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福绵服装产业的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

来源 :桂海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ye8879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西具有发展服装产业的优越条件。本文通过对广西最大的服装产业基地玉林市福绵服装生产基地的系统调查,全面分析了打造“福绵裤”主体品牌的主客观条件,提出在福绵服装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构建广西最大裤业集聚地的对策。
  关键词:服装;调查;福绵管理区;产业集群;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7)02-0075-03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西玉林市福绵管理区打造了一个广西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福绵服装生产基地。该基地以生产西裤、休闲裤和牛仔裤三大类为主,产品畅销全国27个省、区、市,并远销东南亚、非洲及中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法国《解放报》等媒体称为“世界裤子之都”。[1]福绵服装产业发展的历史、特点、现状和良好的集聚前景表明,在该基地现有的基础上,构建广西最大裤业集聚地的主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我们应该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紧建设和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及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的正式启动、中越积极构建“两廊一圈”区域经济合作、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等诸多新兴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打造并推出“福绵裤”主体品牌,以主体品牌的核心力量推动这一产业集聚地的发展壮大。
  
  一、福绵服装产业现状与国际竞争格局下的产业发展
  
  (一)福绵服装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市场竞争力日益强劲
  位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市福绵管理区,成立于1997年,总面积787平方公里,人口35万。福绵所在的玉林市,是华南地区历史上重要的商品流通大市,有“岭南都会”之称。现代福绵服装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崛起于9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化分工合作体系。
  1.初步形成规模化生产和主要的产品门类。从生产指标看,福绵服装生产企业日产服装50万件(套),年产值可达15亿多元,占福绵管理区工业总产值的76%;从企业规模看,目前福绵管理区共有服装生产企业69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有152家,占29%。此外,还有服装水洗、辅料加工、布匹销售等配套企业50多家。从产品门类来看,福绵服装主要有西裤、休闲裤和牛仔裤三大类,主要品牌有“帝皇”、 “智利来”、“圣健华”、“尔特爽”等。
  2. 具有较高的行业技术及一定规模的行业资产。目前福绵服装基地拥有自动拉布裁床、自动熨机等先进设备3万多台(套),应用计算机辅助设备和制造系统也被大量引进,实现了由纯手工操作向机械化流水线生产的转变。部分企业实现了电脑化管理和网上促销。全行业拥有固定资产净值4.25亿元,所有者权益279亿元,占有各家银行贷款2000万元。
  
  (二)福绵服装产业的主体品牌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1. 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发展空间布局受限。福绵服装产业的形成具有很大的自发随意性,而长期以来,还没有作过科学系统规划,因此缺乏规划性、前瞻性、持续性和协调性,服装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
  2. 创品牌意识不强,管理手段滞后,产品附加值低。福绵大部分服装企业以加工型、作坊型、代理型为主。目前690多家企业仅有62家注册了商标,绝大多数企业对创品牌的意识比较淡薄。家庭化的管理模式还较严重,选人用人上的亲缘性、产权上的封闭性、经营决策上的独断性,导致企业经营管理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产品以中低档次的裤子为主,忽视多样化、个性化、流行化、环保型及高档型。
  3. 完整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产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缺乏大型服装流通企业,专卖店、大卖场、代理分销、网上销售等现代商业销售方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应用。缺乏专门的跟踪、掌握、处理国内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信息并将决策分析报告及时反馈给企业的信息机构,企业对信息和网络通讯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比较陌生,获得国际市场信息的速度慢。
  4. 从业人员素质总体偏低,高级服装设计人才缺乏。企业经营业主以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居多,企业职工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高级服装设计人才更是奇缺,企业之间争夺高水平服装设计师和熟练技工,人才流动过于频繁,致使产品质量不稳定。
  5. 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目前,福绵管理区内职能部门尚未健全,一些机关办事拖拉,效率低下,存在“吃拿卡要”现象,损害了服装产业发展的软环境;服装协会、商会等行业监督协调机构不健全,行业行为无法规范,企业间无序竞争难以协调;企业执行《劳动法》意识淡薄等。
  
