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0月28日,尼日利亚作家、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勒·索因卡应中国社科院邀请来到北京,开始为期十天的访问。这是他第一次访问中国,引人注目。而在刚刚过去的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两个诺奖作家面对面,会发生什么?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安排了这次在北京的见面。
一个是非洲大陆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个是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有理由相信,他们的会面会碰撞出精彩的火花,或许会成为历史性时刻。但遗憾的是,他们擦肩而过。
就在索因卡抵达北京当天,瑞典电视台也抵达了山东高密。莫言从北京回到高密老家,配合瑞典电视台拍摄短片,并参加10月29日第三届红高粱文化节开幕式。两位诺奖作家的会面不得不取消,莫言发短信表示道歉,索因卡则对此表示理解。
毫无疑问,这两个月来,莫言是中国最忙的作家。10月,他被中外记者重重包围;11月,他忙着为赴瑞典领奖做准备,包括准备多篇演说稿、多件参加典礼的礼服等。
此后,莫言谢绝了几乎所有采访和活动,没有再公开亮相。随着12月10日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的临近,“莫言热”再次掀起高潮,关于他领奖时穿什么服装、凭借“诺奖效应”,以2150万元全年版税收入高居2012年中国作家富豪榜第二名的新闻,更是引发了一场网络口水战。此外,如《莫言全集》出版、莫言获得中国话剧界最高奖项“金狮奖”编剧奖、担任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席等,都成为热点。
12月5日,莫言带着10位亲朋好友,起程前往瑞典,品尝他文学生涯中最辉煌的一席盛宴。
莫言很忙
“‘莫言热’很正常也让我感动,但我希望‘莫言热’尽快过去,把对莫言一个人的关注变成对中国更多的作家、更多的艺术创作者的关注。”针对国内持续不断的“莫言热”,莫言曾经在接受采访时多次表示,希望大家忘记他这个“生蛋的母鸡”,而只品尝他用笔“下的一窝蛋”。
对获得诺奖,莫言一方面感到惊喜、惶恐,一方面又刻意保持着低调,获奖后只召开了两次记者会,参加了两场公开活动,而且都是在10月。
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的最初几天,是莫言最忙的时候。消息公布当晚,他就在高密召开了记者招待会,第二天又召开了一次记者会。接着,他又接连接受中央电视台、《南方周末》、腾讯网等几家媒体的专访。
获奖时,莫言身在高密老家。在召开两场记者会后,莫言回到了北京。此后,他数次往返于高密和北京之间。
他公开亮相的两场活动,一是10月18日上午,在北京出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座谈会”,这也是莫言获奖后首次在北京公开亮相。莫言是以诺奖新科得主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的双重身份出席座谈会的,接受刘梦溪、范曾、余秋雨等诸多著名文化学者的赞扬。
另一场活动是在10月29日,他又回到高密,上午参加红高粱文化节开幕式,下午参加青岛市歌舞剧院的舞剧《红高粱》发布会。天稍微有些阴冷,9点半左右,红高粱文化节开幕,莫言首先致辞。媒体报道说:“围着一条围脖的莫言款款走上台,发言台前立刻被记者们包围。”莫言谦虚地称:“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我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都是一个写小说的农民,都是高密父老乡亲们的不太称职的儿子。”
此后,回到北京的莫言就很少再面对记者的镜头,尽管一批又一批的记者蹲守在他的家乡,尽管直到11月9日,莫言的大哥管谟贤还在接受采访时“抱怨”,莫言得奖之后,他“至今还没有机会跟莫言坐在一起谈一谈,因为莫言每天被记者包围着”。
