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耻”是德性和人格的基本要求或前提。然而,在我国近年来的耻规范与知耻教育受到了冷落,社会道德某些方面的倒退和滑坡与此不无关系。因此,学校德育应把知耻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要通过教育和培养使学生产生知耻情感,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浇铸成坚不可摧的中流砥柱。
【关键词】知耻 支持教育 道德 德育
“知耻”作为传统道德的基础性规范,乃是人的德性和人格的基本要求或前提。然而,在我国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道德实践中,耻规范与知耻教育受到了冷落,社会道德某些方面的倒退和滑坡与此不无关系。因此,加强知耻教育,培养羞耻心及“耻”德养成在现实学校德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知耻的意义
传统道德教育认为,知耻教育是德育的基础。要通过教人知耻而引人从善、向善。它的意义在于:
1.教人知耻,以别禽兽
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主张并重视知耻教育。为了整顿社会道德,一些有影响的思想家(如管仲、孟子、朱熹、顾炎武等),都将耻置于更重要的地位。他们还认为是否知耻,有无羞恶之心,是区分人禽的一个标志。
2.知耻,百德之基
知耻在品德养成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在论述耻或羞耻心的过程中,着重揭示了知耻在人们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耻心是培养和增进道德的前提和第一步;知耻能使人自我鞭策,是进步和自强的动力;知耻心是一道极其重要的道德堤防。
3.知耻而后知自尊自强
“知耻”就是懂得羞耻。他是激人奋发,催人上进,激发良心,走向自尊自强的内在动力。所以说知耻而后知义,知耻而后知勇,知耻而后知廉,知耻而后知仁,知耻而后知礼,知耻而后知信,知耻而后知忠孝节义,知耻而后知为官之道,知耻而后知自尊自强。
4.“风俗之美”在于“养民知耻”
“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 [3]。就是说,教育培养民众的耻感是治理天下、造就良风美俗的根本之所在。没有耻感也就不会有具体的荣感,因而也就不可能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所以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就要“养民知耻”。
二、“知耻”是社会道德发展的需要
当今的社会中,道德风气不尽如人意,人们的耻感下降,从枉、不正的行为随处可见[4]。颠倒的荣辱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社会。这种现象破坏了社会规则的效力,腐化了社会风气。可以说当今之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个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知耻。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它不仅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意,更符合传统的道德文化和道德发展规律。
三、“知耻”是学校德育的原动力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德育工作,却成为一块“软肋”,我们的德育对象——学生,学习目的迷失、人生价值观错位、诚信缺失、纪律松散等现象有愈演愈烈和扩散的趋势。部分青少年学生道德信仰逐渐淡漠,未成年人犯罪比率逐年上升的惨痛事实,使德育的实效性受到了广泛的质疑[5]。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知耻教育的缺失,致使学生缺乏对道德价值核心的认同和感情,失去了道德原动力。
结论
从以上阐述中,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耻德具有深刻而广泛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他是人的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基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人在对待事和做事上能做到知耻,就能“羞为非也”。“行己有耻”“有所不为”对于弘扬民族精神、纯化社会风气,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2.知耻是道德认知之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个体才能明善恶、辨是非,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他是个体道德建构的内在心理机制,是道德素质之底线,是对所有卑鄙可耻事物的一种强有力的抵抗。
3.知耻是百德之基。正因为知耻是百德之基,所以是“立人之大节”。教人知耻,可以别禽兽,化风俗;可以使人知耻而后知自尊自强 ;可以引导人从善、向善。
因此,在耻规范与知耻教育受到冷落的现代教育中,加强知耻教育,培养羞耻心及“耻”德养成在现实学校德育中不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必须把知耻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要通过教育和培养使学生产生知耻情感,形成知耻意识,把握知耻标准,為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浇铸成坚不可摧的中流砥柱。
【参考资料】
[1]马永庆. 儒家传统荣辱观的时代价值切换[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 (5): 3–7.
[2]许苏民. “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与中国伦理学的近代转型——论顾炎武道德伦理思想中的近代性因素[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 31–48.
[3]汪凤炎. 荣耻心产生的心理机制及其教育意义[J]. 教育研究, 2006 (6): 11–14.
[4]贺新春. 社会转型时期耻感的缺失与重建[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7 (2): 117–121.
