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劫灰记(四)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tter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四、人口过剩与人口衰退
  即使数据资料匮缺,导致我们无法斩钉截铁断言,但是中国受到人口过剩之苦,却是不争的事实。从最新获得的湖北人口数据来看,可以略知一二。一九○一年普查得出的结果是三千五百二十八万居民;一九○八年是三千五百六十五万。到了一九一七年,人口数直达三千五百八十四万八千二百一十五。也就是说,十六年期间内,湖北省的人口就增加了五十七万,哪怕这段期间内中国遭受了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尤其湖北受创最深,因为无数参与革命军的战士都是来自湖北。
  家庭制度是中国人口过剩的直接原因。正如一般人所知,家庭曾是中国所有政治与社会机制的核心。即使中国帝制彻底消失的那段期间,家庭仍然不曾动摇。家庭制度的力道,从这点上就让我们看得一清二楚。
  然而,这套家庭制度是鼓励婚姻的。不管有钱没钱,所有中国人都有这么一个相同的信念,也就是做人第一要务,乃是要保存和延续自家香火。单身之徒永远遭人耻笑。所以中国年轻女子要比欧洲的幸运得多,因为她们绝不会变成老处女!
  只是在鼓励男婚女嫁的同时,人们也不遗余力鼓励男人三妻四妾。先贤孟子何其不幸,得向人们鼓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教条,因为彼时人伦家庭恐有消失之虞。只是这种敬祖的孝道又是谁搞出来的呢?总之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于是有钱人家找到纳妾的绝佳借口:首先,要是明媒正娶的婚姻关系没有子嗣,可偏又不是丈夫的问题,那么纳第一房妾便不成问题,依此类推下去。因此,人口过剩主要也是三妻四妾所造成的结果。
  只要同样的家庭制度持续下去,那么人口过剩就始终会是中国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没有解药可寻。反过来说,法国的人口衰减问题,却有更大的坏处。
  甚至早在大战以前,人口衰减就已经是法国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而且是所有问题中引起最多争论的。唉!这场战争制造出许多难以弥补的灾难后果。先不说日复一日为法国捐躯的士兵了。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同时也给予女权主义者独一无二的自我发展机会。只不过女权主义是人口过剩的大敌,特别是女人赢取经济独立的时候。
  通过法律条文、废除嫁妆聘礼制度、完全禁止离婚等手段,不管是国家公权力的干预也好,或是个人层面的努力也好,恐怕都只能产生微不足道的效果。可惜三妻四妾这一帖万无一失的人口问题良药,在这些文明国家里早已不再有正当性!
  直到目前为止,法国男人似乎已经被鼓励得够多了。眼下倒是特别应该重新恢复法国女人的健康心态。法国女人很漂亮,而且希望永远漂亮。凡是会让女人变丑的,总叫她们反感;而且她们心知肚明,一旦有了小孩,就得打破所有美丽幻想,老老实实地了解到自己是在为祖国出力。
  欧洲国家里头,德国和意大利的增长最为迅速。也许意大利准备好了要奉献牺牲?意大利人不移民到法国了吗?不拿法国籍,帮助法国填补三年战争造成的巨大人口缺口吗?
  二十五、在美国
  对唯我独尊又爱好和平—姑且不说是冥顽不灵又好吃懒做吧—的中国人来说,欧洲人仿佛有种孜孜矻矻的狂热,对工作如此深爱,又有认识新事物的强烈欲望,老是把我们搞得心神不宁。但是人们会发现,美国人身上这种狂热要强过欧洲人十倍!
  美国集结了许多类型的人们,说着各种各样的语言,甚至信仰完全相反,种族全然不同,但是他们都有相同的秉性与理想,追求着同样的目标—那就是竞逐金钱。在这里,每个人不过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机器,不停地运作,只为尽可能获得最大效益。
  洋基佬天生是个生意人,骨子里务实,踏出的每一步都是为了钱,不管是在商场上还是情场上!
