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观教学法
生物学以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为研究对象。无论是植物、动物、人体生理卫生还是生物遗传、进化、生态……这些绝大多数不能搬到教室里,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图片、标本、模型进行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理解能力。观察是学习生物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做到以下四点:①明确观察目的;②注意观察顺序,如由上到下,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观察顺序;③养成边观察边记录的习惯;④边观察边思考。
在教学中,借助直观教材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四大家鱼的习性及混合放养”时,在甲班我利用教科书内容讲述四大家鱼的形态和习性,以及混合放养的原理。在乙班我用了挂图,又分发材料让学生观察四大家鱼的浸制标本进行教学。数日之后,我让甲乙两班的学生在十种鱼类剥制标本中找出四大家鱼,并指出它们的名称。结果认出四大家鱼的人数乙班比甲班多将近一倍。
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引入新课,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种子的结构”一课,可这样设计:大家看花生、绿豆、芝麻的种子(拿出实物分给每组学生),这些种子看起来很不一样。从颜色上讲,花生是红的,绿豆是绿的,芝麻是白的或黑的;从形状上看,花生是长的,绿豆是圆的,芝麻是扁的;从大小上看,花生大,绿豆小,芝麻更小。然而,为什么它们都叫种子呢?这是由于它们在结构上是基本一致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种子的结构。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并且围绕问题核心,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如从学生熟知的俗话“鱼儿离不开水”,提出:为什么鱼儿离不开水?这与它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有什么关系?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鱼类的知识。引出“鱼纲”的课题并板书课题内容。学生带着好奇心迫不及待地去读书,沉浸在积极思考的求学氛围中。
二、图解教学法
在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图形,以图代文内容丰富。有些学生平时看书时,只是喜欢看却不知道重视图形的作用。故在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借助文字研究,吃透图中每个部分的含义,将说明文字“嵌入”脑海中的图形里,也就是给大脑内这些图形贴上标签。如果学习的内容没有图形,教师可自己在纸上先画出图形或者让学生结合学习内容自己画出,再对比看谁画得准确,进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环节动物门”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时,观察了蚯蚓的横切面图,一目了然地看到蚯蚓整个身体,好像是由内外两条管子套在一起似的,外面的管子是体壁,体壁长有刚毛,有助于蚯蚓的运动,里面的管子是消化管,体壁和消化管之间的空腔是体腔。同时又观察了它的纵剖面图,看到口、咽、食管等各种器官的形状和位置,使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课本内容,牢固地掌握了蚯蚓的生理和结构特点及各器官的功能。
采用这种方法导入,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如在讲授“花的基本结构”时,将事先准备好的桃花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下列问题:桃花的基本结构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有什么作用?哪是花的主要部分?这样,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既获得了大量感性知识,又突出了本节的重点。
三、归纳教学法
在生物教学中,将要学习的材料进行归纳,提炼出知识点,使之系统化,也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具体可采用简明纲要法:通过词、数字、符号,各种形式的线条和图形等组成一个简明信号图形。如“组织和器官”一节可归纳成表:
■
通过归纳使知识由零变整,由发散到集中,从而使学生能抓住学习重点,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四、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是就某一问题,集中有关的学习材料,进行对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将一个教材与其他教材进行比较,不但可以弄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还可以增强记忆效果,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以经常用到。具体做法:①审题,确定对比内容;②选择材料;③阅读比较分析;④做对比记录,此时可采纳列表的方式。如动物与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混虫纲各目比较,脊椎动物循环系统比较等。
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教学时,可将两部分内容列下表比较:
■
由此,可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既突出了重点,又化解了难点。
现在生物教学还处于低谷状态,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但是,也给生物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我们应该积极研究教学方法,探索适合生物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这是科学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课堂导入的方法也很多,无论哪种教学方法必须遵循两点:一是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二是要有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生物学以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为研究对象。无论是植物、动物、人体生理卫生还是生物遗传、进化、生态……这些绝大多数不能搬到教室里,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图片、标本、模型进行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理解能力。观察是学习生物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做到以下四点:①明确观察目的;②注意观察顺序,如由上到下,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观察顺序;③养成边观察边记录的习惯;④边观察边思考。
在教学中,借助直观教材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四大家鱼的习性及混合放养”时,在甲班我利用教科书内容讲述四大家鱼的形态和习性,以及混合放养的原理。在乙班我用了挂图,又分发材料让学生观察四大家鱼的浸制标本进行教学。数日之后,我让甲乙两班的学生在十种鱼类剥制标本中找出四大家鱼,并指出它们的名称。结果认出四大家鱼的人数乙班比甲班多将近一倍。
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引入新课,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种子的结构”一课,可这样设计:大家看花生、绿豆、芝麻的种子(拿出实物分给每组学生),这些种子看起来很不一样。从颜色上讲,花生是红的,绿豆是绿的,芝麻是白的或黑的;从形状上看,花生是长的,绿豆是圆的,芝麻是扁的;从大小上看,花生大,绿豆小,芝麻更小。然而,为什么它们都叫种子呢?这是由于它们在结构上是基本一致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种子的结构。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并且围绕问题核心,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如从学生熟知的俗话“鱼儿离不开水”,提出:为什么鱼儿离不开水?这与它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有什么关系?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鱼类的知识。引出“鱼纲”的课题并板书课题内容。学生带着好奇心迫不及待地去读书,沉浸在积极思考的求学氛围中。
二、图解教学法
在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图形,以图代文内容丰富。有些学生平时看书时,只是喜欢看却不知道重视图形的作用。故在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借助文字研究,吃透图中每个部分的含义,将说明文字“嵌入”脑海中的图形里,也就是给大脑内这些图形贴上标签。如果学习的内容没有图形,教师可自己在纸上先画出图形或者让学生结合学习内容自己画出,再对比看谁画得准确,进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环节动物门”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时,观察了蚯蚓的横切面图,一目了然地看到蚯蚓整个身体,好像是由内外两条管子套在一起似的,外面的管子是体壁,体壁长有刚毛,有助于蚯蚓的运动,里面的管子是消化管,体壁和消化管之间的空腔是体腔。同时又观察了它的纵剖面图,看到口、咽、食管等各种器官的形状和位置,使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课本内容,牢固地掌握了蚯蚓的生理和结构特点及各器官的功能。
采用这种方法导入,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如在讲授“花的基本结构”时,将事先准备好的桃花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下列问题:桃花的基本结构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有什么作用?哪是花的主要部分?这样,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既获得了大量感性知识,又突出了本节的重点。
三、归纳教学法
在生物教学中,将要学习的材料进行归纳,提炼出知识点,使之系统化,也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具体可采用简明纲要法:通过词、数字、符号,各种形式的线条和图形等组成一个简明信号图形。如“组织和器官”一节可归纳成表:
■
通过归纳使知识由零变整,由发散到集中,从而使学生能抓住学习重点,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四、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是就某一问题,集中有关的学习材料,进行对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将一个教材与其他教材进行比较,不但可以弄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还可以增强记忆效果,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以经常用到。具体做法:①审题,确定对比内容;②选择材料;③阅读比较分析;④做对比记录,此时可采纳列表的方式。如动物与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混虫纲各目比较,脊椎动物循环系统比较等。
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教学时,可将两部分内容列下表比较:
■
由此,可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既突出了重点,又化解了难点。
现在生物教学还处于低谷状态,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但是,也给生物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我们应该积极研究教学方法,探索适合生物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这是科学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课堂导入的方法也很多,无论哪种教学方法必须遵循两点:一是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二是要有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