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宜家

来源 :今日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g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降价行动,看起来似乎是宜家适应中国工薪阶层购买力的一种“成熟”表现,但实际上,谁又能保证这不是一条弯路的延续?
  
  “改变其实很容易”。每天乘坐电梯上下11层,林羚在电梯间总要仔细“咀嚼”宜家新张贴的这句宣传标语,只是她不太明白:这句话究竟在“诉说”什么?难道只是像标语旁新张贴的广告上说的:她早先相中的那套沙发已经很“容易”地从2000多元降到了795元吗?
  
   无论如何,看在那套向往已久的沙发的份上,林羚还是决定和丈夫再光顾一次宜家。
  
   在北京宜家最大的卖场里,在满眼都是标注着“新低价格”的黄色标签前,林羚夫妇俩驻足观望了很长时间。这一回,她终于明白了:这家来自瑞典的世界知名家居用品店正在大幅降价,鼓励中国消费者多做“改变”,不妨把“宜家搬回家”。
  
   但是,事情往往不那么容易完全按照人们预想的乐观状况向前发展。
  
   “改变其实很容易”,这种鼓励听上去的确不错,可是,和大多数提着“黄口袋”(宜家专用购物袋)逛了快一天却仍旧一无所获的顾客一样,林羚夫妇在那套沙发前还是有些犹豫,因为当他们发现这套沙发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合适时就不得不捏捏自己的钱包厚度了。虽然与以前相比,宜家的东西在价格上的确打了大折扣,但在别的家具城里可以买到一张软沙发的钱,在宜家依然只能买到一张简单的木椅。
  
   “不知是自己的消费观念需要改变,还是宜家的‘低价品’产生了价格错位?”林羚实在搞不明白。
  
  降价,再降价
  
   “将大众路线执行到底”,这是眼下宜家公司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的要义。
  
   此前,宜家在北京的一项市场调查表明,有80%的中国家庭希望购买新家具和家居用品,而价格成为限制他们花钱的首要因素。因此,在9月1日开始的2004财政年度中,宜家发誓,要将降价作为开创新的销售记录的“利器”。公司中国区经理杜福延甚至宣布,降价的直接目的就是“锁定”中国家庭月收入在3350元以上的工薪客户群体,宜家要为老百姓提供负担得起的解决方案。
  
   自9月1日起,宜家在中国销售的1000种商品全部大副降价,降幅平均达到10%以上,其中降幅最大的甚至高达65%左右。
  
   “能降的都降了,”公司中国区发言人许丽德告诉《今日东方》,“宜家现在在中国的产品价格基本上是宜家全球销售体系中最低的价位了。”
  
   宜家迫切需要回归平民形象,除了降价,它似乎没有别的捷径可走。
  
  再造形象
  
   事实上,在落户中国的5年时间里,宜家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着降价行动。
  
   就在刚刚过去的2003财年,宜家中国的产品价格下降了12%。他们力图转变“只有白领喜欢光顾的洋家居店”的形象,回归到赖以起家的“大众品牌”路线。
  
   然而,这似乎不是一个容易实现的目标。
  
   60年前,宜家凭着低价、优质和简约的招牌起家,很快横扫欧美家具市场。在国外,宜家通过大规模采购、自建物流网络、采用自选方式、运用平板包装等方法,成功地将自己的产品价格降到比同类产品低得多的水平。这一低价策略也使宜家在国际家具市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打造了宜家“家居便利店”的鲜明形象。
  
   但在中国这个庞大的家居产品消费市场上,宜家却始终处在一种“尴尬”境地:一贯以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有意义的低价格”为口号的宜家,竟然一直占领着中国“小资”阶层的消费市场,并成为其“标榜”身份的一种象征——摇身变成了中国的“中高档家居产品”服务商。
  
   走平民路线的宜家在中国被贴上了“贵族”的标签,这个玩笑令宜家中国公司苦恼不已。因为它直接导致宜家成为中国市民阶层“看新奇”的地方——客流量大,销售量却并不多。宜家在中国的销售额增幅一直呈逐年递减趋势:2000财年(1999年9月—2000年8月)的增长率是50%,2001财年则为43.6%,2002财年为25%左右,2003财年下滑到24%。
  
   许丽德承认,宜家在中国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怎样为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实现宜家“为大众服务”的经营理念?而一美元的降价,无疑比任何广告宣传都有效。最近,降价后的宜家已从它对访客和消费者的调查数据中看到了一些期待中的变化:消费者的平均收入水平已有所下降,尽管离3350元的目标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但毕竟意味着,宜家更加靠近自己的目标客户群——大众了。
  
  利润怎么办?
  
