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商务印书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是无法想象的,而没有张元济的加盟,商务印书馆只是一个印刷小作坊。中国出版第一人张元济先生正是我们海盐人。”
2010年3月14日,深陷倒春寒的京城大雪纷纷。
在北大资源楼5层的办公室里,“不知疲倦、浑身发热”的黄永军仅穿一条单裤,跟《中国商人》聊起了他的老乡张元济。
就在去年,作为第一个在海外成立出版机构的民营书商,黄永军和他的新经典出版社(New Class Press)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密集关注。
2009年春节前后,黄永军在海盐、北京和欧州各地穿梭往来,除了视察新经典在海外的业务,他此番行程还有更重要的任务:把他的家乡海盐“出版”到全世界。
“我对海盐的热爱是由于它的美,它的文化和它的潜力,而不仅因为它是我的家乡”,黄永军说。
黄永军计划中的远期目标是在海盐形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意文化产业基地,而近期目标则是集结国际出版界、国内出版界精英人士,每年在海盐兴办“海盐国际文化论坛”。此外,促成海盐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等欧美名城结为友好城市,广泛展开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合作与交流活动,也是黄永军的一个心愿。
这个愿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黄永军几乎能看到它实现时的样子!他频繁约见各方面的朋友讨论自己的计划。这个计划的起因,首先在于海盐是全球各地都很难找到第二个的人间圣地,“无论自然资源,还是人文积累”,海盐都有资格成为一个“文化精神的制高点”。
更直接的起因,则跟黄永军一次尴尬的遭遇有关。在英国的新经典出版社注册成功后,黄永军去拜访英国著名出版家NICKEN。NICKEN的住处在伦敦市中心,双方见面时,黄永军谈了自己在英国做出版的想法,想听听国外同行的意见。岂不知,NICKEN言谈间流露出的一股强烈的鄙夷和傲慢令他非常意外,NICKEN说:“中国人在欧州卖鞋子,做其他生意有成功的,中国出版人我见过很多,但没有一个中国人在国外开出版社成功的。”
黄永军当然不服气,反复表明自己之所以在英国成立出版社,就是要让更多外国朋友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和精神,决不可能走马观花,半途而废。但NICKEN接下来的一番话却让他感到非常震撼:“你看,我住的这个房子是拜伦住过的,我用的是拜伦用过的桌子,我坐的是拜伦坐过的椅子,这才是真正的坚持。”
“我真想告诉NICKEN,中国出版界曾有张元济这样伟大的出版家,他让中国人系统了解西方文化和学术成果,像拜伦这样的文化精英正是由于张元济的传播才让更多的中国人知晓的。”黄永军回忆说:“但我清楚这样的解释是苍白的,我的老家就有张元济图书馆,但除了当地人,没有多少外地人知道。而且,我们这些搞出版的,有谁能像NICKEN一样至今还以住在拜伦的老房子里,以使用拜伦用过的桌椅为荣的呢?”
出版业说穿了是一种精神文化产业,其活力就在于精神的薪火传承。随着新经典出版社在英国等欧州国家扎扎实实地开展业务,黄永军逐渐得到国外同行的认可和尊重,也结识了更多的朋友。但越是深入,黄永军越发现真正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一种平等精神,需要双方在实际交往中真正认识到彼此的需求、信仰和价值观。而这一切的基础,于中国经济来说,需要让全球各国了解到中国正在进行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和成果;就“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来说,则需要中国出版界,文化产业各方面的精英人士真正地扎根于国际市场,充分了解到国外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并最终形成合力。否则,再宏伟的计划都可能落空。
2010年3月14日,深陷倒春寒的京城大雪纷纷。
在北大资源楼5层的办公室里,“不知疲倦、浑身发热”的黄永军仅穿一条单裤,跟《中国商人》聊起了他的老乡张元济。
就在去年,作为第一个在海外成立出版机构的民营书商,黄永军和他的新经典出版社(New Class Press)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密集关注。
2009年春节前后,黄永军在海盐、北京和欧州各地穿梭往来,除了视察新经典在海外的业务,他此番行程还有更重要的任务:把他的家乡海盐“出版”到全世界。
“我对海盐的热爱是由于它的美,它的文化和它的潜力,而不仅因为它是我的家乡”,黄永军说。
黄永军计划中的远期目标是在海盐形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意文化产业基地,而近期目标则是集结国际出版界、国内出版界精英人士,每年在海盐兴办“海盐国际文化论坛”。此外,促成海盐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等欧美名城结为友好城市,广泛展开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合作与交流活动,也是黄永军的一个心愿。
这个愿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黄永军几乎能看到它实现时的样子!他频繁约见各方面的朋友讨论自己的计划。这个计划的起因,首先在于海盐是全球各地都很难找到第二个的人间圣地,“无论自然资源,还是人文积累”,海盐都有资格成为一个“文化精神的制高点”。
更直接的起因,则跟黄永军一次尴尬的遭遇有关。在英国的新经典出版社注册成功后,黄永军去拜访英国著名出版家NICKEN。NICKEN的住处在伦敦市中心,双方见面时,黄永军谈了自己在英国做出版的想法,想听听国外同行的意见。岂不知,NICKEN言谈间流露出的一股强烈的鄙夷和傲慢令他非常意外,NICKEN说:“中国人在欧州卖鞋子,做其他生意有成功的,中国出版人我见过很多,但没有一个中国人在国外开出版社成功的。”
黄永军当然不服气,反复表明自己之所以在英国成立出版社,就是要让更多外国朋友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和精神,决不可能走马观花,半途而废。但NICKEN接下来的一番话却让他感到非常震撼:“你看,我住的这个房子是拜伦住过的,我用的是拜伦用过的桌子,我坐的是拜伦坐过的椅子,这才是真正的坚持。”
“我真想告诉NICKEN,中国出版界曾有张元济这样伟大的出版家,他让中国人系统了解西方文化和学术成果,像拜伦这样的文化精英正是由于张元济的传播才让更多的中国人知晓的。”黄永军回忆说:“但我清楚这样的解释是苍白的,我的老家就有张元济图书馆,但除了当地人,没有多少外地人知道。而且,我们这些搞出版的,有谁能像NICKEN一样至今还以住在拜伦的老房子里,以使用拜伦用过的桌椅为荣的呢?”
出版业说穿了是一种精神文化产业,其活力就在于精神的薪火传承。随着新经典出版社在英国等欧州国家扎扎实实地开展业务,黄永军逐渐得到国外同行的认可和尊重,也结识了更多的朋友。但越是深入,黄永军越发现真正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一种平等精神,需要双方在实际交往中真正认识到彼此的需求、信仰和价值观。而这一切的基础,于中国经济来说,需要让全球各国了解到中国正在进行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和成果;就“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来说,则需要中国出版界,文化产业各方面的精英人士真正地扎根于国际市场,充分了解到国外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并最终形成合力。否则,再宏伟的计划都可能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