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师生交往形式还有很多,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要结合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讲求实效;都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不能因为学生成绩和表现的差异,教师就流露出或重视或轻视的倾向,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不公正;都要对学生加以鼓励,肯定其成绩,指出其不足,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关键词 师生交往 提问导读 讨论交流 质疑释疑 作业指导 态度交往
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双边的交往活动贯穿始终。在课堂上,无论是语言交往,还是非语言交往,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为目的,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感情上的沟通,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达成程度,实现《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三维目标,带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课堂,能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为此,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着力落实三维目标。
一、提问导读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似乎是古代老师的最高境界。 说的是老师在教学生学习时时,不能包办代替,不到他自己想努力弄明白之前不要去启发他,他要是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帮他举例。提问是启动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也是课堂上师生交往的最常见的方式,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因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时掌握反馈信息,提问的设计应以引起大多数学生思维的冲动、回答的愿望为基本要求,使学生从外部到内部都调动起来,进入“愤”、“悱”的状态。
现行的九年制初中语文教材比较通俗易懂,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后,一般都能读得通,读得懂,因而在课堂上讲读时,应该少一些疏通性的提问,要在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把问题设计得具体、精当,在关键的词句上设问引读,指导学生品味感悟,从而避免把教学形式从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的现象。
二、讨论交流
“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的活动。”因此,我在课堂上,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去揣摩、品味、欣赏文中的语言,做一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鉴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而 课堂上的讨论交流是开放式教学的最好体现。讨论交流是全方位、多方位的,既有教师和单个学生的交流,又有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交流,还有学生与学生的交流,采用这种形式,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沟通师生的感情,在愉悦适宜的教学情境中大面积、高效率的训练学生的多种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同学之间平等竞争、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及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质疑释疑
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古希腊斯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对于课文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或教师的讲授提出疑问,通过师生们的共同探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能使教师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使教学的进行更有针对性。
四、作业指导
课堂作业是对学生认识水平的检测和教学效果的检测。现在的教学,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师尽量把部分作业安排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无论是书面作业还是口头的朗读、复述、背诵作业,教师都能巡视指导作业,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并当堂给予评价,或面批一部分作业,写上几句富于激励作用的评语,当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时,能及时提醒全班注意,便于提高作业的整体质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学生而言,能得到教师的当面指导,留下的印象会更深刻,看到教师的批发,能及时得到鼓励,获得成功的满足,增强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同时能迅速纠正作业中的错误,为继续学习扫清障碍。
这样,师生间以课堂作业为纽带,也使教与学的信息相互传递、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同时,师生的感情也从中得到了交流。
五、態度交往
“态度”是指人的举止表情,态度交往是伴随说话时以人的动作、神态表情的变化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是一种特殊的信息载体,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 梅拉别恩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这样的一条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其中教师的神态举止对教学的影响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新的科学——动觉学。初中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不够强,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来配合有声语言,有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和蔼的微笑,会给学生以温暖;亲切的目光,会形成和谐的气氛;恰到好处的手势动作,会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教师提出问题,微微皱眉是表示学生动脑筋思考;听了回答轻轻点头,表示肯定与赞许;而慢慢摇头,则说明尚有疑问,是鼓励学生再继续思考……
有位教师在教学朱自清散文《春》时步履轻快地走进教室,表情轻松而欢快,板书轻快而灵动,立刻将学生带进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可见,教师的神态举止同样可以传递信息,沟通师生的感情,增强教学效果。
课堂师生交往形式还有很多,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要结合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讲求实效;都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不能因为学生成绩和表现的差异,教师就流露出或重视或轻视的倾向,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不公正;都要对学生加以鼓励,肯定其成绩,指出其不足,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关键词 师生交往 提问导读 讨论交流 质疑释疑 作业指导 态度交往
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双边的交往活动贯穿始终。在课堂上,无论是语言交往,还是非语言交往,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为目的,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感情上的沟通,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达成程度,实现《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三维目标,带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课堂,能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为此,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着力落实三维目标。
一、提问导读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似乎是古代老师的最高境界。 说的是老师在教学生学习时时,不能包办代替,不到他自己想努力弄明白之前不要去启发他,他要是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帮他举例。提问是启动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也是课堂上师生交往的最常见的方式,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因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时掌握反馈信息,提问的设计应以引起大多数学生思维的冲动、回答的愿望为基本要求,使学生从外部到内部都调动起来,进入“愤”、“悱”的状态。
现行的九年制初中语文教材比较通俗易懂,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后,一般都能读得通,读得懂,因而在课堂上讲读时,应该少一些疏通性的提问,要在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把问题设计得具体、精当,在关键的词句上设问引读,指导学生品味感悟,从而避免把教学形式从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的现象。
二、讨论交流
“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的活动。”因此,我在课堂上,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去揣摩、品味、欣赏文中的语言,做一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鉴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而 课堂上的讨论交流是开放式教学的最好体现。讨论交流是全方位、多方位的,既有教师和单个学生的交流,又有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交流,还有学生与学生的交流,采用这种形式,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沟通师生的感情,在愉悦适宜的教学情境中大面积、高效率的训练学生的多种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同学之间平等竞争、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及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质疑释疑
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古希腊斯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对于课文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或教师的讲授提出疑问,通过师生们的共同探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能使教师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使教学的进行更有针对性。
四、作业指导
课堂作业是对学生认识水平的检测和教学效果的检测。现在的教学,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师尽量把部分作业安排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无论是书面作业还是口头的朗读、复述、背诵作业,教师都能巡视指导作业,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并当堂给予评价,或面批一部分作业,写上几句富于激励作用的评语,当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时,能及时提醒全班注意,便于提高作业的整体质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学生而言,能得到教师的当面指导,留下的印象会更深刻,看到教师的批发,能及时得到鼓励,获得成功的满足,增强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同时能迅速纠正作业中的错误,为继续学习扫清障碍。
这样,师生间以课堂作业为纽带,也使教与学的信息相互传递、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同时,师生的感情也从中得到了交流。
五、態度交往
“态度”是指人的举止表情,态度交往是伴随说话时以人的动作、神态表情的变化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是一种特殊的信息载体,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 梅拉别恩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这样的一条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其中教师的神态举止对教学的影响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新的科学——动觉学。初中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不够强,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来配合有声语言,有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和蔼的微笑,会给学生以温暖;亲切的目光,会形成和谐的气氛;恰到好处的手势动作,会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教师提出问题,微微皱眉是表示学生动脑筋思考;听了回答轻轻点头,表示肯定与赞许;而慢慢摇头,则说明尚有疑问,是鼓励学生再继续思考……
有位教师在教学朱自清散文《春》时步履轻快地走进教室,表情轻松而欢快,板书轻快而灵动,立刻将学生带进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可见,教师的神态举止同样可以传递信息,沟通师生的感情,增强教学效果。
课堂师生交往形式还有很多,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要结合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讲求实效;都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不能因为学生成绩和表现的差异,教师就流露出或重视或轻视的倾向,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不公正;都要对学生加以鼓励,肯定其成绩,指出其不足,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