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教学相长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977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名师 教学
  韩愈在《师说》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乃是师之为师的基础,亦是一所大学存在的根本。可是,随着时代变迁,当大学不断刷新着引以为傲的科研记录,当大学的各项设施、设备日臻完善时,教学却逐渐丧失了其核心的地位。作为教学职能主要践行者的高校教师,基于种种原因,自身发展的追求超过了对于人才培养的追求,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也逐步让位于科研。于是乎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是教育质量的严重滑坡,于是乎有了“钱学森之问”,于是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大学的人才培养,探究教学与高校教师的作用。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便有言:“所谓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一语中的地指明了高校教师及其引导的教学对于大学的意义所在。令人欣慰的是,在80年后的今天,清华人依然将这种精神传承了下来。在2003年~2011年连续六届国家级教学名师评选中,清华大学共有15名教师获奖,他们无一例外地既活跃在科研的第一线,也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不仅达到了很高的学术造诣,而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其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收获了出色的教学成果,为清华大学在新时期实现教学现代化改革和向研究型教学模式转化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是根据对其中9位名师的访谈整理而来,试图对这些清华名师的教学经验作简要梳理与概括,以期为广大高校教师提供借鉴,引导并勉励更多的教师投入时间与精力,强化教学职能,努力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重视启发式教学,授之以渔
  随着21世纪新技术大量涌现,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转移和渗透的加强,传统的以知识获取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以注重能力培养为主导的研究型教学被提上了日程。物理系陈信义教授认为,研究型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师生以研究问题、探索知识的态度开展教学活动,并贯穿教学全过程。陈信义教授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基于问题的学习,即从实际问题或疑问出发,通过研究、讨论来学习。根据其多年的教学经验,此举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诸如观察和描述现象的能力,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分析实际问题中物理原理的能力,从物理原理上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对多学科交叉、转移和渗透的适应能力,对物理学总体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在陈教授看来,相对于传统的知识灌输,研究型教学对于学生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过程,“爱因斯坦说,当忘记了教育的时候,剩下的就是教育。与之对应,我认为,当忘记了物理知识的时候,剩下的就应该是研究型教学的效果,即研究问题、探索未知的能力”。
  如此一番“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点亦为航天航空学院的范钦珊教授所秉持。他认为,启发教学中的关键便是精心设计一些能够刺激和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并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思维空间。这种启发引导式的教学会激发学生听课的热情与积极性,提高他们对于本学科深层次的兴趣,而且要求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有所反馈,也会无形中督促学生主动思考,变以往的“封闭式思维”为“开放式思维”:会读书、会做题、更会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自动化系的华成英教授在阐述她所推崇的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与学的原则时同样强调反馈原则的重要性:“教”只是一种暂时状态,目的是促进学生自力更生,必须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逐渐具备独立思考、探究发现和自我矫正的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鼓励“标新立异”
  在所有分享教学经验的名师口中,我们听到的最频繁的一个词便是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尤其是核心技术的创新愈来愈成为推动经济腾飞,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强大动力。用物理系陈信义教授的话讲,为什么我们有不可胜数的“中国制造”,却鲜有“中国创造”?因为制造和创造的差别在于核心技术和创造性研究。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一方面直接参与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又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而尤以后者最为重要。自动化系华成英教授在谈及教学经验时说道,“创新意识的培养要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并突出强调发挥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中的主导作用,改变学生“应试教育”的习惯。采取“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得学生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并力求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认识未知。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的申永胜教授也这样认为:新知识新工具层出不穷,单纯的知识堆砌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中心来抓。以知识为载体,培养他们高于知识和技能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以及获得知识的再学习能力。
  基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标,清华名师们共通的一个方式便是讨论式教学。陈信义教授喜欢组织小班讨论课,鼓励学生提问题,包括教师可能回答不上来,没有公认结论的问题;甚至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见解。而范钦珊教授不仅鼓励学生提出没有标准和唯一答案的问题,而且常常支持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要求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主动思考你能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而不是单纯记住结论。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能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鼓励并引导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同时也会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就感与快乐,激发他们对于专业的兴趣。美术学院的李砚祖教授在授课过程中强调设置问题的重要性,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处于思考状态,引导学生思考,尤其注重结合案例来讲解基础理论,做到深入浅出,理论不枯燥,学习有兴味。
