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记.学记》中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话用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上也是恰当不过的。课,也需要多磨才能成型。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磨课”成为了近年来出现频率极高的教研热词。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磨’课千遍也不厌倦。”窦桂梅老师也说过:“好课是‘炼’出来的。”可见,只有经过“磨”的课,才会精彩。
磨课,磨课,重在一个“磨"字。那么什么是磨课,磨课磨什么,磨课的意义又在哪呢?
一.什么是磨课
磨课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教师在一个集体背景下,在团体协作的氛围内,围绕课堂化教学,采取多种形式,运用科研方法,仔细地研究课程,反复地学习与实践的过程。因此,磨课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学水平的必经之道。只有经历磨课,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理论融入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如何磨课
那么到底磨课应该磨什么呢?
1.磨理念,成就有“高度”的教师
磨课将教师个人的教研行为变为团队成员的群体研讨,将一次性的听课、评课变为持续跟进的教学研究,这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使磨课的实效最大化,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先进教学理念的引领。不改变陈旧理念,再怎么磨课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琢磨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因为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否则就南辕北辙了。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如果单纯地将本课的目标指向人物的思想品质,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那么这堂课很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课。一节课下来,课文内容学生掌握了,人物的思想品质学生了解了,可仅仅停留在“教课文”上,学生又真正收获了什么呢?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崔峦老师2010年在宁夏会议上也提出“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可见 “语文课要从教课文转变为学语文”,实现从教课文向学语文的美丽转身。因此在这些理念的引领下,教研团队重新解读文本,反复推敲,从以下三个方面设定教学目标:1.能自主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正确辨析生字“璧”;2.能联系上下文品读蔺相如的语言,感受其中的言语智慧,了解人物形象;3.学习在具体语境中运用假设句式劝说对方,进行恰当表达。这样,学生收获的是写法,提高的是表达技能,同时也感受到了隐藏在人物背后的言语智慧。
由此可见,教学目标不明确,都是徒劳。因此,磨课必须从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出发,精心雕琢,凸显出教学理念的科学合理性。只有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引,我们的磨课学才可以高屋建瓴。
(2)砥磨教师教法
教师在确定教法之前,要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的学段要求,并结合文本特点,借鉴教参,确定研究方向,争取通过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索养。
首先,教师要仔细研读文本,深人教材。于永正先生曾经说过:“我备课没什么訣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读、默想,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进课堂了”。可见要想备好课,文本解读是关键,文本解读通透后,备课才能有的放矢。在解读过程中既要关注每一章节的内容,反复阅读,读通读透;也要注意章节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既要解读文本的内涵,又要拓宽文本的外延;既要符合常理,读出文本的共识,也要另辟蹊径,读出属于自己感受。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时,我们不难发现,这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展开,反反复复推敲文本,深入教材,会发现作者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基于以上理解,因此在教学这四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尝试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运用表格式对比等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体会作者抑扬结合的手法来表达对小动物的感情。
其次,教师要借鉴"教参",筛选整合。教参是教学的一个参考,是为了帮助教师深入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脚手架,它并没有对文本进行细化,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参的点拨,对文本进行挖掘。
在磨课过程中.不管是文本还是教参都需精心砥磨.力求精准。才能让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一步一步走向深人,教学设计一点一点臻于完善,在磨课中交流碰撞,分享智慧,并通过经过磨砺,不断进步,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高度”的教师。
2.磨学情,成就有“温度”的教师
教学,不仅是教师的教授引导.更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思考。所以,我们在磨课时不仅要考虑教师如何“教”,更要考虑学生的“学”。教师要从根本上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更多地去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我们的教学过程,以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难易程度,适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进入-一种自主的学习境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学生不再是观众和听众.而是重要的参与者。学生的这一转变是得益于教师在磨课中不断修正打磨学法,从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师作为引导者.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课堂上生动活泼健康发展。例如本人在执教《普罗米修斯》这节课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精敲细打,让学生获得扎实的训练
