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的概念,早在三年前就在国内登场亮相,李克强总理力捧其也一年有余。众多制造业企业跟随潮流,找平台、建网店、做自媒体……互联网的风头一时无二。然而纷纷试水的喧嚣之后,不少制造业企业淹死了,他们对此仍迷茫,不知互联网应“加”在何处,不知如何“加”才能收到转型之效,也不知互联网除加之外还需有减。为何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联姻”如此波折?
传统制造业的四个痛点
渠道成本——漂洋过海血拼的优质商品却是中国制造,但是自家门口买个国货质量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消费者的钱多数为渠道成本买了单,金字塔结构的分销商,每一层都剥削一点,制造商和消费者都成了冤大头。
库存压力——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带来了严重的库存积压与随之而来的巨额仓储费用,实则又是消费者买单。
品牌苍白——“央视标王”的英雄时代已经过去,就算居于全国驰名商标榜首,品牌估值几百个亿,如果没有人主动以人格为其背书、为其推广品牌力就是0。
客户断裂一一买完东西客户就大步流星走远,企业不知道如何追踪“谜一样”的客户,就算留下联系信息,却也不知道顾客真正所想所要,闭门造出的产品难以投其所好,恶性循环为渠道和库存压力。
所谓的转型升级,实际上都是围绕渠道、仓储、品牌、客户展开,渠道和仓储需要“减”,品牌和客户需要“加”。当然,近几年轰轰烈烈的电商化改变的仅仅是外部环境,最终的出路还是要回到企业自身。而企业直面的是消费者问题,“顾客即上帝”的时代已经被颠覆,难道要拿客户当免费劳动力?还真不是不可以。
未来的消费者:产消者
拥有自主设计与选择产品细节的权力,能够充分参与到产品的生产环节之中,这就是产消者。而这种集消费与生产角色于一体的消费者对制造业之腰——生产线——的柔软度逐渐产生了明显影响。
定制裁缝竟能日出2000件衣服
青岛一家西装厂只要测量客户19个部位22个数据,几分钟就能够完成体型匹配。同时改造了剪裁与服装生产流水线,能够依据订单细节,及时调配原料,快速生产,保证每日有2000种以上完全不同样式的产品出厂。厂家跳过中间环节,将西装直送客户,为顾客省下渠道费用,为自己省下仓储成本,是一项正和生意。
日常用品都能实现低价私人定制
因为眼镜制造所需数据之多,竟可以有27万种排列组合。正因如此,实体店为填平服务和渠道库存的成本,眼镜的价格较之出厂价甚至翻上百倍。
2015年4月,一款App横空出世。它率先从眼镜行业试水,与著名制造集团合作打造一条柔性生产线,根据客户提供的数据实时生产眼镜,价格出人意料得便宜。且APP内的3D实像技术可以直观看到眼镜上脸的效果,省去到实体店试戴的车马之劳。
眼镜之后,它又继续对箱包、衬衫、皮鞋进行试验,甚至卖起了汽车。在普通电商15%的退货率屑高不下时,这个App里的退货率不到5%,十几万用户平均45天购买一款商品,充分展示了“价廉物美”的名副其实。
在如上新型消费者模式的运作下,制造企业砍掉销售渠道的同时,轻松化解了库存积弊,甚至还免去了广告投放的开支——美好体验的口碑传播显而易见。
转型的三大原则
传统制造业遭遇“互联网+”,转型已是迫在眉睫,然而众多厂家仍然无所适从。这里,有三条转型的原则值得借鉴:
第一,互联网颠覆了渠道、消费者、品牌等众多关系,传统制造业模式的革新势在必行,然而商品的核心——品质却必须岿然不动。
第二,依靠企业的整个柔性化生产线、企业内部的信息化,而非成本的降低,从而将庞杂的渠道去繁就简,只留下最后一道。
