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闻“随迁子女可以异地高考”的消息,多少在外务工的父母欣喜若狂、如释重负,人们为之奔走呼号十多年的高考藩篱,终于有了“破冰”的开局。但三个“准入条件”,犹如难以逾越的三道门槛,让众多外来务工人员颇有“画饼充饥”般的失落。
应该说,教育主管部门为“异地高考”列出“拼家长”“拼学生”“拼运气”的苛刻条件,有其自身矛盾纠结的“两难”考量:既想打破异地不能高考的制度弊端,又恐失控為泛滥的“高考移民”;既要回应民众期待已久的如潮呼声,又不能不顾及城市居民已有的既得利益。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态度,无疑折射出教育主管部门对推行高考制度改革开放不足、谨慎有余的畏惧心理。
透过三个模糊而又苛刻的“准入条件”,人们几乎可以肯定地作出被拒者多多、符合者寥寥的可期预测,并且有极易为权力寻租制造借口的担忧。比如“三稳定”的家长,什么算“稳定的工作”,是按工种,还是按企业、按区域,抑或按城市?在资方比雇工强势的背景下,频繁跳槽求职的农民工,何来长期固定的“稳定”工作;而“稳定的住处”,是以有栖身之处算,还是以拥有固定房产计,如果是后者,农民工何以买得起房?还有“稳定收入”“各种保险”,外来工何尝不想拥有,能轻易办得到吗?最可笑的是“城市需要”,这是明显把生杀大权交给了城市的管理者:说“需要”就需要,“不需要”你又如何,老百姓何以感知城市的“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艰难完成前“两拼”后,只有在“城市需要”的考题中“拼”“运气”了。
我们理解政府的苦衷,也赞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破题思路,但制定政策必须考虑多数人的利益与感受,如果政策门槛让少数人受益、多数人望尘莫及,势必招致同为外来人的相互攀比,从而诱发新的不公与波动。既然异地高考是关乎教育公平、涉及亿万人群的大事,既然主管部门如此身陷纠结,举步维艰,何不来个开门问政、讨计于民?实施“异地高考”是一个挑战旧有制度的革新工程,也是彰显公平、惠及民生的德政善举,如何积极创造条件把好事办好才是问题的关键,而迈出公平合理的“第一步”至关重要。
应该说,教育主管部门为“异地高考”列出“拼家长”“拼学生”“拼运气”的苛刻条件,有其自身矛盾纠结的“两难”考量:既想打破异地不能高考的制度弊端,又恐失控為泛滥的“高考移民”;既要回应民众期待已久的如潮呼声,又不能不顾及城市居民已有的既得利益。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态度,无疑折射出教育主管部门对推行高考制度改革开放不足、谨慎有余的畏惧心理。
透过三个模糊而又苛刻的“准入条件”,人们几乎可以肯定地作出被拒者多多、符合者寥寥的可期预测,并且有极易为权力寻租制造借口的担忧。比如“三稳定”的家长,什么算“稳定的工作”,是按工种,还是按企业、按区域,抑或按城市?在资方比雇工强势的背景下,频繁跳槽求职的农民工,何来长期固定的“稳定”工作;而“稳定的住处”,是以有栖身之处算,还是以拥有固定房产计,如果是后者,农民工何以买得起房?还有“稳定收入”“各种保险”,外来工何尝不想拥有,能轻易办得到吗?最可笑的是“城市需要”,这是明显把生杀大权交给了城市的管理者:说“需要”就需要,“不需要”你又如何,老百姓何以感知城市的“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艰难完成前“两拼”后,只有在“城市需要”的考题中“拼”“运气”了。
我们理解政府的苦衷,也赞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破题思路,但制定政策必须考虑多数人的利益与感受,如果政策门槛让少数人受益、多数人望尘莫及,势必招致同为外来人的相互攀比,从而诱发新的不公与波动。既然异地高考是关乎教育公平、涉及亿万人群的大事,既然主管部门如此身陷纠结,举步维艰,何不来个开门问政、讨计于民?实施“异地高考”是一个挑战旧有制度的革新工程,也是彰显公平、惠及民生的德政善举,如何积极创造条件把好事办好才是问题的关键,而迈出公平合理的“第一步”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