  提炼课程精华,重视学术深度
  课程的容量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浩瀚无际的。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里高效地掌握学科知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相比于一些教师选定一套教材从头用到尾,清华的名师们则更喜欢脱离对教材的依赖,自己提炼课程的核心内容。当然这对教师的学科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天航空学院的李俊峰教授认为,教师需要“练内功”,即学术底蕴与修养,要熟悉本专业所有基础课内容和课程涉及知识的发展历史及其产生的影响,同时还要深入钻研,与时俱进,以科学精神对待教学中的问题。   美术学院的李砚祖教授根据其二十余年来在设计艺术理论研究领域从事教学与研究的经验认为,“要教好学,必须有好的科研作为支撑”,要“将国内外包括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合于其中,尤其是注重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讲述”“从事研究型教学,其重要的基础或条件是作为教师本人的研究素质、能力和成果,以研究促教学,教学成为研究的展示台”。
  在内容的选择上,陈信义教授与华成英教授均主张精选素材,并且理论线索清晰,有条理,合逻辑,理论论证与实际例子相结合,突出核心内容与课程特色。范钦珊教授则更重视教学内容的学术深度,主张从基本理论、工程实例以及学科发展历史多角度挖掘教学内容深层次的内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于基本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同时,他还主张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基于课程教学内容而又略高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文献资料或获取文献资料的途径,开拓学生视野,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搜集研究资料、阅读文献的能力,逐步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精密仪器与机械系的申永胜教授更进一步强调,要通过多种途径对教材内容进行结构性调整、重组和更新:适当精简经典内容,将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渗透到传统教学内容中去,使得传统教学内容加以延伸或重组以更加适合工程实际的需要;根据科技发展的新趋势,适当引入学科前沿内容,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基础。
  加强实践教学,知行合一
  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的傅水根教授认为,目前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九重九轻”问题:重理论轻实践、重设计轻工艺、重学术轻技术、重论文轻发明、重知识轻技能、重研究轻工程、重虚拟轻实在、重信息轻制造、重高层轻基层。这也直接导致了当下高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就业难、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连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必须注重实践。因为实践是内容最丰厚的教科书,是贯彻素质教育最好的课堂,是实现创新最重要的源泉,也是实现由简单到综合、知识到能力转化的有效途径。
  范钦珊教授也认同实践教学是研究型教学需要坚持的一个重要理念,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他还提出要善于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与课程相整合,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实际,从静态走向动态。申永胜教授在他的课程中“改变了过去那种把标准与原理混在一起、把工具和知识混在一起,讲得过多、过细的做法,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增长才干”。
  异曲同工的是美术学院的柳冠中教授主张在设计过程中要做到“知行合一”。认识是对知识的反馈,实践是对能力的评价。在柳教授看来“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和设计师将认识的道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年轻设计师们发掘知识、自主获取知识,甚至整合已知的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然后将研究、拓展的新知识应用于实践”。没有知识的行是漫无目的的,会误入歧途,而行又可以催化、升华我们的知识。
  此外,傅水根教授还积极倡导理工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贯通,主张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工程类学生加强人文素养培养,而人文社会学科学生加强工程技术素养培养,并使之发展为一种全国性的实践教学改革方向,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认知能力,在不同学科与专业之间实现“隔行不隔山,隔行不隔理”,使学生的未来发展更具竞争力。
  为师为友,教学相长
  在化学系李艳梅教授看来,教师要像朋友一样关心学生,这不仅体现在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文知识、社会责任等方面,而且还应体现在教师利用其业务特长,有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职业素养以及科学的批判精神。此外,教师也要像朋友一样在意学生。要珍视学生的“平等感”,给学生不同方式的展示机会,并爱护学生的每一次参与,用心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华成英教授更是谈及,作为教师要想到“学生与你一样聪明”。因为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而这种信任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李俊峰教授则对“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讨论问题时,老师应成为学生的‘挚友’或‘兄长’,担负力所能及的‘有限’责任,双方都服从真理而不是身份”。
  教师在引导、教授学生的同时,对于自身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学习?陈信义教授坦言在课堂上时,教师可以思考一些已经很清楚的基本东西,并尝试赋予旧知识新生命。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学生问的问题,有时也能为教师提供新的角度与新的研究方向,而单单靠教师自己,是不容易获得这种启示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教师与学生是一起成长,共学共进的。
  言传身教,师德垂范
  对于一名教师而言,业务水平固然重要,但最基本的还是教学态度,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清华大学的诸位名师无一不对教学工作抱有诚挚的热爱与勤谨的态度。面对现在流行的科研高于教学的观点,以及教学是单纯付出,科研是有付出有收获的功利看法,李俊峰教授深刻指出教学与科研应该是齐头并进的,并且“讲课训练了教师逻辑严谨、重点突出的科学思维能力,使其在科研中善于理清思路、抓住关键。备课训练了教师深入剖析复杂问题,把它转化为简单问题之有机组合的能力,使其在科研中善于突破难关。尤其是,教学训练了教师的表达能力,使其在学术交流和撰写论文时受益匪浅”。还有力地论证了教学对于科研具有促进作用,呼吁教师应当端正教学态度。同时,申永胜教授、李砚祖教授、陈信义教授、范钦珊教授、李艳梅教授等也都强调应该以言传身教为学生在科研方面树立榜样。在日常教学中融入科研体会,在课外学习中提倡研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为优秀学生尽早进入科研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
