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激发学习动机的途径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也与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价值观、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连,学习动机经常可以通过外在的学习行为反映出来,学习动机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通过制约学习积极性实现的,学习积极性是学习动机的一种直接的外在表现,是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认真、主动、顽强和投入的状态,有无动机及其动机强弱都可以通过学习的积极性水平反映出来,而不同水平的学习积极性又直接影响学习效率.
1.1 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物理知识的价值
要打动学生的心,就要让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物理的重要性,例如:在讲《滑动变阻器》一节时,当学生探究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后,专门设计了实践活动的环节,让同学以小组的形式去做这样一件事情:改变小电器的某一性能,比如改变电动小汽车的行驶速度,改变小风扇的转速,调节小台灯的亮度,调节冲锋枪的声音等等,当时学生的热情表现是这样的:簇拥着跑到讲台前去领取待修改的玩具,那种专注和踊跃是很让为此付出艰辛准备的老师欣慰的,动手操作带来的效应绝不局限在这一节课,它会持续地传达给学生这样的信息:哦,物理课是好玩的、学到的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如果老师再注意提升,物理学的每一个新发现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比如手机等移动通讯离不开我们晶体材料的研发.
1.2 加强情感因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对学生越是爻心爱护,上课时就越是信赖老师,自然而然产生和老师合作的动机,努力学好老师所教的课程.
1.2.1 传递受欢迎的期望
教师的期望会对学生的动机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期望行为和期望结果,由于这些期望的不同,产生了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对待方式的不同,这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概念(查研究成果的表述视频做一些补充)、成就动机水平和抱负水平,如果这种对待方式持续下去的话,便会对学生产生固定或长远的影响,高期望的学生产生高水平的动机,经过不懈的努力,产生了高水平的行为,低期望的学生则恰恰相反,随着时间推移,学生们的行为和成就与当初的期望越来越接近,比如,教师认为某个学生“笨”、“坏孩子”、“没有前途”、“不可救药”等,这些期待在教师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受到低期待的学生会感到自己能力或品行不好,产生无力感,从而影响自信心,如果教师的期望持续这样,学生会更加不自信,甚至会放弃努力或继续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如果教师把学生看作是渴望学习的人,而且只有这样,学生也才更可能成为渴望学习的人,教师应让学生知道,他希望学生怀有好奇心,带着理解的态度学习,把正在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1.2.2 创设宽松平和、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
学生在活动时有目标,同时心情放松,能够集中精力从事手边的活动,而不用担心他们是否达到操作期望,在这个时候,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的最充分.
教师真实的爱通过眼神、笑貌、嗓音和动作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他们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激发起幸福、欢乐、开朗和奋发求知的热情,相反,教师的嫌恶、冷漠与忽视将导致学生精神不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情感所具有的与人交流、互相感染的特性,要信任、赞赏、耐心地对待学生,在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眼光注视全体学生,以信任的语气布置大家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在讨论交流时,要相信学生具备解答任何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意见,凡是正确的解答,特别是有创见的看法,我们都要表示赞赏.
1.3 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现代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在其他人的帮助下,实现意义的过程,是建构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学习不是把知识从课本或其他的知识载体复制到记忆中的,而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如老师、同学等)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所以说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1 利用强烈的对比引发学生质疑
例如:在《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老师从长方形的水槽中,让学生观察一条正在游动的金鱼,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金鱼的大小,稍后老师将金鱼捞出来,放在准备好的圆形的鱼缸中,鱼骤然“变大”了许多,学生情不自禁的发出嘘声,老师接着问,鱼不可能这么快就长大了,那么谁来揭开这个谜底呢?教师精心设计的对比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必然激发他想要问个究竟的思维,可以说为整节课学生情绪饱满地参与学习活动奠定了基础.
1.3.2 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
在教学《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的实验中,需要引导学生确定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可让学生将一张作业纸夹在英汉字典的第一页,拉动纸,感受拉力的大小;再将纸夹在最后一页,拉动纸,感受拉力的大小;这样学生就可以亲身感受到压力影响摩擦力的大小,而且这个实验是每个同学随时都可以做到的,保证了学生整体的参与度,接着进行“拔河比赛”活动,取一根木棒,事先在一端涂上油,叫一名强壮的男同学和一名瘦弱的女同学分别用一只手握紧棒的两端,涂油的一端给男同学,结果是力气大的男同学竟然拔不过力气小的女同学,惊异比赛结果的嘘声中,为什么的念头油然而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这个因素以这样的方式展现出来,学生的印象和感受会是非常深刻的.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比如通过讲故事、利用生活资源、物理学史和多媒体课件、魔术及小游戏等等,情境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无论怎样变化,其共性都是通过教师创造学习诱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1.4 及时反馈信息和实施外部调控
教师给学生的信息反馈,对他们的目标指向性活动起指导作用;而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调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积极性.