在公开课上,执教教师最担心的是能否在规定的40分钟里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为了展现自己预设的“精彩” 环节,他们往往对字词教学如蜻蜓点水,一扫而过,直奔“重点”,即便有,也往往浅尝辄止,训练不到位,又何来有效?在《普罗米休斯》这节课中,我提供给孩子三组词,第一组词重点讲解“膝”字的书写,接着出示三个肉月旁的字“肝”、“脏”、“膝”,并通过视频演示月字旁的早期字形。第二组词是文章中出现的四字词语,要求孩子们读出节奏感,第三组词是天神的名字,并介绍天神之间复杂的关系。这个过程花了三、四分钟时间,可谓“奢侈”,但就是这个看似奢侈的训练过程,展示了 “真实语文、有效阅读”的新理念。 (2)铺路搭桥,为学生创设成功的平台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中高年级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主要内容,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但教师平常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往往简单化。教学中,我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让孩子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其实,简明扼要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对我们教师而言,也有一定难度,需要反复阅读,推敲语言。虽然对学生的要求可以低一点,但对刚开始接受这种训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还是很大的。在《普罗米修斯》这节课中我正视了这种学情特点。既知学生概括有难度,就降低难度,为学生铺路搭桥,通过白板设计一个思维导图,让学生先根据人物关系去说,再进一步提出要求:通过白板的“蒙层”效果显示原因;最后把故事的主要情节串联起来概括,从而让学生说得简明扼要。这种铺设台阶、层层提高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新颖独特,不仅让听课教师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更大地获得成就感,更多地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3.磨反思,成就有“深度”的教師
有效的磨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使其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反思更是磨课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它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从自身的教学过程中来思考反观自己的得失,从而总结教训.提炼经验,达到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21课《大自然的声音》的备课过程中,我紧抓住部编版教材的特点,在单元导读页中提取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多种形式朗读、想象、欣赏品味声音之妙,表达之妙,并积累下来,达到“运用是最高层次的积累”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堂课时间的分配比较合理,过渡无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知识间的融合也比较自然,教学板块的推进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阅读期待。但课后总感觉过于平顺了,欠缺了点语文味。反思自己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以学生读的方式感受声音的美妙,在各个环节中也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个人读、同桌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美妙的构思,体会大自然的奇妙,学生的情感总是不够到位。特别是第三板块指导学生读好四个“不一样”,从“树叶”“声音”“季节”“音乐”这四个词语的变化中感受风的千变万化,以及词语背后带给我们的无限想象。接着拓展北宋诗人郭熙笔下的《四时之风》,多种形式朗读感受风的不一样。这个环节当时只给了学生五六分钟时间,学生只是匆匆走了个过场,朗读指导没有到位,学生的感受和理解也没有真正到位。一堂真正的高效课堂应该是真正的情感表达,真正的学有所获。
磨课,一个“磨”字,其中的往复与历练可见一斑。磨课、磨理念、磨学法、磨学情、磨反思才能赋予课堂第二次生命。教师要上出一堂真正意义的好课,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对话、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叶澜教授形象地把磨课称之为“啄玉”。磨课是教师集体成长的过程,也是每一个教师化蛹成蝶的过程,它是痛苦的,但痛苦的历程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教育生涯的提升,这又是极其幸福的。
磨课,磨课,重在一个“磨"字。那么什么是磨课,磨课磨什么,磨课的意义又在哪呢?
一.什么是磨课
磨课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教师在一个集体背景下,在团体协作的氛围内,围绕课堂化教学,采取多种形式,运用科研方法,仔细地研究课程,反复地学习与实践的过程。因此,磨课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学水平的必经之道。只有经历磨课,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理论融入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如何磨课
那么到底磨课应该磨什么呢?
1.磨理念,成就有“高度”的教师
磨课将教师个人的教研行为变为团队成员的群体研讨,将一次性的听课、评课变为持续跟进的教学研究,这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使磨课的实效最大化,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先进教学理念的引领。不改变陈旧理念,再怎么磨课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琢磨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因为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否则就南辕北辙了。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如果单纯地将本课的目标指向人物的思想品质,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那么这堂课很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课。一节课下来,课文内容学生掌握了,人物的思想品质学生了解了,可仅仅停留在“教课文”上,学生又真正收获了什么呢?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崔峦老师2010年在宁夏会议上也提出“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可见 “语文课要从教课文转变为学语文”,实现从教课文向学语文的美丽转身。因此在这些理念的引领下,教研团队重新解读文本,反复推敲,从以下三个方面设定教学目标:1.能自主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正确辨析生字“璧”;2.能联系上下文品读蔺相如的语言,感受其中的言语智慧,了解人物形象;3.学习在具体语境中运用假设句式劝说对方,进行恰当表达。这样,学生收获的是写法,提高的是表达技能,同时也感受到了隐藏在人物背后的言语智慧。
由此可见,教学目标不明确,都是徒劳。因此,磨课必须从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出发,精心雕琢,凸显出教学理念的科学合理性。只有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引,我们的磨课学才可以高屋建瓴。
(2)砥磨教师教法
教师在确定教法之前,要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的学段要求,并结合文本特点,借鉴教参,确定研究方向,争取通过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索养。
