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的风险及其防范策略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890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国民经济当中的金融经济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金融经济当中,金融机构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虽然对金融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程度上的促进作用,但是其也相对承担着各方面的金融风险,这种风险的存在受到了市场经济开放性、风险性、自由性特点的影响,并且还由于机构内部存在着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使得这种风险隐患进一步加重,因此需要对金融经济当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这样才能确保金融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发展。本文以金融风险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其主要的类型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些风险的方法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金融经济;风险;防范策略
  引言
  金融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不仅会对经济市场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还会显著的降低实体经济的产出效率,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而要想对这些风险进行防范就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分析,根据风险的类型采取相应的防范策略。
  1.金融经济的风险
  1.1宏观角度上的风险
  对于金融经济在宏观角度上的风险主要分为利率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政策风险。其中对于利率风险来说主要指的是在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下使得利率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在利率出现频繁波动的情况下使得金融机构在正常运作时就会出现一定的风险,利率风险是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生最为频繁的风险;在市场风险当中主要针对的是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市场环境,市场环境其重要的载体,在这一方面如果存在运作机制不够完善的情况就会导致市场环境产生一定的不平衡,在这种失衡的状态下就会破坏市场环境的发展,进而对金融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市场环境的不平衡就会使相关人员在股票市场以及金融证券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违法操作,这就增加了引发相应市场风险的概率,同时也会给金融机构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上的损失;政策风险主要是指相关的金融政策在发生一定的变化时对金融市场造成的影响,使得市场经济当中的经济活动受到一定的影响,这时就会出现相应的政策风险,除此之外,金融政策的变化还会对国际金融市场环境构成一定的威胁,再加上对于政策的变化具有一定的不可控制的特点,使得这类风险成为金融经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风险。
  1.2金融机构方面
  在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是重要的发展途径,但是在金融机构正常的运营过程中也会出现一定的金融风险而阻碍金融经济的发展,在金融机构方面主要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资产风险以及或有负债风险。其中对于信用风险主要是在金融银行方面开展相应的应对同业竞争的业务时会出现为了加快这类业务的推广而忽略了对各类用户的信用等级的评估调查工作,从而在放松用户调查的情况下出现银行贷款质量下降的情况,在用户还贷方面就会出现无法如期偿还所欠债款的现象,并且随着这类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会出现坏账和呆账现象,引发信用风险;资产风险主要存在于商业银行正常的运营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上安全谨慎是商业银行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尤其是在现阶段金融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在日趋激烈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环境当中,需要采取各方面的创新改进工作来有效提高银行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这就为资产投放的条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和借口,在商业银行的各种业务当中表外和中间业务发展速度较快而且逐渐成为银行创新改进的首要任务,但是这两种业务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自由度大、透明度差,所以就会很难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引发相应的增量资产风险;或有负债风险存在于金融创新的过程当中,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会不断对自身的业务规模进行扩大,表外的业务量会随之增加,这些业务虽然能够在金融机构的需求压力上能够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减轻效果,但是在负债方面就会相对增加,一旦出现意外的状况就会产生相应的或有负债风险,为金融机构的后续运营增加了一定的困难度。
  1.3金融会计方面
