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1月11日,海派黄杨木雕创始人徐宝庆病逝。海派黄杨木雕融汇中西,注重反映现实生活,表现风趣幽默的儿童题材更具特色。徐宝庆逝世对黄杨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On Jan. 11, 2008, Xu Baoqing, the founder of Shanghai style box wood carving passed away. The style carving embraces Chinese and Western essence, focuses on reflecting life and features children themes in the humorous and interesting way. His death is a loss to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1月11日晚上,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副馆长方阳来电告诉我,海派黄杨木雕创始人徐宝庆老师因脑溢血医治不愈仙逝,又告知海派黄杨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已通过评审列入国家名录。这两个消息同时传来,更使我倍加悲伤,因为徐老师永远无法听到这一佳讯。
徐宝庆老师的黄杨木雕艺贯中西,形象逼真,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特别是表现风趣幽默的儿童题材更具特色,形成了与浙派等黄杨木雕迥然不同的样式,成为上海海派黄杨木雕的鼻祖。我于1961年进上海工艺美校,随徐老师学艺,相处近五十年了。他锲而不舍、坚持创新的一生,不仅使我们深受教益,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徐宝庆老师出身贫寒。生于1926年,浙江台州县人,1岁丧父,3岁丧母,后由祖母送他进上海南市普育堂,7岁时进徐家汇天主教办的土山湾孤儿工艺院,10岁开始学艺,不久便开始木雕生涯,从此70多年来从未间息。如今82岁的徐老师是倒在工作台上的。去年12月18日清晨因脑溢血突发住院。这天清晨与往常一样,他在工作台上吃早饭,还与师母谈论着有关雕刻的“拉黄包车”的一些设想。饭后正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时,突然昏了过去。从此,他再也没有清醒过来。令人吃惊的是,发病的昨晚他雕刻”拉黄包”直至深夜12点半。
徐老师视木雕为生命,常说如果不能雕刻活着就没有意义。几十年来,徐老师整天生活在小小的斗室中,只有四件事,就是雕刻、吃饭、睡觉、看电视,核心则是雕刻。晚年的他身体很不好,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关节炎,哮喘,痛风等。2002年因心肌梗死还作过支架介入手术而脱离危险。痛风病发时,他用冷冻的猪肉包敷在红肿的关节上以减缓疼痛继续执刀雕刻。他却从来不主动去看病,每天晨起后即戴上围单,进入工作状态,一天总要工作十多个小时,这是年青人也是难以做到的。他穿着很简朴,有一次家人为他买了加克衫,穿上后即将袖口剪去,说这样才便于手腕的运动。
徐老师创作中,许多作品是他当年的感受,晚年虽然他很少出门,但他特别喜爱看的电视节目,除了知识性强的科学探索、人与自然、动物世界之外, 还爱看新闻节目,从电视中积累知识,以开拓创作思路,创作了水灾中解放军儿童等具有时代性的作品。他一生中雕刻了无数件作品,但从来没有重复的。他认为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许多题材是前人没有做过,如最后完成的黄杨木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硬是把树枝和树叶一枝枝一片片雕镂出来,这是一般艺术家不敢作为的,对于八十多岁的老人来说,其艰难的程度更是可想而知了。晚年的他还有许多想法,两年前他还认真地对我说,他想创作百件成语典故的作品,想办个学校,多收些学生,并还要亲自教学生如何出粗坯、雕细部。
上世纪60年代起,黄杨木雕曾辉煌过三十多年,从艺人员达50余人,作品参加国内外各种大型展览,好评如潮。随着市场经济的影响,黄杨木雕风光不再,尚能坚持的寥寥无几,视木雕为生命的则唯独徐老师一人。他的离去无疑对海派黄杨木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On Jan. 11, 2008, Xu Baoqing, the founder of Shanghai style box wood carving passed away. The style carving embraces Chinese and Western essence, focuses on reflecting life and features children themes in the humorous and interesting way. His death is a loss to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1月11日晚上,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副馆长方阳来电告诉我,海派黄杨木雕创始人徐宝庆老师因脑溢血医治不愈仙逝,又告知海派黄杨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已通过评审列入国家名录。这两个消息同时传来,更使我倍加悲伤,因为徐老师永远无法听到这一佳讯。
徐宝庆老师的黄杨木雕艺贯中西,形象逼真,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特别是表现风趣幽默的儿童题材更具特色,形成了与浙派等黄杨木雕迥然不同的样式,成为上海海派黄杨木雕的鼻祖。我于1961年进上海工艺美校,随徐老师学艺,相处近五十年了。他锲而不舍、坚持创新的一生,不仅使我们深受教益,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徐宝庆老师出身贫寒。生于1926年,浙江台州县人,1岁丧父,3岁丧母,后由祖母送他进上海南市普育堂,7岁时进徐家汇天主教办的土山湾孤儿工艺院,10岁开始学艺,不久便开始木雕生涯,从此70多年来从未间息。如今82岁的徐老师是倒在工作台上的。去年12月18日清晨因脑溢血突发住院。这天清晨与往常一样,他在工作台上吃早饭,还与师母谈论着有关雕刻的“拉黄包车”的一些设想。饭后正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时,突然昏了过去。从此,他再也没有清醒过来。令人吃惊的是,发病的昨晚他雕刻”拉黄包”直至深夜12点半。
徐老师视木雕为生命,常说如果不能雕刻活着就没有意义。几十年来,徐老师整天生活在小小的斗室中,只有四件事,就是雕刻、吃饭、睡觉、看电视,核心则是雕刻。晚年的他身体很不好,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关节炎,哮喘,痛风等。2002年因心肌梗死还作过支架介入手术而脱离危险。痛风病发时,他用冷冻的猪肉包敷在红肿的关节上以减缓疼痛继续执刀雕刻。他却从来不主动去看病,每天晨起后即戴上围单,进入工作状态,一天总要工作十多个小时,这是年青人也是难以做到的。他穿着很简朴,有一次家人为他买了加克衫,穿上后即将袖口剪去,说这样才便于手腕的运动。
徐老师创作中,许多作品是他当年的感受,晚年虽然他很少出门,但他特别喜爱看的电视节目,除了知识性强的科学探索、人与自然、动物世界之外, 还爱看新闻节目,从电视中积累知识,以开拓创作思路,创作了水灾中解放军儿童等具有时代性的作品。他一生中雕刻了无数件作品,但从来没有重复的。他认为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许多题材是前人没有做过,如最后完成的黄杨木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硬是把树枝和树叶一枝枝一片片雕镂出来,这是一般艺术家不敢作为的,对于八十多岁的老人来说,其艰难的程度更是可想而知了。晚年的他还有许多想法,两年前他还认真地对我说,他想创作百件成语典故的作品,想办个学校,多收些学生,并还要亲自教学生如何出粗坯、雕细部。
上世纪60年代起,黄杨木雕曾辉煌过三十多年,从艺人员达50余人,作品参加国内外各种大型展览,好评如潮。随着市场经济的影响,黄杨木雕风光不再,尚能坚持的寥寥无几,视木雕为生命的则唯独徐老师一人。他的离去无疑对海派黄杨木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