首先,教师要仔细研读文本,深人教材。于永正先生曾经说过:“我备课没什么訣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读、默想,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进课堂了”。可见要想备好课,文本解读是关键,文本解读通透后,备课才能有的放矢。在解读过程中既要关注每一章节的内容,反复阅读,读通读透;也要注意章节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既要解读文本的内涵,又要拓宽文本的外延;既要符合常理,读出文本的共识,也要另辟蹊径,读出属于自己感受。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时,我们不难发现,这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展开,反反复复推敲文本,深入教材,会发现作者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基于以上理解,因此在教学这四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尝试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运用表格式对比等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体会作者抑扬结合的手法来表达对小动物的感情。
其次,教师要借鉴"教参",筛选整合。教参是教学的一个参考,是为了帮助教师深入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脚手架,它并没有对文本进行细化,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参的点拨,对文本进行挖掘。
在磨课过程中.不管是文本还是教参都需精心砥磨.力求精准。才能让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一步一步走向深人,教学设计一点一点臻于完善,在磨课中交流碰撞,分享智慧,并通过经过磨砺,不断进步,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高度”的教师。
2.磨学情,成就有“温度”的教师
教学,不仅是教师的教授引导.更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思考。所以,我们在磨课时不仅要考虑教师如何“教”,更要考虑学生的“学”。教师要从根本上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更多地去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我们的教学过程,以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难易程度,适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进入-一种自主的学习境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学生不再是观众和听众.而是重要的参与者。学生的这一转变是得益于教师在磨课中不断修正打磨学法,从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师作为引导者.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课堂上生动活泼健康发展。例如本人在执教《普罗米修斯》这节课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精敲细打,让学生获得扎实的训练
在公开课上,执教教师最担心的是能否在规定的40分钟里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为了展现自己预设的“精彩” 环节,他们往往对字词教学如蜻蜓点水,一扫而过,直奔“重点”,即便有,也往往浅尝辄止,训练不到位,又何来有效?在《普罗米休斯》这节课中,我提供给孩子三组词,第一组词重点讲解“膝”字的书写,接着出示三个肉月旁的字“肝”、“脏”、“膝”,并通过视频演示月字旁的早期字形。第二组词是文章中出现的四字词语,要求孩子们读出节奏感,第三组词是天神的名字,并介绍天神之间复杂的关系。这个过程花了三、四分钟时间,可谓“奢侈”,但就是这个看似奢侈的训练过程,展示了 “真实语文、有效阅读”的新理念。 (2)铺路搭桥,为学生创设成功的平台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中高年级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主要内容,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但教师平常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往往简单化。教学中,我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让孩子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其实,简明扼要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对我们教师而言,也有一定难度,需要反复阅读,推敲语言。虽然对学生的要求可以低一点,但对刚开始接受这种训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还是很大的。在《普罗米修斯》这节课中我正视了这种学情特点。既知学生概括有难度,就降低难度,为学生铺路搭桥,通过白板设计一个思维导图,让学生先根据人物关系去说,再进一步提出要求:通过白板的“蒙层”效果显示原因;最后把故事的主要情节串联起来概括,从而让学生说得简明扼要。这种铺设台阶、层层提高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新颖独特,不仅让听课教师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更大地获得成就感,更多地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3.磨反思,成就有“深度”的教師
有效的磨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使其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反思更是磨课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它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从自身的教学过程中来思考反观自己的得失,从而总结教训.提炼经验,达到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21课《大自然的声音》的备课过程中,我紧抓住部编版教材的特点,在单元导读页中提取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多种形式朗读、想象、欣赏品味声音之妙,表达之妙,并积累下来,达到“运用是最高层次的积累”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堂课时间的分配比较合理,过渡无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知识间的融合也比较自然,教学板块的推进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阅读期待。但课后总感觉过于平顺了,欠缺了点语文味。反思自己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以学生读的方式感受声音的美妙,在各个环节中也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个人读、同桌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美妙的构思,体会大自然的奇妙,学生的情感总是不够到位。特别是第三板块指导学生读好四个“不一样”,从“树叶”“声音”“季节”“音乐”这四个词语的变化中感受风的千变万化,以及词语背后带给我们的无限想象。接着拓展北宋诗人郭熙笔下的《四时之风》,多种形式朗读感受风的不一样。这个环节当时只给了学生五六分钟时间,学生只是匆匆走了个过场,朗读指导没有到位,学生的感受和理解也没有真正到位。一堂真正的高效课堂应该是真正的情感表达,真正的学有所获。
磨课,一个“磨”字,其中的往复与历练可见一斑。磨课、磨理念、磨学法、磨学情、磨反思才能赋予课堂第二次生命。教师要上出一堂真正意义的好课,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对话、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叶澜教授形象地把磨课称之为“啄玉”。磨课是教师集体成长的过程,也是每一个教师化蛹成蝶的过程,它是痛苦的,但痛苦的历程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教育生涯的提升,这又是极其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