11月24日,湖南卫视《新闻当事人》栏目播出了“最新”的莫言访谈,但从该节目中可知,此次访谈也是在莫言10月29日参加红高粱文化节开幕式期间进行的,并非最近。
为了准备赴瑞典领奖,莫言甚至缺席了12月1日在武汉举行的中国话剧界最高奖项“金狮奖”颁奖典礼。获得诺奖后一个月,他凭借话剧《我们的荆轲》的剧本创作获得了此次“金狮奖”的编剧奖。这也是莫言第一次获得国内的戏剧奖。
镜子和显微镜
莫言在最后一次公开采访中透露,他自己生活基本正常,但若要满足每一个电视台、每一个记者的要求,则实在分身乏术。除了向媒体表示歉意,他还“吐槽”说,“希望媒体的报道尽量完整准确,不要弄一个吓死人的标题,下面什么都没有,靠标题来吸引读者,这也不是什么好的办法。”
在密集的记者会和专访中,莫言透露了大量童年时期的成长经历,讲述了自己怎么从一个只读了小学的放羊娃,成长为一个名满世界的大作家,他的写作经验和饥饿记忆,论述了自己对当前中国文学的看法,也回应了国内对自己获奖的争议。
但是,喜欢八卦的网友们,却对访谈中的几个有意思的小插曲很感兴趣。比如,莫言如何回答央视“你幸福吗”的提问,莫言主动揭发自己“伪造学历”的故事,莫言对自己被消费的看法等。
在接受央视“面对面”的采访时,莫言重温了自己的成长之路,但最精彩的瞬间却是在节目的最后。当被董倩追问“你幸福吗”时,莫言干脆地回答说“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什么压力。“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么?”“我要说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刚得诺贝尔奖能说不幸福吗?”
莫言自爆当年自己“伪造学历”的故事更耐人寻味。据报道,“文革”粉碎了莫言的中学梦,但他还是在夜晚油灯下和下雨天不出工的时候读了一些闲书。1973年,他进县棉花厂当合同工,进厂登记时,谎报了学历,说自己是初中一年级,但很快被邻村的小伙子揭穿,弄得他抬不起头来。1976年,莫言当兵填表时,把学历填成了初中二年级,后来填写入团志愿表格,更是将自己的学历提升到了高中一年级,并在以后所有表格中都这么填。多年来,虽然没有人揭穿他,但他的心中一直忐忑不安。
其实,早在2005年莫言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坦承自己的北京师范大学学历是滥竽充数,论文是老师帮忙写的。有人说,拿着“假学历”的莫言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等于给了中国教育“一巴掌”,也再次证明了“唯学历论”的荒唐。 据媒体报道,有人以1000元注册的“莫言醉”白酒商标,以税后千万元高价成交,身价较当年的注册费跃升万倍。对此,莫言回应说:“关于我名字的注册,也希望不要一窝蜂地上,人名不经过我同意就注册不太妥当,但商家的这种热情我也可以理解,希望大家更加理智,世界上有很多很好的名字,不一定非要跟莫言捆绑在一起。”
而类似的修辞术,被莫言用在了自己的获奖感受上:“我自己非常清楚地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很好的作家,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也有许多作家写的作品同样好,他们也都有资格获得这个奖项。诺贝尔文学奖今年授予我,使我内心深处深感惶恐。”
至于对自己获奖的激烈争论,莫言认为这是一场人生的洗礼,不论是批评还是赞扬,都对他有利。他先后用“镜子”和“显微镜”来比喻这场争论,得出了一个结论,显示出一个小说家的本色:如果说争论是一面镜子,“我透过这面镜子看到了人心、看到了世态,当然,更重要的是看到了自己”;而如果说争论把他放到了社会的显微镜下,“我看到的这个人不是自己,而是一个叫莫言的写作者,我反而变成了一个旁观者,看到大家都在指指点点进行评价,这样的机会我千载难逢,必将是受益终生。”
去瑞典领奖
莫言获奖后,他的女儿管笑笑成为他的特别助理。有关莫言的对外事宜,都由管笑笑打理。管笑笑说,一个多月来,各种各样采访、会议、应酬,把莫言忙得疲惫不堪。而她会帮父亲看一些会议文件和英文信件,也会告诉接待方具体日程安排。“这一个多月来,父亲收到的国际交流的信件基本上都是我看,并在他的授意下一一回复。”