[5] 张忠华. 对德育时效问题研究的反思[J]. 现代大学教育, 2010 (2): 73–78.
【关键词】知耻 支持教育 道德 德育
“知耻”作为传统道德的基础性规范,乃是人的德性和人格的基本要求或前提。然而,在我国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道德实践中,耻规范与知耻教育受到了冷落,社会道德某些方面的倒退和滑坡与此不无关系。因此,加强知耻教育,培养羞耻心及“耻”德养成在现实学校德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知耻的意义
传统道德教育认为,知耻教育是德育的基础。要通过教人知耻而引人从善、向善。它的意义在于:
1.教人知耻,以别禽兽
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主张并重视知耻教育。为了整顿社会道德,一些有影响的思想家(如管仲、孟子、朱熹、顾炎武等),都将耻置于更重要的地位。他们还认为是否知耻,有无羞恶之心,是区分人禽的一个标志。
2.知耻,百德之基
知耻在品德养成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在论述耻或羞耻心的过程中,着重揭示了知耻在人们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耻心是培养和增进道德的前提和第一步;知耻能使人自我鞭策,是进步和自强的动力;知耻心是一道极其重要的道德堤防。
3.知耻而后知自尊自强
“知耻”就是懂得羞耻。他是激人奋发,催人上进,激发良心,走向自尊自强的内在动力。所以说知耻而后知义,知耻而后知勇,知耻而后知廉,知耻而后知仁,知耻而后知礼,知耻而后知信,知耻而后知忠孝节义,知耻而后知为官之道,知耻而后知自尊自强。
4.“风俗之美”在于“养民知耻”
“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 [3]。就是说,教育培养民众的耻感是治理天下、造就良风美俗的根本之所在。没有耻感也就不会有具体的荣感,因而也就不可能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所以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就要“养民知耻”。
二、“知耻”是社会道德发展的需要
当今的社会中,道德风气不尽如人意,人们的耻感下降,从枉、不正的行为随处可见[4]。颠倒的荣辱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社会。这种现象破坏了社会规则的效力,腐化了社会风气。可以说当今之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个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知耻。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它不仅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意,更符合传统的道德文化和道德发展规律。
三、“知耻”是学校德育的原动力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德育工作,却成为一块“软肋”,我们的德育对象——学生,学习目的迷失、人生价值观错位、诚信缺失、纪律松散等现象有愈演愈烈和扩散的趋势。部分青少年学生道德信仰逐渐淡漠,未成年人犯罪比率逐年上升的惨痛事实,使德育的实效性受到了广泛的质疑[5]。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知耻教育的缺失,致使学生缺乏对道德价值核心的认同和感情,失去了道德原动力。
结论
从以上阐述中,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耻德具有深刻而广泛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他是人的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基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人在对待事和做事上能做到知耻,就能“羞为非也”。“行己有耻”“有所不为”对于弘扬民族精神、纯化社会风气,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2.知耻是道德认知之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个体才能明善恶、辨是非,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他是个体道德建构的内在心理机制,是道德素质之底线,是对所有卑鄙可耻事物的一种强有力的抵抗。
3.知耻是百德之基。正因为知耻是百德之基,所以是“立人之大节”。教人知耻,可以别禽兽,化风俗;可以使人知耻而后知自尊自强 ;可以引导人从善、向善。
因此,在耻规范与知耻教育受到冷落的现代教育中,加强知耻教育,培养羞耻心及“耻”德养成在现实学校德育中不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必须把知耻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要通过教育和培养使学生产生知耻情感,形成知耻意识,把握知耻标准,為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浇铸成坚不可摧的中流砥柱。
【参考资料】
[1]马永庆. 儒家传统荣辱观的时代价值切换[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 (5): 3–7.
[2]许苏民. “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与中国伦理学的近代转型——论顾炎武道德伦理思想中的近代性因素[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 31–48.
[3]汪凤炎. 荣耻心产生的心理机制及其教育意义[J]. 教育研究, 2006 (6): 11–14.
[4]贺新春. 社会转型时期耻感的缺失与重建[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7 (2): 117–121.
[5] 张忠华. 对德育时效问题研究的反思[J]. 现代大学教育, 2010 (2): 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