  说实话,还多亏了这种工作干劲和金钱追捧,让许多惊人的进步能在科技领域里落实。那些几十层楼高的巨厦,自然而然要刺痛贫穷中国人的心哪。
  在欧洲是国营垄断事业占上风,开战以来尤其如此。美国则跟欧洲发生的情况不同。在美国,个人主义发展得令人叹为观止。所有的商家企业、交通运输,像是银行、铁路、电车等,都是私人经营的,而且运作良好,叫人佩服。
  只有在政府运行良好的小国家里,国营垄断事业才行得通,像是瑞士和日本。一个国家要是像中国那样大,有一个同样贪污的政府,那么管它是国营事业还是民营企业都不会兴旺。
  顺带提一下,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的近因,乃是皇帝下诏将铁路自此收归国有,于是引发了民众的抗争,最后帝制覆灭。
  中国菜在美国搏得亮眼成绩,在欧洲倒没获得这样的成功。除了巴黎、伦敦有几间小中餐馆之外,其他就只有人们想象里的燕窝和鱼翅了!但是在纽约,有差不多两百家“炒杂碎”餐馆,一般都是美国人经常光顾,看到象牙小筷也丝毫不惊。所谓黄祸蔓延,于此可证。因为,抓住人心总是先从抓住胃口开始!
  美国的新闻业如洪水猛兽,美国的新闻记者叫人避之唯恐不及,天晓得他们竟然还很清楚自己这一行是在干什么!筋疲力尽的游客是他们的天字第一号受害品。刚进到下榻的酒店,房间电话就开始作响,话筒传来记者的声音,说是要访问你。好容易打发了他,三分钟过后,又是接二连三的电话陆续打来,不同的声音问的是同样的主题;而当你经过市场,他们会突然跳出来求你让他们拍张照,好登在星期天的版面上!
  二十六、假民主
  诚然,不是所有欧美人士都是赞同民主的。若说总有些人贪恋旧欧洲的贵族制度,倒也不是什么恶意诽谤。对这些人来说,贵族制度代表了西方文明史上的重要部分,他们国家什么都不缺,就缺贵族!
  不应该把美国的民主跟瑞士的民主两相混淆。瑞士没有亿万富翁。天生贫瘠的土壤,迫使国民不得不辛勤耕作,以对抗天生不幸的命运。一般人因此拥有某种程度的安适,而整体来说财富分配算是相当平均。大部分的瑞士人过得简单、朴实,奢华一词是从未听闻。不同阶级之间的财富落差深渊,确切说起来并不存在于瑞士。如此一来,社会平等就强化了政治平等。就人性观点而言,社会平等要比政治平等重要多了。   政治上来说,黑人与白人彼此之间是平等的。但就社会层面来说呢?
  职业之间也存在着不平等。比如在美国,牙医跟一般医生就不是站在同样的基准点上;批发商和零售商也不一样。这种职业上的差异就好像印度的种姓制度,只是没有宗教基础罢了。
  不过美国现今碰上一个更严重的危险,那就是女人。
  年轻的美国姑娘工作勤奋,时间长到连结婚的念头都不会闪过一下。但是一旦结婚以后,她就想着要乱花钱,穿金戴银、珠光宝气一番,纵情舞场,还得买几条北京犬逗乐。那么先生呢?不外乎两条路可选择。要么就任凭太太让她散尽家财,要么就发了狂工作好满足她。美国女人是条好鞭子,对付游手好闲的丈夫最有效。
  人们常觉得中国人的孝道太过头。但假使所有美国丈夫对父母就像对太太那么百依百顺,他们肯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孝顺的儿子,并且孝行绝对超越中国人!
  美国女人太喜爱社交生活。家庭生活的瓦解,固然造成这不可避免的结果,但间接来讲,也是因为人口衰减的缘故。美国在这点上跟法国一样,要是没有外来移民填补空缺的话,就会尝到人口衰减带来的苦果。
  一位朋友和我一起去过舞会一次。门房接待问我们是否有伴同行。我们回答他说,只有年轻男子而已。于是他面露难色,不让我们进门去,说是没有女伴的男士不能放行。在欧洲,是女子要求我们护驾同行;在洋基佬那儿,反倒是女人成了我们的护花使者。瞧,世界就是这样在变化。
  今天,女权主义这个词倒是应该从美国人记忆中拭去,“男性主义”(法兰西学院请原谅我造字!)迟早要成为主流。总有一天轮到男人起身反抗,只是时机还不到!
