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来源 :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仍然在逐年扩大,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社会形象和地位,关系到千家万户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大学生就业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从学校层面对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学校层面 大学生 就业工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11年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传来消息,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但“进口”增速,“出口”却受阻。传统就业主渠道吸纳能力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待业人数不断增多,“十二五”期间乃至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帮助高校毕业生发挥自身优势,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把握自己,赢得机会,这是摆在各级政府、高校和广大毕业生面前的一个极为紧迫的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必须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办法和措施,探索出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
  1 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从学生个体方面讲,关系到自身将来的发展、成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培养人才的高校来讲,就业率关系着生源,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从社会方面讲,关系到教育体制改革的成败,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第一,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值已从子女能否考上大学转向上大学后能否顺利就业。投资培养一名大学生,家庭要付出相当大的投入,大学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千家万户的利益。
  第二,就业是稳定之基。大学生就业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大学生是较高层次的社会人力资源,同时又是非常活跃的社会群体。大学生就业涉及社会的各方面,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
  第三,就业是和谐之要。我国人口多,劳动力多,解决就业问题是长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做好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安邦之策。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大学生自身和谐发展和充分就业,是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第四,就业是办学之计。大学生就业事关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学生是办学的主体,毕业生就业是办好高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高校品牌、水平、质量和声誉的象征和体现,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长远来看,也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2 从学校层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从学校层面讲,大学生就业难有学校和毕业生的双重因素。
  2.1 学校的主要因素
  2.1.1 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及实际需求
  高校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基本是在原有学科专业结构框架内进行,以学校的办学条件为依据制定扩张计划,没有完全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结构进行普遍的、较大幅度的调整,使部分专业毕业生相对过剩。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失衡,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的错位与滞后,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专业调整相对滞后,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不适应。随之而来的是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学生毕业后普遍存在知识面较窄、能力较差、适应性较弱等问题。出现“分不到”和“分不掉”的情形,导致社会需求的专业和层次不能满足,形成结构性就业难。
  2.1.2 就业指导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有待提高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社会要求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力矛盾突出。就业指导是一项独立的系统性的工作,它既包括对提供就业信息,还包括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成才观、就业心理、择业技巧等的教育和引导,还包括有个体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设计和相关教育培养等。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对就业指导服务理解停留在表层,缺乏规范的职业指导与清晰的职业规划,在形式与内容上比较单一,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而忽视学生个体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引导,缺乏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
  2.2 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存在着一些误区,突出表现在:
  2.2.1 认识观念有误区,理念与现实脱节
  部分大学生及其家长忽视就业的严峻现实,就业理想与现实脱节,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和精英化教育的时代,就业对非公有制单位持有偏见,只想到国有单位而不愿到私营企业或乡镇企业去就业。选择职业或工作岗位时过度追求个人价值取向,对个人需要考虑过多,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
  2.2.2 心理准备不足,自身实力不强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完成角色转换,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模糊。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些高校毕业生表现得信心不足,知识面窄,心理素质差,以及缺少对求职技能技巧的掌握和对企业用人情况的正确认识,四处碰壁。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受应试教育影响,不少大学生重书本知识,轻实践锻炼,综合能力素质欠佳。而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尽快胜任工作的劳动者,非常看重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尤其是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协作能力、交际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等。
  2.2.3 求职目标盲目,眼高手低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自身定位不准,就业期望值过高,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没有职业规划,毕业去向、就业目标、职业生涯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求职带有盲目性,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差甚远,感到没有发展空间就辞职;有的认为自己的岗位薪水不如别人而辞职;有的认为别家单位有更好的工作等着自己……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择业集中选择“热门”行业和大城市的一些待遇优厚的行业,不愿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或条件相对艰苦、位置相对偏远的地方就业。不少学生意志品质薄弱,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愿意脚踏实地地从基层做起。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使其错过了不少就业机会。
  2.2.4 缺乏诚信和职业操守
  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一些大学生的诚信也开始出现危机。一是不少毕业生认为,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于是有的大学生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获得相关证书,一些不刻苦的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二是有些毕业生由于刻意追求最满意的结果而错过了其他好的机会,造成就业困难。尤其是有些条件好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脚踩几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断出现违约“跳槽”事件,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信任。
