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记者(通讯员)在采访中都希望从采访对象处获得更多、更真实的素材与信息。可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大多数是陌生的,彼此不认识,这无形之中就加大了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要想拉近采访双方的距离,就要寻找一个桥梁或媒介,这就是双方的心理接触点。如果找到了沟通双方的桥梁或媒介,即找到了双方的心理接触点,就会造成一种心理相融的气氛,从而使采访对象能够接纳采访者,采访者也可获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和事实。
一、从双方都熟悉的人和事中寻找
美国已故的报刊评论员利布林,有一次去访问一位著名的赛马骑师。此人一向不愿同记者交谈,许多记者都在他那里碰了“钉子”,并认为要使这位骑师开口特别困难。但是,利布林却使这位骑师滔滔不绝地谈了一个小时,在谈话间只插进了十几个字。利布林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赛马时左镫皮带比右镫多放长几个眼?骑师一听记者提出的问题很专业、很内行,就兴致勃勃地从马镫谈起了自己的驭马经验。利布林能一下子打开骑师的“话匣子”,就在于他找到了与骑师的心理接触点。赛马的骑手在跑马场风驰电掣般策马飞奔时,为了克服在圆形跑道上疾驰时产生的离心力,必须使左镫皮带比右镫皮带长一些,以便使身体重心稍向内侧。这个问题,一般人不会注意,而行家必定了解。记者从这个问题开始,立即让骑师感到记者与他在心理上是相通的。他们之间不再陌生,不再有距离感,如同一对同行互传经验,而不是采访与被采访者。在采访前,如果记者和通讯员已经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看过了与采访对象相关的资料,对采访对象已有所了解,能准确说出采访对象的一些情况,从而可以使双方很快沟通。
二、从双方的相似或共同点上寻找
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比如身高、年龄、体重、同学、同乡、战友等,都有许多相似点。同时,如果能从志趣、爱好、职业等方面寻找共同点,也可以很快增进友谊,缩短距离。
斯诺前夫人、《续西行漫记》的作者尼姆·韦尔斯曾介绍过这样一件事:“1981年,在西安我见到王震。我说,我记得我们俩是同年的。我在延安是28岁,现在72岁了,你是不是72岁呢?这个问题引起了他会心的微笑。我们之间的气氛更加融洽了。当时还有好些人在场,我就对大家说,我还会唱《南泥湾》。于是大家都笑了,要听听我的《南泥湾》,气氛更加活跃了。”韦尔斯就是从与王震的年龄相同和大家都会唱《南泥湾》的共同点上,找到了与被采访者的心理接触点,从而融洽了气氛、拉近了距离。
三、从赞扬与尊重中寻找
采访者在采访时,如果对采访对象的衣饰、居室布置以及作品等方面的优点、成就做适当的赞扬,就会使对方认为你比较尊重他而消除了距离感,愿意与你交谈。这时,你就可以趁此机会将话题引到要采访了解的问题上去。但在赞扬时一定要慎重、适度,否则将会被采访对象认为是廉价的吹捧,不但不能与对方心理相通,而且还可能适得其反。
有一名记者去采访作家陈玙,一开口就说您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征服了老、中、青各个层次的读者、听众和观众,人们都想知道您这个大作家的情况,请满足他们的要求。没想到陈玙却摆了摆手说,我不喜欢别人夸我,我们谈谈文学还可以……陈玙后来曾说,他最烦给他戴高帽的人,有事说事,别浪费时间。
四、用同情与理解的方式寻找
同情心常常可以成为采访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接触点。采访中,设身处地为采访对象着想,感受采访对象曾经经历的困难,进入角色,与采访对象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自由交谈,从而获得信息。名记者浦熙修在解放前采访上海被资本家同时解雇的一对夫妻时,进门第一句话就是表示同情。她说:“我们听说你们夫妻俩都被裁了,心里很难过。”接着,她到屋里看望受伤的男人和病倒的老奶奶,又亲切地抱起那个将要被卖掉的孩子。这样,彼此间的气氛马上就友好了许多。然后,浦熙修从他们家的生活困难谈起,慢慢地转入正题。这时,夫妻俩不但对记者的来访表示欢迎,还一起诉说资本家对他们的迫害,谈出了报道需要的情况。
采用这种方式,需要采访者感受对方的心情。但是在感受之余,一定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而要保持高度冷静,及时记住当时的情形和对方的谈话,以免失去获得第一手材料的机会。
有时,我想:我们与采访对象的接触,打开他们的“话匣子”,其实与学校教师和刚刚入学的“问题生”差不多。采访者可以向教师学习,只要寻找到一个与采访对象对话的桥梁或媒介,触动其心理接触点,那么,你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有时的收获甚至出乎你的意料。