  正所谓“牝鸡司晨,唯家之索”啊。
  二十七、华人移民海外(一)
  关于种族对立这件事,欧洲人把它抛在脑后。当今这场战争是最佳证明。土耳其人跟同盟国并肩作战,黑人则为保卫法国而战。此外更不用说日本军队还到欧洲加入战局哩。
  然而,人心总对种族有种天生的直觉,某种可归结于外型不同、审美差异所造成的心理因素,让人偏爱自己所属的种族。
  说得夸张一点,这种天生对于种族的直觉,可能会造成极端严重的后果,并因而让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它不但荒谬可笑,而且对激励人性也没什么帮助。看看美国就可以得证。一个这样民主的国家,竟然还存在排华法令呢。
  话说要证明某个种族的优越性,那是不可能的事。有些种族和国家天生资源比其他种族和国家来得多,地理位置也比较利于发展。至于外形与美感,在相当程度上涉及个人观感,很难对某民族的外形与美感妄下定论。
  拉丁语系的国家里几乎感受不到种族的优越感。相反地,在日耳曼语系国家里,种族优越感却是发展得非常蓬勃。盎格鲁-撒克逊人亲身实践它,德国人则把它当成理论。好几个世纪以来,英国人称霸海洋;这个事实让英国人相信他们自己是个优秀的种族。戈宾诺(Gobineau)与张伯伦(Chamberlaine)的理论,则造就了今日普鲁士人的优越心态。
  四海都有华人移民,而在各个殖民地里,他们都成了当地殖民主必须严肃以对的事务。在中南半岛如此,在菲律宾群岛也如此。菲律宾还在西班牙统治下时,荷兰人到此只需要单纯处理经济问题,但到了盎格鲁-撒克逊人殖民时期,经济问题同时也变成了种族冲突。
  向海外移民是解决人口过剩的一剂良药,但前提是必须要仰赖强有力的政府,不管通过何种方式,都足以保护其海外侨民。如果没有这个后盾,移民就只能仰赖侨居国政府公权力所施舍的恩惠。过去中国人向海外移民,总是这样的情况。
  此外,海外移民不太能代表他们的祖国。由于他们对生存水平的要求势必不高,所以他们给当地人的印象,让当地人对他们国内同胞的评价也有所偏差。例如移民到北欧国家的意大利人,其实本来值得更好的口碑的。
  因此,中国唯一的良药,就是停止向海外移民。哪怕中国有四万万百姓,但对中国来说毫无困难。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国家。铁路有待修筑,矿业有待开采,工业有待发展。当国家准备好大力拓展时,我们需要取之不尽的人力。这一天,我们已经漫长等待多年了。
  随着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就能获得所需,不再成天想着离乡背井,因为中国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更安土重迁。海外华人发财以后每每返回中国,就是最好的例证。
  要是中国政府还能找到所需要的资金,打造一支千万人的大军,这也不失为遏止人们移民海外的办法!
  二十八、华人移民海外(二)
  自古以来,海外移民总引发一连串的司法与社会问题,其解决之道,总是隐约与国际秩序的维持相关连。牵涉到的不只是移民者的母国及其踏上的新国度,同时还包括了移民过程中所行经的国家。这一点在欧洲尤其常见。移民者的身份是否合法、领土主管部门的权力与义务、对社会与经济领域造成的干扰等,这些关乎政治和国际层面的棘手问题,都是移民所引发的。
  华人海外移民史可以上溯到一八五○年,当时加州发现的金山引起一片淘金热。一八八○年签署的条约允许美国有权暂缓华人移入。同样的问题预料也将出现在澳大利亚,特别是自从一八八一年和一八八八年的法律通过以来。当地人们排华情绪高涨,尤其是在维多利亚省。厄瓜多尔共和国自一八九六年起已经禁止华人迁入。秘鲁政府也在一九○九年五月十四日以行政命令暂时中止华人移入。然而自从一九○五年国内发起抵制美货运动以来,在中国人的记忆里,华人移民问题早就已经解决,并且给我们的政府远远抛在脑后!正所谓:
  牧羊人必须离开你,
  夏天已经过去了。
  中国移民压根儿没想过要入侵欧洲。那儿没有中国人过去心心念念的金山。但是眼下的战争,让法国人口减少的问题雪上加霜。早在一八七○年历经普法战争蹂躏,法国人口就开始减少。一八六○年法国还有三千七百五十万人口,到了一九一○年仍只有三千九百五十万人口。然而同一时期的德国,人口却几乎增长了一倍。   事实摆在眼前,法国只得向外国劳力招手,尤其是华工。但是中国政府要采取何种因应作为呢?是否要停止中国人向海外移民呢?
  欧洲工业革命以来,劳力就被视为一种商品。它自然而然变成一桩交易,一场买卖,任何人、任何国家都可为之。用来支付劳力的薪水就是它的价格,于是劳力既可贩卖,也可购买了。
  虽说是中立国家,但美国没有提供军需给参战国吗?丹麦没有出售马匹给德国吗?中国完全不生产也不制造七十五毫米野战炮,但中国如果想卖点什么的话,倒是可以输出劳力,而且得充分利用这个独一无二的好机会,变成最有生产力的国家!
