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地改进作文教学,彻底摒弃传统作文教学中以应试作文为主的“为了练习作文而作文”的传统做法。
一.走进生活,丰富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生活和积累三者之间关系紧密相连。叶圣陶在《儿童例话》的“序”中说道:“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他又指出:“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可见,生活与积累之于写作是多么重要。小学生丰富习作积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丰富习作素材的积累,二是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习作的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他们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同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通过写日记、周记、随记等形式把观察到的生活小镜头记录下来,丰富题材库的素材。如果学生题材库存充裕,随用拈来,写作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而发,自然就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小学生的作文除了生活的积累外,语言的积累也很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课余多阅读各类书籍,在校安排时间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摘抄、讲演、交流等,让学生学习书中准确、简练、丰富的语言,锤炼学生的思想,扩充学生的视野和知识,日积月累方能生悟。如果说丰富生活,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广泛阅读则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不会写的困难。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大量阅读丰富词汇,获得间接知识经验,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及写作技巧。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写作兴趣是习作活动赖以产生、持续和强化的最切近的动力源泉。当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时,就会把这种创造性极强的精神劳动当做一种乐趣,当做一种享受,当做一种需要,进而去积极主动地练习,坚持不懈地追求,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的要求特别强调了一点,就是“有兴趣”。对第一学段的强调是“对写话有兴趣”。对第二、三学段的要求是在学生乐于写的前提下,自由倾吐,逐渐达到全面要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事物的特点,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产生深厚的兴趣,引起对头脑中积累的习作素材的回忆与反刍,激起对未知世界的探求与想象,伴随着情感,生发出强烈的表达欲,水到渠成地把他们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根据习作的不同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提供情境:(1)以生活展现情境;(2)以实物再现情境;(3)以图画演示情境;(4)以表演体会情境;(5)以语言描绘情境;(6)以音乐渲染情境等等。
三.培养能力,强化训练
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在素材选择、立意角度、构思方式等方面进行发散性思维。力求达到材料选择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立意角度上深刻独到,在构思方式上巧妙而灵活。此时,教师的“导”宜“活”不宜“死”,必须在“活”字上动脑筋,下功夫。如《我的老师》作文训练,写作范围可以进一步拓宽:笔者先让学生说说“可以写哪些老师”,学生说的必定是现在任教的各科教师或过去曾经教过的难以忘怀的老师。但笔者并不就此而满足,又继续以“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引导学生们从眼前身边的老师想到更多的“老师”。他们可以是校内的其他老师甚至同学;也可以是校外的邻居、朋友、亲戚甚至于是素不相识的人;可以是一字之师,一事之师;也可以是一日之师,终身之师……这样,写作的范围更宽了,选择的余地也更广了,更可喜的是学生的思路激活了。
小学生作文是一种练习,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应加强能力培养:如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确定中心的能力;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能力;准确用词造句的能力;修改作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等等。
石艳蕊,教师,现居河北乐亭。
一.走进生活,丰富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生活和积累三者之间关系紧密相连。叶圣陶在《儿童例话》的“序”中说道:“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他又指出:“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可见,生活与积累之于写作是多么重要。小学生丰富习作积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丰富习作素材的积累,二是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习作的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他们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同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通过写日记、周记、随记等形式把观察到的生活小镜头记录下来,丰富题材库的素材。如果学生题材库存充裕,随用拈来,写作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而发,自然就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小学生的作文除了生活的积累外,语言的积累也很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课余多阅读各类书籍,在校安排时间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摘抄、讲演、交流等,让学生学习书中准确、简练、丰富的语言,锤炼学生的思想,扩充学生的视野和知识,日积月累方能生悟。如果说丰富生活,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广泛阅读则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不会写的困难。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大量阅读丰富词汇,获得间接知识经验,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及写作技巧。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写作兴趣是习作活动赖以产生、持续和强化的最切近的动力源泉。当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时,就会把这种创造性极强的精神劳动当做一种乐趣,当做一种享受,当做一种需要,进而去积极主动地练习,坚持不懈地追求,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的要求特别强调了一点,就是“有兴趣”。对第一学段的强调是“对写话有兴趣”。对第二、三学段的要求是在学生乐于写的前提下,自由倾吐,逐渐达到全面要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事物的特点,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产生深厚的兴趣,引起对头脑中积累的习作素材的回忆与反刍,激起对未知世界的探求与想象,伴随着情感,生发出强烈的表达欲,水到渠成地把他们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根据习作的不同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提供情境:(1)以生活展现情境;(2)以实物再现情境;(3)以图画演示情境;(4)以表演体会情境;(5)以语言描绘情境;(6)以音乐渲染情境等等。
三.培养能力,强化训练
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在素材选择、立意角度、构思方式等方面进行发散性思维。力求达到材料选择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立意角度上深刻独到,在构思方式上巧妙而灵活。此时,教师的“导”宜“活”不宜“死”,必须在“活”字上动脑筋,下功夫。如《我的老师》作文训练,写作范围可以进一步拓宽:笔者先让学生说说“可以写哪些老师”,学生说的必定是现在任教的各科教师或过去曾经教过的难以忘怀的老师。但笔者并不就此而满足,又继续以“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引导学生们从眼前身边的老师想到更多的“老师”。他们可以是校内的其他老师甚至同学;也可以是校外的邻居、朋友、亲戚甚至于是素不相识的人;可以是一字之师,一事之师;也可以是一日之师,终身之师……这样,写作的范围更宽了,选择的余地也更广了,更可喜的是学生的思路激活了。
小学生作文是一种练习,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应加强能力培养:如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确定中心的能力;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能力;准确用词造句的能力;修改作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等等。
石艳蕊,教师,现居河北乐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