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但也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四个关键地方进行有效点拨,以促进学生温故知新、解疑释惑、突破重点、提炼总结、明辨是非,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关键词】 点拨;温故知新;解疑释惑;突破重点;提炼总结;明辨是非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其主体性是学生,但绝不能因为强化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如杜威说:“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一种有效方法就是适时、适当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点拨”, 其特点在于“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解疑释惑、突破重点、提炼总结、明辨是非.
一、点拨在衔接之处——温故知新
小学数学很多新知是在旧知基础上延伸、拓展或提升,但学生对已有认知、技能与概念遗忘或模糊不清,造成新知学习的困难. 所以教学时,要充分让学生通过温习回顾相应的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学生如何在原有认知基础进行新知的学习往往存在困惑,所以教师在新旧知识衔接处进行点拨,促进学生对已有认知的迁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各种知识对人的大脑刺激与反应的影响相似因素越多,越容易引起迁移,学生对已有认知(如知识、技能和概念)掌握越牢固,且善于思辨,那么对新知的学习就容易起促进、推动作用. 教师的点拨就在于:让学生发现新知与旧知识之间存在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以达到旧知方法、技能与概念向新知正迁移,防止已有认知对学习新知的负迁移影响.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时,通过复习整数加法——列竖式计算:645 830 = ?让学生说出整数加法的方法,并说出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在此复习整数计算的基础上学习新知——小数加法,出示“小丽到书店购买《数学家的故事》6.45元和《神奇的大自然》8.3元一共花了多少元?”学生列出6.45 8.3算式,面对“小数加法”这个新的知识,教师的“点拨”在于让学生比较小数加法与学过的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从而找出都是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这便是旧知识(整数加法的方法与原理)向新知识(小数加法的方法与原理)正迁移的结果. 进而再“点拨”学生去发现: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比较,获得小数加法只有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就可以直接相加,防止了整数加法只有把末尾数字(个位)对齐对小数加法的负迁移,就不会出现“6.45 8.3”两个小数末尾数字对齐的错误情况.
二、点拨在疑惑之处——柳暗花明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对于新知识的学习,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在质疑中不断获得新知. 对于学生新知学习的疑惑,教师应如何把握点拨时机呢?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也就是说,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之后,还是无法解决,此时教师之点拨恰到时机,使学生柳暗花明,发挥“师者,授业解惑”作用. 教师的点拨在于给学生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给予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而不是告知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与答案,而是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继续思考,尝试解决.
例如,在复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时,有学生提出“周长一样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哪个图形的面积更大?为什么?”,鼓励学生各自探究,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此基础学生还无法解决,教师给予点拨,可以让周长为一个常数计算出三种图形的面积再进行比较.
又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时,出示情境:“小明和小丽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小明看了整本书的,小丽看了整本书的4/9. 谁看的页数多呢?”学生在比较与时,经过独立探究与同伴互助,还出现困难不知从哪里入手时?教师可以在方法上予以点拨:如(1)转化成之前学过的同分母分数或小数比较大小;(2)画出线段图或长方形或正方形图比较;(3)以为参照物进行比较. 教师通过方法上的点拨,给学生解决疑惑指明方向,最后还是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适时点拨,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有思考,常有创新. ”
三、点拨在重点之处——突破有方
课堂教学是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实施的,把握教学重点成为课堂教学关键所在. 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呢?首先,从课程标准来看,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目标,教学中只有明确本节课知识体系与课程标准的内涵与外延,把教材内容与课标进行整合,以确定教学重难点. 其次,从学生实际来看,学生是活生生的课堂学习主体,教学的重点尤其是难点是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所以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原有认知与技能、生活经验,以及他们的兴趣、需求与学习习惯等确定重点.