(作者简介:李巧玲,女,1973年5月出生于重庆市合川区,1991年参加工作至今在合川人民广播电台担任节目主持人,参与采访、编辑、制作的广播节目在历年的重庆市创优节目评选活动中均获奖。邮编:401520;详细地址:重庆市合川区振兴路246号合川区人民广播电台;电话:023-42913966;信箱:liqiaoling_0513@126.com)
一、从双方都熟悉的人和事中寻找
美国已故的报刊评论员利布林,有一次去访问一位著名的赛马骑师。此人一向不愿同记者交谈,许多记者都在他那里碰了“钉子”,并认为要使这位骑师开口特别困难。但是,利布林却使这位骑师滔滔不绝地谈了一个小时,在谈话间只插进了十几个字。利布林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赛马时左镫皮带比右镫多放长几个眼?骑师一听记者提出的问题很专业、很内行,就兴致勃勃地从马镫谈起了自己的驭马经验。利布林能一下子打开骑师的“话匣子”,就在于他找到了与骑师的心理接触点。赛马的骑手在跑马场风驰电掣般策马飞奔时,为了克服在圆形跑道上疾驰时产生的离心力,必须使左镫皮带比右镫皮带长一些,以便使身体重心稍向内侧。这个问题,一般人不会注意,而行家必定了解。记者从这个问题开始,立即让骑师感到记者与他在心理上是相通的。他们之间不再陌生,不再有距离感,如同一对同行互传经验,而不是采访与被采访者。在采访前,如果记者和通讯员已经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看过了与采访对象相关的资料,对采访对象已有所了解,能准确说出采访对象的一些情况,从而可以使双方很快沟通。
二、从双方的相似或共同点上寻找
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比如身高、年龄、体重、同学、同乡、战友等,都有许多相似点。同时,如果能从志趣、爱好、职业等方面寻找共同点,也可以很快增进友谊,缩短距离。
斯诺前夫人、《续西行漫记》的作者尼姆·韦尔斯曾介绍过这样一件事:“1981年,在西安我见到王震。我说,我记得我们俩是同年的。我在延安是28岁,现在72岁了,你是不是72岁呢?这个问题引起了他会心的微笑。我们之间的气氛更加融洽了。当时还有好些人在场,我就对大家说,我还会唱《南泥湾》。于是大家都笑了,要听听我的《南泥湾》,气氛更加活跃了。”韦尔斯就是从与王震的年龄相同和大家都会唱《南泥湾》的共同点上,找到了与被采访者的心理接触点,从而融洽了气氛、拉近了距离。
三、从赞扬与尊重中寻找
采访者在采访时,如果对采访对象的衣饰、居室布置以及作品等方面的优点、成就做适当的赞扬,就会使对方认为你比较尊重他而消除了距离感,愿意与你交谈。这时,你就可以趁此机会将话题引到要采访了解的问题上去。但在赞扬时一定要慎重、适度,否则将会被采访对象认为是廉价的吹捧,不但不能与对方心理相通,而且还可能适得其反。
有一名记者去采访作家陈玙,一开口就说您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征服了老、中、青各个层次的读者、听众和观众,人们都想知道您这个大作家的情况,请满足他们的要求。没想到陈玙却摆了摆手说,我不喜欢别人夸我,我们谈谈文学还可以……陈玙后来曾说,他最烦给他戴高帽的人,有事说事,别浪费时间。
四、用同情与理解的方式寻找
同情心常常可以成为采访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接触点。采访中,设身处地为采访对象着想,感受采访对象曾经经历的困难,进入角色,与采访对象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自由交谈,从而获得信息。名记者浦熙修在解放前采访上海被资本家同时解雇的一对夫妻时,进门第一句话就是表示同情。她说:“我们听说你们夫妻俩都被裁了,心里很难过。”接着,她到屋里看望受伤的男人和病倒的老奶奶,又亲切地抱起那个将要被卖掉的孩子。这样,彼此间的气氛马上就友好了许多。然后,浦熙修从他们家的生活困难谈起,慢慢地转入正题。这时,夫妻俩不但对记者的来访表示欢迎,还一起诉说资本家对他们的迫害,谈出了报道需要的情况。
采用这种方式,需要采访者感受对方的心情。但是在感受之余,一定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而要保持高度冷静,及时记住当时的情形和对方的谈话,以免失去获得第一手材料的机会。
有时,我想:我们与采访对象的接触,打开他们的“话匣子”,其实与学校教师和刚刚入学的“问题生”差不多。采访者可以向教师学习,只要寻找到一个与采访对象对话的桥梁或媒介,触动其心理接触点,那么,你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有时的收获甚至出乎你的意料。
(作者简介:李巧玲,女,1973年5月出生于重庆市合川区,1991年参加工作至今在合川人民广播电台担任节目主持人,参与采访、编辑、制作的广播节目在历年的重庆市创优节目评选活动中均获奖。邮编:401520;详细地址:重庆市合川区振兴路246号合川区人民广播电台;电话:023-42913966;信箱:liqiaoling_051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