管笑笑还透露,父亲非常勤奋地在学外语,也会不时向她请教。
11月以来,由于莫言拒绝了所有对外的活动,他的家人成为媒体重要的新闻来源。而11月关于莫言最劲爆的新闻,莫过于“莫言要穿燕尾服去领奖”。这个来自莫言的大哥管谟贤的爆料,一下子击中了很多人内心深处脆弱不堪的民族情结。
11月9日,管谟贤做客山东大学透露,莫言正在为去瑞典领奖做准备,除了演讲稿之外,正定做领奖时穿的燕尾服,而准备同去的莫言夫人和女儿也正在做晚礼服,他还透露莫言还要学跳舞。莫言的二哥管谟欣随后也证实,因为颁奖礼瑞典国王和王后都将出席,所以莫言究竟穿什么,让一家人伤透了脑筋。
莫言去瑞典领奖已经不是他个人的事情,而代表着中国作家、中华民族的形象。因此,“莫言到瑞典领诺奖时该穿什么”这个问题,顿时在网上引发了强烈的争论。许多网友认为莫言领奖应该穿民族服装,比如唐装、长衫、中山装,乃至汉服,甚至PS出莫言穿燕尾服、唐装、长衫、中山装和汉服的“效果图”。
11月29日,将随同莫言去瑞典领奖的高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邵春生告诉记者,莫言此行已准备了多套服装,包括燕尾服、西装、唐装、中山装和休闲装。领奖时入乡随俗穿燕尾服,其他演讲或非正式场合,则选择汉服或他本人平常很喜欢穿的休闲装。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时间为12月10日下午4点(因为诺贝尔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4:30去世),颁奖地点是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诺贝尔奖每年的颁奖典礼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于1500人到1800人;男士必须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庄重的晚礼服;仪式中所用的白花和黄花必须从意大利小镇圣莫雷(诺贝尔逝世的地方)空运而来。
按规定,诺奖得主每人可邀请16位(另一说,14位)私人客人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和晚宴。此次随从莫言赴斯德哥尔摩参加颁奖典礼的代表团一行共10人,除了莫言的太太和女儿之外,还有多位莫言作品的翻译者,包括莫言作品的英文翻译家葛浩文、瑞典文翻译家陈安娜、日文翻译家吉田富夫及俄语、西班牙语翻译家等。
据报道,莫言的此次领奖行程安排得很“满”,12月5日从北京起程,来去大约7至8天时间。在瑞典期间,每天都有活动安排,除了颁奖典礼和晚宴,还包括3场重要的大学演讲。
“接下来,我会尽快从获奖后的状态中摆脱出来,按照既定的方向,脚踏实地搞创作。”莫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如是说。据管谟贤透露,莫言下一部小说一定还是写高密东北乡,内容可能会写反腐败。而莫言则表示,这是一个秘密。
获奖之后,领奖之前
2012年
10月11日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10月11日、12日
莫言在家乡高密先后两次举行记者见面会,并接受央视《面对面》、《南方周末》等媒体的专访。
10月13日
莫言做客腾讯微访谈,表示感谢朋友们对自己的肯定以及批评,“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人心,也看到了我自己”。
10月18日
莫言在北京出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座谈会”,这是莫言获奖后首次在北京公开亮相。
10月29日
莫言现身红高粱文化节,表示“没有红高粱就没有我”,并且希望“莫言热”尽快过去。
11月24日
11月24日,湖南卫视《新闻当事人》栏目播出莫言访谈,此次访谈是在莫言10月29日参加红高粱文化节开幕式期间录制。
11月27日
莫言与北京市西城区委领导参观繁星戏剧村。
12月5日