  (三)国际服装贸易竞争态势及我国服装产业新发展对福绵服装业的启示
  我国一直是纺织品生产大国。随着国际服装贸易竞争加强,对我国服装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产业升级是中国纺织工业应对后配额时代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服装产业的竞争形态已逐步由单纯追求市场份额的竞争转向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竞争。为此,我国的纺织企业必须进行业务转型和产业升级,在产业政策上应该鼓励走上游路线,进一步加强进入设计领域的力度;在产业结构和基地布局上,必须走产业集聚或集群化道路。
  目前,在全国70多个纺织产业集群示范基地中,服装产业集聚地有39个,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产业集聚地的规模和数量还在不断扩大,逐步成为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我国服装产业有四类产业集聚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注重打造品牌,利用主体品牌的力量开拓国内外市场,并且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国际上不断变化的竞争形势和国内服装产业发展集聚化或集群化的新趋向,从客观上要求广西福绵服装产业认真审视自身的地位和现状,从着眼于打造“福绵裤”这一主体品牌的战略需求出发,确定一个中长期的发展战略目标。
  基于福绵服装产业的现状、优势和潜力分析,构建广西最大的裤业集聚地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出口创汇为突破口,大力调整优化服装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和经营结构,加强企业质量规范化管理,建立优秀企业家和设计师队伍,提高企业自主设计创新能力,全力打造“福绵裤”这一主体品牌,使福绵的服装产业全面升级;组建年产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企业集团2家,年销售1000万元以上企业30家,年销售额500-1000万元企业250家。为实现上述目标,从现在起到2015年可分为两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2006—2010年,主要是以产业扩张升级为主,在巩固发展国内市场的基础上,重点扩大外贸出口,开拓占领国外市场;第二阶段,2011—2015年,形成一批服装知名品牌,逐步创造一批国内外名牌,服装产业集群和“福绵裤”主体品牌基本形成,使福绵成为全国有名的裤业集聚地。
  
  二、构建广西最大裤业集聚地的内外部条件分析
  
  (一)内部条件:福绵服装产业已经从过去低价竞争,逐步转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从过去单纯的成品加工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
  1. 完整的产业链。福绵服装产业最具特色之处在于初步形成了一条以服装加工生产为核心的服装生产链,涵盖了成衣(裤)加工生产、水洗加工、辅料生产、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服装生产所需的辅料,都可以在福绵生产和配套,牛仔、休闲系列的水洗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5家。临近福绵的玉林工业品服装批发市场已经成为有名的服装集散地之一,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50多家布料供应商。福绵服装产业基地初步形成商场、批发、零售三位一体的产品营销格局。
  2. 拥有可靠的资金支持。福绵服装产业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原始积累,企业和民间资本达7亿多元,并以良好的信用与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金融机构和社会投资仍不断向服装产业集中。
  3. 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福绵管理区是典型的农业区,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多年来农村富裕劳动力纷纷向服装产业转移,同时,还不断吸引了大批外来的熟练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以及高级服装设计人员。
  4. 深厚的服装文化底蕴。福绵的服装发展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现代福绵服装产业历史也已有30多年。桂东南历史上与广东商业渊源深远,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存在着追寻广东的价值取向。深受广东经济、文化影响的玉林人注意形象、追求个性、讲究美观、喜好新颖,对服装流行趋势反应特别敏感。这些都为福绵服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二)外部条件:近年来国内外多种经济发展新机遇在广西接连出现,为在福绵构建广西最大的裤业集聚地提供了强大助力
  1.加入WTO使我国服装产业得以迅速和国际服装产业的发展前沿接轨。虽然美、欧千方百计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进行种种设限,但由于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设限并不能阻挡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增势。2002—2004年在配额限制的条件下,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年复合增长率为21.75%,配额取消后即使有所限制,2005年增长速度也在25-30%之间。[2]同时,WTO成员之间的关税降低,我国的服装出口产品在众多成员中享受稳定的最惠国待遇,这也为服装出口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在此大前提下,福绵服装产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能够迅速和国际服装产业的发展前沿接轨,以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
  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加紧建立,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和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的正式启动,为福绵服装产业就近直接进入东盟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东盟10国拥有450万平方公里、5亿人口、6400万美元(2003年)生产总值的广阔市场,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发展迅速。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发展速度和巨大潜力,将有力促进福绵服装企业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3. 东部地区服装产业升级并向内地转移,成为推动福绵服装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契机。广东是我国重要的服装产业基地,服装总产量和出口额多年名排全国第一。2005年起广东又进一步提出构筑国际服装交流平台,促进产业“二次升级”。东部地区开始进入产业调整优化的关键阶段,将会逐步把服装产业转向内地。福绵服装产业可以主动接纳东部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服装产业的转移,与东部服装企业进行多方面合作,尽早完成升级换代。
  