  法国华工的问题,因此是取决于供需法则。所以说,它会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感兴趣。要是在国际秩序上引起了什么麻烦的问题,那也单单是法国和中国之间的事。德国或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权力介入。
  这场中国入侵欧洲的结局还真令人好奇,因为这可是有史以来头一遭。我们多少也有些担心地想,是否中国的入侵会变成法国黄祸的根源……
  二十九、在日本
  老天,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只有英国女人,牙齿向前突出,迎着风披头散发在街上闲逛,一副跩得二五八万似的,毫不在乎脸上吓唬人的妆扮,让人害怕得发抖,而没有一丝雀跃!那么,男人怎么样呢?路上只遇得到英国商人还有美国犹太人。这些犹太人像德国佬似的,挺着大腹便便,自以为脑袋聪明,无所不能。几个外国的外交人员费尽心思说英语,但说得要有多糟就有多糟。拉丁民族风趣讨喜的愉悦气质,完全被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收编而不复见。为了让画面更加完美,还得有英国国教、长老教会的传教士,人数要多得超过想象。他们看起来心高气傲,洋洋得意,说着自己国家的语言,就像愚蠢的小兔崽子似的。凡相信,就必能。其他的事,他们当成是放……此情此景,真让人想把一星期前吃的东西全吐出来。
  就像我前面说的,长久以来英国人把一切都收编进自己的文化元素里,想方设法霸占一切。但我们是不是要假装英国的影响都是好的呢?
  日本的富裕也是战争的自然结果。看到东洋佬在中国的影响力日渐壮大,英国人嫉妒得红了眼。日俄战争以前,人们不停地表达对日本的赞美,颂扬日本人拥有的可敬特质。时至今日,却自动自发把日本人叫作亚洲的德国佬。舆论转变之大,莫甚于此!
  不过日本人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了吧。话说对白种人的敌意,在人力车夫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车夫常找机会跟外国乘客攀谈,而外国乘客看到车夫就觉得惺惺相惜。因为他们在上海的可怜同胞,只要随便被中国人用手杖打几下,马上就连滚带爬,逃得远远的!像这样的谈话,最后结局常常是闹到警察局里。对那些自以为优越的种族,这倒是很好的一课。太棒了!日本鬼子!
  从今以后,游客要慨叹东京吉原区遭逢的变化了。以前商家的陶瓷小暖炉前,坐着许多可人儿,身上是五颜六色精心搭配的和服,仿佛成了一场稀有鸟雀的展览。然而今天此情此景已不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艺伎的脸,印刷在硬卡纸上的难看照片。给人的印象是死气沉沉又哀凄。吉原的美名从此消失了!
  美国会想把菲律宾拱手让给日本人吗?对美国国会的某些议员来说,占有菲律宾有损美国在世人眼中的观感。然而美国撤出菲律宾群岛之日,恐怕就是日本遂行野心之日。日本人将会宣称,这些岛屿不过就是太平洋边上蛇形岛链的延伸,从千叶群岛以降延续到此,而日本人也自认为是唯一有能力成为此处共主,且让大家心服口服的种族!
  三十、错误!
  对日本人来说,“亚洲人”这个词除了原本的字面意义以外,还有没有另外的解读呢?我们不清楚。但不容怀疑的是,自从马关条约签订的那一天起,日本人就戒慎恐惧地维护着日本的国家独立自主,始终秉持“亚洲人的亚洲”政策。
  日俄战争的原因是什么?一九○五年以前,俄国在中国北方的影响力之大,大到不只直接威胁中国,而且还威胁到日本。日本人日夜警惕,而莫斯科在此的影响力终于在朴次茅斯合约签订后彻底瓦解。
  于是乎,我们便见证了太平洋边上某种“亚洲势力平衡”。在北方,日本占有的旅顺港与英国占据的威海卫、德国占据的青岛三足鼎立。在南方,台湾岛与香港互相牵制平衡。这个情况直到欧洲大战开打才有所改变。要是日本没有遵守英日同盟,而是像意大利那样背弃德国的话,又或者要是日本更进一步加入同盟国的作战行列的话,那么今天的政治局势一定是大大不同,因为“亚洲人的亚洲”政策就会付诸执行了!
