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是一个人的“精神账户”,你一辈子都要不断回来“提款”的。大学经验影响人的一生,我“淘粪”的经验也不例外。这种经验给我最大的教益是:人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
最近,大学生“淘粪”让媒体热闹了一通。我为此写了两篇文章:《大学生淘粪何耻之有》和《大学生:请先淘粪再打高尔夫》。先澄清一个事实:所谓大学生“淘粪”并非准确的新闻,人家企业招收的是化粪池业务员。但在许多人看来,大学生就不能沾一个“粪”字。我的文章正是针对这种心态而发,指出大学生有些淘粪的经验,比学高尔夫对人生更有意义。文章在博客贴出后,引起一些愤怒的留言。其中有一条说:“你淘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是个城里人,像农民那样淘粪的机会确实不多。但是,如果把“淘粪”定义得宽泛些,我确实淘过,而且一生受益。
我“淘粪”,是在北大读书的时候,住在三十二楼。当时一个宿舍六个人,一层楼差不多三四十个宿舍,也就是二百多人。厕所就两个。大便池就是一道坑,上面用几道墙横向截断,下面则是通着的,而冲水系统经常失灵。原来一直是工友负责清扫,后来学校也许是想让学生锻炼一下,顺便给低收入家庭的同学创造些工作机会,就把这种工作向学生开放。我立即报名拿到了工作。
可是,干了一个月,学校就不让我干了。理由是许多低收入家庭的学生需要这个工作。我老爹在中央机关当个局长,按级别算高干,在那计划经济的年月几乎是家庭经济条件最好的了。我再和低收入的同学抢这个工作,实在不像话。后来听说有些女生宿舍楼没有学生肯干这个,我于是声称:“男生给女生清扫厕所可以吗?如果可以,我就去干!”听的人一笑置之,没有人会和我认真。
可见,我对“淘粪”,有着原教旨般的信仰。理由有多种。我从小读书不争气。在上中学时,抗日打游击出身的老爹总教训我:“我们当年吃的苦你吃得了吗?不要说那个了,我现在一个月一百七十块的工资,你妈妈也是国家机关干部。咱们家要什么有什么。看看工人挣多少?三十几块。再看看农民怎么过?你都想象不出来。换了人家的处境你能行吗?”等进了北大一看,果不其然:农村来的室友们,是在油灯下读书考进来!由此,我心理渐有了城里人的道德自卑感。同时,我对北大人那种自负也渐不以为然。那年月上大学不容易,上北大更风光。1979年我高考时,在北京27个考生才有一个能被录取。我在文科里考到了全市前15名。出门时邻居在背后指指点点:“就是这个孩子,他是四百多分呀!”这是我一生最大的优胜记略,现在想起来都禁不住要吹牛。十几岁的孩子,能不飘飘然吗?许多同学,大概都是越来越飘,自以为是国家栋梁了。但时间一久,这种北大文化就让我生厌,觉得做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老几。怎么才能知道呢?还是从清扫厕所开始吧。
我总说,大学是一个人的“精神账户”,你一辈子都要不断回来“提款”的。大学经验影响人的一生,我“淘粪”的经验也不例外。这种经验给我最大的教益是:人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
在1989年我二十八岁时,因为人生事业的突变,夫妻双双决定学英语出国读书。妻子天赋高过一头,1993年就到耶鲁读博士去了。我则托福考得不理想,哪个学校也不要,只好半年后出来陪读。当时许多在美国的朋友说:“千万别出来呀。你在国内多少还是个人物,出来则什么都不是,给老婆做做饭而已,况且经济上没有保障。二十出头还可以,但对于三十多岁的人来说,这种心理落差会让你受不了。许多人像你这么出来的,后来压抑得不得了。”我则不明白:为什么二十出头的能受得了,三十多就不行呢?还不是个架子问题吗?我不端这个成功人士的架子,执意出来了。记得当年同机的是一群女士,都是陪读去的,只有我一个是男士。她们戏称我是娘子军的“党代表”。
来美后,确实看到许多像我这把年纪的人很失落,包括一些在国内有所成就的北大校友。我则每天欢天喜地,称自己过的是“天堂里的日子”。为什么呢?我的结论是:我是个能“淘粪”的人,知道把自己往哪里摆,什么机会都要试试,而且都很珍惜。结果时间一久,反而大有收获。而那些落魄的人则是淘不了粪的。特别是三十几四十岁、受了精英教育、在国内又是个“人物”的,一出来适应不了自己“什么都不是”的地位,一天到晚怨天尤人,反而荒废了自己。
如今这“八十年代后”的一代,不仅是独生子女,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没有经历过匮乏和贫困的人(限于城里的中产阶层子弟)。二十年后,中国劳动力供应减少,被抚养人口增加,一对夫妇经常要抚养两边的四位退休父母;且根据正常的经济周期,各种衰退甚至萧条都可能打击他们的生活。他们是否有足够的人生智慧应付这些考验?这是我所担心的。所以我才说,现在的大学生,如果有淘粪和高尔夫作为选择的话,还是淘粪去为好。至少我自己会这么做。