  在金融经济的会计方面存在的风险包括会计核算风险、会计监督风险以及会计人员风险。其中会计核算风险主要是发生在金融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一旦某个环节存在失控的情况就会引发会计核算方面的风险,会计核算风险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人员没有严格遵循相应的标准要求的流程来操作资金业务,进而造成了短款风险或者由于出现的虚假列支行为而导致的银行利润不实的风险;会计监督风险主要指的是在实际金融机构会计监督的过程当中由于受到职能方面的相对弱化,使得这项工作无法在正常有效的监督管理下开展,从而引发了相应的风险,在一些金融机构当中会比较重视信贷管理方面的工作,从而在重点关注存款规模扩充的情况下就会对会计监督方面的工作有所忽略,尤其是在财务管理工作所才取得相应工作模式上,这种事后核算的模式无法有效发挥会计监督的实际作用,在相关工作没有得到会计监督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相应的会计监督风险;会计人员风险是针对金融会计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平、综合素质以及工作责任心方面来说的,在这些方面由于每个人在水平上或多或少会有参差不齐的情况,就会使得相同的工作在不同业务能力、专业水平的工作人员处理时出现不一样的状况,进而诱发会计人员风险。
  2.金融经济风险的防范策略
  2.1加强金融机构内控体系建设
  在金融机构方面,需要对其自身的内控体系建设进行相应的加强,通过对内控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改进来监督管理金融机构相应的金融活动,从而能够对金融经济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和规避。金融机构自身的内控目标是保证其能够严格遵循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实施相应的经营发展战略规划以及对相应的经营风险隐患进行防范和消除,在金融机构明确内控目标的情况下还需要以此为基础开展以下方面的工作来不断完善内控体系:(1)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监督系统。对于金融机构内部监督系统来说能够有效的对金融经济风险进行防范,因此在各个金融机构当中需要重点关注内部监督系统的建设工作,在构建完善的监督系统的情况下有效结合相应的金融机构管理机制,如内控检查评价机制等,充分利用内部监督系统来对金融机构正常的金融活动当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在准确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的情况下采取针对性较强解决措施来进行处理,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侵吞、挪用等情况的发生。除此之外,针对金融机构各类金融活动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内部监督及风险防范机制,在进行资金交易时必须要严格按章相应的流程来操作,在通过盈亏分析和风险管控系统的建立和应用下来不断提高金融机构防范的水平;(2)设置相应的内审部门。在金融机构当中需要设置相应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特点的内审部门,并且这一部门需要直接向金融机构的所有者负责,这样一来能够发挥内审部门的实际作用来约束金融机构管理工作人员的行为。内审部门虽然对金融机构的正常的金融活动没有相应的干涉,但是在正常的审计工作反馈时需要将实際金融活动的情况如实的评述,并且在正常的内审工作状态下应当对金融机构其他部门的工作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审核,在这种状态下形成完善有效的具有动态性特点的内审机制;(3)落实授权分责制度。在金融机构对金融经济风险进行防范的途径上还需要对授权分责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构建,在有效结合金融机构实行的相关工作流程的基础上不断健全和改善金融机构当中的相关审批手续,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金融机构相关金融活动本身的性质以及相应的价值作用来建立风险控制以及授信管理制度,并且要对其进行实时有效的监督,从而保证相关的授权机构能够在范围适当、信用额度不超限的情况下开展相应的工作,在金融机构进行授权操作时需要最终以纸质的形式进行确认,然后逐级传达,而且每一个环节上的工作都需要在其有效的职责范围内,避免出现越权的情况而出现金融经济风险。
  2.2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在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首先需要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在市场经济当中的有效形式进行积极有效的考察,对于利率市场化来说是金融机构通过合理有效的价格手段来开展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所以在对金融经济风险进行防范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扩大对金融经济相应的协议存款标准化以及流动性方面的问题的研究范围,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力度,不断降低起存金额,从而能够在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目标上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条件。然后是结合金融机构实际情况对利率结构进行相应的优化和改善,主要体现在计息和结息的工作中。最后是对相关的金融市场进行完善,通过均衡发育金融市场当中的每一个子市场来不断提高市场分割的利率的统一性,保证金融市场在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发挥利率的实际作用。
  2.3提高外部监管力度
  首先是需要对外部监管制度进行完善,加强在金融监管方面现场报告和随时报告的制度建设,从而能够在金融机构实地考察或者定期性对实际运营情况进行充分的分析,为相应的金融监管机构提供有效的报告,同时还可以依靠成本低、检查范围大、受时空影响较小的非现场监督方式进行有效利用,从而在先进的技术应用下实现信息监管的目标。然后是金融风险监管体系进行相应的完善,在有效借鉴国外成功防范金融经济风险的经验的前提下结合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体系,提高金融机构在应对金融经济风险方面的能力,同时应当有效提高监管力度,确保金融机构各方面工作开展的有效合理性,从而对金融经济风险进行进一步的防范。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金融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类金融经济风险,针对这些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策略来进行防范,从而促进金融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津宁.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法律制度的完善研究[J].法制博览.2017年36期.
