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肃慎族系信奉萨满教,“萨满”,一词源于满一通古斯语,意即“巫”的意思。萨满教作为一种原始宗教,它的起源及其社会心理基础至今仍是学术界研究的课题。萨满教的起源与石器时代的渔猎者生存方式具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说,它是北方各原始渔猎者社会精神的产物,并在其后的游牧民族当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形成了北方诸民族较复杂的各种变体形式。新开流遗址出土的骨雕鹰首和陶塑人首,可能是目前考古见到的肃慎族系宗教信仰最早的实物。
关键词:肃慎宗教文化;陶塑人首;玉礼器撷英
一、骨雕鹰首和角雕鱼形
兽骨磨制,以锋利的石器在磨光的柱状兽骨表面上精雕细刻。大嘴勾喙,前端扁圆,嘴的上下和两侧刻有平行短线,圆睛,阔腮,颈部顺应骨材的曲度,极其自然地表现了鹰的长颈,使鹰首上扬。通长7.3厘米。
角雕鱼形:将鹿角纵劈一半,两侧磨光,前端斜收似鱼头形,后段上翘,将两侧削窄,末端稍宽,中有缺口,似鱼尾鳍,全形像一条在水中浮游的鱼。
骨雕鹰首和角雕游鱼作为艺术品的吉祥物。可能赋有原始宗教观念,与图腾崇拜有关。
骨雕鹰首,按当时的动物形象缩雕,比例匀称适度,眼和嘴十分逼真,整体表现出鱼鹰在引颈腾空,寻觅食物的生动形象,刀法之娴熟、洗练,风格之自然、隽永,使人很难相信这件堪称杰作的艺术品是出自原始匠人之手。
骨雕鹰首形似、神似,仅用鹰首体现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物的认识,使之超然于现实之上,蒙上一层神秘色彩,把它看成是原始图腾崇拜的某种标记可能更接近于创作者的本意。
鱼鹰体大如鸭,爪亦如之,腹白身褐色,光滑油亮,昂首顾盼,目光犀利。鱼鹰飞翔能力弱,但极善潜水,在水中能睁目视物,潜翔速度极快,而且转向自如,追捕能力很强。
肃慎先人用鱼鹰捕鱼的方法,不得而知,他们在长期的原始的捕捞活动中,面对鱼鹰极善潜水,快速捕捉鱼的技能自叹不如,由羡慕而敬畏,用兽骨磨制出鱼鹰的形象,作为偶像,企盼能捕到更多更大的鱼。渔猎的实践为肃慎先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创作题材,鱼形象的刻画说明人们通过实践,对心目中的捕捞对象已有了一定认识。由于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社会发展类型的低级性质的限制和界定,他们以采集、捕捞、狩猎等占有经济的生产方式构成其基本的社会生活,动植物是原始人的社会生活直接依赖的对象,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动物是人必不可少的,必要东西;而人的生命和生存所依靠的东西,对于人来說就是神。”原始人只有不断地扩大食物来源和生活资料,才能维持生命和“种的繁衍”。而对浩瀚的湖水所提供的无尽鱼类,使当地渔业极为兴盛,于是把食物的增进和控制与鱼鹰的本能联系在一起,“多神崇拜”的观念就形成了。萨满教有鹰祭与鹰神母,新开流遗址的骨雕鹰首,准确、精妙、传神的物象是目前这一地区考古发现最早的一件偶像实物。
二、陶塑人首
夹砂灰陶,人面呈扁平状,方颐、高额下宽上圆顶,用阴线刻出双眉,两眉浓重,细眼长鼻,鼻翼和嘴亦用阴线刻出,五官端正。
该人首是在新开流遗址墓葬附近采集到的,考古发掘者认为陶塑人首与墓葬是同一时期的遗物。
2005年佳木斯市文物管理站征集到一件砂岩人首,琢制,酷似人头骷髅,唯脖颈处为半圆捉环,石人首像似常被倒提。陶(石)人首,可能是“馘首”或称之为“猎头”陋习遗风。随着人类文化的不断进步,在人类历史上曾存在过的一些残规陋俗逐渐被人们摈弃而消失了,如“馘首”习俗,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件极其野蛮和残酷的行为,令人难以理解。但在民族学领域,史前时代的原始民族却存在“馘首”习俗这一社会现象,如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后洼遗址已出土的陶塑人头像,而且我们还能从古文献记载中找到它的若干残迹。尤其是由于地域的不同和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的差异,陋习在个别民族中,直到清代才改变或摈弃。