  三、以福绵服装生产基地为基础,构建广西最大、全国闻名的裤业集聚地的对策
  
  (一)调整产业布局,整合优化资源,建设专业园区,培育龙头企业,集聚产业要素。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广西重要产业布局总要求,加紧研制福绵服装产业发展的近期规划和远景规划,以建设福绵服装工业园区、福绵大道服装工业集中区和福绵轻纺服装市场为载体,加快产业要素集聚步伐。尤其是把福绵服装工业园区建成一个设备先进、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雄厚、生产配套、产业特色鲜明,集服装研究、设计、制造、展示为一体的工业园区。注重培育发展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以及一批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协作体系,实现福绵服装产业在规模、数量、品种、档次上的新突破。通过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企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以适应民营企业规模扩大化、资产社会化、股权分散化、专业知识化的发展要求。
  (二)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全力打造“福绵裤”主体品牌。坚持一手抓企业商标的登记注册和现有品牌的优势再造,一手抓大众名牌的培育和品位的提升,在3至5年内培育一批知名设计师、知名模特、知名品牌,打造2至3个广西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1至2个中国驰名品牌。以福绵骨干产品同国内乃至世界名牌企业合作,通过有效嫁接逐步实现创牌立身,迅速形成并推出“福绵裤”的主体品牌。
  (三)积极实施“东靠”发展战略,主动承接粤港澳服装产业的辐射和转移。根据“以加强桂粤合作为重点,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主动接受粤港澳产业、资金、技术转移和经济辐射”[3]的发展战略,及时抓住东部产业转移之机,积极推动福绵服装通过“玉贵走廊”和西江经济带进一步拓展与粤港澳的联系,同时,以现有的福绵服装在广州天河服装市场4000多个铺面的基础,扩大“福绵裤”在广州的批发和零售规模。
  (四)以教育培训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推动产业升级。推广服装电脑辅助设计及电脑辅助制造(CAD / CAM)等先进技术系统的应用,推行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和ISO14000国际环保体系认证,使产品的原料构成、产品工艺、产品包装、技术设计、产品安全等符合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和环保认证体系的要求,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通过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服装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组建服装学校,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的高级服装设计师、高层次复合型经营管理人员和国际营销专家,使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与交流,共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使福绵成为广西服装产业人才的小高地。
  (五)健全服装市场体系,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投资建设服装专业市场,重点建设集服装辅料、布匹、成衣批发和运输于一体的服装综合市场,构建成熟的“福绵裤”营销平台。加强营销网络建设,通过组建服装自营出口公司,培育自营出口的服装企业,使之成为“福绵裤”贸易的主渠道。放手发展服装经纪人队伍,推行网上销售、特许销售、连锁专卖、物流配送、多式联运、代理分销等新型销售模式,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建立服装流通信息中心,收集市场信息,预测市场走势,研究市场行情,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着重开辟东盟市场。
  (六)拓展投融资渠道,促进投资多元化。启动民间资本,增加资金供给。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吸引职工、社会法人参股,提高民间资金比重。加大银行融资力度。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保证中小服装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抓紧做好大企业、大集团的上市工作,通过上市筹措资金;通过兼并、租赁托管、有偿调剂等办法,实现资本重组,盘活存量资金。
  (七)优化发展环境,为加快构建广西最大裤业集聚地创造有利条件。以加强政府引导、努力营造创业氛围为重点,优化社会环境;以放开搞活为重点,优化政策环境;以法制建设为重点,优化经营环境;以支持引导为重点,优化服务环境;以基础设施为重点,着力改善硬环境。通过创造优良的创业环境吸引更多的服装企业,尤其是国内外知名的大型服装企业到福绵投资置业,促进福绵服装产业的升级换代,推动广西最大裤业集聚地的快速形成。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法国记者探访“世界裤子之都”[N].参考消息,2004-12-21.
  [2] 龚 雯.透视中欧纺织品谈判后的新趋向[N].人民日报,2005-08-22.
  [3] 刘奇葆.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N].广西日报,2006-11-22.
  责任编辑谭焰