  自从一九○五年被日本重击以后,俄国就彻底放弃了要征服中国北方的念头。但是还有英国、法国、葡萄牙和荷兰虎视眈眈。其实葡萄牙人的数量可以略过不计,因为葡萄牙与其说是独立国家,还不如说是英国的附庸。至于荷兰,对日本人来说,要是能切断他们在亚洲的控制权,倒也不是一件什么坏事。事实上,有些法国政治人物的意见正是把中印半岛让渡给日本,只要能彼此协商出各种大同小异的利益担保就好。要落实“亚洲人的亚洲”政策,英国会是最大的阻碍,因此也是唯一一个国家,得让日本联合德国打败的。日本无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击垮亚洲水域的英国海军,直捣黄龙,挺进印度与澳大利亚。英国将无法派遣舰队前往保卫各个殖民地,因为英国的情况相当危急,就像各个交战国在战争开打初期的情况那样。而欧洲大战早该可以结束,因为自从印度失守后,英国就无法再以世界强权之姿立足了。今天在亚洲只有一个欧洲国家,那就是德国,只是它也将遭受其他强权一样的命运,而我们看到亚洲人统治亚洲的日子也不远了,亚洲版的门罗主义将成既定事实!
  因此,日本加入协约国的同时,也就犯了人类史册记载中最大的错误,因为它这么做,等于是让自己成为中国的死敌。
  但是日本的政治人物,至少那些曾经待过欧美的,他们应该能了解,这两个国家迟早会摆脱他们。他们想见日本人在未来将扮演的角色,心中只有吃味。
  难道日本人从不知道,是协约国政府之间进行的协商,把日本士兵调度到欧洲来打仗吗?法国难道没准备把中印半岛让给日本,好当作补偿吗?甚至克列孟梭在《被缚的人》(L’Homme encha?né)某处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愿。不过英国担心日本一旦取得中印半岛,就会直逼缅甸,成为印度的梦魇。为此英国反对法国的构想。不过这只是政治上的理由罢了。说到底,为什么欧洲列强拒绝让日本真正打进他们的社交圈子里呢?还是让泰戈尔替我说吧。他去年夏天在东京发表了这么一场演讲:
  欧洲虽有各个不同的国家,但根本的理念与观点是一致的。与其说欧洲像是一块大陆,毋宁说他们像是一个国家,尤其是他们遇到非欧洲人时所展现出的态度。假如蒙古人威胁要夺取一方欧洲领土,所有欧洲国家必定团结起来抵抗。
  日本不停地进步,人们说它将成为“蒙古式的威胁”。那么,为什么亚洲人不试着努力,结合起来以抵抗欧洲的宰制呢?
  日本人不受欢迎,可以从十年前开始说起。从并吞朝鲜、二辰丸案,到侵扰满洲的殖民政策等,以及历次中国革命期间袖手旁观,乃至于借由二十一条急切掠夺青岛,这一连串事件既令人发指,且根本上让吾等亚洲人民感到无比遗憾。今天,不管日本有什么企图,原本的用意又是什么,中国人一概是小心提防。
  虽然当今的大战与种族问题无甚关联,但种族问题过去曾是、现在也是普天之下政治发展与成形最重要的因素。
其他文献
作者盐见直纪最新乐活经典,中文简体版二○一五年首次引进  介绍了日本绫部地区八十八位半农半X生活方式的实践者  写作风格真诚自然,朴实无华  本书介绍了八十八位为未来绫部默默奉献的半农半X实践者。他们透过农耕活动,为自己种出每一口食粮;利用天赋,完成自己在世上所扮演的角色,不仅得到了平静自在,也丰富了生命的意义。如此生活并不难寻,即使身处都会,只要你愿意敞开心胸、亲近自然,发掘对自己来说重要也擅长
期刊
一、萌是情感论的新显学?  萌,究竟为何物?  没有人知道。  没有人知道是因为没有人发现,萌原本是无法用肉眼分辨的。就像樱桃每季的何时最新鲜,煎蛋每日的何时最鲜美,无法用肉眼分辨一样。无法用肉眼分辨的东西,一定是魔幻的东西,一定是妄想的东西,一定是虚空的东西。苍穹转为暗淡,碧海变得沉淀,翠层开始晕渗,是自然的世界开始扭曲了还是人的世界开始显形了?世界原本只有一个,但萌硬生生地将世界劈为两个。这就
期刊
《柳如是别传》是陈寅恪先生酝酿最久、写作时间最长、篇幅最大、体例最完备的一部著作,也是明末清初研究的集大成者,这已是世所共知。  其中,书里提到一点值得注意,钱谦益身边亲近之士,对其晚年娶柳如是有两派意见:一派是极尽所能诋毁河东君,比如钱氏族中诸如钱遵王等;另一派则能体会钱柳之间的默契与感情。其中钱谦益的几位士大夫弟子,是颇能认可柳夫人的,比如作《河东君小传》的苏州状元顾苓。还有一位牧翁重要的同情