最近,大学生“淘粪”让媒体热闹了一通。我为此写了两篇文章:《大学生淘粪何耻之有》和《大学生:请先淘粪再打高尔夫》。先澄清一个事实:所谓大学生“淘粪”并非准确的新闻,人家企业招收的是化粪池业务员。但在许多人看来,大学生就不能沾一个“粪”字。我的文章正是针对这种心态而发,指出大学生有些淘粪的经验,比学高尔夫对人生更有意义。文章在博客贴出后,引起一些愤怒的留言。其中有一条说:“你淘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是个城里人,像农民那样淘粪的机会确实不多。但是,如果把“淘粪”定义得宽泛些,我确实淘过,而且一生受益。
我“淘粪”,是在北大读书的时候,住在三十二楼。当时一个宿舍六个人,一层楼差不多三四十个宿舍,也就是二百多人。厕所就两个。大便池就是一道坑,上面用几道墙横向截断,下面则是通着的,而冲水系统经常失灵。原来一直是工友负责清扫,后来学校也许是想让学生锻炼一下,顺便给低收入家庭的同学创造些工作机会,就把这种工作向学生开放。我立即报名拿到了工作。
可是,干了一个月,学校就不让我干了。理由是许多低收入家庭的学生需要这个工作。我老爹在中央机关当个局长,按级别算高干,在那计划经济的年月几乎是家庭经济条件最好的了。我再和低收入的同学抢这个工作,实在不像话。后来听说有些女生宿舍楼没有学生肯干这个,我于是声称:“男生给女生清扫厕所可以吗?如果可以,我就去干!”听的人一笑置之,没有人会和我认真。
可见,我对“淘粪”,有着原教旨般的信仰。理由有多种。我从小读书不争气。在上中学时,抗日打游击出身的老爹总教训我:“我们当年吃的苦你吃得了吗?不要说那个了,我现在一个月一百七十块的工资,你妈妈也是国家机关干部。咱们家要什么有什么。看看工人挣多少?三十几块。再看看农民怎么过?你都想象不出来。换了人家的处境你能行吗?”等进了北大一看,果不其然:农村来的室友们,是在油灯下读书考进来!由此,我心理渐有了城里人的道德自卑感。同时,我对北大人那种自负也渐不以为然。那年月上大学不容易,上北大更风光。1979年我高考时,在北京27个考生才有一个能被录取。我在文科里考到了全市前15名。出门时邻居在背后指指点点:“就是这个孩子,他是四百多分呀!”这是我一生最大的优胜记略,现在想起来都禁不住要吹牛。十几岁的孩子,能不飘飘然吗?许多同学,大概都是越来越飘,自以为是国家栋梁了。但时间一久,这种北大文化就让我生厌,觉得做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老几。怎么才能知道呢?还是从清扫厕所开始吧。
我总说,大学是一个人的“精神账户”,你一辈子都要不断回来“提款”的。大学经验影响人的一生,我“淘粪”的经验也不例外。这种经验给我最大的教益是:人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
在1989年我二十八岁时,因为人生事业的突变,夫妻双双决定学英语出国读书。妻子天赋高过一头,1993年就到耶鲁读博士去了。我则托福考得不理想,哪个学校也不要,只好半年后出来陪读。当时许多在美国的朋友说:“千万别出来呀。你在国内多少还是个人物,出来则什么都不是,给老婆做做饭而已,况且经济上没有保障。二十出头还可以,但对于三十多岁的人来说,这种心理落差会让你受不了。许多人像你这么出来的,后来压抑得不得了。”我则不明白:为什么二十出头的能受得了,三十多就不行呢?还不是个架子问题吗?我不端这个成功人士的架子,执意出来了。记得当年同机的是一群女士,都是陪读去的,只有我一个是男士。她们戏称我是娘子军的“党代表”。
来美后,确实看到许多像我这把年纪的人很失落,包括一些在国内有所成就的北大校友。我则每天欢天喜地,称自己过的是“天堂里的日子”。为什么呢?我的结论是:我是个能“淘粪”的人,知道把自己往哪里摆,什么机会都要试试,而且都很珍惜。结果时间一久,反而大有收获。而那些落魄的人则是淘不了粪的。特别是三十几四十岁、受了精英教育、在国内又是个“人物”的,一出来适应不了自己“什么都不是”的地位,一天到晚怨天尤人,反而荒废了自己。
如今这“八十年代后”的一代,不仅是独生子女,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没有经历过匮乏和贫困的人(限于城里的中产阶层子弟)。二十年后,中国劳动力供应减少,被抚养人口增加,一对夫妇经常要抚养两边的四位退休父母;且根据正常的经济周期,各种衰退甚至萧条都可能打击他们的生活。他们是否有足够的人生智慧应付这些考验?这是我所担心的。所以我才说,现在的大学生,如果有淘粪和高尔夫作为选择的话,还是淘粪去为好。至少我自己会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