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科所 湖北随州 441300;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内访学 北京 100000)
摘 要:由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立体关系即“引学”,可推广到“已知未知”、“会学学会”、“途径目标”等诸多方面,从而发现了“立体高效教学原理”;运用这一原理又可解决教学中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可以找到向西方教育优势学习和超越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自主学习 启发引导 立体高效教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c)-0132-01
请先听听学生的呼声。
一次课前我们曾随意调查学生:课有三种上法,看大家喜欢哪一种?
一是老师先讲,同学们后练;
二是同学们先练,练后老师再讲;
三是同学们边练,老师边从旁引导……
谁知还没等我们说完,同学们便不约而同的高声呼喊“第三种方法好!”并报以及热烈掌声。
这正反应了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在感到困难时就恰有教师的“启发引导”。教师也做到了急学生之所急,或者说教师的“引”与学生的“学”不存在谁先谁后的平面排列,而是在某时段内可按同时、交叉或反复的方式立体进行。即从这里开始由平面教学进入到立体教学(详见本刊2012年第6期),我们用“引学”表示。“学”即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即教师的“启发引导”,二者关系为“据学而引,以引促学,立体运行”,或者说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可以设想:完成同样教学任务,用立体教学方式所需时间只需原来“讲”和“练”的一半,而效果却会远远大于原来“讲”和“练”的效果和,即实现“高效”,这是因为“1+1>2”;且方式更为“简捷”运用更加灵活。
我们可将“引学”的这种立体方式推广到教学其它诸多方面:
“引学”—— 解读为:据学而引,以引促学,立体运行—— 对比单向联系“教→学”的低效重复,则是高效简捷。
“已知未知”—— 解读为:用未知探索已知,再用探索的已知解决未知—— 对比“已知→未知”单项联系,能使学生更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会学学会”—— 解读为:为了学会而会学,通过会学而学会,总趋势是会学了才能学会—— 这里,“学会”是目的,“会学”是手段,是策略,二者相辅相成—— 对比“会学→学会”不存在谁重要谁不重要。
“途径目标”—— 解读为: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探索途径,用探索的途径去实现教学目标,总趋势是通过一定途径实现某种教学目标—— 而在“途径→目标”中,开始总是“低头拉车,不问前程”。
从以上四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如下共同规律:
(1)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因素,它们之间不是谁先谁后的平面排列,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某时段内可同时、交叉或反复等形式立体运行。
(2)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支撑。
(3)其立体效果不仅大于各个因素效果,而且大于各因素效果和。
由此可得出“立体高效教学原理”: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教学因素相互作用并立体运行,其得出的立体效果必大于各因素效果之和(“1+1>2”),所需时间将大大小于实施各因素时间之和(“1+1<2”)。
“立体高效教学原理”可解决教学中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作用也将是振奋人心的。
首先运用它可使各学科各内容教学在强调“共性”的前提下更好的体现“个性”,即“共性个性”。
以数学应用题教学为例,其“个性”是要从分析数量关系着手。如果仅仅从分析数量关系着手,是难以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的—— 我们可以看到,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各个年级,只要涉及到应用题教学,每节课都得老师先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画图帮忙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学生才可照套解题。如果在强调“共性”而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方式这一前提下,从小学低年级就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画图来分析数量关系,那么到中、高年级,甚至到初中、高中解应用题,就再也用不着老师画图而都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尽快解决了。
运用“立体高效教学原理”还可找到向西方教育优势学习并超越的有效途径。
西方教育的明显优势有四:一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认为教学的本身就是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实现的过程;二是相当重视学生的不断创新,那怕是异想天开,或看来不合乎逻辑,只要是学生自己设想或完成的,都会得到肯定或赞赏;三是中小学教学起点较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四是教学形式相当活跃,极大部分知识的学习不是在教室里或是从书本中,而是在活动中完成的,学生快乐至极。
而我们恰与此相反:一是相当重视教师的作用,特别是重视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二是相当重视温“故”而知新,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三是重视“重难点”,甚至追求达到一定“高难度”;四是相当重视书本的作用,认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或科研成果的结晶,也是教学的标高或目标。
由于中西双方教育相差太远,这就给我们向西方教育优势学习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要学别人的就很难保留自己的,结果则是得不偿失;要保留自己的又很难学到别人的,结果仍然是固步自封。
但如果运用“立体高效教学原理”,上述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首先要承认“重视教师作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重视高难度、重视书本作用等”并不是我们的弱点,而正是我们的教育优势。
在此前提下,双方优势便可构成如下关系:
“引学”—— “据学而引,以引促学”,可同时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作用—— 这既是我们“立体高效教学原理”的基点,也是我们运用这一原理学习西方教育优势的重点之一。
“基础知识创新”—— 可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更好的学习基础知识,使学习基础知识得到更好的落实;也可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更好的创新,使创新不仅有了丰厚的基础,而且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并可使创新的偶然性发展成为创新的必然性—— 对学生来说,我们不能过高的期望会出现什么奇迹,只要是他们是通过自主学习而获取的知识,均应视为创新。
“起点低高难度”—— 为了达到一定高难度,教学起点必须低,起点低根子才扎得深,才能达到一定高难度,即“低中求高”,而不是“高中求高”—— 西方教育成功的奥妙也正在这里。
“读别人的书编自己的书”—— 为了取得自己的成果,或者说为了编好自己的“书”,必须认真读好别人的书,也只有读好了别人的书,才能编好自己的“书”。
可知,我们用“立体高效教学原理”处理中西双方的教育优势,不仅能使原有各自的优势都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而且会生成新的优势,使得两方面优势都进一步提升;不仅找到了向西方教育优势学习的有效途径,不仅要超越自己,更重要的还得超越别人——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切实可行。
摘 要:由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立体关系即“引学”,可推广到“已知未知”、“会学学会”、“途径目标”等诸多方面,从而发现了“立体高效教学原理”;运用这一原理又可解决教学中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可以找到向西方教育优势学习和超越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自主学习 启发引导 立体高效教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c)-0132-01
请先听听学生的呼声。
一次课前我们曾随意调查学生:课有三种上法,看大家喜欢哪一种?
