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纵观全人类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在了解世界、适应世界、改变世界不断学习成长。原始社会时期,人类面临最大的问题与难处就是如何在危险重重的大自然中生存和繁衍,因此人们开始探索,通过学习模仿大自然,试图寻找自然规律来寻求一条人类的发展之路,因此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有了精神信仰,人们希望通过某种媒介和形式与神、大自然沟通,以此祈求庇佑。不同民族之间因为地域、文化、坏境等等因素的影响,民族之间的文化信仰也都不一样。时至今日,文化信仰不仅流传于当地信仰着的子民中,在舞蹈中都不断继承和发展,尤其舞蹈独特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更是让这份信仰以另一种艺术形式发展和变化。
关键词:民族信仰;民间舞蹈;发展;继承
引言
舞蹈作为最直觀最强烈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艺术之一,一直贯穿于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从最开始舞蹈作为人和神沟通的媒介和载体,承担着人类对于自然力量和未知力量的一种纯粹崇拜形式和信仰。原始社会时期,人类面临最大的威胁就是自然,如何生存繁衍是人类面临的挑战,因此人们模仿自然,寻找规律,祈求一条发展之路,因此这个时期人们有了信仰,人们通过舞蹈作为神圣的媒介和形式与神沟通传递信仰,立下约定,寻求庇护,达到繁衍和生存发展。历史发展至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民族舞蹈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信仰,从舞蹈中体验和感受到他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信仰。
一、原始民族舞蹈
舞蹈在发展过程中,是受社会环境和文化所影响,这是因为舞蹈本身本就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性表达,舞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舞蹈的动作和形式都极大地映现了各地域人民的独特生活特征和文化。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社会形态还处于萌芽之初,人们在危险重重的大自然中寻找生存之际,依靠着群居方式凝聚力量寻找生存的方式和人类的发展,这个时期,人们对于大自然充满恐惧也充满敬畏,对未知的不了解和人类认为在大自然中有一种神秘力量能够主宰一切,因此人们为了能祈求庇护得以繁衍发展产生了自然崇拜、万物有灵的观念,同时相对应产生了许多重大的仪式和纯粹的信仰。原始舞蹈的信仰文化来源于原始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未知事物的不了解的担忧,通过对大自然的模仿和对未知神灵的崇拜和祈求中寻找生机。因此在这个时期,“巫师”就是这个社会中重要的职位之一,人们寄希望于他们希望他们可以和神灵沟通以求一方庇护得以生存和发展,舞蹈就是他们得以沟通的媒介工具,带着他们的信仰从身体语言中传递给神灵和大自然。随着文字的发明和火种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和变化,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开始变换。中国进入王朝封建时代后祭祀舞蹈和宗教舞蹈虽有继承但是随着统治阶级的意愿逐渐被忽略,因此很多原始舞蹈逐渐流入民间,在民族地域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一)北方民族信仰之萨满舞
萨满是萨满教巫师的通称,萨满一称源于通古斯语,意为“激动不安和疯狂乱武的人”。萨满巫师一职一般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掌握各种法师与技艺。甚至有些还需要掌握登刀梯等气功绝技。萨满舞随着原始宗教产生的,其动作是对原始渔猎、采集等劳动生活的映现,是对大自然动植物作为图腾崇拜的原始观念的反映。因此在舞蹈的服饰、道具及表演中都能体验到原始氏族生活与大自然崇拜的种种痕迹。例如:鄂温克族的衣饰,要用兽骨、兽牙等,舞蹈道具的鼓也是兽皮所制。萨满舞是萨满的跳神活动,它的文化特征体现在与萨满的各种神话故事、唱词、和不同法器运用之中。
二、舞蹈的文化信仰
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我国进入封建时期后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社会思想、制度、结构、艺术核心都融合了儒家思想对于世界和万物哲学的观念。“礼”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而在民间舞蹈中也在有意无意的体现这一文化内涵,比如海阳秧歌、祭孔乐舞等舞蹈,都深受这一文化思想的影响。
(一)海阳秧歌
海阳秧歌作为山东海阳地区最为流行的民间舞蹈,在表演时体现了“三进三退”的仪式,“三进三退”也被称为“三进三出”,这是海阳地区秧歌中特有的礼俗性的舞蹈,每一次的进出,秧歌队的位置都会向前前进一定的距离,会首也会随着退却几步,表示礼让。在每次行礼时,乐大夫都需要将双手举过头顶行大礼,到最后“三进”的时候,还需要由乐大夫带领花鼓队队员向东道主进行叩拜,剩余的队员需要实时变化队形,并相互之间配合表演,但不参与参拜。
结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精神信仰作为文明中人们最开始寻求力量和庇护的精神载体,人们希望通过信仰得到力量或精神力量,而舞蹈则是则作为沟通的桥梁和媒介,传达着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未知力量的渴望,表达着内心的信仰和情感,舞蹈作为人类行为艺术,不仅仅是人们宣泄情感和表达内心的艺术,而且它还承载了人们的信仰文化和社会思想。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张喜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3]秋浦.萨满教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
