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读了一些地理结构教学法方面的文章,受益匪浅。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一谈地理结构教学,以抛砖引玉,希望地理教学行家批评指正。
中学地理学科最突出、最基本的特点应该是区域性和综合性。在现行的各种版本的地理教材中,如人教版、苏教版、湘教版,区域地理知识是最基本的知识。我们有些老师在讲解区域地理知识同人类活动的环境、地理环境的关系时,常常会出现简单、机械地罗列地理知识的现象,重视“地”的知识介绍,而忽视“理”的知识分析,不重视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地理老师要想方设法改变这种教学现状,要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的基本框架,使学生把所学的地理知识都归纳到知识框架中。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也许有很多,但结构教学法无疑应该是其中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讲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个相关的知识系列
中学地理教学要讲清各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便构成地理知识序列。例如讲到上海地区的地理特征时,就要说明它是长江的入海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从上海站沿着沪宁线向西,分别是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等经济发展较为迅猛的地区。上海海、陆、空交通发达,人口密集,不仅汇集了中国的高新技术,也汇集了世界上的一些高新技术。上海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上海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世界上的大都市。例如讲到天津地区的地理特征时,要说明它既位于华北平原,又靠近海河的入海口,塘沽港不仅是我国的一个大港口,也是世界上大港口之一,附近还有驰名中外的长芦盐场。天津距离北京、东北等一些重工业基地较近,天津的地理位置优势同上海有很多相似之处。讲上海、天津这两个大城市,如果把这两个大城市的有关地理知识看成是互不联系的,学生就很难将这些知识构建成一个网络。如果从上海、天津的地位位置和地理特点来讲,介绍它们的历史,说清它们海洋资源开发以及同周边城市的关系等,这样,上海、天津地区的地理知识便不是孤立的知识了,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概括综合能力。
二、采用结构教学,引导建立地理学科的基本结构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标(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规定,中学阶段是基础性教育,在这个阶段所学的地理知识都是基础性知识,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掌握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学习地理基础知识要有选择性,要学习那些最基本、最关键的知识。对这些最基本、最关键的地理知识要给学生讲清讲透,但不能讲得太深、太难、太偏、太怪。例如,学习地理基础知识肯定要学习到地球自转、地球形状、经线、经度、纬线、纬度、区时、日界线、昼夜更替等一系列知识,学习这些基础知识最关键的是地球自转的绕轴运动这个重点,讲解这一重点我们就要多花一些时间,一定要把它讲清讲透。让我们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假如没有地球自转,就没有地轴;假如没有地轴,就没有两极;假如没有两极,就没有地理坐标;假如没有地理坐标,就没有时区、日界线。由此可见,地球的绕轴运动是这一系列知识中的核心知识。搞懂了这个核心,学生也就构建了这个知识的框架。现在我们搞经济建设,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社会发展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人和自然要和谐统一。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把“环保”落到实处。这里要讲清“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关系,其中最核心的知识或理念就是“科学”两个字。
三、采用结构教学,应巧妙运用地图和多媒体
中学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是我们地理教学最重要的工具。地图具有整体性、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地图能够清楚地展现地理要素的分布,所以运用地图成了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结构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地图既是学生获得地理感性知识的源泉,也是为我们提供对不同区域进行比较分析、查明其间地理事物的共性和地域差异性的极好园地。当然,当我们老师指导学生读图和运用地图时,也应该时时提醒学生不要忘记空间结构,要认识到地球不过是不可展开的球面的展开图,在不同的地图上,区域的形状、大小、距离是有差异的,而且还会有失真之处,不要被地图的平面性所迷惑。另外,地理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以便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教学提供了便利,这在地理学科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但遗憾的是,现在我们还有不少地理老师不会用或很少用多媒体来组织教学,这是一个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总之,地理结构教学法就是要引导学生建立起地理知识框架,使学生能够从根本上记忆和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同时,学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建构,从而发展他们的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并获得一定的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新沂市第二中学)
中学地理学科最突出、最基本的特点应该是区域性和综合性。在现行的各种版本的地理教材中,如人教版、苏教版、湘教版,区域地理知识是最基本的知识。我们有些老师在讲解区域地理知识同人类活动的环境、地理环境的关系时,常常会出现简单、机械地罗列地理知识的现象,重视“地”的知识介绍,而忽视“理”的知识分析,不重视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地理老师要想方设法改变这种教学现状,要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的基本框架,使学生把所学的地理知识都归纳到知识框架中。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也许有很多,但结构教学法无疑应该是其中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讲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个相关的知识系列
中学地理教学要讲清各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便构成地理知识序列。例如讲到上海地区的地理特征时,就要说明它是长江的入海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从上海站沿着沪宁线向西,分别是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等经济发展较为迅猛的地区。上海海、陆、空交通发达,人口密集,不仅汇集了中国的高新技术,也汇集了世界上的一些高新技术。上海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上海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世界上的大都市。例如讲到天津地区的地理特征时,要说明它既位于华北平原,又靠近海河的入海口,塘沽港不仅是我国的一个大港口,也是世界上大港口之一,附近还有驰名中外的长芦盐场。天津距离北京、东北等一些重工业基地较近,天津的地理位置优势同上海有很多相似之处。讲上海、天津这两个大城市,如果把这两个大城市的有关地理知识看成是互不联系的,学生就很难将这些知识构建成一个网络。如果从上海、天津的地位位置和地理特点来讲,介绍它们的历史,说清它们海洋资源开发以及同周边城市的关系等,这样,上海、天津地区的地理知识便不是孤立的知识了,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概括综合能力。
二、采用结构教学,引导建立地理学科的基本结构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标(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规定,中学阶段是基础性教育,在这个阶段所学的地理知识都是基础性知识,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掌握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学习地理基础知识要有选择性,要学习那些最基本、最关键的知识。对这些最基本、最关键的地理知识要给学生讲清讲透,但不能讲得太深、太难、太偏、太怪。例如,学习地理基础知识肯定要学习到地球自转、地球形状、经线、经度、纬线、纬度、区时、日界线、昼夜更替等一系列知识,学习这些基础知识最关键的是地球自转的绕轴运动这个重点,讲解这一重点我们就要多花一些时间,一定要把它讲清讲透。让我们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假如没有地球自转,就没有地轴;假如没有地轴,就没有两极;假如没有两极,就没有地理坐标;假如没有地理坐标,就没有时区、日界线。由此可见,地球的绕轴运动是这一系列知识中的核心知识。搞懂了这个核心,学生也就构建了这个知识的框架。现在我们搞经济建设,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社会发展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人和自然要和谐统一。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把“环保”落到实处。这里要讲清“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关系,其中最核心的知识或理念就是“科学”两个字。
三、采用结构教学,应巧妙运用地图和多媒体
中学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是我们地理教学最重要的工具。地图具有整体性、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地图能够清楚地展现地理要素的分布,所以运用地图成了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结构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地图既是学生获得地理感性知识的源泉,也是为我们提供对不同区域进行比较分析、查明其间地理事物的共性和地域差异性的极好园地。当然,当我们老师指导学生读图和运用地图时,也应该时时提醒学生不要忘记空间结构,要认识到地球不过是不可展开的球面的展开图,在不同的地图上,区域的形状、大小、距离是有差异的,而且还会有失真之处,不要被地图的平面性所迷惑。另外,地理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以便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教学提供了便利,这在地理学科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但遗憾的是,现在我们还有不少地理老师不会用或很少用多媒体来组织教学,这是一个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总之,地理结构教学法就是要引导学生建立起地理知识框架,使学生能够从根本上记忆和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同时,学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建构,从而发展他们的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并获得一定的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新沂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