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白话诗创作的历史过程中,闻一多先生对新诗创作提出了“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与建筑美,这对新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笔者以后,新诗的“三美”其实是闻一多先生从古诗词的审美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是新诗创作的“根”。随着素质教育与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成为了语文教师的教学重点之一。从短期的中考与高考来看,审美能力的考查遍布语文试题;从长远的学生成长及发展的角度来看,审美能力从家庭装饰、穿着搭配到人文修养都渗透其中。因此,研究审美视角下的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既是落实古诗词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精神,又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笔者结合闻一多的“三美”主张,以发现美、鉴赏美及创造美等三个方面,论述对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审美看法。
一、通过古诗词的“音乐美”与“建筑美”。引导学生发现诗词美
由于初中生处于审美能力开发的初期阶段,对于某些美的东西可能会有自己的感受,但却又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因此,对于古诗词的审美教学来说,就很有必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来进行引导。众所周知,古诗词在古代很多都是用来唱的,其外在的音韵、形式都相对讲究,是初中古诗词审美教学很重要的突破口。语文教师要通过学生熟悉的古诗词的韵律、格式体例等,表现出其浅显的“音乐美”“建筑美”要素,从而更便捷地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中去发现美。如古诗词的“音乐美”,既可以通过古诗词改编的音乐进行引导,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古诗词谱曲,从而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接受古诗词的熏陶,进而发现古诗词美之所在。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在导入时笔者以王菲演唱之《明月几时有》开头,由于这是古词谱曲,学生大多都会唱。因此在发现美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体会。如有学生对“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印象深刻,特别是一个“照”字的升调唱法,就很好地揭示了苏东坡内心复杂又思亲的情绪,从而更好地引向了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深邃思考。而实际上学生这样的看法非常接近作品的内在意蕴,如果再加上长短句式搭配与上下阙审美意境的联系,那么这首词的中心就呼之欲出了。由此可见,紧紧联系学情,立足学生实际引导其音乐、格律、字词等基本的古诗词要素出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古诗词的美。
二、通过古诗词的“绘画美”。引导学生体会意境美
除了古诗词的“音乐美”“建筑美”,更要注重古诗词的“绘画美”。闻一多先生的“绘画美”主要强调词藻的色彩秾丽、鲜明。在古诗词中历来就有“诗中有画”的传统,要把诗画一体的艺术特色通过“绘画美”进行勾勒,从而品鉴出古诗词的意境美。从传统鉴赏的角度来说,意境往往是古诗词高下判断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人教版初中教材中,所选入古诗词又是经典中的经典,被世人传唱上千年,可谓经得起历史的浪淘。初中古诗词教学通过鉴赏把学生引入到意境美,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审美教学的典型表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杜甫《春望》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破”与“山河”,“城春”与“草木”两组强烈反差的词汇,不仅勾画出一幅山河依旧、国都沦陷、都城依在、草木漫芜的萧条景象,而且通过这幅图景的体会,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内心悲从中来的感怀。因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成为体会这首诗意境美的极致——花鸟本无情,然而人间战火无端起,大唐江山好一片大好河山烽火四起,昔日都城草木荒芜,连花鸟都这种美好的东西都心惊流泪,何况人呢?诗人伤时忧国的家国情怀跃然纸上,其悲怆之美的意境也感染着世世代代的人们。
三、通过古诗词的整体体味来重建、创造诗词内在美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基础教育所有科目的重要目标,而对于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而言,创造美古诗词鉴赏最高的层次。固然,初中古诗词要创造美很难,在经典中读出新意这本身就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但以重建、创造诗词内在美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审美迁移能力,对于古诗词的审美教学来说,却也是一件富有成就感的事情。因而,通过古诗词的整体体味,运用闭读甚至误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重建、创造古诗词的内在美,不仅可以把握学生对诗词理解的偏误,更有针对地开展教学,而且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多层次、多角度来品味诗词。
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賦壮词以寄之》为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不去考虑作者背景进行闭读,整体上去理解这首词。结果除了少数之前非常熟悉这首词的学生,其余学生基本都存在着误读的情况。这一方面是因为辛弃疾词本就带有豪放词的特点,学生读得热血沸腾;另一方面,这也体现出这首词其内在美的意象寄托着作者的雄心壮志。尽管学生们是误读,但通过这种误读,引导学生与实际上辛弃疾被排挤打压形成对比,那么学生在误读的基础上所重建的壮烈美就显得尤其鲜明。不难看出,学生闭读或误读代表着对古诗词的字面意象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它可能与实际意象產生冲突,却能促进学生整体上体味其内在美。
