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也不容乐观。豫南??大学是一所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该校一直致力于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建设,但基于调查结果分析发现,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仍存在压力过大、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等问题。基于人类学的整体论观点,解决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应从国家、学校和毕业生三方面考虑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师院校;本科生就业;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7-0144-02
一、豫南??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田野考察
人类学由最初以研究异民族及其文化为特色,随着人类学研究范围的推广,人们开始用同样的方法研究自身民族和文化。豫南??大学实际上就是研究者自身文化的所在地,研究者研究自身的文化与大学生就业。
(一)豫南??大学概况
豫南??大学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本科师范院校之一,坐落在信阳市贤山北麓、浉水之滨,被誉为“河南省最美的校园”“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学校自1975年创建以来,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拥有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和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是河南省本科高校中唯一连续两次获“全国文明单位”的高校。
(二)豫南??大学生源情况
2013年,学校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收本科生5 702人,其中,省外801人,省内4 901人;招生专业57个。生源成绩全部在该省二本分数线以上。新生报到率98.33%[1]。
(三)豫南??大学生就业现状
2013年,学校应届毕业生5 153人,获得毕业资格的学生5 079人,毕业率98.6%;授予学士学位的学生5 050人,学士学位授予率98%。2013年,学校应届毕业生5 153人,各专业参加考研并被录取的人数为1 066人,考研录取率20.68%。近年来,豫南??大学就业质量进一步优化,2013年,本科毕业生5 153人,初次就业人数3 146人,初次就业率达81.74%;考研录取率达20.68% [1]。
学校大力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建设,投入专项资金建设成1 500 m2的就业创业教育大厅和200m2高标准的创业孵化基地,全力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通过实行创新创业学分制度、设立大学生创业奖励基金、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创业指导系列讲座和大学生创业培训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研究等措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豫南??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深描”
阐释人类学关注文化符号的破译和对文化行为的深描及阐释。《理性与文化之间》是典型的阐释人类学的深描之作,它有共时的研究,也有历史解读;它具有社区情境,也有理论范式。格尔兹强调:一种立场——土著的眼光,一种认知视野——地方性知识,一种符号手段——深描。深描注重描写的情境化,微观而深入,要求有长期的社区参与观察、历时和共时研究。基于人类学“深描”对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进行剖析。
(一)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
扩招带来的不仅是教学质量的下降,而且基础设施也跟不上。1999年,北大扩招致使宿舍紧张,有些学生需要自己解决住宿问题。2002年,北京教育委员会对50所学院做了一项调查,65%的学校由于教师资源短缺没有能力继续扩招,86%的学校是因为硬件的短缺和资金匮乏。
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收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他们面临的明显问题是工资低和就业难的问题。除就业的需求量巨大外,教学质量不断下降,各专业的设置和课程结构的安排不尽合理都是扩招带来的问题,而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则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的素质普遍降低。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一样,而“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2]。缺乏特色的学校无法保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人才。如果教师仅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不利于日后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迁移,在以后的就业竞争中也不会占据优势。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而高师院校传授的教学内容存在知识面不够宽广和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等问题,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这样就不利于高师院校的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三)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
当今大学生就业呈现出“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高师院校的毕业生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都想到条件好的县、市级学校就业,而不愿到乡镇、特别是村里教学。许多毕业生对工作和薪酬的期望值高,出现追求“大城市、大企业、薪资高、待遇好”的现象。尽管政府机构和大中型企业的竞争是如此激烈,但只有较少的毕业生选择去人才需求量大的小企业中去就业。高师院校的教育学毕业生必须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毕业生必须客观地认识自我,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四)教师资格证“国考”带来的挑战
2013年9月3日,教育部宣布,2015年起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不再由地方组织,将首次实现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实行“国考”将剥夺师范类学生原本能直接被认定教师资格的“免考权”,使其和非师范生一样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只要拥有教师资格证就可以应聘教师岗位,使高师院校毕业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三、高师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对策思考
人类学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各部分就如自然和生理机能的各部分一样,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部分出问题都会对其他部分和整体产生影响。为了使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较顺利就业,基于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实际,需要采取依靠政府的扶持、学校的改革和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自觉及其通力合作。 (一)完善自主择业制度和法规:基于国家的思考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基本上是“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已经基本失去其作用,但是自主择业配套的制度体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没有建立起来,于是出现了社会资本的替代制度真空,地方性法律法规往往带有区域保护主义,维护区域权益,用人单位钻法律漏洞,不法分子违法犯罪等影响了社会的稳定。”[3]
