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我们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倡导有效的学习方法,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但是,这一切的有效性都离不开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只有真正达成教学目标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课堂是动态的,但课堂的价值意义必然规定了其同一指向性。这个指向性即课堂本身要实现的基本目标。围绕基本目标,师生之间的互动才有意义。
一、情境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者不可缺少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法要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尤其是在新知识点引入时,要提出合适的问题,营造或悬、或疑、或喜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内驱力。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进入角色,主动学习、自主探索,课堂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出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进行计算。基于此目标,在教学时,我把学生分成了七人一组。课前两分钟,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两首七言律诗,初步感知与7的乘法口诀有关的知识。课始,我让学生用七巧板拼一艘轮船,学生对拼七巧板很感兴趣,很快就完成了。通过动手参与活动,学生体会到每个拼图都用了7块板。接着,我提问:“拼两艘轮船需要几块拼板?拼三艘轮船需要几块拼板?……拼七艘呢?”话音刚落,同组的7个小朋友赶忙把“7艘轮船”集合在桌子中央,通过数数或者计算合作完成表格。
低年级的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对新奇的事物都比较好奇。教师为儿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同时配上富有启发而有趣的谈话和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生初步知道用连加7的方式得出结果后,编写7的乘法口诀的任务就不在话下了。
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亲自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等自学程序,进行自主探究和发现,寻求问题的答案。《认识分数》的教学目标为,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下面是教学的两个片段:
片段一
师:请大家拿出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以画阴影的方法表示出它的1/2。
(学生折一折,画一画。)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折的,为什么能表示1/2。
生1:因为我把它平均分成了2分,其中的阴影部分是它的1/2。
师:另一份呢?
生1:也是这张纸的1/2。
师: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师(小结):我们刚才折的方法不同,为什么阴影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都将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
所以无论怎样折,只要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1/2。
片段二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2,你们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吗?
生:想!
师:那么请任意的取出一张纸,折一折,用水彩笔涂一涂,画一画,表示出你想要的分数。
(学生介绍自己表示的分数。强调将这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一。)
师:还有不同的分数吗?
师将学生折的分数写在黑板上,纸片贴在黑板上。
(板书:1/4、1/3、1/12、1/6、1/8)
师(小结):也就是说,我们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
在这节课上,分数的认识是建立在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的,在折纸的过程中,一个个分数诞生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操作活动中,认识了分数这一抽象的概念,而这一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独立操作、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它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合作交流。开放思想空间
学生在独立解决某个问题所遇到的困难,主要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处,在知识易混淆处,在概念、公式、规律的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合理设计合作交流活动,而且要对合作交流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测与估计,为它们预设好通道,预留足时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下册45页中的“摆一摆,想一想”,教材设计了这样的活动:通过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并且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该活动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两名学生摆圆片,一名学生报出摆的结果,一名学生记录。这样的课堂很有秩序,合作学习的效果也很好。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学生不仅获取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发展了数学思维和能力。
四、课堂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
课堂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练习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不断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与态度。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精选和设计练习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练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
比如,教学完乘法口诀后,我设计了“对口令”的游戏:一个学生说“二五”,另一个学生答“一十”。这样的练习紧紧地围绕着教学目标,不仅使孩子们熟记了乘法口诀,而且给每一位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从而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比如,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会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后,可以和同学、家长算“24点”。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而且加强了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令学生感觉到数学作业是一个游戏的天地、学习的乐园。
五、激励评价。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激励性评价旨在确定学生的潜力,使学生获得思维的自信,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组织学生学习“10的分与合”时,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与他人合作,互相交流,积极沟通,促进自身发展,我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自己探索出10的分与合,并记录下来,最先完成的小组在投影仪上演示。学生操作结束,“老师,我来”的喊声此起彼伏,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争着想演示自己操作的成果。活动结束后,我们评出最佳合作奖、最准确奖、最快速度奖、最具创意奖。通过小组内自评、互评,选出各个奖项。学生通过参与小组评价,还提高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能力。