  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持身、治学、接物、待人等多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这也在无形中督促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以其高尚道德与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使其在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得到良好的训育,辅翼人生。
  人才培养维系着民族的未来,高校教师应当切实把教学工作作为第一学术责任,努力汲取经验,在讲台上绽放光芒,将生源优势转化为教学质量优势,将已有的师生比优势转化为教师投入效率的优势。做好学生的领航人,在引导学生格物致知的同时,辅仁进德,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及国家的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本文系清华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10年度青年项目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校园广播作为高校立德树人、舆论引导的重要阵地,是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学视阈下,就融媒体时代高校广播的局限做简要探讨,并以东南大学广播台为例,探究高校广播突破局限、拓展平台、提升活力、传承文化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广播;融媒体;平台拓展  传播学视阈下的高校广播  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即监督环境、协调社会对于某种环境下
摘 要:在美國研究生课堂教学中,能力培养融于教师的理念中;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向能力培养倾斜;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突出知识运用练习;在学生课堂参与上,构建多样化互动;在教师课堂作用方面,注重发挥教师引导学生思路的作用。美国研究生课堂教学进行能力培养的举措给我国的研究生教学带来理念、设计和方法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研究生;课堂教学;美国  美国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以其一流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当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战略目标,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10月,教育部公布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名单,北京科技大学入选十所试点高校之一。  秉承“三早”“三实”,学校思政工作形成良好基础  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北京科技大学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做法和特点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早
卢振洋,1957年出生,北京人,博士,研究员。曾任北京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学校科技处副处长、处长、校长助理、副校长等职,2012年8月任北京联合大学校长。兼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北京市发明协会副理事长,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研究基地主任等。主要从事材料加工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参加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发展项目等十几项科研工作,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
摘 要:“互联网 ”正日益渗透进社会各个领域,党建工作也不例外。结合“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党建工作实际,提出了基于“互联网 ”的“3 4”党建工作模式结构,阐释了该模式的优越性和科学性,力求为更好地推动“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党建工作科学化和信息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 ”;党建;模式;高校图书馆  近几年,“互联网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技术引领,不仅在传统行业催生“化学反应式”的创新,而
北京印刷学院建设了北京高校一流的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目前共有15间工作室,总面积达到285平米。构建了“必修 选修”的心理课程教育体系,每年为学生开设1门必修课、5门选修课,实现了心理素质教育全员覆盖;构建了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有机结合,每年为近1,000人次提供心理辅导,促进了学生成长与发展;构建多层次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体系,近年来,未发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有效避免了
摘 要: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在“双一流”建设中,关于“学科建设”和“本科教育”的关系尚存在两种值得关注的认识倾向。基于“学科和专业”“学科建设和本科教育”的内涵及关系理解,明确学科在本科教育中的责任,促进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真正回归大学的育人初心。  关键词:本科教育;学科建设;专业建设   两种值得关注的认识倾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编者按  在党的十八大,立德树人在教育领域被提到国家层面,并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党的十九大,立德树人被要求落到实处。从此,立德树人的落实步伐开始加快了。围绕立德树人,三全育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等育人理念逐渐开始在高校和高等教育领域热络起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育人根本问题,成为高教领域专家热烈讨论的焦点。在育人的大讨论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困惑和问题。传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折射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高校面对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如人员分散、应对重心不断转移以及对信息技术的重大依赖等,高校整体综合应对能力、教育教学应变能力、社会期待回应能力等还存在短板。在此过程中,高校探索了许多好的做法,取得了一些值得总结的经验,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危机意识、利用好抗击疫情的教材等有了一些新的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教书育人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高校与外界的沟通日趋频繁,给高校学生培养工作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从“三全育人”出发,分析研判校园危机事件爆发的不确定性、影响的广泛性及时代性,明确辅导员在危机事件应对过程中,要体现教育者、发现者、沟通者、呵护者的责任。在此基础上,提出辅导员在危机事件应对过程中的三点新思路:深入挖掘家庭育“心”潜力,培养青年学生家国情怀;发挥高校育“识”作用,牢固青年学生使命担当;探索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