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是造字法辨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alma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假借是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从“借音字”和“分化字”的形成来看,分化字是造成汉字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假借义造字是形成分化字的途径之一,不能作为假借字是造字法的证据。
  关键词:假借 造字法 用字法 分化字
  
  一、引言
  
  假借字,顾名思义,是指运用“假借”方法而产生的一类汉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意思是口语里有这个词,但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于是依托其声音找一个同音字来记录。如“难”,《说文解字·鸟部》:“难,难鸟也”。本是鸟名,假为“难易”之“难”;又如“易”,《说文解字·易部》:“易,蜥易,蜒蜓,守宫也。”。假为“难易”之“易”。
  “假借”是传统六书之一,六书是否就是六种造字方法,历来观点不一。清戴震在《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中首倡“四体二用说”。其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戴先生曰: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意谓“指事、象形、形声、会意”为“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乃“用字”之法。清人桂馥、王筠等均维系此说。
  近年来,学界对假借字有了纵深的研究,尤其是对一部分假借字在使用中促成了一些“新字”产生的研究,使得“假借”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的争论被再次关注。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先从“借音字”和“分化字”说起。
  
  二、借音字
  
  文字承担着与它的字形相一致的本义,同时也承担着由本义引申、而尚未分化出去的引申义,这是它固有的职能。但是文字在使用时,其记词职能却常常发生变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些文献在使用汉字时,常常会有音同互借的现象发生。即汉字在使用的过程中,有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我们称被借用来书写该词或字的别的音同、音近的字为这个词或字的借字。这时,本字的职务就转移到借字上了。“借字”代替“本字”的现象,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本无其字”的假借由许慎首先提出。这种假借认为,当语言中产生了某个新词还来不及为其造字,或本应为这个词造字,但某些词词义抽象,很难“据义构形”(如副词、连词和表示人称的代词等),便借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这个词,不再另造新形。这些字的形体,无法用后一词的词义来解释。如“其”字本来是为“簸箕”一词造的字,该字甲骨文字形即象“簸箕”之形,因表第三人称的“其”未造字,便借“簸箕”之“其”为之。
  (二)“本有其字”的假借。即当时口语、书面语中都有本字,但写字者为了“方便”,于是就写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这种用字的假借,在现代人看来,就是写了错别字,但是在古代,特别是在上古时期,文字还没有规范的情况下是允许的。这类假借字又分为三种情况:
  1.借字通行,本字废除。本字为某个词造了字,但本字未通行,借同音字记录,同音字反而通行了,本字的表义职务转移到借字上。如“毛、冒”。“毛”的本义是动物或人身上的“毫毛”。“羊毛”“鸿毛”“毛发”等都用的是本字、本义。但“毛手毛脚”“毛躁”的“毛”是借字,本字是“冒”。《说文·冒部》:“冒,蒙而前也”,意思是“没有目标地向前走”。这正是“毛躁”“毛手毛脚”的本字。但“毛”通行,而“冒”不通行。
  2.临时代用,借字、本字同时通行。这类假借借字、本字共存,但有时不写本字,临时用其同音字来代替。如:借“裁”代“才”。《聊斋志异·促织》:“复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乎而跃。”这里的“裁”当“刚刚”讲,与“裁”的本义“剪裁”无关,“刚刚”的本义应是“才”。《说文·才部》“才,草木之初也”,引申为“刚才”“刚刚”义。
  3.同源字的通用。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新词便会随着词义的引申而不断派生。起初,这些新词是由源词的字形来承担的,但一字多义终究有碍于交际效率的提高,因此,在词义的推动下,就会不断地由源字而孳乳出新字。当孳乳字已承担了源字分化出的新义,与源字有了明确的意义分工以后,由于过去长期的习惯,在新词尚未被完全习用的阶段,仍有孳乳字与源字混用的情况。同一源字孳乳出的两个以上的新字,也可能在过渡阶段因分化未成熟,尚未成为多数人的习惯,而出现孳乳字相互混用的情况,这就是“同源通用”。如“风—讽”,“风”的本义是指“自然之风”,引申而有“风化”义。《诗·序》有“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下以风刺上”,即今天所说的“讽谏”。后来又造了一个“讽”字来承担“讽谏”这个意义。但在《汉书》中,“讽谏”义都写作“风”,凡几十处,且注都读为“讽”。
  
