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震撼另一个心灵。我认为:教育从本质上讲,不是传输,不是给与,而是一种师生间的平等交往和心灵对话。多年来,尽管人们对于“教育的过程就是交往的过程”的研究早已经是硕果累累,但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我还是要探讨一下,老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的。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还应该注意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设置新颖独特、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当学生对基本知识己经熟悉理解之后,停留在简单知识点的对答上己经没有意义了,不要死抠不放。此时问题的设置上应注重开放性和综合性,如:“你是如何认识的?”“你对此有何看法?”等等。课堂上还必须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的思维能充分展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急躁,要让学生沉下心来,静静的思考几分钟,短暂的沉寂后,可能出现智慧的火花和创造的种子。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思考、小结等,都应该有一定的时间保证,进而确保活动的空间宽松、愉快、民主、和谐。如果失去了思考和表达的时间与空间,那么这种互动只能是形式上的,到头来也只是自欺欺人流于形式。譬如让学生朗读,有默读、细讀、浏览等,都因读的形式不同,而给学生相应的时间段,让学生组织材料,搜集处理信息等,更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保证。如果急于让学生“完成任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一味地追求“教学的完美”而忽略时间和空间的保障,那么互动也只是形式花架子,学生没有得到实惠,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获。
二、课堂师生心灵互动的基本要素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师生心灵互动的内涵,激发和调动学生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我认为,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课堂上要产生心灵互动,应该要有一个基础,那就是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这是师生互动的本质。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生命互动的过程。”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具有独立的人格,两者应该是平等的。唯有人格平等,才能调动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因此要形成心灵互动,教师首先要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要让每一个学生有被尊重的体验,努力创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老师和学生好像朋友一样在沟通。在教学中,面对学生不能简单说“对”或“错”、“能”与“不能”的结论。在师生的交往中,教师要放下架子,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不然就又会回到“一言堂”老式陈旧课堂。这意味着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平等中的首席”,首席并不是一言堂,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贯彻平等的教育理念。师生之间谁也不能控制谁,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另一方。这样在双方共同的需要和兴趣的基础上发生的互动,是积极的、主动的,并且是充分有效的互动。
三、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是心灵互动的最终目的
我国古代就提出了“教学相长”的主张,今天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新观点,我认为教师不仅仅是教,而且也是被教的对象,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通过教学活动结成统一的整体,共同对自己和他人的成长负有责任。现在教学论认为,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而教师不仅仅传授学生知识,同时也一起分享和体验成长与进步。师生双方在心理互动中互为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和进步。教师的角色因学生的存在而有意义。一方面,由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言行,如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期望和评价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行为。尤其是年幼的学生更以“老师是否喜欢我”、“老师认为我怎样”作为判断自己的行为、能力,师生心灵互动和自己与老师关系的依据,并因此而影响其学习态度、行为动机及与教师的关系。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懂得,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通过广泛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广告语说:“让城市互动起来”。那么,在教学上我也大声地呼吁:“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让师生互动起来,让生生互动起来。”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优质课堂,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曙光镇四里小学)
一、设置新颖独特、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当学生对基本知识己经熟悉理解之后,停留在简单知识点的对答上己经没有意义了,不要死抠不放。此时问题的设置上应注重开放性和综合性,如:“你是如何认识的?”“你对此有何看法?”等等。课堂上还必须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的思维能充分展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急躁,要让学生沉下心来,静静的思考几分钟,短暂的沉寂后,可能出现智慧的火花和创造的种子。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思考、小结等,都应该有一定的时间保证,进而确保活动的空间宽松、愉快、民主、和谐。如果失去了思考和表达的时间与空间,那么这种互动只能是形式上的,到头来也只是自欺欺人流于形式。譬如让学生朗读,有默读、细讀、浏览等,都因读的形式不同,而给学生相应的时间段,让学生组织材料,搜集处理信息等,更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保证。如果急于让学生“完成任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一味地追求“教学的完美”而忽略时间和空间的保障,那么互动也只是形式花架子,学生没有得到实惠,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获。
二、课堂师生心灵互动的基本要素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师生心灵互动的内涵,激发和调动学生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我认为,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课堂上要产生心灵互动,应该要有一个基础,那就是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这是师生互动的本质。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生命互动的过程。”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具有独立的人格,两者应该是平等的。唯有人格平等,才能调动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因此要形成心灵互动,教师首先要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要让每一个学生有被尊重的体验,努力创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老师和学生好像朋友一样在沟通。在教学中,面对学生不能简单说“对”或“错”、“能”与“不能”的结论。在师生的交往中,教师要放下架子,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不然就又会回到“一言堂”老式陈旧课堂。这意味着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平等中的首席”,首席并不是一言堂,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贯彻平等的教育理念。师生之间谁也不能控制谁,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另一方。这样在双方共同的需要和兴趣的基础上发生的互动,是积极的、主动的,并且是充分有效的互动。
三、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是心灵互动的最终目的
我国古代就提出了“教学相长”的主张,今天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新观点,我认为教师不仅仅是教,而且也是被教的对象,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通过教学活动结成统一的整体,共同对自己和他人的成长负有责任。现在教学论认为,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而教师不仅仅传授学生知识,同时也一起分享和体验成长与进步。师生双方在心理互动中互为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和进步。教师的角色因学生的存在而有意义。一方面,由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言行,如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期望和评价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行为。尤其是年幼的学生更以“老师是否喜欢我”、“老师认为我怎样”作为判断自己的行为、能力,师生心灵互动和自己与老师关系的依据,并因此而影响其学习态度、行为动机及与教师的关系。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懂得,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通过广泛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广告语说:“让城市互动起来”。那么,在教学上我也大声地呼吁:“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让师生互动起来,让生生互动起来。”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优质课堂,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曙光镇四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