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IgM抗-HBc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报告一种改进的微量固相酶免疫试验检测IgM抗-HBc,其主要步骤为用羊抗人IgM包被微量板,加入1∶1000稀释的待检血清,再先后加入由人肝粗提的HBcAg和人抗-HBc与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物,构成双抗体夹心。通过对几组肝炎和RF阳性病人血清的检测,证明本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乙肝病毒感染急性阶段均能检出高滴度IgM抗-HBc,病后多数病人均能迅速降低,只有个别患者于发病后1~1.5年仍继续保持阳性。在慢性乙肝和HBsAg携带者中也能检出相当比率的IgM抗-HBc,但其滴度比急性乙肝者低得多。本资料还表明,IgM抗-HBc对HBsAg阴性急性乙肝的检出及对急性乙肝患者的预后和传染性的判断均有较高的价值。

其他文献
期刊
黄芪注射液静脉注入小鼠,可减少流感病毒静脉攻击所致的死亡;诱生血清干扰素;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增加抗流感病毒抗体的生成。用巨噬细胞抑制剂石英粉尘注入小鼠腹腔破坏体内巨噬细胞,並不影响黄芪诱生干扰素,却显著降低其抗流感病毒的能力。上述结果表明,黄芪既是干扰素诱生剂,也是免疫兴奋剂。它在小鼠体内抗流感病毒作用与血清干扰素水平不尽一致,而与其激活巨噬细胞有密切关系。
期刊
本文报道了大肠杆菌微细胞的分离纯化及标记方法,以及利用微细胞系统检测质粒载体pBR 322和pBR 325的抗性基因(Apr、Tcr,Cmr)及插入这两种载体的外源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产物结果。由放射自显影结果看出携带pBR 322的微细胞显示四条多肽带,其中之一为Tcr编码的产物,另外三条为Apr编码的产物。而携带pBR 325的微细胞显示5条多肽带,其中四条同pBR 322,另外一条为pBR 32
期刊
用自制LCVB琼脂自一肺炎病人痰中分离出一株嗜肺性军团病杆菌(LDB)。经细菌学与血清学鉴定,该菌在生理、生化特性,对豚鼠与鸡胚的致病力,菌体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超微结构与抗原性等方面,符合对LDB鉴定要求。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提供的L. pneumophila 1~6型荧光抗体检查,证明分离的菌株属第6血清型。
期刊
肠毒素质粒(pEnt)由于缺乏耐药标志可供选择,给pEnt的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有些学者利用TnA和Tn5转座到pEnt上,但他们的工作都是在获得pEnt质粒的基础上进行转座实验。本文设计一种直接把Tn5转座到野生型产毒性大肠杆菌中的肠毒素质粒上从而获得pEnt∷Tn5的质粒,这种带有Km标志的pEnt质粒可在E.coli K12、痢疾杆菌中接合传递,为肠毒素质粒的研究工作提供方便。
期刊
本文报告1964年从海南岛保亭县毛岸村捕获的一组库蚊中分离得一株病毒,暂称蚊1(M-1)。它对乳小白鼠不论脑内、腹腔或皮下接种都有较强的致病力。对原代金黄地鼠肾细胞、C6/36白纹伊蚊细胞株有致病变作用,能在鸡胚纤维母细胞上形成空斑,对乙醚敏感,凝集鹅红细胞的pH范围为5.75~6.4。感染的乳鼠骨骼肌显示肌纤维变性、萎缩、坏死及炎性反应。病变肌纤维细胞内有许多髓鞘样排列的病毒前体结构和成熟病毒体
期刊
期刊
本文报道用多价抗体-免疫电镜法检测夏季婴幼儿胃肠炎的病毒。在50例病人粪便中检出病毒颗粒的有36例(72%):即轮状病毒13例(26%),杯状病毒1例(2%),腺病毒1例(2%),小圆形病毒12例(24%),轮状病毒和腺病毒1例(2%),轮状病毒和小圆形病毒2例(4%),腺病毒和小圆形病毒5例(10%)和类冠状病毒1例(2%)。比直接电镜法(30%)的病毒检出率高。与ELISA(32%)的轮状病毒
期刊
本文对RPHA法HBsAg (-)的100名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炎病人的血清进行了血清学研究。以放射免疫法检测HBsAg、抗-HBs、抗-HBc、抗-HAV IgM,以间接ELISA检测病人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中的抗-EBV及抗-CMV,检测结果如下:RPHA法HBsAg(-)的100例急性期血清中检出抗-HAV IgM者共79例,可诊断为甲型肝炎,其中包括2例RIA法HBsAg(+)抗-HBc(+)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