龙海樱,出生年月日:1996.11.24,性别:女,籍贯:湖南省长沙市,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舞蹈理论研究和舞蹈表演方向。
关键词:民族信仰;民间舞蹈;发展;继承
引言
舞蹈作为最直觀最强烈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艺术之一,一直贯穿于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从最开始舞蹈作为人和神沟通的媒介和载体,承担着人类对于自然力量和未知力量的一种纯粹崇拜形式和信仰。原始社会时期,人类面临最大的威胁就是自然,如何生存繁衍是人类面临的挑战,因此人们模仿自然,寻找规律,祈求一条发展之路,因此这个时期人们有了信仰,人们通过舞蹈作为神圣的媒介和形式与神沟通传递信仰,立下约定,寻求庇护,达到繁衍和生存发展。历史发展至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民族舞蹈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信仰,从舞蹈中体验和感受到他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信仰。
一、原始民族舞蹈
舞蹈在发展过程中,是受社会环境和文化所影响,这是因为舞蹈本身本就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性表达,舞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舞蹈的动作和形式都极大地映现了各地域人民的独特生活特征和文化。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社会形态还处于萌芽之初,人们在危险重重的大自然中寻找生存之际,依靠着群居方式凝聚力量寻找生存的方式和人类的发展,这个时期,人们对于大自然充满恐惧也充满敬畏,对未知的不了解和人类认为在大自然中有一种神秘力量能够主宰一切,因此人们为了能祈求庇护得以繁衍发展产生了自然崇拜、万物有灵的观念,同时相对应产生了许多重大的仪式和纯粹的信仰。原始舞蹈的信仰文化来源于原始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未知事物的不了解的担忧,通过对大自然的模仿和对未知神灵的崇拜和祈求中寻找生机。因此在这个时期,“巫师”就是这个社会中重要的职位之一,人们寄希望于他们希望他们可以和神灵沟通以求一方庇护得以生存和发展,舞蹈就是他们得以沟通的媒介工具,带着他们的信仰从身体语言中传递给神灵和大自然。随着文字的发明和火种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和变化,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开始变换。中国进入王朝封建时代后祭祀舞蹈和宗教舞蹈虽有继承但是随着统治阶级的意愿逐渐被忽略,因此很多原始舞蹈逐渐流入民间,在民族地域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一)北方民族信仰之萨满舞
萨满是萨满教巫师的通称,萨满一称源于通古斯语,意为“激动不安和疯狂乱武的人”。萨满巫师一职一般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掌握各种法师与技艺。甚至有些还需要掌握登刀梯等气功绝技。萨满舞随着原始宗教产生的,其动作是对原始渔猎、采集等劳动生活的映现,是对大自然动植物作为图腾崇拜的原始观念的反映。因此在舞蹈的服饰、道具及表演中都能体验到原始氏族生活与大自然崇拜的种种痕迹。例如:鄂温克族的衣饰,要用兽骨、兽牙等,舞蹈道具的鼓也是兽皮所制。萨满舞是萨满的跳神活动,它的文化特征体现在与萨满的各种神话故事、唱词、和不同法器运用之中。
二、舞蹈的文化信仰
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我国进入封建时期后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社会思想、制度、结构、艺术核心都融合了儒家思想对于世界和万物哲学的观念。“礼”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而在民间舞蹈中也在有意无意的体现这一文化内涵,比如海阳秧歌、祭孔乐舞等舞蹈,都深受这一文化思想的影响。
(一)海阳秧歌
海阳秧歌作为山东海阳地区最为流行的民间舞蹈,在表演时体现了“三进三退”的仪式,“三进三退”也被称为“三进三出”,这是海阳地区秧歌中特有的礼俗性的舞蹈,每一次的进出,秧歌队的位置都会向前前进一定的距离,会首也会随着退却几步,表示礼让。在每次行礼时,乐大夫都需要将双手举过头顶行大礼,到最后“三进”的时候,还需要由乐大夫带领花鼓队队员向东道主进行叩拜,剩余的队员需要实时变化队形,并相互之间配合表演,但不参与参拜。
结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精神信仰作为文明中人们最开始寻求力量和庇护的精神载体,人们希望通过信仰得到力量或精神力量,而舞蹈则是则作为沟通的桥梁和媒介,传达着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未知力量的渴望,表达着内心的信仰和情感,舞蹈作为人类行为艺术,不仅仅是人们宣泄情感和表达内心的艺术,而且它还承载了人们的信仰文化和社会思想。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张喜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3]秋浦.萨满教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
龙海樱,出生年月日:1996.11.24,性别:女,籍贯:湖南省长沙市,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舞蹈理论研究和舞蹈表演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