  三、分化字
  
  所谓分化字,就是原来用一个字记录的词或义,为了区别意义,分别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记录。文字符号是要求相互区别的,但是由于意义引申或同音字的借用,汉字的记词职能常常合并。比如“女”字,曾假借为第二人称代词,后来这一借义又改“汝水”的“汝”字来表示。但到一定的时候,从追求“区别”的原则出发,就会产生字的分化。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就被称作分化字。分化文字职能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借用别的字来分担部分职能。当假借义或引申义成为一个字的常用义后,其本义就另借其他字来表示。如“何”的本义是“担荷”,它的甲骨文字形画的就是一个人有所担荷之形。由于“何”字被假借用来表示疑问代词“何”,并且这个借义成为它的常用义,因此,它的本义“担荷”就借“荷花”的“荷”来表示。有的字则是借用其他字来表示它的某个假借义或引申义。如“指—旨”。“指”的本义是“指示”,引申而有“意旨”的意思,后来假借表示“味美”的“旨”来表示“意旨”这一引申义。
  (二)利用异体字分化部分职能。如“亨—享”。“亨”和“享”本来是一对异体字,用法并无分别。“祭享”“享受”的“享”,也可写作“亨”,如《易·大有》:“公有亨于天子。”。“亨通”的“亨”也可写作“享”字,如《周易·乾卦》:“元亨利贞”的“亨”字,马王堆汉墓帛书和东汉时代的张公神碑都作“享”字。大概到唐代,两字的分工才基本固定。
  (三)造一个新字来分担部分职能。有些字在有了常用的假借义或专用的引申义后,会另造一个新字来承担它的本义,大量的分化字就是这样产生的。而且,由于汉字“形声”化的趋势日渐明显,所以,这些分化字大部分是由原字加一个形声偏旁组成的。造新字来分担部分职能有两种情形:1.分化本义和借义。如“莫—暮”。“莫”的本义是“晚上”,借作否定词后,本字另造“暮”字来分担。2.分化本义和引申义。当引申义和本义的距离比较远时,也会产生分化字,或引申义分化出新字,本字仍承担本义;或本义分化出新字,原字反而被引申义占用。如“尉(熨)—慰”。“尉(熨)”的本义是“将织物熨平”,引申而有“安慰”义,后来分化出“慰”字。
  
  四、“假借”是“用字法”
  
  了解“借音字”和“分化字”这两个基本知识点后,我们再回头看一下假借字究竟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区分“造字法”和“用字法”,最主要的标准是看“是否会导致汉字在数量上的增加”。“造字法”直接造出新的汉字,数量会有明显增加,而“用字法”不会直接造出新的汉字,也不会导致汉字数量增加。以此作为基点,我们再来分析“假借”是否直接造出新的汉字。
  1.“本无其字”的假借。以上文分析可以看出,造字阶段的假借因语言中产生了某个新词来不及造字,或本应为这个词造字,但由于某些词义的抽象,难以“据义构形”,便借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该字,不再另造新字。这充分说明“本无其字”的假借,只是借字词义上的增加,并没有产生新的汉字,故这类假借是“用字法”。上文所分析的“其”字,其本字“箕”字,起初在汉字库中并不存在,为了给第三人称代词“其”表义,人们当时并没有造出这个字,而是借用了与它音同、音近的“其(箕)”字。这种借字表义,当时并没有出现“箕”字。據此,我们可知,“本无其字”的假借,是名副其实的“用字”。 这类假借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新的汉字,是“用字法”。
其他文献
平抛物体的运动是曲线运动中的一种重要运动模型,一般情况下物体是落到水平地面,但近年的高考试题和高考模拟题中出现了落到斜面、台阶、球面上的实际问题,无疑这是同一种类型的难点问题,如何突破这一难点,下面就通过两道例题来说明用建立方程的办法来确定落点的位置。  例1 小球自楼梯的平台上以v0=1.5m/s的速度被水平踢出,所有阶梯的高度和宽度都是0.2m。问小球首先落在哪一级台阶上?  解 如图1,
文章列举了古汉语中宾语前置兼使动用法、宾语前置兼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省略宾语、名词用作动词兼作状语等九种语法兼用现象。同时探讨将句中的兼用关系拆开,用分层理解的办法
“只”是副词,其语义指向谓词性成分时需要一些条件,并有一定的规律。本文将对“只”的语义指向动词或形容词、一般性谓词性成分时需要的条件和出现的规律做简要的分析。
以整个闭合回路为研究对象的“楞次定律”,是判定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方向的普遍规律,该定律指出: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实际上,由于磁通量变化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因此,感应电流磁场阻碍磁通量变化的方式同样也具有多种可能情况。    1 感应电流的磁场在阻碍磁感应强度的变化    例1 如图1所示,竖直放置的螺线管与导线abcd构成闭合回路,导线所
摘 要:“炮灰”作为当代人广泛使用的一个流行词语,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从“炮灰”一词的起源入手,追溯了这个流行词语语义演化的整个过程,探究了各个义项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注意到词语功能在泛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揭示了隐喻机制在促进词义泛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炮灰” 泛化 功能 隐喻    “炮灰”一词最早见于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拿破仑与隋那》一文:“杀人者在毁坏世
重纽现象是汉语音韵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是近年音韵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充满争议的问题。本文主要以中古重纽为研究对象,将有关重纽的几个集中问题进行了归纳总
1由一道题的解答引发的思考    题目有两光滑斜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相等,倾角分别为30°和70°,有甲、乙两个小物体分别从两个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则到达水平面的先后情况是()  A.甲物体先到。  B.乙物体先到。  C.两物体同时到达。  D.70°角不是特殊角无法判断。  学生答案统计结果是:  正确答案的选择率仅有34.5%(正确选项为A),这个结果让我们非常吃惊,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