思想、具有感染力的事例与语言,打动教师的心灵,使他们与校长一样,充满工作的激情。每周的教师例会,我们总是将每周巡视中发现的教育现象和剖析,讲述给教师们听;经常将阅读中、参观中发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做法传达给教师,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和思路;也常常结合学校的发展进程,为教师们描绘学校、教师美好的前程,让他们为学校的发展与前景而感到自豪、感到激动。我经常对教师说,你本来是重要的,但是如果经常放弃为学校做事的机会,你就会逐渐被人遗忘,成为可有可无的边缘化的教师。有思想的演讲,的确让教师一时激动;如果能将这种激动化为一种经常性的情感,那就是激情。一个富有教育激情的教师,必然会充满工作的活力与创造力。校长,应该精心为教师的成长煲好一份份“心灵的鸡汤”,应该成为教师心灵火把的点燃者。
着眼目标的细节改进
精致化管理并不意味着事无巨细。都要一一抓到细节上,而是在20%的关键细节上,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性的改进,将细节做到极致。2002年,我们发现教师的备课变味了,成了一件简单而费时的抄写工作。有的教师抄现成的教案、名师的设计。抄完了也就备完了:有的教师甚至今年抄去年,明年抄今年,教了十年,却只有一年的水平。与其把备课的时间花在无效的抄写上。不如将教师从简单抄写中解放出来,运用计算机备课,每年可以凭借原有的电子教案进行适当的修改,发布在校园网备课专区。如此,教师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集体研究教材、探讨教学设计,重点课文可以集体备课,实现教案共享。一时成效显著,其他学校也纷纷仿效。然而,好心有时未必能办好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教师图省事,将网上其他教师的教案拷贝过来,粘贴在自己的备课专区里,原先要抄一个小时的备课,现在只要几秒钟即可完成,而教师的备课水平依然没有提高。于是,批评与责问接踵而来,学校管理面l临巨大的压力,许多学校纷纷取消电子化备课,还原为手写备课,认为即使是抄一遍,也比拷贝一下要有效。但是,我们认为电子化备课是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必然,只要在管理上下功夫,是完全可以弥补疏漏,进一步发挥电子化备课的优势,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和备课水平的。于是,我们于2006年推出了完善电子化备课的管理细则,明确了教师电子化备课的具体方法与要求:在校园网开辟学科备课区,各学科备课组以教材内容为顺序,发布主题帖,如语文学科,以一篇课文为一个主题帖。每个主题帖分为三个部分的跟帖:一是该组教师的个人教学设计;二是由备课组长建立的相关资料链接:三是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是对别人教学设计的评价,可以是自己教后的反思等。每月由科教处组织学科骨干教师进行点评,提出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备课研究水平。实践证明,将每个教师的备课集中在一起,通过相互比较,避免了抄袭,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借鉴;资料链接又为教师解读教材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背景。有利于教师的深度研究与设计:检查评价与教学反思,则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思考与研究。切实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水平。仅仅是一个管理细节的改动,就使电子化备课成为一项经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可见,持续的细节改进,将使我们的教育管理焕发新的活力,实现质的飞跃。所谓的品质或品牌,其实就是在每一个细节、每一项工作中比别人做得好一点点而已。
相互欣赏的文化自觉