其他文献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培育和谐人,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一个价值目标。和谐社会就是要把符合客观规律同反映人性发展要求结合起来,把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结合起来,把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和谐社会的落脚点是培育理性人、经济人、政治人、文化人、能力人和伦理人相统一的“和谐人”。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人;文化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历史转型,社会意识结构也发生着相应的乃至更为复杂的变化:社会主导意识从“纯而又纯”向“常识”回归,反映着当今的时代精神;社会大众意识在主体性得到增强的同时,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在此情况下,要力求社会和谐发展,主导意识应该、必须且有可能发挥出自己的协调性、导向性作用。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意识;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B8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确立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丰富时代性先进文化资源,兼顾文化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团体、学校、图书馆、公共传媒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健康影响,营造优良的社会文化环境,重视文化养成教育,培养公众的健康主体人格和现代化品质,提高国民文化生活的品位和质量,推动文化、人和社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文化养成;主体人格;文化战略;和谐社会  
期刊
摘要:广西选择和实施“工业兴边”战略,必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抓好电力资源开发,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非公经济,进一步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调控,对接“M”型区域经济,促进“工业兴桂”。  关键词:广西;“工业兴边”;“工业兴桂”;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7)02-0071-04    广西“十一五”规
期刊
摘要: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一个迫切的任务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协调好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垄断行业的高工资高福利有违起码的社会公正,不利于社会各阶层间的和谐,必须通过政府规制的改革对垄断行业的不合理利益加以调节,以促进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和谐社会;垄断;政府规制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7)02-0039-03    一、问题的提出    《中
期刊
摘要: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建设是一个基础工程,搞好基础工程重要的是要构建多元供给主体、科学定位每一供给主体和优化供给主体环境。  关键词: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8)03-0071-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
期刊
摘要:大新县立足本地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成功经验,对崇左市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它将有力地推进崇左市旅游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为建设崇左大旅游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大新县;旅游经济;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8)03-0047-03    大新县地处祖国南部边陲,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毗邻,陆地边境线长达加公里,是
期刊
摘要:文章以环北部湾旅游圈为例,以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为目标,通过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客源市场开拓的博弈分析,提出了主导资源相似的临近地城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对环北部湾旅游圈的发展现状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快环北部湾旅游圈竞合发展的几点实质性措施。  关键词:竞合模式;区域旅游;环北部湾;旅游圈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
期刊
应越南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三区政治学院(以下简称三区政治学院)的邀请,广西行政学院代表团于2007年4月20日至27日对越南进行工作访问。代表团一行7人,由院长张敦任团长。在为期8天的访问里,代表团先后抵达河内市、岘港市、顺华市、胡志明市考察,访问了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一区政治学院、三区政治学院和胡志明市干部学校。4月23日与三区政治学院围绕“如何实现农村和山区的工业化、现代化——中国·越南经验交流”
期刊
2007年4月19-20日由中国人口学会、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人口科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召开。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人口学会会长彭佩云、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田雪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等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论坛开幕式。冯惠玲教授、田雪原研究员先后致辞,张维庆主任就2007年1月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