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是他长期以来在做在讲的事。从这里,我们也感受到了a中华民族的乡愁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在云南大理农村考察时,与当地村民围坐聊乡愁。他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的建设路子,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乡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他还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
“乡愁”是习近平总书记频繁提到的字眼。此前的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曾强调:“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总书记对“乡愁”的诠释不只在言语中,更在行动中。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去的第一个地方是位于延安市延川县的梁家河村,回到曾经的“家”。这里是当年不满16岁的他下乡插队的地方,一干就是7年。在这里,他真正懂了百姓,懂了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他从这儿出发,从村支书干起,一直成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这里的记忆,是他的乡愁……
“陕北高原是我的根”
陕西延安延川县梁家河村,是习近平当年下乡插队的地方。2015年2月13日,农历乙未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到陕西考察调研,向革命老区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祝贺新春,第一站就去的这个村。
当日中午,安静的梁家河村一下子沸腾了。
“近平回来了!”
“总书记来了!”
在村口一块写着“知青淤地坝”的石碑前,十几位乡亲激动地同这位当年“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现如今13亿中国人民的领路人握手寒暄,欢迎他回家。
在梁家河,习近平介绍彭丽媛,说“这是我的婆姨”,还在当年的入党介绍人家吃了饭。
47年前,十五六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大队,开始了他艰苦却受益终生的插队岁月——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与村民同吃同住,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直到1975年秋天才离开这里,整整7年时间。
多年后见到乡亲们,总书记十分高兴。虽然每个人脸上都印刻着岁月的沧桑,但老朋友相见十分亲热。
“盈儿,你可老了。”习近平一眼就认出了村民王宪军,叫着他的小名。王宪军和总书记攀谈起來,一起回忆当年打坝淤地的劳动场景。王宪军流利背诵出当年习近平为大家编写的“战斗口号”:“决战1974年,干部带头抓路线,群众都是英雄汉……打坝一座迎新年”。总书记点点头说,40年了,你还记得!
眼前这块夹在山沟里的平整田地,就是当年作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带领梁家河村民和插队知青们打坝淤地造就的良田,如今仍是村里的耕地。
那时同习近平一起劳动的村民石春阳,如今是梁家河村支部书记。他向总书记介绍了近年来村里开展治沟造地,利用淤地坝增加耕地面积、发展农业生产的情况。习近平边听边同村民们回忆当年打坝淤地的场景,详细询问水土保持和耕地保护情况。
阔别稍久,眷与时长。1975—2015,时间整整过去40年。这中间,习近平曾在1993年回到这里看望父老乡亲,并于2007年、2008年、2011年、2014年4次给梁家河村回信,表达惦念之情,鼓励乡亲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梁家河村沿山而建,村民们的窑洞分布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之中。从村口到村里,总书记同乡亲们一起走着。到了村委会,等候在这里的乡亲们见到总书记来了,热烈鼓掌。
村委会的小院被围得水泄不通。老人、青年、孩子,争着同总书记握手。不少当年在一起共同劳动、生活的乡亲,习近平一眼就认出了,亲切叫着他们的名字,问候他们的家人。
习近平发表了深情的感言。他说,能够回来看一看,心情很激动,看到大家感到很亲切。1969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总书记对在场的年轻人和孩子们说,咱们是第一次见面。那时我和梁家河村结下了缘分,注定了今天会与你们相见。你们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曾与我一起生活、战斗。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人生处处留心皆学问。
习近平说,当年乡亲们教我生活、教我干活,使我受益匪浅。我那时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后来都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那个酸菜很久不吃还挺想的。
习近平说,我在这里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我相信这里的明天会更好。我更愿意看到的是,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成为为人民做有益事情的好人才。
这次去延安,习近平还参观了中共七大会址,向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这些革命旧址、纪念碑、纪念馆,无不饱含中共的乡愁。在延安,习近平在深夜登上了西安城墙,听取了西安城墙保护工作情况。他还在社区慰问居民时,拿着的“三阳开泰”剪纸,向全国人民拜年,这些镜头通过电视镜头已经印到人们脑海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是习近平长期以来在做在讲的事。从这里,我们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乡愁。(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责任编辑 李娜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在云南大理农村考察时,与当地村民围坐聊乡愁。他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的建设路子,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乡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他还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
“乡愁”是习近平总书记频繁提到的字眼。此前的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曾强调:“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总书记对“乡愁”的诠释不只在言语中,更在行动中。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去的第一个地方是位于延安市延川县的梁家河村,回到曾经的“家”。这里是当年不满16岁的他下乡插队的地方,一干就是7年。在这里,他真正懂了百姓,懂了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他从这儿出发,从村支书干起,一直成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这里的记忆,是他的乡愁……
“陕北高原是我的根”
陕西延安延川县梁家河村,是习近平当年下乡插队的地方。2015年2月13日,农历乙未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到陕西考察调研,向革命老区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祝贺新春,第一站就去的这个村。
当日中午,安静的梁家河村一下子沸腾了。
“近平回来了!”