总之,一个充满智慧的课堂,一个异彩纷呈的课堂,离不开有效的目标的引领,因为有效的,才是最美的。我们只有在课前精心设计目标,课堂中有效落实目标,才能营造和谐的数学课堂,才会让我们的数学课堂除平淡、显生机,真正展现师生的人格魅力。
一、情境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者不可缺少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法要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尤其是在新知识点引入时,要提出合适的问题,营造或悬、或疑、或喜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内驱力。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进入角色,主动学习、自主探索,课堂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出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进行计算。基于此目标,在教学时,我把学生分成了七人一组。课前两分钟,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两首七言律诗,初步感知与7的乘法口诀有关的知识。课始,我让学生用七巧板拼一艘轮船,学生对拼七巧板很感兴趣,很快就完成了。通过动手参与活动,学生体会到每个拼图都用了7块板。接着,我提问:“拼两艘轮船需要几块拼板?拼三艘轮船需要几块拼板?……拼七艘呢?”话音刚落,同组的7个小朋友赶忙把“7艘轮船”集合在桌子中央,通过数数或者计算合作完成表格。
低年级的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对新奇的事物都比较好奇。教师为儿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同时配上富有启发而有趣的谈话和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生初步知道用连加7的方式得出结果后,编写7的乘法口诀的任务就不在话下了。
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亲自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等自学程序,进行自主探究和发现,寻求问题的答案。《认识分数》的教学目标为,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下面是教学的两个片段:
片段一
师:请大家拿出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以画阴影的方法表示出它的1/2。
(学生折一折,画一画。)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折的,为什么能表示1/2。
生1:因为我把它平均分成了2分,其中的阴影部分是它的1/2。
师:另一份呢?
生1:也是这张纸的1/2。
师: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师(小结):我们刚才折的方法不同,为什么阴影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都将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
所以无论怎样折,只要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1/2。
片段二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2,你们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吗?
生:想!
师:那么请任意的取出一张纸,折一折,用水彩笔涂一涂,画一画,表示出你想要的分数。
(学生介绍自己表示的分数。强调将这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一。)
师:还有不同的分数吗?
师将学生折的分数写在黑板上,纸片贴在黑板上。
(板书:1/4、1/3、1/12、1/6、1/8)
师(小结):也就是说,我们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
在这节课上,分数的认识是建立在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的,在折纸的过程中,一个个分数诞生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操作活动中,认识了分数这一抽象的概念,而这一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独立操作、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它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合作交流。开放思想空间
学生在独立解决某个问题所遇到的困难,主要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处,在知识易混淆处,在概念、公式、规律的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合理设计合作交流活动,而且要对合作交流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测与估计,为它们预设好通道,预留足时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下册45页中的“摆一摆,想一想”,教材设计了这样的活动:通过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并且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该活动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两名学生摆圆片,一名学生报出摆的结果,一名学生记录。这样的课堂很有秩序,合作学习的效果也很好。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学生不仅获取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发展了数学思维和能力。
四、课堂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
课堂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练习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不断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与态度。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精选和设计练习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练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
比如,教学完乘法口诀后,我设计了“对口令”的游戏:一个学生说“二五”,另一个学生答“一十”。这样的练习紧紧地围绕着教学目标,不仅使孩子们熟记了乘法口诀,而且给每一位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从而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比如,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会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后,可以和同学、家长算“24点”。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而且加强了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令学生感觉到数学作业是一个游戏的天地、学习的乐园。
五、激励评价。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激励性评价旨在确定学生的潜力,使学生获得思维的自信,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组织学生学习“10的分与合”时,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与他人合作,互相交流,积极沟通,促进自身发展,我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自己探索出10的分与合,并记录下来,最先完成的小组在投影仪上演示。学生操作结束,“老师,我来”的喊声此起彼伏,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争着想演示自己操作的成果。活动结束后,我们评出最佳合作奖、最准确奖、最快速度奖、最具创意奖。通过小组内自评、互评,选出各个奖项。学生通过参与小组评价,还提高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能力。
总之,一个充满智慧的课堂,一个异彩纷呈的课堂,离不开有效的目标的引领,因为有效的,才是最美的。我们只有在课前精心设计目标,课堂中有效落实目标,才能营造和谐的数学课堂,才会让我们的数学课堂除平淡、显生机,真正展现师生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