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村;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4-0050-01
第一,教師观念影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农村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很少去鼓励学生读一些有益的书籍。同时,教师自身阅读行为比较缺失,没有阅读的习惯,不能为学生的阅读作出表率。
第二,家长意识阻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农村,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能把课本学好、能自己完成作业、考出好成绩才是正事,至于课外书,能读更好不读也无关紧要。家长为孩子买书,也是买一些习题集,买回来硬是逼着孩子学习,这种做法使孩子对书产生了厌倦。农村家庭缺乏阅读的氛围,家长不能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去阅读。
第三,多元媒体不利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电视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孩子间的差距,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小。动画片那漂亮的视觉画面较之阅读书籍更容易吸引孩子的目光,网络的出现又让孩子迷恋上了游戏,而游戏空间里一定没有书籍的位置。长此以往,孩子与书本的距离越来越远,与书为友更是无从谈起。
上述因素制约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那么,如何针对农村的教学实际,提高孩子阅读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
1.树立榜样,让学生向往阅读
(1)讲述自己的收获,激励学生读书
我经常给学生讲述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依此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讲述名人读书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交友的强烈意向。
(2)利用榜样的力量,号召学生读书
强化课外阅读,教师言传身教十分重要,我常把自己的读书经历、感悟和学生交流,使自己的亲身感受尽可能地影响每个学生。经常将书带到教室参与到学生的阅读中,力争成为学生的“书友”。
2.营造氛围,让学生快乐阅读
(1)提供有利的读书条件
我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有书可读,并给他们营造自由的阅读空间。每天晨读我会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每周星期三我会抽出一节课带领学生集中阅读,读不完的可以借回家中阅读。我还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让学生将自己家中的图书带到学校来,交换阅读。鼓励学生向朋友借书,利用双休日去阅读。
(2)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
要想让学生对阅读始终充满兴趣,必须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乐趣,在活动中体验成功。针对低年级学生既爱听也爱讲故事的特点,我利用活动课时间,让一些会讲故事的学生把自己读到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这样,既能让讲故事的学生与别人分享读故事的快乐,又能促进听故事的同学萌发读故事的愿望。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我组织开展读书故事会、心得交流会、古诗文诵读比赛、手抄报比赛,让学生将所读的名篇佳作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通过各种活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慢慢地被激发出来。
3.亲子阅读,让学生喜爱阅读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学习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我通过家长会等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和家长进行沟通互动。在开学初,我会召开专题家长会,向家长讲述课外阅读的意义、亲子阅读的目标、亲子阅读的书目。让家长知道,他该怎么做,然后积极主动配合。
第二,给孩子一个安静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如果孩子看书,家长应该减少看电视的时间或关低音量避免声音对孩子读书的干扰。倡导家长多读书,多看报,给孩子做出示范。长久的家庭熏陶,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喜欢读书。
第三,开展一系列亲子阅读活动:比如,快乐一刻钟、亲子共表演、亲子共画等,和孩子一起共享阅读的好时光。晚饭后坚持和孩子一起阅读15分钟,让读书成为家庭生活中的一部分。
第四,给孩子足够的鼓励。读完一本书后和孩子一起聊聊书中的人物和情节,交流阅读后的体会,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4.家校配合,让学生坚持阅读
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在平时教学中我努力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并认真执行。
让学生爱上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动力。让学生爱上阅读并非一件易事,也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我相信在老师的循循善诱和家长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不懈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将会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阅读一定会开启每一个农村孩子的心门。
参考文献
[1]赵洪静.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时代教育,2015(04)
[2]王旭.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4(09)
[3]杨勇.农村小学课外阅读资源开发与建设的困境及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