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sk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是世界上软件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近年来,其软件生产增长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而同期世界软件业的增长率是20%[1]。科技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的背后则是教育的竞争。印度和中国同为文明古国,近代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现代又同为正在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印度信息技术等方面应用人才的培养值得中国高校借鉴。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书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被定义为: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达成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的途径和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简言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为达到预期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或教育机构采取的系列教学活动及其组织方式的总称。它不是固定的某一套模板或框架,而是一个动态组织过程,贯穿于学校的整个培养过程,包括教育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以及人才培养评价等四个基本要素。
  应用性人才,是指能够将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中的技能型人才。所谓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过程紧紧围绕培养对象的技能和能力而展开,注重培养对象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评价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印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
  1中国教育的“功名为本”与印度教育的“能力为重”
  人是意识性动物,人类活动的具体实施总是在一定意识指导下进行。学校的人才培养活动,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对中印两国教育思想和教育传统的比较,可以让国人认真审视和反思我们走过的教育历程。
  在中国,几千年“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成为读书人的神圣逻辑,“功名为本”在现代依然是很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有朝一日金榜题名”,有励志诗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鼓励广大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这种官职权势、金钱物质的外在诱惑中,众多读书人尤其是贫寒学子将所有的未来期望都寄托在科举考试上,希望“一跃龙门”从而改变自身及家族命运。在这种功利性教育中,少部分人成功走上仕途,绝大部分成了孔乙己、范进类“怀才不遇”的“酸秀才”。现代社会,在“官本位”体制影响下,鲜有人再去专心学术研究、专心人才培养,学术腐败丑闻层出不穷,然而“大学官僚化是比学术腐败更严重的腐败”[2],高校里削尖脑袋望官、媚官、跑官和争官的现象比比皆是,学历、职称成为一块“敲门砖”。
  在印度,教育界用生物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来教育和培养学生,学生们充分了解“接受良好的教育是竞争的先决条件”,将自身能力的培养与锤炼视为竞争取胜的唯一要素。在高校行政管理上,与我国“官本位”不同的事,印度高校拥有较为独立的办学自主权,如印度理工学院在成立之初,政府就定位为一个符合现代大学办学要素的意识,政府行为实际是以“无为无不为”的方式介入学校管理,从而没有产生像中国“行政教育”带来的系列通病,读书人也从未有读书谋权得势的意识。这也是其成功所在和特色所在。
  2印度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具体”,中国目标则“包罗万象、定位不清”
  中国和印度在总的教育方针和目的上基本一致: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中国和印度均于上世纪中期前后开启国家发展的新历程,面临的都是国家百业待兴、急需各领域专业人才服务发展的困难局面。1957年,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建国后党对教育目的的科学表述。随着时代发展国家虽做出过修订和补充,但其精神实质是一贯统一的: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I958年,印度政府颁布《科学政策决议》,就科学研究与发展提出6大目标,其中与高等工程教育有关的两点是:保证在国内培养一批高质量的科学家,并视其为国家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快执行各种培训科技人员计划,以满足国家在科学、教育、工农业、国防等领域的需要。
  从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受到我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极大影响,表现出重德轻智、重文轻能、重人轻物等特征。古代强调培养“贤者”、“君子”,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道德的完善。而道德教育与政治理想又总是交叉而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众多读书人的理想抱负。古代“文以载道”、“观物比德”,总是借自然之物来比喻人生的哲理导出政治、道德的结论,极少涉及自然现象以及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在传统文化影响下,教育的普遍特点就是“多说道理,少说知识,多说人生,少说宇宙”,导致了德力(智)分离,培养了大量“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更重要的是,忽视对自然与物的认识和研究,这直接影响了中国在科技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后来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重智轻德、重知识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重成绩轻素质等偏差;20世纪末教育领域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运动,由于其主要针对“应试教育”,所以在高等教育领域并没有引起像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那般积极回应和强烈反响。
  印度一开始就确定了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目标,将学生能力摆在首要位置,并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这与其“优胜劣汰”的竞争教育思想高度一致。这一目标具体明确,且在教育过程中一以贯之,落实得力。
