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志强,1966年生,南通通州人,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现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编辑出版学、文献学、传播社会学研究。已出版《非法出版活动研究》《现代出版学》《20世纪中国的出版研究》等著作(含合著)1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并获“中国图书奖”等10余种奖项。2009年被聘为美国国际人文学会议顾问,2011年被聘为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3年1月26日上午,我们一行数人前往南京采访南京大学张志强教授。
一路上,我们的脑海里不断想象着:张教授长得什么样?他是不是很和气?尽管很好奇,但这些答案只能等到下午才会揭晓。
中午,带队老师告诉我们,张教授将和我们一起用餐。听到这个消息,我们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马上就可以见到南大的教授了,紧张的是不知道该如何跟大学教授交流。
餐桌上,我们满怀期待地等待着张教授的到来,心情紧张到了极点。终于,张教授进来了!他年纪不大,慈眉善目,为人随和。落座后,他一边吃饭,一边和我们拉家常,问了我们许多问题,倒像是他在采访我们。张教授说话的声音很柔和,我们的紧张感瞬间烟消云散。
下午,在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的会议室里,我们正式开始采访张教授。
一
一坐下来,我们就迫不及待地问张教授:您学习与研究的动力是什么?
张教授说,这与他的兴趣有关。“我从小就喜欢读书。那时候跟你们现在不一样,你们现在可以读的书太多,挑花了眼。我小时候几乎没有什么书可以读。每学期刚开学,一拿到新的语文课本,我就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将它通读完。这也是我当时最大的快乐。”看着我们难以置信的眼神,张教授哈哈笑道:“你们现在作业多,压力大,所以总想着玩。我小时候没有什么作业,玩的时间很多,反而很想看书学习。”由于喜欢学习,所以张教授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既然喜欢读书,为什么没有选择做一个文学家,而是从事出版方面的研究呢?面对这个问题,张教授思考了一会儿,面带微笑地说:“我做出版研究是希望找到一个更好的办法,让知识通过书籍传承下去。我希望社会上的人能看到更多更好的书。”
那么张教授现在的兴趣是什么呢?答案是:出版转型研究。张教授说,以往我们大家要背很重的书包去上学,因为里面全是纸质书。现在有的学校已经开始使用电子书包了,学生上学只要带个iPad就行了,但电子书包也有很多问题。例如纸质书可以随意翻看,别人想看也可以借给他们;而电子书就存在“共享”不便的问题,即便你花钱购买了某些资源,可是离开你自己的电脑就看不了。还有,现在免费电子书大行其道,但在下载时我们又要担心病毒、错字、漏字等问题。而且如果每个人都希望看免费的电子书,将来还会有人做书吗?没人做就意味着倒退,那电子技术的发展岂不是作茧自缚吗?看纸质书时读者会更专心,电子书则容易分散人的注意力。比如电子书里提到了哈佛大学,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顺手点了哈佛大学的词条链接,知道它在波士顿。波士顿是个什么城市?再轻轻一点鼠标,波士顿是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最大的城市。再一点,新英格兰地区又出来了。这个时候,读者看到的东西已经与最初想要阅读的内容越来越远了。好处是能了解到大量相关知识,坏处是容易分散注意力。张教授认为,这些都是电子书不成熟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
张教授人生经历非常丰富。和那些一路“读上来”的学者不一样的是,他很早就参加了工作,工作中也深受单位领导的器重。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张教授放下好好的工作不干,跑去读研究生呢?
张教授说:“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社会上流传一句话,叫‘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当时人们都觉得读书没什么用,随便找点事做做就挺好的。我虽然很想继续学习,但家人反对,这让我很迷茫。幸好我当时的老师说了一句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话:‘人生要不断地进步,要一步一步走向上面的台阶。就像看风景一样,登高才能望远。’这句话帮我下了最后的决心,于是我考到南京大学读研究生。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又树立了一个信念:一定要到别的国家去看看,了解那里的人们在做什么。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两次分别为期一年的哈佛大学之行。”
张教授告诉我们,哈佛大学的课堂上,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聚在一起,交流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差异很大,思维碰撞很激烈。而思想的火花往往就在这样的碰撞中被激发出来。张教授说,人接触的范围越广,了解的东西越多,离成功就越近。他问我们:“你们相信自己可以跟美国总统奥巴马联系上吗?”看着一个劲摇头的我们,张教授说:“这是完全可能的。我在哈佛大学有很多好朋友,他们当中有的就是奥巴马的智囊团成员。你们因为今天的采访结识了我这个朋友;通过我,就可以联系上哈佛大学的教授;再通过他们,你们就有可能跟奥巴马交流了。你们要对自己有信心。”
三
采访的最后,张教授给了我们一些忠告。首先,人要有上进心。人生往往是螺旋式上升的,其中可以有起伏有坎坷有失败,但每当经历完一个阶段,回首过往时,我们看到的应该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向上面的台阶。其次,不要放过任何获取知识的机会。每天读一点儿书,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但日积月累,我们将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再次,要善于从生活中学习,从他人处学习,保持“见贤思齐”的热忱,榜样能够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标杆,还有不知疲倦的动力和一如既往的恒心。“当然,在学习之余,不能忘记勤于锻炼,要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张教授笑着提醒我们。
张教授劝我们多读些名人传记,他对自己读过的《徐悲鸿传》和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印象颇深。他说:“人的一生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你知道那些名人伟人是怎么面对类似困难的,你就不会显得迷茫,就能更加从容地应对它们。”
小记者采访感言:
陈遒、戴舒馨、赵姝欣、谢浩(溧水县第一初级中学):时间飞逝,3个小时的采访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次采访收获颇丰,结束时,张教授还为我们每个人都签名留念。回家的路上,我们虽然有些累,但能与南大教授面对面交流,我们又感到很幸运。我们彼此约定,高考结束后,南大再见!