  3 多管齐下,全力以赴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这就促使我们要进一步改革传统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理念、体制、机制、模式,甚至方法和手段,建立起与市场机制、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新的就业机制。
  3.1 加强领导、组织保障,建立健全和完善就业工作体系
  一是始终坚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的工作职责之中,真正形成党委领导,一把手总负责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主管部门牵头抓,职能部门配合抓,院系层层落实,同步运行、多管齐下、全员参与、优势互补的“大就业”格局。二是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专门工作机构,从人力、场地、经费三方面落实保障。要培养培训一批高素质的熟悉学生工作和就业市场的专门就业指导人才,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就业指导、咨询等服务工作,让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期间,每时每刻都接受到就业指导的教育。三是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要抓好校内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利用各种途径,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四是抓好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就业信息管理和信息的服务。建立高等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资料库,为毕业生建立个人档案,供用人单位查阅;建立用人单位资料库,供毕业生查阅。要特别重视大学生就业网络建设,建立大学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高校网络普及率高的优势,建立网上就业服务体系,向大学生提供就业政策指导和用人岗位信息,向社会用人单位提供大学生信息,把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大学生的求职愿望进行全方位对接。
  3.2 紧盯市场、准确定位,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高校要考虑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质量、数量是否与市场需求接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根据市场决定自己的办学层次、专业设置、教学水平和办学规模的问题。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厚基础、宽领域,根据自己现有的实力和水平,准确定位,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服务对象,强化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生产”特色“产品”,培养具有灵活多变的“专高能”复合知识结构的有用人才,从而满足市场需求。二要树立科学的专业观。加强市场调研,对市场行情进行科学预测,提高就业工作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制定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战略决策,避免短视行为。要加强对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和调整;要积极开发适应现代科技、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高新技术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学科专业。三要树立合理的产品观。大学毕业生是高等学校产出的主要“教育产品”,从学校招生时就要考虑这些“产品”必须有出路,必须适应市场需要,切实改变“重招生轻就业、重培养轻使用”的问题,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因材施销”。协调高校招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科学确定各学科的招生规模,避免结构性供需失衡。应将就业率作为调整招生计划的重要依据,对于就业率连续走低的专业要实施隔年招生、暂停招生、进行专业改造等调整。
  3.3 齐抓共管、群策群力,推进就业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准备。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将大学生就业工作落实到每位教师和每个教学环节中,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要改变过去就业工作只抓毕业班学生的现状,把就业工作的对象拓展为全体在校学生。要把就业指导工作始终贯穿在大学整个阶段,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做到就业工作的“全程性”。让就业指导不仅仅是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宣传和择业技巧指导方面的“临阵磨枪”,而是全过程、分阶段、分层次、多形式的“长期备战”型就业指导。全员参与,全方位渗透,提前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强调班主任作为“就业指导师”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应从师资、教材、教研等几方面强化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作为毕业生的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加强跟踪调查,提高毕业生就业到位率。跟踪调查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后的就业动向,尤其是掌握就业派遣前未落实单位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指导其辩证地看待社会中的就业压力,使其转化为全体社会成员转变就业观念,爱岗敬业、促进终身学习的客观环境。反馈毕业生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为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3.4 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践,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保驾护航
  推行校企合作,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应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新思路、新理念。广开就业渠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校企合作安置应届毕业生,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随着多年就业工作的开展,我们逐渐形成了“一体多翼”的就业格局,即以云南建工集团为主体,辐射地州县城建局、市建筑单位、装饰公司、监理公司、房地产、私营建筑单位、市政公司等用人单位。多年来,在不断沟通和深化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与近百家企业保持了稳固的伙伴关系,不断稳定和扩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一是定期邀请用人单位召开学生实习暨就业工作会,通过广泛开展面对面活动,及时跟踪了解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不仅让学生了解单位,也让单位了解学校,并请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办学层次、专业设置、教学水平、办学规模、学生实习就业工作提宝贵意见。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培养方向。二是重点开展模拟招聘会、求职洽谈会、求职简历设计大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行常规性的就业指导教育。定期开展“与企业老总对话”系列活动,与企业老总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获得来自企业经营层和管理者中最直接、最真实的就业、创业咨询。定期召开模拟招聘会,邀请负责企业人力资源的领导、专家担任评委,使学生充分了解就业相关政策和法规,熟悉企业文化,掌握求职技巧,形成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提前感受面试场景。针对学生在应聘中的面试礼仪、情绪控制、语言组织,压力问题、应答技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点评。三是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科技文化服务、公益劳动、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计划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陶冶情操,拓展素质。每年寒、暑假期,认真安排部署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当作学生与社会就业接轨活动,当作学生与社会就业接轨的一条重要途径,当作对学生的一次就业实践锻炼。在社会实践中,鼓励和要求学生深入实际,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采取挂职、参观实习、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工地劳动等多种形式,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充分施展才华,较好地锻炼自己,提前进入就业状态。
  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贯穿和体现于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从学校层面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因为这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更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只要本着对广大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本着对学校负责的态度,本着对民生负责的态度,就业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冯蕾.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 就业形势严峻[EB/OL].