教师给学生提供的信息反馈包括学生的学习结果以及教师给予的一定评论和指导,一般来说,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无论这个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均有激励作用,因为若是成功,学生会提高学习热情,增强自信心;若是失败,可从中看到缺陷所在,激起上进心、给予及时改正,同样会对学习起促进作用,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反馈在学习上效果显著,而且反馈越及时,效果越好.
1.5 探究式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探究式学习有利于保护人的天性——好奇心,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至关重要,好奇心是人类的一种基本 特征,科学探究重视学生的这种本能的学习冲动,探究的过程可以为学生提供直接反馈和亲身体验,使他们能够形成新的持久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下面是08年人教社针对学生做的一项调查,其中两道题是这样设置的:
问卷题1 在下列四个选项中,根据你的兴趣或需要排列顺序
A.照相机是怎样成像的?
B.照相机是由那些部分组成的?
C.傻瓜照相机傻在那里?
D.自己组装一个照相机,
有47%的学生对“自己组装一个照相机”最感兴趣,
问卷题2 在下列四个选项中,根据你的兴趣或需要排列顺序:
A.按老师的要求做课本上的实验
B.按课本要求自己制造小电扇
C.自己设计制造小电扇
D.做实验研究电扇是怎样调速的
有56%的学生对“自己设计制造小电扇”最感兴趣,
从这个调查不难发现我们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到底是什么?我们教育工作者只能顺应这种规律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也就是说通过科学探究可以实现这样的愿景:通过行为,养成习惯,形成意识,完善品格,意识单靠灌输很难形成,要通过具体的行为和感受才能形成意讽也就是只有经过体验才能形成意识,进而培养能力,体验在物理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通过探究学习这样的渠道增强了实践意识,看到某一理论、结论时会自然联系其相关实践情景;看到某一实践情景时会自然联系其相关的理论根据,文字信息和实践情景的联系.
1.5.1 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小实验,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例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中,为了让学生接受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老师提供了很多材料,比如:气球、针、铜片、哨子、尺子、盛水的玻璃杯、玻璃棒等等,很多都来自日常生活用品或是玩具,学生利用这些非常熟悉的用品做实验,心情是自由放松的状态,情绪容易投入进去,能够最大限度想到很多有创意的实验方法,比如仅对气球这个用品,就列举了如下几种实验方案:气球吹起来后,放气时,发出声音;有的用钢针将气球刺破而发出声音;有的甚至改变放气口的大小,使声音变得不同,当然最后一种与这节课不相匹配,说明学生是在自由发挥着想像,可能和以往的经验有关,所以在交流时也展示出来,正是这种对错夹杂在一起的情形才反映学生思考的真实脉络,如果不让学生去动手操作,任何一个高明的老师也不能列举那么多样又精彩的方案,所以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逐步形成意识,即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1.5.2 改革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
这是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受触动比较大的一个实验,《焦耳定律》一节我们常规的方法是老师进行演示:用煤油作为升温的介质,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然后总结规律,那么它的弊病就在于煤油这种东西实在是随着用途的减少,已经作为非常稀缺的物品不好购置了,所以实验的普及率令人担忧,还有连带一个问题就是演示实验不可能作为学生实验来进行,除了刚才提到的器材本身的局限之外,还有就是加热煤油带来的味道也是一种空气污染,所以直接就造成有的学校这个实验根本就是不做,一次物理教材培训会上,做了一种称为“电热切割器”的自制教具,用来反映电热丝放出热量多少的是切割泡沫的难易程度,这种切割工具的制作直接将多年来的演示实验的弊端屏弃了,而变成每个学生都可以直接进行探究的学生实验,让他们在动手中感受实验的魅力.
效果之明显就用当时听课教师的举动来证明,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这些平时拘谨地为人师表的老师,都按耐不住好奇心,纷纷离开自己的座位去观察切割泡沫的效果。有的甚至纷纷拍照进行资料的采集,我想这个实验的创新是对焦耳定律实验的一次革命.
