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社会发展的形势,面对当前学校教育的状况,德育教育在学校工作中越来越凸显其重要,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是着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證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如何探索出一条切合学校实际又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新路,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学校教育忽视了德育。
1、重智轻德,只追升学率。这些年来,学校教育过度追求中、高考成绩,升学成了初、高中教育唯一目的,各学科间几乎达成了默契,即以题海战为主体,用每次测试出的分数作为调节教学内容的杠杆,以升学率为评价教学成败的唯一依据。以此为导标,各路“诸侯”统率千军万马蜂拥“独木桥”的惨剧屡屡发生,为升学而教与学成了无声的宣言,万般无奈的教学陷入了奇妙的怪固,忽略了教学中那至关重要的一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教育德为本”,当务之急,必须彻底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一应试教学的现状,将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灵魂置于教育的首位。毋庸置疑,对学生灵魂的塑造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来不得半点疏忽,急功近利更是不行的。在学校的教育中,要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注重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与学校的一切活动中。
2、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教育理念相对滞后,缺乏德育能力;中小学班主任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亟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升。目前社会生活中的诸如以权谋私、官僚主义、拉关系、走后门的行为,在学校里也时有表现,潜移默化地影H向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冲淡了正确教育的作用,削弱了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力量。
3、教师只教书,不育人。许多情况下,语文老师只是教授“之乎者也”,数学老师只顾教授“加减乘除”,外语老师只想着教授“ABCD”……和自己所教授的学科之外的事情,他们根本就不去管也不想管。甚至有老师认为,学生的德育工作就是班主任和学校的职责,这份工作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其实,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教书和育人本来就是一体的。老师要在教书中学会育人,同时也需要在育人中学会教书,二者相辅相成。
二、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大德育”格局尚未形成。
1、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社会的影响、不健康的文艺作品的大量出现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毒害十分严重,其中黄色、淫秽和反动的书刊和音像制品对青少年的毒害之大是不可估量的。在强大的传媒面前,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是多么的无力。学校和学校教育不是孤岛,它只是学生教育的一支力量,要真正搞好德育还需要全社会方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是如果大家都等着其他人来填补自己应该负责的那部分空间,必然将不利于这个目标的最终实现。
2、家庭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予们的第一位老师,一言一行对孩子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庭环境不好、父母教育不当或自身举止不端往往是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以至失足犯罪的原因。在一些双职工家庭,父母多忙于各自的工作和学习,无暇顾及孩子,认为教育子女有学校就行了。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必须取得社会和家庭的配合。在社会和家庭里有积极的因素,也可能有消极的因素,如果学校教育是一套,社会和家庭是另一套,它们互相矛盾,互相抵消,这样教育很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要使学校教育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必须争取社会和家庭的配合,使学生处处受到积极的良好的统一影响。
因此,应重视两个方面:一是全民树立德才兼备德为先的观念。德才兼备德为先的观念应当深植每个人心中。教师要以德教育学生,家长要以德要求孩子,大众传媒要以德宣传号召。大众传媒不仅应担负传播信息和娱乐的作用,它同样担负着解决社会问题、进行道德宣传的重任。近些年来,通过报纸、电视进行社会救助的事例不胜枚举,大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有的媒介亲自参与组织对困难者的救助活动,并定期跟踪报道,给许多濒临绝境的人带来了新生。这不能不说是大众传媒的一大善举。但一些媒体在竞争中出现不良倾向,热衷于追垦捧星和媚俗宣传,特别是一些都市类报纸负面报道过多过滥,格调低级庸俗,各种凶杀暴力、色情等案例成为报纸新闻的重要内容,导致报纸格调不高,并且有时造成了对青少年的反面教育。而对于那些为改革开放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生产力发展默默奉献出自己力量的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却很少见到有像宣传娱乐明星一样的热情。我们应发挥大众传媒在德育中的巨大作用。二是进行道德制度建设。以往我们谈道德建设,往往是就道德谈道德,只看到道德教育,忽视了制度对于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事实上,制度建设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道德制度建设远远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现状。对社会上出现的许多不道德现象,有的因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法律制度规范约束,有的因规范惩戒的力度不够,使得法律制度发挥不了效力,最终导致了道德的“滑坡”。道德是需要统一的外在约束力来约束的,这种力量便是道德制度。在我国现阶段强调道德制度建设,是教育的需要,是经济秩序社会秩序稳定的需要,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趋势的。