莫言及其随从自北京起程去瑞典。在瑞典期间,每天都有活动安排,包括3场重要的大学演讲。
12月10日
12月10日,莫言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接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
一个是非洲大陆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个是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有理由相信,他们的会面会碰撞出精彩的火花,或许会成为历史性时刻。但遗憾的是,他们擦肩而过。
就在索因卡抵达北京当天,瑞典电视台也抵达了山东高密。莫言从北京回到高密老家,配合瑞典电视台拍摄短片,并参加10月29日第三届红高粱文化节开幕式。两位诺奖作家的会面不得不取消,莫言发短信表示道歉,索因卡则对此表示理解。
毫无疑问,这两个月来,莫言是中国最忙的作家。10月,他被中外记者重重包围;11月,他忙着为赴瑞典领奖做准备,包括准备多篇演说稿、多件参加典礼的礼服等。
此后,莫言谢绝了几乎所有采访和活动,没有再公开亮相。随着12月10日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的临近,“莫言热”再次掀起高潮,关于他领奖时穿什么服装、凭借“诺奖效应”,以2150万元全年版税收入高居2012年中国作家富豪榜第二名的新闻,更是引发了一场网络口水战。此外,如《莫言全集》出版、莫言获得中国话剧界最高奖项“金狮奖”编剧奖、担任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席等,都成为热点。
12月5日,莫言带着10位亲朋好友,起程前往瑞典,品尝他文学生涯中最辉煌的一席盛宴。
莫言很忙
“‘莫言热’很正常也让我感动,但我希望‘莫言热’尽快过去,把对莫言一个人的关注变成对中国更多的作家、更多的艺术创作者的关注。”针对国内持续不断的“莫言热”,莫言曾经在接受采访时多次表示,希望大家忘记他这个“生蛋的母鸡”,而只品尝他用笔“下的一窝蛋”。
对获得诺奖,莫言一方面感到惊喜、惶恐,一方面又刻意保持着低调,获奖后只召开了两次记者会,参加了两场公开活动,而且都是在10月。
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的最初几天,是莫言最忙的时候。消息公布当晚,他就在高密召开了记者招待会,第二天又召开了一次记者会。接着,他又接连接受中央电视台、《南方周末》、腾讯网等几家媒体的专访。
获奖时,莫言身在高密老家。在召开两场记者会后,莫言回到了北京。此后,他数次往返于高密和北京之间。
他公开亮相的两场活动,一是10月18日上午,在北京出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座谈会”,这也是莫言获奖后首次在北京公开亮相。莫言是以诺奖新科得主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的双重身份出席座谈会的,接受刘梦溪、范曾、余秋雨等诸多著名文化学者的赞扬。
另一场活动是在10月29日,他又回到高密,上午参加红高粱文化节开幕式,下午参加青岛市歌舞剧院的舞剧《红高粱》发布会。天稍微有些阴冷,9点半左右,红高粱文化节开幕,莫言首先致辞。媒体报道说:“围着一条围脖的莫言款款走上台,发言台前立刻被记者们包围。”莫言谦虚地称:“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我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都是一个写小说的农民,都是高密父老乡亲们的不太称职的儿子。”
此后,回到北京的莫言就很少再面对记者的镜头,尽管一批又一批的记者蹲守在他的家乡,尽管直到11月9日,莫言的大哥管谟贤还在接受采访时“抱怨”,莫言得奖之后,他“至今还没有机会跟莫言坐在一起谈一谈,因为莫言每天被记者包围着”。
11月24日,湖南卫视《新闻当事人》栏目播出了“最新”的莫言访谈,但从该节目中可知,此次访谈也是在莫言10月29日参加红高粱文化节开幕式期间进行的,并非最近。
