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自由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ofen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和谐校园,不仅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推进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弘扬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学术自由是学术人和谐发展的前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要营造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必须做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和谐,学术人与其他人之间的和谐,学术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的和谐,学术制度与其他制度的和谐。
  【关键词】学术自由;和谐校园;和谐发展
  
  高等学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高地、文化高地和人才高地。建设和谐校园,不仅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推进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弘扬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构建和谐校园,关键之一是创建学术自由的环境和条件。
  
  1.学术自由是学术人和谐发展的前提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主要是学术人,构建和谐高校首先应当促进学术人的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至少需要具备一个基本条件—学术自由。
  1.1 学术自由是学术人和谐发展的基础
  和谐校园包括师生个体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学校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包括学校与社会的和谐等等,但最主要的是人的和谐发展,即师生个体的和谐发展。学校的发展依赖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没有教师和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学校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而要帮助教师和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造学术自由的环境,为教师和学生搭建和谐发展的平台,打好和谐发展的基础。没有学术自由的空间,教师和学生不能够自主、自由、自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1.2 学术自由是学术人主体地位的表征
  在高等学校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关键是体现在学术自由上面。因为无论是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还是学生的学习与创新,都需要有民主宽松的校园环境,都需要学术自由的宏观空间。学术人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学术领域的活动自由,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言论自由和探索自由,体现在他们的自主学习、自主科研、自主创新上。如果缺乏学术自由,没有自主学习、自主科研和自由创作的条件,学术人就没有主体地位,就难以充分、自由、和谐发展。因此,要确立学术人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创造学术自由的环境和条件。
  1.3 学术自由是学术人自由发展的保障
  倡导学术自由、学术竞争、学术诚信、学术创新和学术包容,培养学术生长和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是建设和谐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术人自主、自由发展的基本保障。学术争鸣氛围的形成,有赖于学术自由环境的保障
  和谐,包括公正、民主、诚信、认同、和睦等几个方面。公正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石;诚信,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道德和制度基础;认同,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心理基础、情感基础和文化基础;和睦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元素。
  
  2.学术自由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2.1 学术自由体现和谐校园的内核
  和谐校园的核心是学术自由的发展,确切地说是大学“学术人”的自由发展,因此,学术自由是大学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原则和最高价值取向。因为大学的最高境界是学术自由。大学是知识传授之堂、文化传播之所、思想弘扬之地。要构建学术自由的环境,必须容纳不同。所谓大学之大,海纳百川,正是这个道理。有不同才需要有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同是和谐的前提。承认对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和谐的基本前提。培育良好的学术生态,倡导自由的学术争论,是现代大学的精髓所在。只有保持学术上的相对独立,才能保持理性精神,才能较好地继承自身传统、发挥自身特色,才能在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中,塑造与创新大学个性化的自身“人格”魅力,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独立品格和批判精神的创新人才。
  2.2 学术自由彰显和谐校园的精神
  大学精神是校园和谐的灵魂,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加强对大学精神的培育。大学精神是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作用的思想导向。大学精神主要包含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创造精神、社会关怀精神。学术自由是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创造精神的充分展示,没有学术自由就谈不上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发挥,而没有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发挥,大学就难以有体现其学术特征的和谐。
  2.3 学术自由代表和谐校园的文化
  大学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累积的优秀文化的缩影,是大学发展历史的结晶和沉淀。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学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的展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需要和谐文化的有力支撑。大学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大学人人格的不断完善、对真善美不断向往与追求、促进大学人全面、自由、充分、和谐发展的过程。崇尚学术自由的本质,是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以追求人文关怀为核心价值,以和而不同为教育特色,以遵循共性与保持个性为理想目标。人文关怀、兼容并包是和谐校园的文化精髓。只有充分自由的学术争鸣,民主、和谐的健康发展,大学文化才具有无穷的塑造力,才能达到学术自由与人格自由的高度统一,实现学术发展与人格完善的有机结合。
  