  简而言之,中国要培养的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印度要培养的是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文化内涵过于丰富,难以把握,而能力水平可以评估,易于培养。由此可见,教育要取得显著成就,明确目标和清晰定位非常重要。印度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其应用性人才培养成功的重要前提条件。中国地大物博,人力资源充足,这是我国的优势,而也正是这一优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成为阻碍国家科技进步的劣势。我国招商引资,引来的多是技术构成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看中的是我们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而印度则引去了众多国际大型高科技企业,如IBM、Motorona等,他们则冲着印度优秀的科技人才而去。   二中印人才培养过程的比较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的重要载体,而课程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印度的软件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数理能力,对基本理论的要求较高,学生6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数学、物理和化学知识。专业教育为主,专业课程比例最高,另开设一系列跨学科课程,突出人文素养课程。注重隐性课程。
  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曾经非常重视数理化基础教育,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转变为“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官本位”“钱本位”的思想逐步浮出水面,“我爸是李刚”虽是个别事件,却突出反映了“官本位”思想的嚣张气焰。中国教育有特殊国情,在目前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中,政治理论教育和英语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极大冲击了专业学习的地位。
  2教学形式与方法
  近年来,中国高校教学形式日益多样化,但仍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印度在课堂教学方面与中国基本一致。在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他们做得更好的在于他们的实践教学。这一点将在下文予以阐述。
  3学业要求与评价
  印度对学生学业有着较高的要求和较严格的管理,基本实行“精英教育”模式。印度理工学院每年有20%的学生因为考试不合格或承受不了极大的学业压力而被无情淘汰。孟买分院有一位老师被学生称为“暴君教授”[3],他的评分方法别具一格:不论全班学生的考试成绩如何,他只会评出一个A、一个B,其他的人,不管成绩究竟怎样,都只给CDE,甚至F。这位教授的理由是:IIT是英才云集之地,不能让这些人成为三流货色。马德拉斯分院有一位雷迪教授,评分方法苛刻至极:每道题目的答案,要求准确到小数点后第四位,算不准,得零分。就这样,吃“鸭蛋”变成常事,有的学生甚至由年头吃到年尾。正是这种严格的要求,才催生了的高质量。
  中国历来有“严师出高徒”的传统,扩招之前的“精英教育”模式也为国家各行各业的建设培养输送了大量应用性人才,这些“天之骄子”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引领和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之路。然而,随着高校扩招以及随之而来的高等教育质量下降,伴随着“以人为本”、“个性化教育”、“素质教育”等教育理念的冲击,中国高等教育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强调普遍的“合格”而忽视了“优秀”,给予了过多的“关怀”而忽视了基本要求。中国在人才选拔和考核方面历来重视“以考为主”,以分数论英雄,随着时代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高等教育倡导学业评价的多样化,如推行考察、作业、小论文、面试等方式,如果教师要求不高,审查不严,很容易带来学业评价的低要求、无标准和随意性。尤其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着为了让大部分(95%~99%)学生达到毕业资格而灵活设定毕业资格条件的现象,力求多途径多方面弥补学生考试不合格、学分不足等问题。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的“不当人性化关怀”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才培养标准的缺失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
  三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合作与实践教学
  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最核心的就是培养学生从事专业领域相关工作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搭建学生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之间必不可少的纽带和桥梁。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适应工作岗位并快速创造成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校时是否接受了有效的实践教学。而最有效的实践教学无疑是与相关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紧密合作。早有前辈指出,高校与企业合作能够实现双赢:高校从企业获得不菲的经费,改善教学和科研质量,弥补专业教师的不足,从而促进知识的创造:企业可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在一些高技术领域获得优秀毕业生,从而提升员工素质,减低企业研发方面的投入,并争取到政府的支持,保持科研经费使用的效用[4]。
  印度校企之间的深入合作,源于政府和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指导。1984年印度前总统拉·甘地就提出了“要用电子和教育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口号,印度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高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如要求高校开展适应社会需求的研究工作,并通过减少高校拨款的方式督促高校寻求企业合作与支持,建立大学科技园,促进产学研结合等等。目前,印度高校已设立有约50个创业发展中心,建立了数十个科技创业园,以为高校师生产业提供创业环境,同时也促进了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印度各界政府还在高校、公司企业及政府内部设立了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一些科研机构赫赫有名,如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为了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政府依托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印度艾哈默德巴德管理学院、印度国家设计学院等著名院校建立了1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5]。