新开流遗址的陶塑人首,五官端正、细眼、高额、长鼻,形态酷似萨满教的神,而且是在墓地出现,应当与墓葬有关。是原始人们敬畏和崇拜的偶像。
佳木斯文物管理站征集的砂岩人首,确切地说是一件依人头骷髅而琢制的石质品,形态森然可怖,颈下部的半圆环,系绳,可将人首悬挂于某处,用手提环便于携带,把它放在身边和放在一定地方,起避邪和护身作用。这些特点使人自然联想到目前依然存在的原始生态文化——萨满教。
三、玉礼器撷英
1991年黑龙江省饶河县小南山新石器时代墓葬出土玉器67件,器形有玉环、玉玦、玉珠、玉斧、玉矛、玉匕、玉簪等。玉器的数量,几乎相当于新中国以来黑龙江各地出土史前玉器之总和。
礼器:指那些用来辨等级、明身份,或进行礼聘、祭祀活动的玉制品,是中国玉文化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对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礼仪风俗,用玉风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周礼》已把璧、琮、圭、璋、琥、璜等玉器作为“六器”、“六瑞”。“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虎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用玉器作为沟通人与神的中介。另外,玉器也可以作为人与人交往的媒介,赋予玉以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德,或五德、六德、九德;用玉表示财富、权威、等级,甚至崇信“玉入孔窍,可防尸不朽”等。
饶河小南山玉器具有地域性,是在当地琢制,从半成品石料的加工技术看,它为研究金属出现以前切割石器的“绳切法”提供了实物资料。从器物特征看,该墓的一些文化特点与依兰倭肯哈达洞穴遗址的特点相近。如二者出土的玉环,均呈圆形,对钻孔,肉上无穿孔,横剖面呈菱形等,饶河小南山的玉环,与辽宁牛梁河积石冢出土的玉环制品相近。说明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但饶河小南山的玉器个性大于共性,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
关键词:肃慎宗教文化;陶塑人首;玉礼器撷英
一、骨雕鹰首和角雕鱼形
兽骨磨制,以锋利的石器在磨光的柱状兽骨表面上精雕细刻。大嘴勾喙,前端扁圆,嘴的上下和两侧刻有平行短线,圆睛,阔腮,颈部顺应骨材的曲度,极其自然地表现了鹰的长颈,使鹰首上扬。通长7.3厘米。
角雕鱼形:将鹿角纵劈一半,两侧磨光,前端斜收似鱼头形,后段上翘,将两侧削窄,末端稍宽,中有缺口,似鱼尾鳍,全形像一条在水中浮游的鱼。
骨雕鹰首和角雕游鱼作为艺术品的吉祥物。可能赋有原始宗教观念,与图腾崇拜有关。
骨雕鹰首,按当时的动物形象缩雕,比例匀称适度,眼和嘴十分逼真,整体表现出鱼鹰在引颈腾空,寻觅食物的生动形象,刀法之娴熟、洗练,风格之自然、隽永,使人很难相信这件堪称杰作的艺术品是出自原始匠人之手。
骨雕鹰首形似、神似,仅用鹰首体现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物的认识,使之超然于现实之上,蒙上一层神秘色彩,把它看成是原始图腾崇拜的某种标记可能更接近于创作者的本意。
鱼鹰体大如鸭,爪亦如之,腹白身褐色,光滑油亮,昂首顾盼,目光犀利。鱼鹰飞翔能力弱,但极善潜水,在水中能睁目视物,潜翔速度极快,而且转向自如,追捕能力很强。