精致化管理更多的是用制度与规范要求人、考核人,由此也会带来人文关怀的缺失。一位年轻的班主任坦言:我每天一进办公室,就很郁闷。因为总能接到一大堆扣分单,那是前一天班级学生在卫生、纪律等各项常规检查评比中违规的“罚单”。于是,早读课常常成了批斗课、检讨课。师生就在灰色的心情下开始了一天的校园生活。如此,教师和学生又怎么能体会到学校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刚性、严格的管理,的确能防微杜渐,规范师生的行为。但是,由此也损伤了师生的努力与愿望。作为一名班主任、作为一名学生,谁不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扬?哪怕是极小的一点肯定,也足以抚慰他们辛勤努力带来的疲惫。只看到存在的不足与缺点,而看不到已做的努力与进步,是残缺的管理。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因此,我们何不转换视角,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每一天师生的努力与进步呢?我们每天早晨送给班主任的为什么不可以是表扬书,而一定是扣分 单呢?于是,我们各级管理者以阳光的心态,从正面去细心观察、敏锐发现教师和学生的典型事例,并利用反馈表、学生集会、教师例会等,充分肯定教师和学生的努力,赞赏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并予以加分奖励,做得越好的班级,加的分越多。于是,每天的展会课就变成了表扬课,师生浸润在温暖的、振奋的状态中,心底自然升腾起阳光。拥有阳光的心态,才会创造积极向上、高品质的校园生活。我们,的确需要一种相互欣赏的文化自觉。
基于研究的教育服务
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难教、班级难管,究竟难在何处?却又难以究其实质,所作的解决方案,也就隔靴搔痒,难有收效。我们认为,最好的管理是服务,而最好的服务就是和教师一起进行研究。我们都知道家访的重要性,也规定了班主任家访的任务。然而事实是班主任们除了电话联系家长外,很少有人真正走进学生家庭,真诚地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长谈。许多年轻的班主任不是不想家访,而是不知道该怎样家访,看到家长该说些什么,该怎么提出商量的问题……畏难情绪左右了教师的家访步伐。于是,我们决定所有的管理者下到班级,与班主任们一起家访,选择最难教的学生、最难沟通的家长作为首访的对象。由于管理者大都具备丰富的与人交流沟通经验,因此,家访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班主任也从中获得了宝贵的交往经验。领导以身示范,和教师一起行动研究,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再如,我们对班主任工作手册的检查,往往停留在粗略的浏览和简单的等第评定上,对存在的问题也只是在教师会上笼统地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教师们分不清究竟谁做得好谁需要补课。屡次检查屡次发现同样的问题,而又屡次没有改观。我们改变了这样一种大一统的评价方式,采用一人一份反馈书的评价反馈,既肯定该教师的成绩,又指出该教师的改进方面,限期补正。对需要指导的教师,反馈书中还具体指出了工作的方法与改进的意见,实在而具體。这样的反馈,深得教师的认可,他们说:“想不到领导检查的评语比我们给学生写的还要详细!看来,检查是顶真了!”只有服务到位了,管理才算真正落实了。
达成默契的团队精神
学校教育不能单打独斗,而要靠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具有感染力与同化力的“教育磁场”,实现“久熏幽兰人自香”的教育境界。团队建设中看得见的是共同愿景、行事规则、工作制度等,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看不见的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所折射出来的团队意识,这才是凝聚团队的无形之手,精致化管理需要时时抓住这只看不见的“手”。
一次,某主任在教师会上讲班级管理,说你们四年级老师是如何如何管理的,他们五年级老师是怎样怎样管理的。尽管评论得很有道理,听的老师也没有觉得异样。但是他犯了一个错误,说话时称四年级的老师为“你们”,称五年级的老师为“他们”,唯独没有称“我们”!难道四年级、五年级老师不是“我们”的老师吗?在一所学校里,我们强调只有一个指称,那就是“我们”。“你们”、“他们”,会在无形之中造成彼此之间的疏离感,甚至对立感。在学校中,我们要求所有的教职员工把所有的人、事、物都冠以“我们”的名义,并成为一种言说的习惯。指称的变化,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对团队中人、事、物的态度、情感与认识,继而会改变一个人的言行与意识,最终会成为影响团队形成的心理要素。所谓的精致化管理,或许就是从几个约定俗成的用词开始的。“对不起,这事我有责任!”的流行。表明勇于承担、不推卸责任的团队精神已然形成;“你看我还能为你做点什么?”的耳熟能详,看得出服务意识已经在每个人心底扎根……清晰而又明确的习惯用语,是团队达成默契的“黏合剂”!
我们坚持认为,精细化管理与人文化关怀,应该成为学校管理的两极之美,缺一不可。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