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历史教学;创新能力;表演;设问;质疑;操
作;氛围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5(B)—0039—0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为此,我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角色表演,凸现体验性
历史知识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过去性,而角色表演的方式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特点与学生认知之间的矛盾,而且更易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历史教学中,有许多内容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体验到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而且往往还会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我在教学“鸿门宴”、“文成公主入藏”等内容时,就尝试让学生自己根据历史事实编剧情,选角色,进行表演。学生们反复推敲每句“台词”,认真体会每个人物当时的性格特点与心理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欲望。学生自编自演,不但使“静”的历史知识“动”起来,而且又可以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还能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同时,其协作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精心设问,突出开放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激活思维的动力。”尤其是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它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广阔,更灵活,更深刻。如学习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内容后,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当时朝廷的大臣,你是支持迁都到洛阳,还是希望留在平成呢?”并鼓励学生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发表见解。学生有的 “支持迁都”,有的“想留下来”,并讲出了各自的理由。对于他们的不同观点,我不是作简单的评价,而是在对他们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继续探讨,让他们在交流中体味和感悟当时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孝文帝所遇到的阻力和克服阻力所表现出来的坚定决心。通过深入探讨,学生最终明白,改革是一种进步,但也会遇到阻力,而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坚强不屈的毅力,承受挫折的能力,锐意进取的精神。
三、引导质疑,诱发敏捷性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和诱导学生大胆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对已有的结论提出质疑,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如学习了汉到三国的历史后,有学生就问:“从东汉王朝的统一到三国的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组织他们模拟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形式进行课堂辩论,让他们在观点的交锋与碰撞中寻求答案。通过激烈辩论和我的引导,他们最终明白,就历史事实来看,三国鼎立中蕴涵着统一和进步的因素,其将迎来中华民族大一统的重新出现。
实践证明: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发问,勇于辩论,课堂内就会不断产生探究创新的火花,同时,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批判性也会有很大提高。
四、动手操作,注重实践性
俗话说:“智慧出在指甲尖上。”这说明动手操作是最易于激活学生思维和想象力的一种活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能给学生留有亲自动手的时间和机会 ,他们就会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教学“活字印刷”内容时,我就让学生自己练习制作泥活字,自己练习排版,并尝试自己印刷。这就给学生创造了进行创新思维及其活动的条件,他们就会穿越时空隧道,亲身经历、感受和体验活字印刷的过程,从而也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这种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他们从中感受到创造发明的乐趣。
五、创设氛围,显示精神性
德国心理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舞、激励和唤醒。”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创设较为浓厚的历史氛围至关重要,学生可以通过特定的氛围融入历史,感悟历史。如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内容时,我先让学生观看电影《上甘岭》,然后又播放了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精彩段落,学生则被情感交融的朗读和催人泪下的场景所感染,他们从中不但感受到了“最可爱的人”的伟大精神,而且他们的心灵也受到了洗礼。
作;氛围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5(B)—0039—0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为此,我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角色表演,凸现体验性
历史知识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过去性,而角色表演的方式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特点与学生认知之间的矛盾,而且更易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历史教学中,有许多内容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体验到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而且往往还会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我在教学“鸿门宴”、“文成公主入藏”等内容时,就尝试让学生自己根据历史事实编剧情,选角色,进行表演。学生们反复推敲每句“台词”,认真体会每个人物当时的性格特点与心理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欲望。学生自编自演,不但使“静”的历史知识“动”起来,而且又可以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还能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同时,其协作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精心设问,突出开放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激活思维的动力。”尤其是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它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广阔,更灵活,更深刻。如学习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内容后,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当时朝廷的大臣,你是支持迁都到洛阳,还是希望留在平成呢?”并鼓励学生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发表见解。学生有的 “支持迁都”,有的“想留下来”,并讲出了各自的理由。对于他们的不同观点,我不是作简单的评价,而是在对他们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继续探讨,让他们在交流中体味和感悟当时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孝文帝所遇到的阻力和克服阻力所表现出来的坚定决心。通过深入探讨,学生最终明白,改革是一种进步,但也会遇到阻力,而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坚强不屈的毅力,承受挫折的能力,锐意进取的精神。
三、引导质疑,诱发敏捷性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和诱导学生大胆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对已有的结论提出质疑,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如学习了汉到三国的历史后,有学生就问:“从东汉王朝的统一到三国的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组织他们模拟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形式进行课堂辩论,让他们在观点的交锋与碰撞中寻求答案。通过激烈辩论和我的引导,他们最终明白,就历史事实来看,三国鼎立中蕴涵着统一和进步的因素,其将迎来中华民族大一统的重新出现。
实践证明: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发问,勇于辩论,课堂内就会不断产生探究创新的火花,同时,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批判性也会有很大提高。
四、动手操作,注重实践性
俗话说:“智慧出在指甲尖上。”这说明动手操作是最易于激活学生思维和想象力的一种活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能给学生留有亲自动手的时间和机会 ,他们就会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教学“活字印刷”内容时,我就让学生自己练习制作泥活字,自己练习排版,并尝试自己印刷。这就给学生创造了进行创新思维及其活动的条件,他们就会穿越时空隧道,亲身经历、感受和体验活字印刷的过程,从而也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这种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他们从中感受到创造发明的乐趣。
五、创设氛围,显示精神性
德国心理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舞、激励和唤醒。”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创设较为浓厚的历史氛围至关重要,学生可以通过特定的氛围融入历史,感悟历史。如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内容时,我先让学生观看电影《上甘岭》,然后又播放了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精彩段落,学生则被情感交融的朗读和催人泪下的场景所感染,他们从中不但感受到了“最可爱的人”的伟大精神,而且他们的心灵也受到了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