小学生具有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比较弱的年龄特点,往往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与生活经验,难以展开抽象思维活动,抽象的数学内容常常是造成教学难点. 教师帮助学生提供直观素材,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点拨引导学生结合通过直观学具或课件展开形象思维,以达到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对长方体的每个面(长方形)的长、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存在什么联系,缺乏感性认知,空间想象力不足,不理解长方形的“长”与“宽”与长方体的“长”与“宽”本质上的区别.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素材,如长方体实物或(教具)长方体的课件,点拨学生结合长方体实物(教具)分别找出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所对应的是长方体的长或宽或高,进而求出长方体表面积. 让学生借助直观教具,点拨直观实物与抽象概念衔接点,使其抽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化,进而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点拨在提炼之处——总结规律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过程. 学生带着原有的数学认知和活动经验,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逐步丰富拓展、提升了数学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但学生探究获得结果还是比较感性、零散、且不够严密,如何提炼成科学、系统、简练的结论,需要老师帮忙点拨,逐步总结获得数学规律.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学生在三年级已初步学过分数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实验、观察、推理、交流、反思等,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拓展了分数中“单位1”的外延——由原来的“一个物体”变成了“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但如何准确简练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呢?在教师点拨下,学生提炼出较为准确、简练、严密的分数概念. 这个过程是学生获取低层次知识向高层次知识的提升与转变,正如弗赖登塔尔说:“学生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 ”
五、点拨在混沌之处——明辨是非
以逻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数学学科,一些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又有区别的数学概念,学生常容易混淆. 当学生对不同概念处于混沌状态,教师应及时点拨,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此时点拨,重在方法上的指导:(1)操作比较:如刚学习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让学生用彩带包住相框四周,拉开后彩带的长度就是相框的周长,而面积就是相框里相片面的大小;(2)列表对比;如“质数”与“合数”、“解方程”与“方程的解”等;(3)正反变式:变式概念,抓住本质,去伪存真,如“小数的性质”中的小数的“末尾”与“后面”的理解等概念. 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对数学概念明辨是非.
点拨是一种精当的启迪,当学生遇到困惑时,适当的点拨如春风化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点拨是一种方向的引导,当学生感到迷茫时, 适当的点拨使其聊暗花明,给学生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 以生为主的课堂,教师把握课堂教学关键之处,给予学生适时、适当的点拨,让数学课堂更加有效、更加精彩.
【关键词】 点拨;温故知新;解疑释惑;突破重点;提炼总结;明辨是非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其主体性是学生,但绝不能因为强化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如杜威说:“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一种有效方法就是适时、适当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点拨”, 其特点在于“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解疑释惑、突破重点、提炼总结、明辨是非.
一、点拨在衔接之处——温故知新
小学数学很多新知是在旧知基础上延伸、拓展或提升,但学生对已有认知、技能与概念遗忘或模糊不清,造成新知学习的困难. 所以教学时,要充分让学生通过温习回顾相应的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学生如何在原有认知基础进行新知的学习往往存在困惑,所以教师在新旧知识衔接处进行点拨,促进学生对已有认知的迁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各种知识对人的大脑刺激与反应的影响相似因素越多,越容易引起迁移,学生对已有认知(如知识、技能和概念)掌握越牢固,且善于思辨,那么对新知的学习就容易起促进、推动作用. 教师的点拨就在于:让学生发现新知与旧知识之间存在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以达到旧知方法、技能与概念向新知正迁移,防止已有认知对学习新知的负迁移影响.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时,通过复习整数加法——列竖式计算:645 830 = ?让学生说出整数加法的方法,并说出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在此复习整数计算的基础上学习新知——小数加法,出示“小丽到书店购买《数学家的故事》6.45元和《神奇的大自然》8.3元一共花了多少元?”学生列出6.45 8.3算式,面对“小数加法”这个新的知识,教师的“点拨”在于让学生比较小数加法与学过的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从而找出都是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这便是旧知识(整数加法的方法与原理)向新知识(小数加法的方法与原理)正迁移的结果. 进而再“点拨”学生去发现: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比较,获得小数加法只有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就可以直接相加,防止了整数加法只有把末尾数字(个位)对齐对小数加法的负迁移,就不会出现“6.45 8.3”两个小数末尾数字对齐的错误情况.