1.6 通过激励评价等外部调控手段激发学习动机
新课程倡导学习过程应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为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在课程评价上要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应该多向他传递积极的期望,促使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对学生千万不能说“不”,更不准说“你不行”;要说“你行”,“你一定行”等鼓励之语,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充满信心与希望,感到自己有能力应对所面临的一切问题.
为了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外部调控,这种调控主要来自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要以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出发点,坚持具体客观、言之有物的原则,比如对低程度的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的评价:
你们别笑了,不懂就问,这是很可贵的,他能提问题说明动脑筋思考了,敢于质疑是很好的学习习惯,也是非常好的思维品质,我想某某同学一定能学好物理.
这种简单力行的课堂评价其好处在于,保护和尊重了个体,同时也激励了群体,在问题意识的培养上给所有同学指明了方向,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同时又阐明了自己的态度,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而对稍好程度学生的评价:
你的问题是通过几天的观察后提出的,细致和耐心会使你得到更多的经验.
后一种评价对学生思维的进步与发展充满期待,也是对其学习态度的一种肯定,无形之中将教师对待问题的思路传达给了学生,达成情感态度的课程目标.
1.7 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和控制学习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目标的确定和学习活动的自我控制是学生的一种强有力的动机过程,在学校里,教师对学生的目标确立与学习控制给予适当的帮助,将会极大地激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意味着建立一个奋斗目标,一个在学习上要获得某种成功的意向,这个目标或意向将会贯穿在随后的日常学习活动中,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指导作用,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明显的目标指向性活动.
科学地设立教学目标,帮助学生选择实现目标的活动;帮助学生为实现目标而承担责任;并一步一步地达到目标,让学生在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中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成效的,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从而催生学习的内驱力.
1.8 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研究表明:学生喜欢模仿的教师,尤其喜欢那些师德高尚、知识渊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对学生关心爱护、责任心强的教师,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教师,像一块无形的磁铁,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吸引着学生,使他们形成一种强烈的、自然的学习动力和愿望.
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与学习有关的需要、动机、信心和期望,才能增强激励学生的手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让每位学生在学习物理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真正成为探究知识的探索者.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也与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价值观、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连,学习动机经常可以通过外在的学习行为反映出来,学习动机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通过制约学习积极性实现的,学习积极性是学习动机的一种直接的外在表现,是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认真、主动、顽强和投入的状态,有无动机及其动机强弱都可以通过学习的积极性水平反映出来,而不同水平的学习积极性又直接影响学习效率.
1.1 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物理知识的价值
要打动学生的心,就要让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物理的重要性,例如:在讲《滑动变阻器》一节时,当学生探究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后,专门设计了实践活动的环节,让同学以小组的形式去做这样一件事情:改变小电器的某一性能,比如改变电动小汽车的行驶速度,改变小风扇的转速,调节小台灯的亮度,调节冲锋枪的声音等等,当时学生的热情表现是这样的:簇拥着跑到讲台前去领取待修改的玩具,那种专注和踊跃是很让为此付出艰辛准备的老师欣慰的,动手操作带来的效应绝不局限在这一节课,它会持续地传达给学生这样的信息:哦,物理课是好玩的、学到的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如果老师再注意提升,物理学的每一个新发现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比如手机等移动通讯离不开我们晶体材料的研发.
1.2 加强情感因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对学生越是爻心爱护,上课时就越是信赖老师,自然而然产生和老师合作的动机,努力学好老师所教的课程.
1.2.1 传递受欢迎的期望
教师的期望会对学生的动机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期望行为和期望结果,由于这些期望的不同,产生了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对待方式的不同,这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概念(查研究成果的表述视频做一些补充)、成就动机水平和抱负水平,如果这种对待方式持续下去的话,便会对学生产生固定或长远的影响,高期望的学生产生高水平的动机,经过不懈的努力,产生了高水平的行为,低期望的学生则恰恰相反,随着时间推移,学生们的行为和成就与当初的期望越来越接近,比如,教师认为某个学生“笨”、“坏孩子”、“没有前途”、“不可救药”等,这些期待在教师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受到低期待的学生会感到自己能力或品行不好,产生无力感,从而影响自信心,如果教师的期望持续这样,学生会更加不自信,甚至会放弃努力或继续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如果教师把学生看作是渴望学习的人,而且只有这样,学生也才更可能成为渴望学习的人,教师应让学生知道,他希望学生怀有好奇心,带着理解的态度学习,把正在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1.2.2 创设宽松平和、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
学生在活动时有目标,同时心情放松,能够集中精力从事手边的活动,而不用担心他们是否达到操作期望,在这个时候,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的最充分.
