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出发,探讨了大学生诚信教育内涵,提出诚信不仅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更是一种精神。大学生“诚信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教育”,这不仅需要学校的参与,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社会责任
课题项目:本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项目。
作者简介:赵荣梅(1972—),女,辽东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诚信”为人立身处世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把诚信变成一种责任、一种义务或者上升为一种精神,从而使外部约束变成道德自觉,才能使诚信教育回归自我教育的本质,才能使大学生整体诚信水平有所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仅局限于校园,停留在课堂,也是社会整体的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大学生诚信现状
纵观当今大学校园,大学生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诚信缺失的情况屡见不鲜,考试作弊、入党动机不纯、助学贷款不能如期归还、网络欺骗等。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都会有它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反映在大学生诚信水平的下降方面,笔者以为,教育制度的不合理,责任心的欠缺,大学生精神层面的不完善都是造成诚信教育流于形式的根源。
2大学生诚信缺乏的原因
(1)缺乏诚信源于社会。一个学生的成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除了课堂书本知识的学习外,父母的言传身教,媒体的引导,都会影响个体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这个影响不是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才开始的,而是从小到大十几年、二十几年的积累。大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发展完善的阶段,社会上各种负面影响和各种思潮无疑会对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带来巨大损害。
(2)缺乏诚信源于教育。应试教育,使各个等级的学校都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重学习成绩的提高,却忽略了道德品质的养成。考试来临前,我们组织学生签订考试诚信承诺书。可考试过程中,仍有大批学生携带各种“小抄”走进考场。随着作弊手段的提高,高考、研究生考试、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等也成了这些人作弊的战场。这种情况让我们反思,诚信教育过程到底什么重要。是道德认知重要,还是道德实践更重要?古人已经告诉我们:“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只有当校园诚信教育无处不在,大学生把诚信作为主体去遵守并且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真正达到诚信教育应该达到的层面。
(3)缺乏诚信源于制度。当前,诚信教育不足以依靠道德自律来约束,因此全方位的社会监督尤为必要。而当前的情况是教育的影响力并没有和制度的约束力结合,当大学生做出一些背弃诚信的事情后,并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因此,从马克思主义诚信内涵关系看,也就没什么可以影响大学生最切身的利益,诚信教育往往流于形式。
3加强诚信教育的思考
(1)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培养。大学生作为掌握先进文化知识和较高生产力水平的群体,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更可以上升为一种精神,才能把它内化为精神形态的动力,真正去践行。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使学生懂得诚信在大学生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精神层面上正确理解诚信教育的内涵,并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完善。
(2)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营造讲诚信的良好社会风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參与。高校校园相对于社会来讲,仅是诚信教育的小环境,高校诚信教育搞得再好而社会上不诚信的现象比比皆是,同样达不到诚信教育的效果。因此加强学校、家长、社会的联系,共同营造诚信的良好环境,大力宣传诚信典型,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大学生,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彻底杜绝社会上不诚信现象,才能使大学生真正做到诚信立世,坦荡做人。
(3)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诚信监督机制。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考试情况、归还助学贷款情况、履行就业协议等有关诚信的记录如实记入学生的人事档案,并与人事主管部门和金融系统的电子信用系统衔接,形成一个完善的诚信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真正做到公平无处不在,诚信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袁宏伟.《大学》、《中庸》的“诚”对当代大学生诚信的教育启示[J].现代企业文化, 2010(9):199—200.
[2]顾维青.大学生诚信状况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社会责任
课题项目:本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项目。
作者简介:赵荣梅(1972—),女,辽东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诚信”为人立身处世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把诚信变成一种责任、一种义务或者上升为一种精神,从而使外部约束变成道德自觉,才能使诚信教育回归自我教育的本质,才能使大学生整体诚信水平有所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仅局限于校园,停留在课堂,也是社会整体的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大学生诚信现状
纵观当今大学校园,大学生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诚信缺失的情况屡见不鲜,考试作弊、入党动机不纯、助学贷款不能如期归还、网络欺骗等。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都会有它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反映在大学生诚信水平的下降方面,笔者以为,教育制度的不合理,责任心的欠缺,大学生精神层面的不完善都是造成诚信教育流于形式的根源。
2大学生诚信缺乏的原因
(1)缺乏诚信源于社会。一个学生的成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除了课堂书本知识的学习外,父母的言传身教,媒体的引导,都会影响个体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这个影响不是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才开始的,而是从小到大十几年、二十几年的积累。大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发展完善的阶段,社会上各种负面影响和各种思潮无疑会对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带来巨大损害。
(2)缺乏诚信源于教育。应试教育,使各个等级的学校都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重学习成绩的提高,却忽略了道德品质的养成。考试来临前,我们组织学生签订考试诚信承诺书。可考试过程中,仍有大批学生携带各种“小抄”走进考场。随着作弊手段的提高,高考、研究生考试、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等也成了这些人作弊的战场。这种情况让我们反思,诚信教育过程到底什么重要。是道德认知重要,还是道德实践更重要?古人已经告诉我们:“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只有当校园诚信教育无处不在,大学生把诚信作为主体去遵守并且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真正达到诚信教育应该达到的层面。
(3)缺乏诚信源于制度。当前,诚信教育不足以依靠道德自律来约束,因此全方位的社会监督尤为必要。而当前的情况是教育的影响力并没有和制度的约束力结合,当大学生做出一些背弃诚信的事情后,并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因此,从马克思主义诚信内涵关系看,也就没什么可以影响大学生最切身的利益,诚信教育往往流于形式。
3加强诚信教育的思考
(1)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培养。大学生作为掌握先进文化知识和较高生产力水平的群体,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更可以上升为一种精神,才能把它内化为精神形态的动力,真正去践行。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使学生懂得诚信在大学生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精神层面上正确理解诚信教育的内涵,并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完善。
(2)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营造讲诚信的良好社会风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參与。高校校园相对于社会来讲,仅是诚信教育的小环境,高校诚信教育搞得再好而社会上不诚信的现象比比皆是,同样达不到诚信教育的效果。因此加强学校、家长、社会的联系,共同营造诚信的良好环境,大力宣传诚信典型,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大学生,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彻底杜绝社会上不诚信现象,才能使大学生真正做到诚信立世,坦荡做人。
(3)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诚信监督机制。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考试情况、归还助学贷款情况、履行就业协议等有关诚信的记录如实记入学生的人事档案,并与人事主管部门和金融系统的电子信用系统衔接,形成一个完善的诚信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真正做到公平无处不在,诚信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袁宏伟.《大学》、《中庸》的“诚”对当代大学生诚信的教育启示[J].现代企业文化, 2010(9):199—200.
[2]顾维青.大学生诚信状况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