二、点拨在疑惑之处——柳暗花明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对于新知识的学习,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在质疑中不断获得新知. 对于学生新知学习的疑惑,教师应如何把握点拨时机呢?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也就是说,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之后,还是无法解决,此时教师之点拨恰到时机,使学生柳暗花明,发挥“师者,授业解惑”作用. 教师的点拨在于给学生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给予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而不是告知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与答案,而是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继续思考,尝试解决.
例如,在复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时,有学生提出“周长一样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哪个图形的面积更大?为什么?”,鼓励学生各自探究,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此基础学生还无法解决,教师给予点拨,可以让周长为一个常数计算出三种图形的面积再进行比较.
又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时,出示情境:“小明和小丽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小明看了整本书的,小丽看了整本书的4/9. 谁看的页数多呢?”学生在比较与时,经过独立探究与同伴互助,还出现困难不知从哪里入手时?教师可以在方法上予以点拨:如(1)转化成之前学过的同分母分数或小数比较大小;(2)画出线段图或长方形或正方形图比较;(3)以为参照物进行比较. 教师通过方法上的点拨,给学生解决疑惑指明方向,最后还是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适时点拨,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有思考,常有创新. ”
三、点拨在重点之处——突破有方
课堂教学是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实施的,把握教学重点成为课堂教学关键所在. 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呢?首先,从课程标准来看,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目标,教学中只有明确本节课知识体系与课程标准的内涵与外延,把教材内容与课标进行整合,以确定教学重难点. 其次,从学生实际来看,学生是活生生的课堂学习主体,教学的重点尤其是难点是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所以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原有认知与技能、生活经验,以及他们的兴趣、需求与学习习惯等确定重点.
小学生具有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比较弱的年龄特点,往往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与生活经验,难以展开抽象思维活动,抽象的数学内容常常是造成教学难点. 教师帮助学生提供直观素材,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点拨引导学生结合通过直观学具或课件展开形象思维,以达到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对长方体的每个面(长方形)的长、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存在什么联系,缺乏感性认知,空间想象力不足,不理解长方形的“长”与“宽”与长方体的“长”与“宽”本质上的区别.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素材,如长方体实物或(教具)长方体的课件,点拨学生结合长方体实物(教具)分别找出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所对应的是长方体的长或宽或高,进而求出长方体表面积. 让学生借助直观教具,点拨直观实物与抽象概念衔接点,使其抽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化,进而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点拨在提炼之处——总结规律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过程. 学生带着原有的数学认知和活动经验,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逐步丰富拓展、提升了数学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但学生探究获得结果还是比较感性、零散、且不够严密,如何提炼成科学、系统、简练的结论,需要老师帮忙点拨,逐步总结获得数学规律.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学生在三年级已初步学过分数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实验、观察、推理、交流、反思等,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拓展了分数中“单位1”的外延——由原来的“一个物体”变成了“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但如何准确简练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呢?在教师点拨下,学生提炼出较为准确、简练、严密的分数概念. 这个过程是学生获取低层次知识向高层次知识的提升与转变,正如弗赖登塔尔说:“学生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 ”
五、点拨在混沌之处——明辨是非
以逻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数学学科,一些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又有区别的数学概念,学生常容易混淆. 当学生对不同概念处于混沌状态,教师应及时点拨,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此时点拨,重在方法上的指导:(1)操作比较:如刚学习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让学生用彩带包住相框四周,拉开后彩带的长度就是相框的周长,而面积就是相框里相片面的大小;(2)列表对比;如“质数”与“合数”、“解方程”与“方程的解”等;(3)正反变式:变式概念,抓住本质,去伪存真,如“小数的性质”中的小数的“末尾”与“后面”的理解等概念. 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对数学概念明辨是非.
点拨是一种精当的启迪,当学生遇到困惑时,适当的点拨如春风化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点拨是一种方向的引导,当学生感到迷茫时, 适当的点拨使其聊暗花明,给学生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 以生为主的课堂,教师把握课堂教学关键之处,给予学生适时、适当的点拨,让数学课堂更加有效、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