“总书记来了!”
在村口一块写着“知青淤地坝”的石碑前,十几位乡亲激动地同这位当年“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现如今13亿中国人民的领路人握手寒暄,欢迎他回家。
在梁家河,习近平介绍彭丽媛,说“这是我的婆姨”,还在当年的入党介绍人家吃了饭。
47年前,十五六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大队,开始了他艰苦却受益终生的插队岁月——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与村民同吃同住,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直到1975年秋天才离开这里,整整7年时间。
多年后见到乡亲们,总书记十分高兴。虽然每个人脸上都印刻着岁月的沧桑,但老朋友相见十分亲热。
“盈儿,你可老了。”习近平一眼就认出了村民王宪军,叫着他的小名。王宪军和总书记攀谈起來,一起回忆当年打坝淤地的劳动场景。王宪军流利背诵出当年习近平为大家编写的“战斗口号”:“决战1974年,干部带头抓路线,群众都是英雄汉……打坝一座迎新年”。总书记点点头说,40年了,你还记得!
眼前这块夹在山沟里的平整田地,就是当年作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带领梁家河村民和插队知青们打坝淤地造就的良田,如今仍是村里的耕地。
那时同习近平一起劳动的村民石春阳,如今是梁家河村支部书记。他向总书记介绍了近年来村里开展治沟造地,利用淤地坝增加耕地面积、发展农业生产的情况。习近平边听边同村民们回忆当年打坝淤地的场景,详细询问水土保持和耕地保护情况。
阔别稍久,眷与时长。1975—2015,时间整整过去40年。这中间,习近平曾在1993年回到这里看望父老乡亲,并于2007年、2008年、2011年、2014年4次给梁家河村回信,表达惦念之情,鼓励乡亲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梁家河村沿山而建,村民们的窑洞分布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之中。从村口到村里,总书记同乡亲们一起走着。到了村委会,等候在这里的乡亲们见到总书记来了,热烈鼓掌。
村委会的小院被围得水泄不通。老人、青年、孩子,争着同总书记握手。不少当年在一起共同劳动、生活的乡亲,习近平一眼就认出了,亲切叫着他们的名字,问候他们的家人。
习近平发表了深情的感言。他说,能够回来看一看,心情很激动,看到大家感到很亲切。1969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总书记对在场的年轻人和孩子们说,咱们是第一次见面。那时我和梁家河村结下了缘分,注定了今天会与你们相见。你们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曾与我一起生活、战斗。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人生处处留心皆学问。
习近平说,当年乡亲们教我生活、教我干活,使我受益匪浅。我那时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后来都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那个酸菜很久不吃还挺想的。
习近平说,我在这里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我相信这里的明天会更好。我更愿意看到的是,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成为为人民做有益事情的好人才。
这次去延安,习近平还参观了中共七大会址,向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这些革命旧址、纪念碑、纪念馆,无不饱含中共的乡愁。在延安,习近平在深夜登上了西安城墙,听取了西安城墙保护工作情况。他还在社区慰问居民时,拿着的“三阳开泰”剪纸,向全国人民拜年,这些镜头通过电视镜头已经印到人们脑海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是习近平长期以来在做在讲的事。从这里,我们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乡愁。(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