  3.營造学术自由环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使命
  
  营造学术自由环境必须处理好以下5个关系,达到5个和谐。
  3.1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和谐
  处理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达到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是至关重要的。就大学内部而言,学术权力是大学自由的集中体现。现代大学的学术自由,反映了学术活动主体的个人正义和权利诉求,这是学术自由的基本价值之所在。行使学术权力,是体现学术自由的途径。但是,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而要使组织成员达到和谐统一、步调一致、同向运转,实现共有目标,就必须通过行政权力的行使,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来约束,借助制度的力量进行控制,促使组织和谐发展。制度的欠缺,会导致校园内种种不和谐现象的发生。因而,确立一定的行政权力,健全并完善各项制度,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正常运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树立学术权威,是弘扬学术精神、活跃学术氛围的需要。树立行政权威,是规范学校管理、实现有序运行的要求。这就需要学校的领导人善于把学术问题与行政管理问题区别开来,让学术权威们用学术规范处理学术问题,让行政干部用行政管理的手段处理学校事务,保持学术自由与保持有序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为学术繁荣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千万不能胡子头发一把抓,把学术问题和行政事务混为一团,更不能用行政手段处理学术问题。
  3.2 学术人与其他人之间的和谐
  学术人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和骨干群体,是应当重点保护和培育的群体。但是,大学的发展,不能只靠学术人,还要依靠教辅人、机关人、后勤人、求学者各种群体。只有做到学术人与其他人之间的互相理解、谅解、宽容和支持,才能够实行校园和谐,促进学术发展和人的发展。否则,各种群体的人员互不服气,互相诋毁,互相拆台,达不成共识,形不成合力,大学校园就没法实现和谐,学术人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学术的繁荣就难以实现,大学文化也就难以形成和传承。
  3.3 学术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
  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处理好学术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大力培育和弘扬学术精神,把树立科学观念、提高科学素质、培养科学道德作为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继承和发扬革故鼎新、敢为人先的传统,提倡理性怀疑和敢于批判的精神,营造追求真理、献身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不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倡导和扶植潜心研究、严谨治学风尚,克服和摒弃学术浮躁、学术造假恶习,努力做到学术自律与学术监督结合,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结合,积极营造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学术环境。
  3.4 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的和谐
  和谐高校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充分体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要求,建设学术繁荣、人才辈出、内和外顺的现代大学校园。准确区别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不能把学术思想发展与政治思想修养混为一谈,更不能用政治思想修養的标志衡量学术思想上的问题,防止把学术问题政治化。
  3.5 学术道德与职业道德的和谐
  和谐校园建设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建构道德的持续过程。必须学会新的化解矛盾、引导德行的思维方式,提倡守道笃行风尚,协调发展各种关系,合理平衡各种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强调学术道德修养,与强化职业道德修养的目标是一致的,只要学术道德的优化与职业道德的优化和谐,学术事业的繁荣才能够与教育事业的繁荣同步,高等教育事业和谐发展的目标才有可能早日实现。
  3.6 学术制度与其他制度的和谐
  没有制度就没有一切。和谐校园应该是学术制度与其他制度健全、完善与和谐的组织。任何组织都要达到和谐统一、步调一致、同向运转,才能实现共同目标。只有通过一系列和谐的制度来约束,借助制度的力量进行控制,才能够促使组织的和谐发展。在大学这个大系统中,学术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必须相辅相成,和谐统一,才能够创造一种有序的制度空间,形成有利于学术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否则,如果学术制度与其他制度抵触、矛盾、不容,那么,学术制度再好也难以实行和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大学的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实施校本管理,做到与其他制度的兼容、匹配与和谐。这是大学得以和谐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和保障。
  
  基金项目:本文属湖北省人文社科项目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8zs027。
  
  作者简介:刘昌明(1955-),男,湖北天门人,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消费经济理论是近年来在美国发展而成的一项新的理论。本文总结借鉴了一些最新理论成果,主要对行为经济学和消费行为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分析和相关的探讨并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
期刊
论述在城乡建设中切实保护耕地的重大意义,以及我国城乡建设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及原因,提出在城乡建设中切实保护耕地的对策和措施.这对贯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维护
【摘要】本文通过对以往高职服装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认为高职服装专业在毕业设计阶段,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打破“一刀切”的模式,而代之以“分流制”的培养方案,既实现了“零距离上岗’的教育目标,又达到“学校、学生、企业共赢”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期刊
期刊
提出了微课的特点,就英语微课通过在高中英语新课导入、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语法知识学习的促进等方面的应用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做
腾讯入股京东,能否改变电商格局?3月10日,腾讯入股京东15%股权,后者上市时再追加5%股权,通过股权投资和深度业务合作,共同发展中国实物电商业务。两者联姻,电商生态圈变局。
本文通过对莆田石城海上风电场岛上升压站建筑投标方案的分析,来探讨海上风电场升压站建筑风格及建筑细节设计,并提出针对海边建筑防腐蚀防台风措施和建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