当人力资源市场遇到一些人为的设置而进入壁垒,国家应该颁布和实施相应的法律进行有效干预和制止。2008 年1 月1 日实施的意在促进就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呈现出概念界定和判定标准不够清晰、法律责任和救济不够明确、实践性不强等问题。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在2015年4月得到修改,但还存在表述不够明确等问题,如第60条:“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对本法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举报制度,受理对违反本法行为的举报,并及时予以核实处理。”只有国家规范相关就业法律法规,才能切实促进就业,实现教育公平。
(二)构建富有特色的培养模式:基于学校的思考
高师院校需要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可采取分流培养方案:一是培养部分“学术型人才”,鼓励和支持考研考博,以便利于学术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培养部分“师资型人才”,高师院校学生已具备了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为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奠定了知识基础;三是培养部分“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解决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日趋激烈的竞争境遇的有效措施等。此外,分流培养应该是开设起步早、长期性、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全程的职业动态。
学校特色的构建不能忽视与外校及企业的联合。学校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保持密切的联系,学校本来就是为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等提供人才的基地。大四的实习生可以到与学校联系密切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便于加深企事业单位对学生的了解,为以后招聘奠定基础。
(三)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基于毕业生的思考
师范生毕业步入社会,寻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空间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确的就业观念是指在就业之前要认真地衡量自己各方面的特点,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有多高,衡量自己的专业知识有多少、实际操作能力有多强等,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自己应聘成功的概率,同时也有助于发挥自己的实际潜能。
师范生科学就业观的树立应做到:第一,师范生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第二,基于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善于抓住就业机会。一有机会就业就要珍惜,即使有些岗位不是自己非常满意的,但若这个岗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就应积极就业,为以后就业积蓄力量。第三,应积极主动择业和创业,敢于推销自己,树立流动就业观念,开展终身学习,具有就业竞争观念。此外,还应树立就业战略步骤,刚毕业缺乏就业资本就应“先就业”;积累一定的就业资本后实现“再择业”;就业资本成熟进行“创业”。三步走战略不仅能使毕业生摆脱“啃老”的尴尬,也是毕业生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
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保障,学校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条件,正确就业观念的树立是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信阳师范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3)[EB/OL].信阳师范学院网站,2015-01-15.
[2] 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7.
[3] 赵志伟.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状况和就业政策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责任编辑 安世友]
关键词:高师院校;本科生就业;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7-0144-02
一、豫南??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田野考察
人类学由最初以研究异民族及其文化为特色,随着人类学研究范围的推广,人们开始用同样的方法研究自身民族和文化。豫南??大学实际上就是研究者自身文化的所在地,研究者研究自身的文化与大学生就业。
(一)豫南??大学概况
豫南??大学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本科师范院校之一,坐落在信阳市贤山北麓、浉水之滨,被誉为“河南省最美的校园”“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学校自1975年创建以来,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拥有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和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是河南省本科高校中唯一连续两次获“全国文明单位”的高校。
(二)豫南??大学生源情况
2013年,学校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收本科生5 702人,其中,省外801人,省内4 901人;招生专业57个。生源成绩全部在该省二本分数线以上。新生报到率98.33%[1]。
(三)豫南??大学生就业现状
2013年,学校应届毕业生5 153人,获得毕业资格的学生5 079人,毕业率98.6%;授予学士学位的学生5 050人,学士学位授予率98%。2013年,学校应届毕业生5 153人,各专业参加考研并被录取的人数为1 066人,考研录取率20.68%。近年来,豫南??大学就业质量进一步优化,2013年,本科毕业生5 153人,初次就业人数3 146人,初次就业率达81.74%;考研录取率达20.68% [1]。
学校大力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建设,投入专项资金建设成1 500 m2的就业创业教育大厅和200m2高标准的创业孵化基地,全力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通过实行创新创业学分制度、设立大学生创业奖励基金、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创业指导系列讲座和大学生创业培训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研究等措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豫南??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深描”
阐释人类学关注文化符号的破译和对文化行为的深描及阐释。《理性与文化之间》是典型的阐释人类学的深描之作,它有共时的研究,也有历史解读;它具有社区情境,也有理论范式。格尔兹强调:一种立场——土著的眼光,一种认知视野——地方性知识,一种符号手段——深描。深描注重描写的情境化,微观而深入,要求有长期的社区参与观察、历时和共时研究。基于人类学“深描”对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进行剖析。
(一)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
扩招带来的不仅是教学质量的下降,而且基础设施也跟不上。1999年,北大扩招致使宿舍紧张,有些学生需要自己解决住宿问题。2002年,北京教育委员会对50所学院做了一项调查,65%的学校由于教师资源短缺没有能力继续扩招,86%的学校是因为硬件的短缺和资金匮乏。
