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音乐能力与世界音乐教育探究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4477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音乐这一学科的出现源自于西方的比较音乐学(Comparative musicology)以及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它们是以探讨非我民族民间音乐为特征的学术领域,重点研究对象是非西方地区的传统音乐和欧美的民间音乐.所以也有人认为它是民族音乐学的应用学科.在世界音乐的教学和研究中,“双重音乐能力”是十分重要不可忽缺的.“双重音乐能力”是20世界80年代美国民族音乐学家胡德在田野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沉浸式”的研究理念,他强调世界音乐工作者应参加两种音乐体系的训练,在研究过程中不要只停留在理论表面,也要有实际演奏或演唱的能力.中国学者张欢在2007年针对我国少数民族高校音乐教育也提出了“双重乐感”的理念,并应用到了教学实践当中.本文从梳理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开始入手,针对世界音乐教育中存在的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要将双重音乐能力吸收并运用到专业音乐院校和普通高校的世界音乐课堂中.
其他文献
冼星海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负有盛名的“人民音乐家”,在其辉煌的音乐创作生涯中,诞生了无数音乐精品.尤其是在整个抗战时期,冼星海积极投身音乐救亡运动中,以音乐为武器,创造了大量的具有民族精神和艺术价值的抗战声乐作品.冼星海不同时期抗战声乐作品呈现鲜明的艺术创作特点和思想精神内涵,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本文深入探究冼星海不同时期抗战声乐作品艺术内涵及重要影响,分析冼星海不同时期抗战声乐作品对中国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启示,从而为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发展提供参考.
多元化教学理念是在教育领域盛行的一种正确教育思想,可以为教育教学带来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方式,提供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确保教学效率全面增强,学生对声乐知识的掌握效果,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使得学生能够在创新思维带动之下获得成长与进步.多元化教学理念可以给高校声乐教学带来深刻启发,促使教师以多元化思想指导教学活动和声乐实践训练,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彻底变革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所倡导的观念保持一致.高校声乐教师应该在推进改革活动的过程中把多元化教学理念作为指导,根据社会对于全面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改革
应用声乐小组课教学过程复杂,学习活动丰富.教学方法和形式灵活多样,注重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本文从应用声乐小组课在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中“综合应用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音乐的教学和评价能力;团队协作与创编能力;音乐活动的组织策划和指导能力”四个关键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了阐述,旨在进一步促进应用声乐小组课的推广和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