肃慎先人用鱼鹰捕鱼的方法,不得而知,他们在长期的原始的捕捞活动中,面对鱼鹰极善潜水,快速捕捉鱼的技能自叹不如,由羡慕而敬畏,用兽骨磨制出鱼鹰的形象,作为偶像,企盼能捕到更多更大的鱼。渔猎的实践为肃慎先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创作题材,鱼形象的刻画说明人们通过实践,对心目中的捕捞对象已有了一定认识。由于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社会发展类型的低级性质的限制和界定,他们以采集、捕捞、狩猎等占有经济的生产方式构成其基本的社会生活,动植物是原始人的社会生活直接依赖的对象,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动物是人必不可少的,必要东西;而人的生命和生存所依靠的东西,对于人来說就是神。”原始人只有不断地扩大食物来源和生活资料,才能维持生命和“种的繁衍”。而对浩瀚的湖水所提供的无尽鱼类,使当地渔业极为兴盛,于是把食物的增进和控制与鱼鹰的本能联系在一起,“多神崇拜”的观念就形成了。萨满教有鹰祭与鹰神母,新开流遗址的骨雕鹰首,准确、精妙、传神的物象是目前这一地区考古发现最早的一件偶像实物。
二、陶塑人首
夹砂灰陶,人面呈扁平状,方颐、高额下宽上圆顶,用阴线刻出双眉,两眉浓重,细眼长鼻,鼻翼和嘴亦用阴线刻出,五官端正。
该人首是在新开流遗址墓葬附近采集到的,考古发掘者认为陶塑人首与墓葬是同一时期的遗物。
2005年佳木斯市文物管理站征集到一件砂岩人首,琢制,酷似人头骷髅,唯脖颈处为半圆捉环,石人首像似常被倒提。陶(石)人首,可能是“馘首”或称之为“猎头”陋习遗风。随着人类文化的不断进步,在人类历史上曾存在过的一些残规陋俗逐渐被人们摈弃而消失了,如“馘首”习俗,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件极其野蛮和残酷的行为,令人难以理解。但在民族学领域,史前时代的原始民族却存在“馘首”习俗这一社会现象,如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后洼遗址已出土的陶塑人头像,而且我们还能从古文献记载中找到它的若干残迹。尤其是由于地域的不同和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的差异,陋习在个别民族中,直到清代才改变或摈弃。
新开流遗址的陶塑人首,五官端正、细眼、高额、长鼻,形态酷似萨满教的神,而且是在墓地出现,应当与墓葬有关。是原始人们敬畏和崇拜的偶像。
佳木斯文物管理站征集的砂岩人首,确切地说是一件依人头骷髅而琢制的石质品,形态森然可怖,颈下部的半圆环,系绳,可将人首悬挂于某处,用手提环便于携带,把它放在身边和放在一定地方,起避邪和护身作用。这些特点使人自然联想到目前依然存在的原始生态文化——萨满教。
三、玉礼器撷英
1991年黑龙江省饶河县小南山新石器时代墓葬出土玉器67件,器形有玉环、玉玦、玉珠、玉斧、玉矛、玉匕、玉簪等。玉器的数量,几乎相当于新中国以来黑龙江各地出土史前玉器之总和。
礼器:指那些用来辨等级、明身份,或进行礼聘、祭祀活动的玉制品,是中国玉文化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对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礼仪风俗,用玉风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周礼》已把璧、琮、圭、璋、琥、璜等玉器作为“六器”、“六瑞”。“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虎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用玉器作为沟通人与神的中介。另外,玉器也可以作为人与人交往的媒介,赋予玉以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德,或五德、六德、九德;用玉表示财富、权威、等级,甚至崇信“玉入孔窍,可防尸不朽”等。
饶河小南山玉器具有地域性,是在当地琢制,从半成品石料的加工技术看,它为研究金属出现以前切割石器的“绳切法”提供了实物资料。从器物特征看,该墓的一些文化特点与依兰倭肯哈达洞穴遗址的特点相近。如二者出土的玉环,均呈圆形,对钻孔,肉上无穿孔,横剖面呈菱形等,饶河小南山的玉环,与辽宁牛梁河积石冢出土的玉环制品相近。说明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但饶河小南山的玉器个性大于共性,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