一是老师先讲,同学们后练;
二是同学们先练,练后老师再讲;
三是同学们边练,老师边从旁引导……
谁知还没等我们说完,同学们便不约而同的高声呼喊“第三种方法好!”并报以及热烈掌声。
这正反应了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在感到困难时就恰有教师的“启发引导”。教师也做到了急学生之所急,或者说教师的“引”与学生的“学”不存在谁先谁后的平面排列,而是在某时段内可按同时、交叉或反复的方式立体进行。即从这里开始由平面教学进入到立体教学(详见本刊2012年第6期),我们用“引学”表示。“学”即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即教师的“启发引导”,二者关系为“据学而引,以引促学,立体运行”,或者说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可以设想:完成同样教学任务,用立体教学方式所需时间只需原来“讲”和“练”的一半,而效果却会远远大于原来“讲”和“练”的效果和,即实现“高效”,这是因为“1+1>2”;且方式更为“简捷”运用更加灵活。
我们可将“引学”的这种立体方式推广到教学其它诸多方面:
“引学”—— 解读为:据学而引,以引促学,立体运行—— 对比单向联系“教→学”的低效重复,则是高效简捷。
“已知未知”—— 解读为:用未知探索已知,再用探索的已知解决未知—— 对比“已知→未知”单项联系,能使学生更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会学学会”—— 解读为:为了学会而会学,通过会学而学会,总趋势是会学了才能学会—— 这里,“学会”是目的,“会学”是手段,是策略,二者相辅相成—— 对比“会学→学会”不存在谁重要谁不重要。
“途径目标”—— 解读为: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探索途径,用探索的途径去实现教学目标,总趋势是通过一定途径实现某种教学目标—— 而在“途径→目标”中,开始总是“低头拉车,不问前程”。
从以上四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如下共同规律:
(1)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因素,它们之间不是谁先谁后的平面排列,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某时段内可同时、交叉或反复等形式立体运行。
(2)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支撑。
(3)其立体效果不仅大于各个因素效果,而且大于各因素效果和。
由此可得出“立体高效教学原理”: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教学因素相互作用并立体运行,其得出的立体效果必大于各因素效果之和(“1+1>2”),所需时间将大大小于实施各因素时间之和(“1+1<2”)。
“立体高效教学原理”可解决教学中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作用也将是振奋人心的。
首先运用它可使各学科各内容教学在强调“共性”的前提下更好的体现“个性”,即“共性个性”。
以数学应用题教学为例,其“个性”是要从分析数量关系着手。如果仅仅从分析数量关系着手,是难以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的—— 我们可以看到,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各个年级,只要涉及到应用题教学,每节课都得老师先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画图帮忙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学生才可照套解题。如果在强调“共性”而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方式这一前提下,从小学低年级就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画图来分析数量关系,那么到中、高年级,甚至到初中、高中解应用题,就再也用不着老师画图而都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尽快解决了。
运用“立体高效教学原理”还可找到向西方教育优势学习并超越的有效途径。
西方教育的明显优势有四:一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认为教学的本身就是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实现的过程;二是相当重视学生的不断创新,那怕是异想天开,或看来不合乎逻辑,只要是学生自己设想或完成的,都会得到肯定或赞赏;三是中小学教学起点较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四是教学形式相当活跃,极大部分知识的学习不是在教室里或是从书本中,而是在活动中完成的,学生快乐至极。
而我们恰与此相反:一是相当重视教师的作用,特别是重视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二是相当重视温“故”而知新,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三是重视“重难点”,甚至追求达到一定“高难度”;四是相当重视书本的作用,认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或科研成果的结晶,也是教学的标高或目标。
由于中西双方教育相差太远,这就给我们向西方教育优势学习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要学别人的就很难保留自己的,结果则是得不偿失;要保留自己的又很难学到别人的,结果仍然是固步自封。
但如果运用“立体高效教学原理”,上述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首先要承认“重视教师作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重视高难度、重视书本作用等”并不是我们的弱点,而正是我们的教育优势。
在此前提下,双方优势便可构成如下关系:
“引学”—— “据学而引,以引促学”,可同时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作用—— 这既是我们“立体高效教学原理”的基点,也是我们运用这一原理学习西方教育优势的重点之一。
“基础知识创新”—— 可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更好的学习基础知识,使学习基础知识得到更好的落实;也可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更好的创新,使创新不仅有了丰厚的基础,而且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并可使创新的偶然性发展成为创新的必然性—— 对学生来说,我们不能过高的期望会出现什么奇迹,只要是他们是通过自主学习而获取的知识,均应视为创新。
“起点低高难度”—— 为了达到一定高难度,教学起点必须低,起点低根子才扎得深,才能达到一定高难度,即“低中求高”,而不是“高中求高”—— 西方教育成功的奥妙也正在这里。
“读别人的书编自己的书”—— 为了取得自己的成果,或者说为了编好自己的“书”,必须认真读好别人的书,也只有读好了别人的书,才能编好自己的“书”。
可知,我们用“立体高效教学原理”处理中西双方的教育优势,不仅能使原有各自的优势都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而且会生成新的优势,使得两方面优势都进一步提升;不仅找到了向西方教育优势学习的有效途径,不仅要超越自己,更重要的还得超越别人——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切实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