为了准备赴瑞典领奖,莫言甚至缺席了12月1日在武汉举行的中国话剧界最高奖项“金狮奖”颁奖典礼。获得诺奖后一个月,他凭借话剧《我们的荆轲》的剧本创作获得了此次“金狮奖”的编剧奖。这也是莫言第一次获得国内的戏剧奖。
镜子和显微镜
莫言在最后一次公开采访中透露,他自己生活基本正常,但若要满足每一个电视台、每一个记者的要求,则实在分身乏术。除了向媒体表示歉意,他还“吐槽”说,“希望媒体的报道尽量完整准确,不要弄一个吓死人的标题,下面什么都没有,靠标题来吸引读者,这也不是什么好的办法。”
在密集的记者会和专访中,莫言透露了大量童年时期的成长经历,讲述了自己怎么从一个只读了小学的放羊娃,成长为一个名满世界的大作家,他的写作经验和饥饿记忆,论述了自己对当前中国文学的看法,也回应了国内对自己获奖的争议。
但是,喜欢八卦的网友们,却对访谈中的几个有意思的小插曲很感兴趣。比如,莫言如何回答央视“你幸福吗”的提问,莫言主动揭发自己“伪造学历”的故事,莫言对自己被消费的看法等。
在接受央视“面对面”的采访时,莫言重温了自己的成长之路,但最精彩的瞬间却是在节目的最后。当被董倩追问“你幸福吗”时,莫言干脆地回答说“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什么压力。“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么?”“我要说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刚得诺贝尔奖能说不幸福吗?”
莫言自爆当年自己“伪造学历”的故事更耐人寻味。据报道,“文革”粉碎了莫言的中学梦,但他还是在夜晚油灯下和下雨天不出工的时候读了一些闲书。1973年,他进县棉花厂当合同工,进厂登记时,谎报了学历,说自己是初中一年级,但很快被邻村的小伙子揭穿,弄得他抬不起头来。1976年,莫言当兵填表时,把学历填成了初中二年级,后来填写入团志愿表格,更是将自己的学历提升到了高中一年级,并在以后所有表格中都这么填。多年来,虽然没有人揭穿他,但他的心中一直忐忑不安。
其实,早在2005年莫言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坦承自己的北京师范大学学历是滥竽充数,论文是老师帮忙写的。有人说,拿着“假学历”的莫言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等于给了中国教育“一巴掌”,也再次证明了“唯学历论”的荒唐。 据媒体报道,有人以1000元注册的“莫言醉”白酒商标,以税后千万元高价成交,身价较当年的注册费跃升万倍。对此,莫言回应说:“关于我名字的注册,也希望不要一窝蜂地上,人名不经过我同意就注册不太妥当,但商家的这种热情我也可以理解,希望大家更加理智,世界上有很多很好的名字,不一定非要跟莫言捆绑在一起。”
而类似的修辞术,被莫言用在了自己的获奖感受上:“我自己非常清楚地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很好的作家,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也有许多作家写的作品同样好,他们也都有资格获得这个奖项。诺贝尔文学奖今年授予我,使我内心深处深感惶恐。”
至于对自己获奖的激烈争论,莫言认为这是一场人生的洗礼,不论是批评还是赞扬,都对他有利。他先后用“镜子”和“显微镜”来比喻这场争论,得出了一个结论,显示出一个小说家的本色:如果说争论是一面镜子,“我透过这面镜子看到了人心、看到了世态,当然,更重要的是看到了自己”;而如果说争论把他放到了社会的显微镜下,“我看到的这个人不是自己,而是一个叫莫言的写作者,我反而变成了一个旁观者,看到大家都在指指点点进行评价,这样的机会我千载难逢,必将是受益终生。”
去瑞典领奖
莫言获奖后,他的女儿管笑笑成为他的特别助理。有关莫言的对外事宜,都由管笑笑打理。管笑笑说,一个多月来,各种各样采访、会议、应酬,把莫言忙得疲惫不堪。而她会帮父亲看一些会议文件和英文信件,也会告诉接待方具体日程安排。“这一个多月来,父亲收到的国际交流的信件基本上都是我看,并在他的授意下一一回复。”
管笑笑还透露,父亲非常勤奋地在学外语,也会不时向她请教。
11月以来,由于莫言拒绝了所有对外的活动,他的家人成为媒体重要的新闻来源。而11月关于莫言最劲爆的新闻,莫过于“莫言要穿燕尾服去领奖”。这个来自莫言的大哥管谟贤的爆料,一下子击中了很多人内心深处脆弱不堪的民族情结。