第三,未来没有互联网经济,有的是具备了互联网基因的制造业。新制造业与生产何种产品无关,只与是否采用互联网手段改变产消关系有关。
电商平台至今仍然硝烟弥漫,制造业企业迷失其中,丟失方向。在“互联网+”竞争中,能够拯救自身的,不是马云,而是企业自己。
传统制造业的四个痛点
渠道成本——漂洋过海血拼的优质商品却是中国制造,但是自家门口买个国货质量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消费者的钱多数为渠道成本买了单,金字塔结构的分销商,每一层都剥削一点,制造商和消费者都成了冤大头。
库存压力——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带来了严重的库存积压与随之而来的巨额仓储费用,实则又是消费者买单。
品牌苍白——“央视标王”的英雄时代已经过去,就算居于全国驰名商标榜首,品牌估值几百个亿,如果没有人主动以人格为其背书、为其推广品牌力就是0。
客户断裂一一买完东西客户就大步流星走远,企业不知道如何追踪“谜一样”的客户,就算留下联系信息,却也不知道顾客真正所想所要,闭门造出的产品难以投其所好,恶性循环为渠道和库存压力。
所谓的转型升级,实际上都是围绕渠道、仓储、品牌、客户展开,渠道和仓储需要“减”,品牌和客户需要“加”。当然,近几年轰轰烈烈的电商化改变的仅仅是外部环境,最终的出路还是要回到企业自身。而企业直面的是消费者问题,“顾客即上帝”的时代已经被颠覆,难道要拿客户当免费劳动力?还真不是不可以。
未来的消费者:产消者
拥有自主设计与选择产品细节的权力,能够充分参与到产品的生产环节之中,这就是产消者。而这种集消费与生产角色于一体的消费者对制造业之腰——生产线——的柔软度逐渐产生了明显影响。
定制裁缝竟能日出2000件衣服
青岛一家西装厂只要测量客户19个部位22个数据,几分钟就能够完成体型匹配。同时改造了剪裁与服装生产流水线,能够依据订单细节,及时调配原料,快速生产,保证每日有2000种以上完全不同样式的产品出厂。厂家跳过中间环节,将西装直送客户,为顾客省下渠道费用,为自己省下仓储成本,是一项正和生意。
日常用品都能实现低价私人定制
因为眼镜制造所需数据之多,竟可以有27万种排列组合。正因如此,实体店为填平服务和渠道库存的成本,眼镜的价格较之出厂价甚至翻上百倍。
2015年4月,一款App横空出世。它率先从眼镜行业试水,与著名制造集团合作打造一条柔性生产线,根据客户提供的数据实时生产眼镜,价格出人意料得便宜。且APP内的3D实像技术可以直观看到眼镜上脸的效果,省去到实体店试戴的车马之劳。
眼镜之后,它又继续对箱包、衬衫、皮鞋进行试验,甚至卖起了汽车。在普通电商15%的退货率屑高不下时,这个App里的退货率不到5%,十几万用户平均45天购买一款商品,充分展示了“价廉物美”的名副其实。
在如上新型消费者模式的运作下,制造企业砍掉销售渠道的同时,轻松化解了库存积弊,甚至还免去了广告投放的开支——美好体验的口碑传播显而易见。
转型的三大原则
传统制造业遭遇“互联网+”,转型已是迫在眉睫,然而众多厂家仍然无所适从。这里,有三条转型的原则值得借鉴:
第一,互联网颠覆了渠道、消费者、品牌等众多关系,传统制造业模式的革新势在必行,然而商品的核心——品质却必须岿然不动。
第二,依靠企业的整个柔性化生产线、企业内部的信息化,而非成本的降低,从而将庞杂的渠道去繁就简,只留下最后一道。
第三,未来没有互联网经济,有的是具备了互联网基因的制造业。新制造业与生产何种产品无关,只与是否采用互联网手段改变产消关系有关。
电商平台至今仍然硝烟弥漫,制造业企业迷失其中,丟失方向。在“互联网+”竞争中,能够拯救自身的,不是马云,而是企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