一、学校教育忽视了德育。
1、重智轻德,只追升学率。这些年来,学校教育过度追求中、高考成绩,升学成了初、高中教育唯一目的,各学科间几乎达成了默契,即以题海战为主体,用每次测试出的分数作为调节教学内容的杠杆,以升学率为评价教学成败的唯一依据。以此为导标,各路“诸侯”统率千军万马蜂拥“独木桥”的惨剧屡屡发生,为升学而教与学成了无声的宣言,万般无奈的教学陷入了奇妙的怪固,忽略了教学中那至关重要的一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教育德为本”,当务之急,必须彻底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一应试教学的现状,将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灵魂置于教育的首位。毋庸置疑,对学生灵魂的塑造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来不得半点疏忽,急功近利更是不行的。在学校的教育中,要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注重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与学校的一切活动中。
2、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教育理念相对滞后,缺乏德育能力;中小学班主任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亟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升。目前社会生活中的诸如以权谋私、官僚主义、拉关系、走后门的行为,在学校里也时有表现,潜移默化地影H向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冲淡了正确教育的作用,削弱了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力量。
3、教师只教书,不育人。许多情况下,语文老师只是教授“之乎者也”,数学老师只顾教授“加减乘除”,外语老师只想着教授“ABCD”……和自己所教授的学科之外的事情,他们根本就不去管也不想管。甚至有老师认为,学生的德育工作就是班主任和学校的职责,这份工作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其实,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教书和育人本来就是一体的。老师要在教书中学会育人,同时也需要在育人中学会教书,二者相辅相成。
二、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大德育”格局尚未形成。
1、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社会的影响、不健康的文艺作品的大量出现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毒害十分严重,其中黄色、淫秽和反动的书刊和音像制品对青少年的毒害之大是不可估量的。在强大的传媒面前,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是多么的无力。学校和学校教育不是孤岛,它只是学生教育的一支力量,要真正搞好德育还需要全社会方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是如果大家都等着其他人来填补自己应该负责的那部分空间,必然将不利于这个目标的最终实现。
2、家庭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予们的第一位老师,一言一行对孩子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庭环境不好、父母教育不当或自身举止不端往往是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以至失足犯罪的原因。在一些双职工家庭,父母多忙于各自的工作和学习,无暇顾及孩子,认为教育子女有学校就行了。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必须取得社会和家庭的配合。在社会和家庭里有积极的因素,也可能有消极的因素,如果学校教育是一套,社会和家庭是另一套,它们互相矛盾,互相抵消,这样教育很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要使学校教育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必须争取社会和家庭的配合,使学生处处受到积极的良好的统一影响。
因此,应重视两个方面:一是全民树立德才兼备德为先的观念。德才兼备德为先的观念应当深植每个人心中。教师要以德教育学生,家长要以德要求孩子,大众传媒要以德宣传号召。大众传媒不仅应担负传播信息和娱乐的作用,它同样担负着解决社会问题、进行道德宣传的重任。近些年来,通过报纸、电视进行社会救助的事例不胜枚举,大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有的媒介亲自参与组织对困难者的救助活动,并定期跟踪报道,给许多濒临绝境的人带来了新生。这不能不说是大众传媒的一大善举。但一些媒体在竞争中出现不良倾向,热衷于追垦捧星和媚俗宣传,特别是一些都市类报纸负面报道过多过滥,格调低级庸俗,各种凶杀暴力、色情等案例成为报纸新闻的重要内容,导致报纸格调不高,并且有时造成了对青少年的反面教育。而对于那些为改革开放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生产力发展默默奉献出自己力量的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却很少见到有像宣传娱乐明星一样的热情。我们应发挥大众传媒在德育中的巨大作用。二是进行道德制度建设。以往我们谈道德建设,往往是就道德谈道德,只看到道德教育,忽视了制度对于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事实上,制度建设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道德制度建设远远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现状。对社会上出现的许多不道德现象,有的因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法律制度规范约束,有的因规范惩戒的力度不够,使得法律制度发挥不了效力,最终导致了道德的“滑坡”。道德是需要统一的外在约束力来约束的,这种力量便是道德制度。在我国现阶段强调道德制度建设,是教育的需要,是经济秩序社会秩序稳定的需要,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趋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