  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1/02-23/
  2861464.shtml.
  [2]李莉.天地很广大 有作为[EB/OL].http://news.ynau.edu.cn/2009/Article/2010/201001/20100107181304.html.
  [3]黎素梅.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与思考[EB/OL].
  http://news.ynau.edu.cn/fazhan/jiaoliu/diaoyan/200905/
  364.html.
  [4]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20.
  [5]石华富.论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成人教育,2006(6).
  [6]王守忠,赵天武.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创新[J].科技创业月刊,2006(5).
  [7]张伟.地方性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理性思考.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7年第10期.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现阶段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CBT)的推行,计算机网考代替目前纸质笔试的趋势以及听力部分比重的增加,同时也从知识经济时代的角度出发,社会对人才外语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要求日益显著的发展趋势来看,对目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为此,提出了基于CBT的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CBT 大学英语听力 有效性教学 策略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政
期刊
摘要:“学习无助”现象在小学相当普遍,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相当不利。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小学生成功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心理因素。本文通过对小学生学习无助现象的分析,分别从教师如何做和小学生自身如何做两个方面探讨小学生应如何摆脱学习无助的困境。  关键词:小学生 学习无助 自我效能感    1 引言  考试或学习失败使学习无助现象在小学相当普遍。学习无助是学习者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学会知识的现象,“哀
期刊
摘要:本文对2006、2007、2008年“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全国决赛阶段实况录像及出版书籍进行分析, 观察不同选手即兴演讲中所运用的不同衔接手段,比较冠亚军即兴演讲及其他选手即兴演讲内容中衔接手段的运用规律,从而得出在即兴演讲中衔接的有效运用类型,以帮助演讲者运用不同衔接手段,更好地掌握即兴演讲中所要说的内容,使即兴演讲能够更加连贯、切题。  关键词:演讲比赛 即兴演讲 衔接 连贯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贫富差异的现象日益凸显。尤其是当前物价上涨和生活成本上升,更是对贫困生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虽然政府及高校采取措施对贫困生进行帮扶,但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及弥合贫富差异。笔者认为应完善相应的举措,提出了弥合校园贫富差异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贫困生 贫富差异 和谐校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
期刊
摘要: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颜色词汇所表述的含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就六种主要的颜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体现的不同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关键词:颜色词汇 文化背景 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美国著名汉学家李达三教授指出:“每一种语言都是从文化中获得生命和营养,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面
期刊
摘要: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投资者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日益困难。市场运行具有独特性,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也被有限理性所取代,分析投资者非理性心理,提出理性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风险投资 有限理性 应对策略    1 引言  1879年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后,心理学飞速渗入各个学科领域。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耐曼和弗农·史密斯将心理学的精辟见解与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为经济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期刊
摘要:在校大学生打工是高校的普遍现象。大学生的特殊身份使其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大学生在打工中权益受到损害得不到有效保护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突出问题。权益损害形式主要有工资低、工时长、不付工资,受到伤害得不到补偿,受中介与用人单位欺骗等。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现行的《劳动法》没有把大学生打工作为劳动关系进行调整,所以调整相关法律是学生权益保护的关键。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 打工 权益 保护 
期刊
Abstract: Existentialism is an influential philosophical thought and movement flourished between World War One and 1970s, mainly in Germany and France. It emphasizes the unique and particular in human
期刊
摘要:日语不仅是社会交际工具的符号体系,也是日本文化的载体。日语的每一种表达都渗透着日本民族文化的特征和日本民族的个性。日本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日本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紧密联系。本文将从日语的表达,分析和概括日本人的四大民族特征。  关键词:表达方式 语言文化 语言心理 民族特征     人们大体可以从行为习惯和语言表达两种途径认识、了解一个民族并逐步形成某一民族的整体印象。透过日语所表现出来的日
期刊
摘要:美国著名政治家布克·塔·华盛顿没有直接出现在拉夫尔·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中,但笔者认为小说中有三种形式的布克·塔·华盛顿,并对小说主人公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三种形式分别是领袖布克·塔·华盛顿、奠基人雕像和大学校长。通过对这三种形式的比较,笔者发现,他们之间彼此相关,给叙述人带来了希望和生活的方向,但他们又各不相同,最终让叙述人陷入了新的困惑。  关键词:布克·塔·华盛顿 困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