教师真实的爱通过眼神、笑貌、嗓音和动作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他们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激发起幸福、欢乐、开朗和奋发求知的热情,相反,教师的嫌恶、冷漠与忽视将导致学生精神不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情感所具有的与人交流、互相感染的特性,要信任、赞赏、耐心地对待学生,在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眼光注视全体学生,以信任的语气布置大家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在讨论交流时,要相信学生具备解答任何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意见,凡是正确的解答,特别是有创见的看法,我们都要表示赞赏.
1.3 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现代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在其他人的帮助下,实现意义的过程,是建构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学习不是把知识从课本或其他的知识载体复制到记忆中的,而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如老师、同学等)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所以说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1 利用强烈的对比引发学生质疑
例如:在《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老师从长方形的水槽中,让学生观察一条正在游动的金鱼,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金鱼的大小,稍后老师将金鱼捞出来,放在准备好的圆形的鱼缸中,鱼骤然“变大”了许多,学生情不自禁的发出嘘声,老师接着问,鱼不可能这么快就长大了,那么谁来揭开这个谜底呢?教师精心设计的对比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必然激发他想要问个究竟的思维,可以说为整节课学生情绪饱满地参与学习活动奠定了基础.
1.3.2 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
在教学《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的实验中,需要引导学生确定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可让学生将一张作业纸夹在英汉字典的第一页,拉动纸,感受拉力的大小;再将纸夹在最后一页,拉动纸,感受拉力的大小;这样学生就可以亲身感受到压力影响摩擦力的大小,而且这个实验是每个同学随时都可以做到的,保证了学生整体的参与度,接着进行“拔河比赛”活动,取一根木棒,事先在一端涂上油,叫一名强壮的男同学和一名瘦弱的女同学分别用一只手握紧棒的两端,涂油的一端给男同学,结果是力气大的男同学竟然拔不过力气小的女同学,惊异比赛结果的嘘声中,为什么的念头油然而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这个因素以这样的方式展现出来,学生的印象和感受会是非常深刻的.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比如通过讲故事、利用生活资源、物理学史和多媒体课件、魔术及小游戏等等,情境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无论怎样变化,其共性都是通过教师创造学习诱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1.4 及时反馈信息和实施外部调控
教师给学生的信息反馈,对他们的目标指向性活动起指导作用;而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调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积极性.
教师给学生提供的信息反馈包括学生的学习结果以及教师给予的一定评论和指导,一般来说,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无论这个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均有激励作用,因为若是成功,学生会提高学习热情,增强自信心;若是失败,可从中看到缺陷所在,激起上进心、给予及时改正,同样会对学习起促进作用,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反馈在学习上效果显著,而且反馈越及时,效果越好.
1.5 探究式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探究式学习有利于保护人的天性——好奇心,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至关重要,好奇心是人类的一种基本 特征,科学探究重视学生的这种本能的学习冲动,探究的过程可以为学生提供直接反馈和亲身体验,使他们能够形成新的持久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下面是08年人教社针对学生做的一项调查,其中两道题是这样设置的:
问卷题1 在下列四个选项中,根据你的兴趣或需要排列顺序
A.照相机是怎样成像的?
B.照相机是由那些部分组成的?
C.傻瓜照相机傻在那里?
D.自己组装一个照相机,
有47%的学生对“自己组装一个照相机”最感兴趣,
问卷题2 在下列四个选项中,根据你的兴趣或需要排列顺序:
A.按老师的要求做课本上的实验
B.按课本要求自己制造小电扇
C.自己设计制造小电扇
D.做实验研究电扇是怎样调速的
有56%的学生对“自己设计制造小电扇”最感兴趣,
从这个调查不难发现我们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到底是什么?我们教育工作者只能顺应这种规律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也就是说通过科学探究可以实现这样的愿景:通过行为,养成习惯,形成意识,完善品格,意识单靠灌输很难形成,要通过具体的行为和感受才能形成意讽也就是只有经过体验才能形成意识,进而培养能力,体验在物理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通过探究学习这样的渠道增强了实践意识,看到某一理论、结论时会自然联系其相关实践情景;看到某一实践情景时会自然联系其相关的理论根据,文字信息和实践情景的联系.