   宜家正试图在中国恢 复其欧美市场上一贯的“家居便利店”形象,但是,降价销售的一时活跃,不能掩盖它在中国实实在在的经营业绩压力。
  
   作为一家私人企业,宜家没有对外公布具体的盈利信息和销售数据,但许丽德坦承,宜家中国公司虽然保持了每年两位数的增长率,但至今仍然没有盈利。
  
   据瑞典宜家公司刚刚公布的2003年财政年度经营报告显示,宜家集团2003年财政年度的全球营业额为115亿欧元,其中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了7.13亿美元。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宜家全球总裁安德斯·代尔维格会说,中国对宜家而言,只是“一个潜在的市场,而不是最大的市场”。
  
   宜家中国目前正在重复其在亚洲其他市场的“经历”——在香港,宜家花了10年时间才让当地的消费者接受了“宜家之道”;而在新加坡,从刚进入时的20世纪80年代至今,宜家的等待已经让一代消费者长大成人。现在,在经济不断上升的中国,更多的消费者依然嫌宜家东西“太贵”。
  
   是等待中国消费者变得更有钱,还是花大力气去做出更便宜的产品适应中国市场?无疑宜家得面对这样的“抉择”。持续降价是为了开掘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可是,对于视浪费为“致命的罪过”、自创始人坎普拉德创业以来就恪守节俭的宜家来说,降价空间还能来自哪儿?如何确保被削减的不是利润?
  
   本土采购是它们的重要手段。许丽德说,在2004年财政年度里,宜家将把以前在欧洲生产的产品拿到中国来生产,并通过扩大本地采购量来进一步降低成本。现在,宜家已在上海、哈尔滨、青岛、广州、云南等地建立了5个采购中心,产品的中国本土采购量已占到70%,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上涨。在全球市场,来自中国的采购量占到了宜家全球的15%,居所有地区第一位。不久前,宜家干脆把亚太区的采购中心从新加坡搬到了上海。
  
   它们的另一个秘密武器是扩张。日前,宜家把原来设立在北京的中国总部搬到了上海,据说,这主要就是为了扩张的需要。在中国,宜家此前一向谨慎,开店计划也有张有弛——至今只在北京和上海各有一家店。在上海的新店一开,立马关掉了老店。但现在,宜家的扩张速度明显加快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宜家中国计划开出10家左右的新店。明年,上海将有一家新店开工,今年5月宣布的北京望京店也将和上海新店一样按照宜家标准来设计,预计在2005年初开始营业。许丽德说,到2010年,北京将有3到4家宜家。广东是另一个中心,深圳南山店已呼之欲出,广州店也提上了日程。
  
   “等到宜家中国有3到4家店,就会开始盈利了。”杜福延这样期望着。
  
   但是,形势显然并不乐观。中国家具市场上的跨国竞争巨头已经越来越多,并迅速壮大了。宜家刚进中国时,在每个单项产品上都没有真正的对手,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了,虽然从总体上看宜家仍无人能敌,但在每一个单项产品上它们都已碰到了势均力敌的对手,比如同为北欧风格的曲美、欧洲的家居零售巨头百安居和欧倍德等都已在行动。
  