期刊
那时候没有铁血社区,只是一帮狗血哥们,武器的学问尽在男孩中间口口相传。当然,他们比马尔克还是差远了。马尔克甚至知道许多日本驱逐舰的舰名,不用说意大利轻型巡洋舰和巴西的老式铁甲舰。至于波兰海军舰艇的数据,这小子随口就能报出:载重两千吨,航速三十九节的“闪电号”和“雷霆号”驱逐舰,还有载重一千五百吨,航速三十三节的“暴风雨号”,战争爆发时逃到了英国……当然,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最初的炮火就落在马尔
期刊
是的,巴黎女人往往来自他乡。  她们并不生于巴黎,她们只是在此重生。  《做优雅的巴黎女人》是四个巴黎女人献给全世界女人的力作。妙趣横生地剖析巴黎女人的特质,从时尚、情爱、思想、生活方式,到一点点的怪癖和谎言,展现出现代巴黎女人的真实一面,体认她们一脉单传的人生智慧。不完美、充满矛盾体的巴黎女人何以在喧嚣尘世飘出一股清香和高远,这本书就是答案。如果你的悟性足够,恭喜你!无论你身在何处,你都能够做自
期刊
春田这部书,若一语道我的感受:犀利,虎虎有生气。在近二十年来日渐发达的南社研究当中,此书以“革命与抒情”为题,取角尖新,且到位。虽然重点探讨南社的诗歌,是个老问题;而“抒情传统”由于这几年王德威、陈国球等学者的提倡,对学界也不陌生,但在清末革命的脉络里阐述南社的诗歌,具有浓郁的历史现场感,而“抒情传统”则含有理论的切入和文化研究的导向,遂给诠释带来活力并展示了新的图景和面向,因此使这部著作具有相当
期刊
二○一四年底的中国诗坛似乎有个回光返照的机会。一名农村的有点残疾的女诗人余秀华好像天外来客似的,突然被全中国的诗人和媒体发现了,于是她一下子在镁光灯下众目睽睽。诗中的和诗外的、生活中的和生活外的余秀华都被各种舆论骚扰个不停。有的说余秀华是“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有的说她的诗写得比北岛还好。两家大出版社竞相去抢书稿,又用最快的速度向全国推出了两本诗集,且印量惊人。这样的盛况如能够多见于诗坛,就有幸
期刊
二○一四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不论是生活还是写作都与巴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黎不但是他小说的主要背景,是人物环境和故事氛围,而且是一面闪烁在现实和虚幻之间的镜子,折射出时间与空间。  在二○○五年发表的半自传体小说《家谱》中,莫迪亚诺曾讲述自己的历史:“我于一九四五年七月三十日出生在布劳涅比杨古(按,巴黎近郊)的玛格丽特街十一号,父母是在巴黎占领期间相识的犹太男人和弗拉芒女人。”不久,他跟
期刊
第一章:本文作者描述  一只苦哈哈的鸟  首先,他的姓。  “Uccello”直译是“鸟”。不管这别号是谁起的,他显然觉得比自己的原名好,要不然也不会用它署名。于是,保罗·迪·多诺(Paolo di Dono)成了“保罗·乌切洛”(Paolo Uccello) :一个人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变成了鸟。  借用艺名留芳青史的画家比比皆是。即便如此,乌切洛的绰号还是别具一格。为了阐释它的渊源,艺术史学家瓦萨
期刊
如果去过巴黎,那么在比什利街三十七号,你会发现与巴黎圣母院隔塞纳河相望的一家书店,醒目的黄色和绿色相间的牌匾上写着“SHAKESPARES AND COMPANY”,这就是传说中的莎士比亚书店。它是独立书店的传奇,是世界上最美的书店之一,也是巴黎的文化地标和众多文艺青年的朝圣之地。即便你没有去过巴黎,或者对书店不是很了解,但关于“莎士比亚书店”的名字你或多或少都会有所耳闻。这样一家巴黎左岸的小书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