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尊”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hong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对自尊的一般性认识,分析“自尊”一词在中国和西方被使用的两个不同语境,并在考察自尊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梳理自尊发展的三个阶段,提出自尊问题研究的“本土化”与“全球化”两种思路,以期对自尊研究及个体的自尊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自尊 环境 阶段
  “自尊”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我们能无障碍地在普遍意义上理解他人语境里的“自尊”含义。但从心理学角度去理解它时,却发现和我们日常使用的某些语境相去甚远。仅仅是生活用语和学术用语的区别吗?笔者发现这样归因未免简单化,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词汇的跨文化差异和话语霸权的影响。对“自尊”概念进行中西方不同的语境分析能使我们更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尊现象,也能让我们分清关于自尊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研究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一、 “自尊”的中西方语境
  “自尊”一词在西方心理学家研究时普遍用的是"self-esteem"。曾有学者说,在汉语中没有"self-esteem"的等值术语,而汉语却采用了“自尊”一词来表征这一概念,可见二者是有共通之处的,即一种情感体验。但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也决定了二者使用中的不等值。汉语中的自尊主要用于描述一种防御方式或防御机制,比如人们经常使用“自尊”一词的场合是“某人自尊心很强”“伤自尊了”等而只在很少的情况下提到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相比之下,西方的自尊概念并非指一种防御机制,而是一种由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我情感,说某人有高自尊意味着其对自己有良好的评价和积极的情感体验[1]。
  我认为,自尊概念由于跨文化差异、话语霸权等原因而在中西方语境中表现出的不同之处,是很有必要提出来的。首先,用比较学的方法去分析“自尊”这样一个具体的历史的概念,能够让我们对这一概念有更全面深入、综合客观的认识,有利于改善学术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语境空间内去争论“自尊”概念的混乱局面;其次,从学术角度研究“自尊”这一很日常生活的概念,无非是想给人们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但是历史文化背景、语境现状的不同决定了面对这一差异,不能简单化地求同,否则就会造成理论研究生搬硬套的结果,不利于我国学者针对国人实际对自尊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
  二、自尊与环境的关系
  自尊虽然是个体对自我的情感体验,但它和环境不无关系。
  首先,从形成上来看,自尊的形成依赖于环境。自尊的出现以自我意识的觉醒为前提[2],而自我意识又是在与他人、与周围环境的区分中实现的。自我之成为“自我”,必须有一个相对的外在作为参照物,“自我”从这些参照物中超离才有了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从环境中觉醒之后,才有了个体与主体性,才能对周围环境,也即客体或对象施加影响,并收到环境的反馈。个体不断地对反馈信息进行整合,逐渐形成关于自己的认知,并由此得到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即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自尊”。
  其次,从发展上来看,自尊相对独立于环境。个体的自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相当长的形成与发展期。自尊在形成时深受环境,更具体地说,他人评价的影响,但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内化为一种恒久性的情感体验,成为自我系统中相对稳定的部分[3]。这时自尊并不必然依赖于环境了,但也不意味着自尊不可变,事实上,自尊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但只有长期量变的积累或重大事件的影响才能最终改变自尊水平。
  哈佛大学TalBen Shahar 博士研究的自尊三阶段理论恰好能给上述自尊与环境的关系予以佐证。他把自尊分为依赖型自尊、独立型自尊和无条件型或绝对自尊。①依赖型自尊指的是个体的自尊依赖于他人的态度、评价和反映,即如上所述自尊依赖于外在环境的情况。这种自尊一般出现在儿童、青少年时期,一些成人也会有这样的表现。②独立型自尊表现为自己做自己的事,他人的评价和反映可能也會作为参考,但最终的标尺是由自己来衡量的。他们对自己的评判依据的是自我的标准,如与之前相比是否进步等。这种自尊即是逐渐独立于环境的相对稳定的自尊。③无条件型自尊或绝对自尊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不算是一种自尊了,而表现为一种自然存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个体的自尊既不依靠他人的看法,也不来源于自我评判,而根本不需要对自尊进行评价,也就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自我实现的状态。这个阶段一般出现的较晚,马斯洛曾说,人们到50岁左右才能逐渐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看,类似于孔子所说的“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需要说明的是,这三种自尊的发展是渐进式的,表现在: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不存在可以跨越一个阶段直接到达最高阶段的情况。此外,三种自尊亦不是完全独立的,换言之,一个拥有无条件自尊的人在某些时候(虽然可能是很少的情况)也会出现依赖型自尊或独立性自尊的表现[4]。
  如果说对自尊不同使用语境的分析是在突出自尊的“本土化”特点,那么考察它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提出自尊三阶段理论则是主张分享“全球化”的研究成果。突出自尊的“本土化”,是提醒国内学者在研究自尊问题时不可盲目照搬西方学说,而应深切关照国人的实际语境,如此才能提出真正科学有效、务实创新的理论成果;分享“全球化”的研究,是因为自尊的文化背景虽然各有差异,但仍有一些很有意义的人类共通的文化成果,它理应为人类精神所共有,而不应成为某一种文化的特权。在此希望我国的自尊理论研究能够做到以上两点,真正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希望人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尊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对自我客观科学的评价,并获得稳定良好的情感体验,尽可能早日达到自我实现也即绝对自尊的阶段。
  参考文献:
  [1][3]田录梅,李双.自尊概念辨析[J].心理学探新,2005(2).
  [2]张静.自尊问题研究综述[N].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
  [4]TalBen Shahar 博士.哈佛大学公开课积极心理学,22.
其他文献
科技的发展为电子产品研发提供了充足的技术保障,但是,由于对电子产品在研发管理上的欠缺,使得电子产品的质量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为此,作者在本文中从项目管理角度,说明电子产品研
《牡丹亭》创作于1598年,是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主要通过描写官宦小姐杜丽娘与贫寒书生柳梦梅之间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呼唤个性解放、追求个人幸
在距离汕头市区约20公里的澄海区莲上镇涂城村,有一座仿天坛祈年殿造型的建筑.这就是中国首家“文革”博物馆。该馆于2004年3月开始建设,当年12月20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司法工作者和民众都将“案件事实清楚”这一证明标准中的事实理想化的理解为客观事实,并付诸实践。可如今,客观事实的标准已受到了不同声音的质疑,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它。本
我原来是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不切实际的女人,有点浪漫,不懂人情世故为何物。后来有一个朋友导人了会计概念,再后来我所从事的工作也带有了会计核算的性质,就逐渐迷上了这门学科。我
手风琴自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起,就以独特优美的音色深受大众的喜爱。一些大家尝试将民族特色融入到手风琴演奏中,以期手风琴能在国内更好的流传与发展。这其中,李遇秋先生做出
偏见和成见,先入为主的观念,处处为教育下一代设下了陷阱    徐晓:  我们从广州回北美两周了。在中国这两个星期,奔波折腾居然没有生病。一回来,先是儿子感冒,然后传给我。我打电话告诉广州的朋友,她说,你水土不服呢。我到现在也没想明白,我是不服中国的水土,还是不服美国的水土。  这次回国本来是专为陪82岁的母亲到广州开画展,带着不懂中文的儿子。所有这些成人的活动都和他无关,总得给他安排个对中国有好印
日前,20名没有通过2006年司法考试的研究生,联名到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起诉司法部,对本次司法考试的判卷提出质疑:因为部分通过司法考试的考生卷四(主观题)得分畸高,有“人工加分”的
期刊
《感觉的秩序》是哈耶克早期的一本著作,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西方是如此,在中国则根本还没有中译本。但哈耶克曾经说:“我对进化的认识,对自生自发秩序的认识以及对我们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