11月9日,管谟贤做客山东大学透露,莫言正在为去瑞典领奖做准备,除了演讲稿之外,正定做领奖时穿的燕尾服,而准备同去的莫言夫人和女儿也正在做晚礼服,他还透露莫言还要学跳舞。莫言的二哥管谟欣随后也证实,因为颁奖礼瑞典国王和王后都将出席,所以莫言究竟穿什么,让一家人伤透了脑筋。
莫言去瑞典领奖已经不是他个人的事情,而代表着中国作家、中华民族的形象。因此,“莫言到瑞典领诺奖时该穿什么”这个问题,顿时在网上引发了强烈的争论。许多网友认为莫言领奖应该穿民族服装,比如唐装、长衫、中山装,乃至汉服,甚至PS出莫言穿燕尾服、唐装、长衫、中山装和汉服的“效果图”。
11月29日,将随同莫言去瑞典领奖的高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邵春生告诉记者,莫言此行已准备了多套服装,包括燕尾服、西装、唐装、中山装和休闲装。领奖时入乡随俗穿燕尾服,其他演讲或非正式场合,则选择汉服或他本人平常很喜欢穿的休闲装。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时间为12月10日下午4点(因为诺贝尔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4:30去世),颁奖地点是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诺贝尔奖每年的颁奖典礼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于1500人到1800人;男士必须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庄重的晚礼服;仪式中所用的白花和黄花必须从意大利小镇圣莫雷(诺贝尔逝世的地方)空运而来。
按规定,诺奖得主每人可邀请16位(另一说,14位)私人客人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和晚宴。此次随从莫言赴斯德哥尔摩参加颁奖典礼的代表团一行共10人,除了莫言的太太和女儿之外,还有多位莫言作品的翻译者,包括莫言作品的英文翻译家葛浩文、瑞典文翻译家陈安娜、日文翻译家吉田富夫及俄语、西班牙语翻译家等。
据报道,莫言的此次领奖行程安排得很“满”,12月5日从北京起程,来去大约7至8天时间。在瑞典期间,每天都有活动安排,除了颁奖典礼和晚宴,还包括3场重要的大学演讲。
“接下来,我会尽快从获奖后的状态中摆脱出来,按照既定的方向,脚踏实地搞创作。”莫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如是说。据管谟贤透露,莫言下一部小说一定还是写高密东北乡,内容可能会写反腐败。而莫言则表示,这是一个秘密。
获奖之后,领奖之前
2012年
10月11日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10月11日、12日
莫言在家乡高密先后两次举行记者见面会,并接受央视《面对面》、《南方周末》等媒体的专访。
10月13日
莫言做客腾讯微访谈,表示感谢朋友们对自己的肯定以及批评,“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人心,也看到了我自己”。
10月18日
莫言在北京出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座谈会”,这是莫言获奖后首次在北京公开亮相。
10月29日
莫言现身红高粱文化节,表示“没有红高粱就没有我”,并且希望“莫言热”尽快过去。
11月24日
11月24日,湖南卫视《新闻当事人》栏目播出莫言访谈,此次访谈是在莫言10月29日参加红高粱文化节开幕式期间录制。
11月27日
莫言与北京市西城区委领导参观繁星戏剧村。
12月5日
莫言及其随从自北京起程去瑞典。在瑞典期间,每天都有活动安排,包括3场重要的大学演讲。
12月10日
12月10日,莫言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接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