   目前的降价行动,看起来似乎是宜家在接近“成熟”的表现,但实际上,谁又能保证这不是一条弯路的延续呢?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而提出的。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给和谐社会的定义赋予了全新的特征与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控告申诉预警机制化解矛盾和谐社会  党的
期刊
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技术能力作为支撑,貌似健全的内外部监管制度实际上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无懈可击。     通常来说,制度主义者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办好事”。然而,两年多以前发生在美国华尔街的那些以安然和世通为代表的一系列财务丑闻清晰地表明,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技术能力作为支撑,貌似健全的内外部监管制度实际上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无懈可击。某种意义上说,这场大规模爆发的道德危机
期刊
对他来讲,就好像坐在菩提树下冥想多年的佛祖一样,突然醍醐灌顶,豁然洞开,打拼多年的经历与感触就在这一刻被触发了。     从办公室到健身中心,1个小时的车程,由个性的宝贝吉普车开道,每星期三次,每次两个小时,杨硕知的健身计划已成定律,雷打不动。     在健身中心的杨硕知,完全盖住前额的棒球帽,两鬓均匀的好似特意挑染的白发,脱下棒球帽是光溜溜的前额,不是健美先生,也很难与企业精英等同起
期刊
中国需要塑造尊重价值创造和尊重合法财富的市场经济文化,只有弘扬这种创业文化,中华民族的小康才能早日到来!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我们认为对于“股权激励”这一领域具有最深远影响的就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思想。     我们所研究的上市公司高管们对社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脑力劳动方面(当然他们的身体也很辛苦,也有体力劳动,但其贡献主要体现在其脑力劳动的价值),而且我们
期刊
跟一位风云人物的助手聊天,他说他老板的做事态度是“不能输”,凡事均悉力以赴。      这确实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心态。      “不能输”代表顽强的斗志,代表尽心尽力,而不代表不肯吃亏,或者输了不认。很多人都会说:“我是不能输的!”可惜这只表示了他输了会翻脸、会发蛮。      做事必定会有成败,在做的时候“不能输”是积极的,也可以说是充分进入备战状态,筹策周全,斗志十足,好过乱
期刊
前几天去一民营企业面试,人事部门发给每人一张表格,需要面试者填写详细个人资料。其详细程度,令人咂舌不已,不仅包括教育程度、联系电话等经常项目,而且还要追溯面试者的婚姻情况、配偶单位、父母单位等等。老老实实填写到此处,总觉得好像被一位点头之交追问月薪具体几分几厘。其中一申请者甚至被迫交待亡父生前所拜官位以及现存世交几许。这家民营企业甚至没有提及任何保护面试者隐私的条款。     如今经济不景气
期刊
倘若我们的体制能有突破,通过个人理财,对居民储蓄加以导向,十万亿存款其5%就足以解决投资难题,国家幸甚!百姓幸甚!     中国的国有银行真是得天独厚,集千万储户之宠爱于一身。     计划经济时期,百姓所得有限,收入平均,市场供不应求,票证限制购买,节约是光荣传统,存款往往来自节衣缩食,百姓的储蓄是爱国储蓄。银行是垄断的,利率是一致的,银行不需有求于储户。如果不想把钱装进坛子,埋在地
期刊
很难想象要是没有这本书,我还会糟糕下去多久。     话先得从头说起。我,今年25岁,两年前刚走出校门就稀里糊涂地进了现在这家公司。当时它还是一家刚起步不久的小广告公司,算上老板也不过5个人。业务忙的时候,我又当业务员又作文案,凭着一腔热情干得尽心尽责。     俗话说“船小不经浪”,一场危机险些让公司关门歇业,困难的时候连薪水都发不下来。几个员工熬不住,走了;而我因念老板的知遇之恩坚
期刊
“本土化”已经是个老掉牙的话题了。   但在关注众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兴衰荣辱时,还是让人忍不住对此感到忧虑。堂堂宜家,横扫欧美,为什么惟独在中国产生“错位”?堂堂微软,雄霸世界,为什么只在中国显得“畸形”?是对中国市场的水土不服,是无法与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对接,是没有真正实现本土化的“软着陆”。   微软短期内不可能为仅占全球1%业务的中国改变其价格垄断体系,但这种固执的商
期刊
自9月27日第一次路演排练以来,为中国人寿筹划上市事宜的投行人士已经再没有了喘息机会。   不论能否成行中国保险第一股,中国人寿都已驶上了海外上市融资的“快车道”。    20亿,不是30亿     目前,中国人寿上市方案已获中国保监会批准,并已向美国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书。投行人士预计,如果不出现什么反复,第一次招股就顺利的话,其上市时间最快会在11月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