2013年1月26日上午,我们一行数人前往南京采访南京大学张志强教授。
一路上,我们的脑海里不断想象着:张教授长得什么样?他是不是很和气?尽管很好奇,但这些答案只能等到下午才会揭晓。
中午,带队老师告诉我们,张教授将和我们一起用餐。听到这个消息,我们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马上就可以见到南大的教授了,紧张的是不知道该如何跟大学教授交流。
餐桌上,我们满怀期待地等待着张教授的到来,心情紧张到了极点。终于,张教授进来了!他年纪不大,慈眉善目,为人随和。落座后,他一边吃饭,一边和我们拉家常,问了我们许多问题,倒像是他在采访我们。张教授说话的声音很柔和,我们的紧张感瞬间烟消云散。
下午,在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的会议室里,我们正式开始采访张教授。
一
一坐下来,我们就迫不及待地问张教授:您学习与研究的动力是什么?
张教授说,这与他的兴趣有关。“我从小就喜欢读书。那时候跟你们现在不一样,你们现在可以读的书太多,挑花了眼。我小时候几乎没有什么书可以读。每学期刚开学,一拿到新的语文课本,我就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将它通读完。这也是我当时最大的快乐。”看着我们难以置信的眼神,张教授哈哈笑道:“你们现在作业多,压力大,所以总想着玩。我小时候没有什么作业,玩的时间很多,反而很想看书学习。”由于喜欢学习,所以张教授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既然喜欢读书,为什么没有选择做一个文学家,而是从事出版方面的研究呢?面对这个问题,张教授思考了一会儿,面带微笑地说:“我做出版研究是希望找到一个更好的办法,让知识通过书籍传承下去。我希望社会上的人能看到更多更好的书。”
那么张教授现在的兴趣是什么呢?答案是:出版转型研究。张教授说,以往我们大家要背很重的书包去上学,因为里面全是纸质书。现在有的学校已经开始使用电子书包了,学生上学只要带个iPad就行了,但电子书包也有很多问题。例如纸质书可以随意翻看,别人想看也可以借给他们;而电子书就存在“共享”不便的问题,即便你花钱购买了某些资源,可是离开你自己的电脑就看不了。还有,现在免费电子书大行其道,但在下载时我们又要担心病毒、错字、漏字等问题。而且如果每个人都希望看免费的电子书,将来还会有人做书吗?没人做就意味着倒退,那电子技术的发展岂不是作茧自缚吗?看纸质书时读者会更专心,电子书则容易分散人的注意力。比如电子书里提到了哈佛大学,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顺手点了哈佛大学的词条链接,知道它在波士顿。波士顿是个什么城市?再轻轻一点鼠标,波士顿是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最大的城市。再一点,新英格兰地区又出来了。这个时候,读者看到的东西已经与最初想要阅读的内容越来越远了。好处是能了解到大量相关知识,坏处是容易分散注意力。张教授认为,这些都是电子书不成熟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
张教授人生经历非常丰富。和那些一路“读上来”的学者不一样的是,他很早就参加了工作,工作中也深受单位领导的器重。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张教授放下好好的工作不干,跑去读研究生呢?
张教授说:“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社会上流传一句话,叫‘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当时人们都觉得读书没什么用,随便找点事做做就挺好的。我虽然很想继续学习,但家人反对,这让我很迷茫。幸好我当时的老师说了一句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话:‘人生要不断地进步,要一步一步走向上面的台阶。就像看风景一样,登高才能望远。’这句话帮我下了最后的决心,于是我考到南京大学读研究生。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又树立了一个信念:一定要到别的国家去看看,了解那里的人们在做什么。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两次分别为期一年的哈佛大学之行。”
张教授告诉我们,哈佛大学的课堂上,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聚在一起,交流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差异很大,思维碰撞很激烈。而思想的火花往往就在这样的碰撞中被激发出来。张教授说,人接触的范围越广,了解的东西越多,离成功就越近。他问我们:“你们相信自己可以跟美国总统奥巴马联系上吗?”看着一个劲摇头的我们,张教授说:“这是完全可能的。我在哈佛大学有很多好朋友,他们当中有的就是奥巴马的智囊团成员。你们因为今天的采访结识了我这个朋友;通过我,就可以联系上哈佛大学的教授;再通过他们,你们就有可能跟奥巴马交流了。你们要对自己有信心。”
三
采访的最后,张教授给了我们一些忠告。首先,人要有上进心。人生往往是螺旋式上升的,其中可以有起伏有坎坷有失败,但每当经历完一个阶段,回首过往时,我们看到的应该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向上面的台阶。其次,不要放过任何获取知识的机会。每天读一点儿书,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但日积月累,我们将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再次,要善于从生活中学习,从他人处学习,保持“见贤思齐”的热忱,榜样能够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标杆,还有不知疲倦的动力和一如既往的恒心。“当然,在学习之余,不能忘记勤于锻炼,要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张教授笑着提醒我们。
张教授劝我们多读些名人传记,他对自己读过的《徐悲鸿传》和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印象颇深。他说:“人的一生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你知道那些名人伟人是怎么面对类似困难的,你就不会显得迷茫,就能更加从容地应对它们。”
小记者采访感言:
陈遒、戴舒馨、赵姝欣、谢浩(溧水县第一初级中学):时间飞逝,3个小时的采访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次采访收获颇丰,结束时,张教授还为我们每个人都签名留念。回家的路上,我们虽然有些累,但能与南大教授面对面交流,我们又感到很幸运。我们彼此约定,高考结束后,南大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