初中古诗词教学在审美视角下去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是一个有机结合的过程,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只是层次不一样,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审美过程,语文教师应更好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才能引导学生在古诗词教学中享受美。
一、通过古诗词的“音乐美”与“建筑美”。引导学生发现诗词美
由于初中生处于审美能力开发的初期阶段,对于某些美的东西可能会有自己的感受,但却又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因此,对于古诗词的审美教学来说,就很有必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来进行引导。众所周知,古诗词在古代很多都是用来唱的,其外在的音韵、形式都相对讲究,是初中古诗词审美教学很重要的突破口。语文教师要通过学生熟悉的古诗词的韵律、格式体例等,表现出其浅显的“音乐美”“建筑美”要素,从而更便捷地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中去发现美。如古诗词的“音乐美”,既可以通过古诗词改编的音乐进行引导,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古诗词谱曲,从而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接受古诗词的熏陶,进而发现古诗词美之所在。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在导入时笔者以王菲演唱之《明月几时有》开头,由于这是古词谱曲,学生大多都会唱。因此在发现美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体会。如有学生对“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印象深刻,特别是一个“照”字的升调唱法,就很好地揭示了苏东坡内心复杂又思亲的情绪,从而更好地引向了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深邃思考。而实际上学生这样的看法非常接近作品的内在意蕴,如果再加上长短句式搭配与上下阙审美意境的联系,那么这首词的中心就呼之欲出了。由此可见,紧紧联系学情,立足学生实际引导其音乐、格律、字词等基本的古诗词要素出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古诗词的美。
二、通过古诗词的“绘画美”。引导学生体会意境美
除了古诗词的“音乐美”“建筑美”,更要注重古诗词的“绘画美”。闻一多先生的“绘画美”主要强调词藻的色彩秾丽、鲜明。在古诗词中历来就有“诗中有画”的传统,要把诗画一体的艺术特色通过“绘画美”进行勾勒,从而品鉴出古诗词的意境美。从传统鉴赏的角度来说,意境往往是古诗词高下判断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人教版初中教材中,所选入古诗词又是经典中的经典,被世人传唱上千年,可谓经得起历史的浪淘。初中古诗词教学通过鉴赏把学生引入到意境美,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审美教学的典型表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杜甫《春望》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破”与“山河”,“城春”与“草木”两组强烈反差的词汇,不仅勾画出一幅山河依旧、国都沦陷、都城依在、草木漫芜的萧条景象,而且通过这幅图景的体会,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内心悲从中来的感怀。因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成为体会这首诗意境美的极致——花鸟本无情,然而人间战火无端起,大唐江山好一片大好河山烽火四起,昔日都城草木荒芜,连花鸟都这种美好的东西都心惊流泪,何况人呢?诗人伤时忧国的家国情怀跃然纸上,其悲怆之美的意境也感染着世世代代的人们。
三、通过古诗词的整体体味来重建、创造诗词内在美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基础教育所有科目的重要目标,而对于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而言,创造美古诗词鉴赏最高的层次。固然,初中古诗词要创造美很难,在经典中读出新意这本身就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但以重建、创造诗词内在美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审美迁移能力,对于古诗词的审美教学来说,却也是一件富有成就感的事情。因而,通过古诗词的整体体味,运用闭读甚至误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重建、创造古诗词的内在美,不仅可以把握学生对诗词理解的偏误,更有针对地开展教学,而且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多层次、多角度来品味诗词。
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賦壮词以寄之》为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不去考虑作者背景进行闭读,整体上去理解这首词。结果除了少数之前非常熟悉这首词的学生,其余学生基本都存在着误读的情况。这一方面是因为辛弃疾词本就带有豪放词的特点,学生读得热血沸腾;另一方面,这也体现出这首词其内在美的意象寄托着作者的雄心壮志。尽管学生们是误读,但通过这种误读,引导学生与实际上辛弃疾被排挤打压形成对比,那么学生在误读的基础上所重建的壮烈美就显得尤其鲜明。不难看出,学生闭读或误读代表着对古诗词的字面意象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它可能与实际意象產生冲突,却能促进学生整体上体味其内在美。
初中古诗词教学在审美视角下去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是一个有机结合的过程,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只是层次不一样,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审美过程,语文教师应更好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才能引导学生在古诗词教学中享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