  印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成功离不开实践教学。印度高校非常重视实践,在课程设置方面,实践与理论比例为6:4。实践教学的实施尤为注重依托知名大型企业行业公司,通过各种方式给学生创造接受最新技术的实践机会,如企业行业在学校设置实验室或实践教育基地,接受学生到公司观摩学习,挑选学生到企业内部接受实践锻炼,或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授课,甚至有些课程直接是由公司工程师根据企业需求研究开设并授课的。
  近年来,中国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一直提倡强调实践教学,但推行和实施情况不尽如人意。由于几千年来科举制度的影响,重视书本理论学习的传统和习惯根深蒂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有很大发展进步,然而,目前高校实践教学最大的问题在于理论和实践“两张皮”,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企业资源培养应用性人才是高校和企业共同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在这里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印度,各大世界性企业包括外来企业都非常乐意并趋之若鹜地争取学生到企业内部实习,或定期到高校为学生开展企业推广课程,或挑选优秀工程师到高校为学生授课。但是在中国,企业则不太愿意接收学生到企业内部实习,也不太愿意自己的工程师到高校兼职授课。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一则担心对他们的人身安全负责任,二则认为他们会降低公司的运转效率,如果有企业或公司积极到高校寻求实习生,那么他们的目的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廉价劳动力”。目前高校所聘请的企业或行业人士到学校授课,大多都是个人行为,且并不是为了传递最新行业知识、技术或相关动态,而是为了“挣外快”。归根究底,还是企业作为经济组织追求较大的经济回报,而目前我国还不完善的校企合作体制,使得企业利益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和有效回报。   四启示及探索
  传统文化和传统思维的力量对教育的影响巨大且涉及教育思想、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实践教学等方方面面。中国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开展了各项改革,初衷甚好,但过程和结果却不尽人意,究其根本,我们认为要深入推进教育改革,首先必须要转变思想,其次是抓关键,再次必须抓落实。
  1转变“功名为本”的学习观和“以考为本”的评价观及思维方式
  教育改革必须彻底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否则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只会是表面、框架和结构上的敲敲打打,无法触及深层内核。必须改变“功名为本”的学习观和“以考为本”的评价观及思维方式。英语应用性学习,注重学生听、说、阅读、翻译等能力的培养。
  2将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准确定位到“能力”培养与提升上
  目前我国较为认同的是“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知识内化于心,即为素质;素质外化于行,即体现为能力。显然,能力是更高层次的概念,一个既有知识积累,又有素质支撑的人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人民是创造世界的主体,而人民的劳动才是创造世界的根本力量,所以能力才是立足竞争不败之地的最关键因素。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创新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改革的具体实践者,对改革是否深入、能否取得实效起关键作用。高校在抓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应抓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激发教师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积极性,让教师好教乐教善教,积极思考教育教学改革、主动参与教学改革实践,以“学生为本”的宗旨、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业评价方式的改革。
  4积极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校企合作要抓落实,相关项目要抓建设
  湖北省教育厅2010年起大力推行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就是为了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紧缺人才,引导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我省战略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2010年至今,已有多所高校共197个专业获批立项,第一批学生将于2014年6月毕业,毕业生是检验教学的重要标准,目前我们还无从检验。但从实施过程来看,进度和深度并不如人意。通过百度搜索“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出现相关记录452万条,主要包含三类:一是省厅的文件通知,二是相关学校上传的项目申报书,三是项目成功获批后学院的相关新闻报道。关于专业联合企业推进相关合作,共同制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并实施产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等相关工作的记录为零。
  要切实改变“只重申报,不重建设;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切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联合行业企业,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鼓励高校在相关行业领域内寻求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要求高校与企业行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共同研发课程、共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共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共同培养行业紧缺人才。
  参考文献
  [1]彭慧敏.印度高等工程技术教育改革的经验、问题与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8(2):80.