1.5.1 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小实验,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例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中,为了让学生接受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老师提供了很多材料,比如:气球、针、铜片、哨子、尺子、盛水的玻璃杯、玻璃棒等等,很多都来自日常生活用品或是玩具,学生利用这些非常熟悉的用品做实验,心情是自由放松的状态,情绪容易投入进去,能够最大限度想到很多有创意的实验方法,比如仅对气球这个用品,就列举了如下几种实验方案:气球吹起来后,放气时,发出声音;有的用钢针将气球刺破而发出声音;有的甚至改变放气口的大小,使声音变得不同,当然最后一种与这节课不相匹配,说明学生是在自由发挥着想像,可能和以往的经验有关,所以在交流时也展示出来,正是这种对错夹杂在一起的情形才反映学生思考的真实脉络,如果不让学生去动手操作,任何一个高明的老师也不能列举那么多样又精彩的方案,所以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逐步形成意识,即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1.5.2 改革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
这是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受触动比较大的一个实验,《焦耳定律》一节我们常规的方法是老师进行演示:用煤油作为升温的介质,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然后总结规律,那么它的弊病就在于煤油这种东西实在是随着用途的减少,已经作为非常稀缺的物品不好购置了,所以实验的普及率令人担忧,还有连带一个问题就是演示实验不可能作为学生实验来进行,除了刚才提到的器材本身的局限之外,还有就是加热煤油带来的味道也是一种空气污染,所以直接就造成有的学校这个实验根本就是不做,一次物理教材培训会上,做了一种称为“电热切割器”的自制教具,用来反映电热丝放出热量多少的是切割泡沫的难易程度,这种切割工具的制作直接将多年来的演示实验的弊端屏弃了,而变成每个学生都可以直接进行探究的学生实验,让他们在动手中感受实验的魅力.
效果之明显就用当时听课教师的举动来证明,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这些平时拘谨地为人师表的老师,都按耐不住好奇心,纷纷离开自己的座位去观察切割泡沫的效果。有的甚至纷纷拍照进行资料的采集,我想这个实验的创新是对焦耳定律实验的一次革命.
1.6 通过激励评价等外部调控手段激发学习动机
新课程倡导学习过程应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为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在课程评价上要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应该多向他传递积极的期望,促使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对学生千万不能说“不”,更不准说“你不行”;要说“你行”,“你一定行”等鼓励之语,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充满信心与希望,感到自己有能力应对所面临的一切问题.
为了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外部调控,这种调控主要来自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要以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出发点,坚持具体客观、言之有物的原则,比如对低程度的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的评价:
你们别笑了,不懂就问,这是很可贵的,他能提问题说明动脑筋思考了,敢于质疑是很好的学习习惯,也是非常好的思维品质,我想某某同学一定能学好物理.
这种简单力行的课堂评价其好处在于,保护和尊重了个体,同时也激励了群体,在问题意识的培养上给所有同学指明了方向,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同时又阐明了自己的态度,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而对稍好程度学生的评价:
你的问题是通过几天的观察后提出的,细致和耐心会使你得到更多的经验.
后一种评价对学生思维的进步与发展充满期待,也是对其学习态度的一种肯定,无形之中将教师对待问题的思路传达给了学生,达成情感态度的课程目标.
1.7 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和控制学习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目标的确定和学习活动的自我控制是学生的一种强有力的动机过程,在学校里,教师对学生的目标确立与学习控制给予适当的帮助,将会极大地激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意味着建立一个奋斗目标,一个在学习上要获得某种成功的意向,这个目标或意向将会贯穿在随后的日常学习活动中,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指导作用,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明显的目标指向性活动.
科学地设立教学目标,帮助学生选择实现目标的活动;帮助学生为实现目标而承担责任;并一步一步地达到目标,让学生在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中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成效的,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从而催生学习的内驱力.
1.8 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研究表明:学生喜欢模仿的教师,尤其喜欢那些师德高尚、知识渊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对学生关心爱护、责任心强的教师,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教师,像一块无形的磁铁,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吸引着学生,使他们形成一种强烈的、自然的学习动力和愿望.
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与学习有关的需要、动机、信心和期望,才能增强激励学生的手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让每位学生在学习物理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真正成为探究知识的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