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收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他们面临的明显问题是工资低和就业难的问题。除就业的需求量巨大外,教学质量不断下降,各专业的设置和课程结构的安排不尽合理都是扩招带来的问题,而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则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的素质普遍降低。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一样,而“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2]。缺乏特色的学校无法保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人才。如果教师仅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不利于日后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迁移,在以后的就业竞争中也不会占据优势。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而高师院校传授的教学内容存在知识面不够宽广和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等问题,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这样就不利于高师院校的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三)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
当今大学生就业呈现出“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高师院校的毕业生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都想到条件好的县、市级学校就业,而不愿到乡镇、特别是村里教学。许多毕业生对工作和薪酬的期望值高,出现追求“大城市、大企业、薪资高、待遇好”的现象。尽管政府机构和大中型企业的竞争是如此激烈,但只有较少的毕业生选择去人才需求量大的小企业中去就业。高师院校的教育学毕业生必须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毕业生必须客观地认识自我,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四)教师资格证“国考”带来的挑战
2013年9月3日,教育部宣布,2015年起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不再由地方组织,将首次实现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实行“国考”将剥夺师范类学生原本能直接被认定教师资格的“免考权”,使其和非师范生一样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只要拥有教师资格证就可以应聘教师岗位,使高师院校毕业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三、高师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对策思考
人类学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各部分就如自然和生理机能的各部分一样,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部分出问题都会对其他部分和整体产生影响。为了使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较顺利就业,基于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实际,需要采取依靠政府的扶持、学校的改革和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自觉及其通力合作。 (一)完善自主择业制度和法规:基于国家的思考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基本上是“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已经基本失去其作用,但是自主择业配套的制度体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没有建立起来,于是出现了社会资本的替代制度真空,地方性法律法规往往带有区域保护主义,维护区域权益,用人单位钻法律漏洞,不法分子违法犯罪等影响了社会的稳定。”[3]
当人力资源市场遇到一些人为的设置而进入壁垒,国家应该颁布和实施相应的法律进行有效干预和制止。2008 年1 月1 日实施的意在促进就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呈现出概念界定和判定标准不够清晰、法律责任和救济不够明确、实践性不强等问题。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在2015年4月得到修改,但还存在表述不够明确等问题,如第60条:“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对本法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举报制度,受理对违反本法行为的举报,并及时予以核实处理。”只有国家规范相关就业法律法规,才能切实促进就业,实现教育公平。
(二)构建富有特色的培养模式:基于学校的思考
高师院校需要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可采取分流培养方案:一是培养部分“学术型人才”,鼓励和支持考研考博,以便利于学术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培养部分“师资型人才”,高师院校学生已具备了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为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奠定了知识基础;三是培养部分“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解决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日趋激烈的竞争境遇的有效措施等。此外,分流培养应该是开设起步早、长期性、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全程的职业动态。
学校特色的构建不能忽视与外校及企业的联合。学校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保持密切的联系,学校本来就是为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等提供人才的基地。大四的实习生可以到与学校联系密切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便于加深企事业单位对学生的了解,为以后招聘奠定基础。
(三)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基于毕业生的思考
师范生毕业步入社会,寻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空间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确的就业观念是指在就业之前要认真地衡量自己各方面的特点,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有多高,衡量自己的专业知识有多少、实际操作能力有多强等,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自己应聘成功的概率,同时也有助于发挥自己的实际潜能。
师范生科学就业观的树立应做到:第一,师范生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第二,基于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善于抓住就业机会。一有机会就业就要珍惜,即使有些岗位不是自己非常满意的,但若这个岗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就应积极就业,为以后就业积蓄力量。第三,应积极主动择业和创业,敢于推销自己,树立流动就业观念,开展终身学习,具有就业竞争观念。此外,还应树立就业战略步骤,刚毕业缺乏就业资本就应“先就业”;积累一定的就业资本后实现“再择业”;就业资本成熟进行“创业”。三步走战略不仅能使毕业生摆脱“啃老”的尴尬,也是毕业生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
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保障,学校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条件,正确就业观念的树立是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信阳师范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3)[EB/OL].信阳师范学院网站,2015-01-15.
[2] 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7.
[3] 赵志伟.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状况和就业政策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责任编辑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