  [2]王晓华.大学官僚化是比学术腐败更严重的腐败.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5214719.html
  [3]黄俊伟,俞贵邦.厚积薄发———印度理工学院成功之谜[J].2004(3).
  [4][5]杨思帆.当代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其他文献
惩戒是指通过处罚来警戒,即对不符合规范的行为进行处罚、制裁,从而达到防止该行为再次发生的目的,以促进符合规范行为的养成及强化。[1]近年来,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偷窃、打架等事件屡见不鲜,违纪行为已呈复杂化、多样化等特点,违纪的数量也不断攀升,这给学校的教育与管理造成了较大不良影响。因此,学校惩戒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育界对高校实行合理的教育惩戒的呼声也愈发高涨,这对改进教育惩戒的放任性、随意性
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化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员工的离职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核心人员离职为企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高成本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留住人才成为企业管理
摘 要:儿童阶段是人生的基础,儿童教育也影响着人的一生,儿童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童年教育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儿童教育逐渐为人所重视,本文从我国图书馆儿童读物现状出发,简要介绍图书馆读物对儿童教育的影响,旨在提高图书馆儿童教育质量。  关键词:图书馆;儿童读物;儿童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1-0130  我国目前15岁以下的人口数
摘 要:在电影中,色彩作为重要的语言之一,对人们形成了直接、强烈的视觉冲击,作为年轻的艺术门类——电影,是可以说话的,是可以与观众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的。从最初的无声片、黑白片到今天立体声的彩色片,这期间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过程。色彩作为电影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觉元素,为刻画角色的情感,为营造场景环境的氛围,为增进剧情、丰富画面、加强真实感,提高电影本身的欣赏价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红黄;色彩;
办公室文件归档管理工作是机关办公人员对机关内的重要文件进行分类整理,实现立卷归档工作.促进该工作的有效执行,保证机关文化文件、档案更完整、更齐全,能够满足档案文件的
独立学院人事档案管理是人事处工作的关键与基础,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人事处工作的质量.随着国家对高校人事制度的不断革新,独立学院人事档案的管理与服务方式必然发生
摘 要:在报社的日常工作中,档案及文件资料管理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通过对档案及文件资料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够促进报社稳定发展。文章针对如何加强报社档案及文件资料管理进行了分析,阐述档案及文件资料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强化管理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报社;档案;文件资料;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6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1-0133  在报社的日常工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来自农村和城市下岗人员家庭等低收入群体的学生逐渐增多,使得贫困生的数量急剧增加,贫困生成了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包括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困生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多元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同时国家通过逐年提高贫困生的资助金额、增加贫困生资助名额,帮助更多的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在这种形势下,贫困生的认定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巴西长期以来是将高等教育列为重点发展对象,教育部将预算的80%投向高等教育领域。知名高等教育机构QS(QuacquarelliSymonds)目前公布了拉美大学排行榜,巴西圣保罗大学高居榜首。在拉美前200强大学中,巴西的高等院校共有65所,是数量最多的国家。  一巴西高等教育的体制与现状  巴西教育制度历经许多年,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由政府颁行了一系列教育法规,确立了现行学制。巴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