  [2]王东晖.试析金融经济的风险及其防范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年25期.
  [3]孟宪雷.试析金融经济的风险及其防范策略[J].赤子. 2016年11期.
其他文献
摘 要: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各行各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一些生产性企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在不断的增加,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企业就需要完善自己的管理体制,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实施奖罚分明,促进员工对于工作的积极性,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一些企业开启了员工持股的形式,在应用该政策时,企业会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上热下冷,变相输送等,本篇文章主要针对这些难题,做出了相关的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提升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通过对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其次提出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煤矿机电设备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从而促进煤矿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措施  1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必要性  1.1 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  与传统的生产管理设备相比,现如今煤矿开采行业中生产所需要的机械化设备的成本费用逐年呈增长趋势,所有想要拥有良好的绿色环境应做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已经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随着电气设备的增多,对电力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促使电力企业的员工面临新的挑战。现阶段,作为技术密集型的电力产业对电力企业员工技能的要求变得更高,因此电力企业领导人员应该重视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但电力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员工的培训管理模式稍显落后,并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市场需求,因此需要对其管理模式的改进
期刊
摘 要:最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社会各行各业对电力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大着。这就使得人们更为关注和重视国家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电力工程项目在大力发展电力产业的过程中十分必要,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为促进电力事业的稳步发展,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品,开展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研究成为当前工作的重心。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
期刊
摘 要:在新时代下,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中的一大决定性因素,而物资管理水平提高又是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必要前提。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需要综合剖析经济活动开展中物资管理工作现状以及各方面出现的问题,从根本上优化创新物资管理,将经济风险发生系数降到最低的同时实时提高物资管理能力、同比盈利率以及经济效益。本文基于企业物资采购计划管理的重要性及改进策略浅谈展开论述。  关键词:企业物资采购;计划管理的重
期刊
摘 要:本论文作为管理专业的实习报告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水泥企业的营销管理和制度建设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探讨,虽然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所面临市场环境不同,但也有相互学习和借鉴之处,针对于其中的问题可作进一步潜心分析并制定相应对策。  1、销售渠道分析  销售渠道是企业营销管理服务对象的载体,是企业产品销售和市场竞争的战场,掌握销售渠道就是掌握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运。由此,对企业销售渠道的分析与了解,
期刊
摘 要:配电线路管理是电力能源管理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原有的配电线路管理已经慢慢的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用电需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革以及相对应的创新工作,然而在现代配电线路实际投入使用的过程当中,由于配电线路本身的特点受到很多的因素影响,因此也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故障,从而使得电力系统运行的效率得到进一步的降低,本文对配电线路常见故障进行了全面的说明,并且
期刊
摘 要:重楼是“云南白药”等著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也是众多云南道地药材中最名贵的一味,但近年来由于过度利用,大多数重楼属物种已经被列为受威胁的物种,因此本文结合了近几年国内外的实验研究,对重楼的历史沿革、种植资源、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等方面进行整理和论述,期望为今后更加合理安全的使用重楼及其产品提供文献参考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道地药材;重楼;历史沿革;种植资源;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  1.历史沿革
期刊
摘 要:事实上,对于企业来说,生产和经营是两个尤为重要的环节,当企业进行产品生产后,只有尽快将产品投入到经济市场中从而实现堆积货物数量的减少和商品價值的折现才能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益,从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为进一步有效地缩短企业资金回流时间周期,文章主要就用资本运营规律管理销售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资本运营的基础概念及特征,以及如何提高企业销售能力等多方面展开了阐述,希望能够为相关课
期刊
摘 要: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需要注重自身企业的活力发展,注重融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管理能力的提升。新常态经济背景下,企业需要积极探索经济管理创新的新路径,让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好,让企业在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实现自身综合管理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新常态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进行了有效的分析。  关键词:新常态;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研究  引言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