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产后缺乳;增乳汤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442-01
产后缺乳是指产妇分娩后,乳汁分泌甚少或全无。是产科常见病,多发生在产后3天或半个月内,也可发生在整个哺乳期。首见于《诸病源候论》,提出了津液暴竭,经血不足可导致无乳。产后缺乳影响到母体的身心健康及婴儿的生长发育,故笔者在从事产后随访工作的过程中,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自拟增乳汤加减治疗产后缺乳12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20例产后妇女,均为我院门诊病人,年龄在23岁至40岁之间,其中23至30岁55例占45.8%,31至35岁50例占41.7%,36岁以上的15例占12.5%。病程:10天以内者56例占46.7%,11天至20天者48例占40%,21天以上者16例占13.3%。缺乳情况:全无16例占13.3%,乳汁稀少83例占69.2%,乳汁骤停21例占17.5%。
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以益气养血,通络下乳为治则,并与食疗及精神调护相结合,方取增乳汤加减。组方:黄芪30 g、党参15 g、炒白术15 g、当归15 g、漏芦12 g、路路通15 g、通草12 g、穿山甲6 g、王不留行15 g。根据患者症状随症加味,阴虚者加生地12 g、麦冬12g;肝郁者加柴胡12 g、白芍12 g、青皮12 g;痰气壅阻者加姜半夏10 g、茯苓12 g、陈皮12 g、炙甘草6 g,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剂量3至14剂。
3.疗效标准
治愈:乳汁量显著增加,能够完全满足婴儿的需要;有效:乳汁量较前增加,但不能满足婴儿需要;无效:治疗后乳汁量无明显改善,依然不能满足婴儿需要。
4.治疗结果
120例哺乳期妇女,经过治疗,其中痊愈63例,占总数52.5%;有效48例,占总数40%;无效9例,占总数7.5%;总有效率占总数92.5%。
5.典型病例
付某,女,30岁,2012年2月顺娩一女婴,产后乳汁不足,自服猪蹄汤及鲫鱼汤后乳汁量较前稍增,但仍不能满足婴儿需要,产后31天与家人发生矛盾后乳汁量骤减,遂至我科就诊,就诊时诉乳汁量极少,乏力,常自汗出,畏风。精神抑郁,情绪低落,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弦。中医辨证属气虚肝郁型,给予增乳汤加味,组方如下:
黄芪30 g、党参15 g、炒白术15 g、当归15 g、柴胡12 g、白芍12 g、青皮12 g、漏芦12 g、穿山甲6 g、王不留行15 g、路路通15 g、通草12 g、防风12g、陈皮12 g、甘草6 g,3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3天后复诊,乳汁量较前增多,乏力、自汗、情绪低落症状较前减轻,畏风症状消失,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原方减防风继续服5剂,5天后复诊,乳汁量增多,每日添加奶粉3次即可,偶有汗出,乏力症状消失,精神可,纳食可,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前方减柴胡、青皮继续服5剂复诊,乳汁量充足,自汗症状消失。
6.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若产后发生营养不良,精神恐惧或抑郁、焦虑等,可直接影响丘脑下部,使垂体前叶PRL分泌减少,而致缺乳或乳汁过少。中医学认为乳房属阳明胃经,乳头属厥阴肝经。妇人乳汁为气血所化生,气血源于脾胃水谷精微所化,气血充沛则乳汁充盈。妇人产时失血耗气,亡血伤津,元气大伤,气血不足,则乳汁生化乏源,故产后极易发生缺乳;乳汁的分泌能否顺利通畅,又依赖于肝气的疏泄与调节,肝郁不舒,失其条达,致产后缺乳。正如《傅青主女科》云 :“妇人产后绝无点滴之乳,人以为乳管之闭者也,谁知是气与血之两涸乎!夫乳乃气血之所化而成者,无血固不能生乳汁,无气亦不能化乳汁。”;又如《儒门事亲》云 :“妇人有本生无乳者,不治。或因啼哭悲怒郁结,气溢闭塞,以致乳脉不行。”。产后缺乳的病因病机以气血虚弱化源不足、气机郁滞乳道滞涩为主。故产后缺乳的治疗以调治气血,通络下乳为治则。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本病分为虚实两类,“产妇有二种乳汁不行,有气血盛而壅闭不行者;有血少气弱涩而不行者。虚当补之,盛当疏之。”。增乳汤在前人下乳涌泉散基础上进行加减。因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方取黄芪、党参、炒白术以健脾益气;因血可载气,取当归补血活血;另取漏芦、路路通、通草、穿山甲、王不留行通络下乳。全方共奏益气养血、通络下乳之功。在临床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的不同,辨证论治,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简介:
梁艳(1982—),女,汉族,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442-01
产后缺乳是指产妇分娩后,乳汁分泌甚少或全无。是产科常见病,多发生在产后3天或半个月内,也可发生在整个哺乳期。首见于《诸病源候论》,提出了津液暴竭,经血不足可导致无乳。产后缺乳影响到母体的身心健康及婴儿的生长发育,故笔者在从事产后随访工作的过程中,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自拟增乳汤加减治疗产后缺乳12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20例产后妇女,均为我院门诊病人,年龄在23岁至40岁之间,其中23至30岁55例占45.8%,31至35岁50例占41.7%,36岁以上的15例占12.5%。病程:10天以内者56例占46.7%,11天至20天者48例占40%,21天以上者16例占13.3%。缺乳情况:全无16例占13.3%,乳汁稀少83例占69.2%,乳汁骤停21例占17.5%。
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以益气养血,通络下乳为治则,并与食疗及精神调护相结合,方取增乳汤加减。组方:黄芪30 g、党参15 g、炒白术15 g、当归15 g、漏芦12 g、路路通15 g、通草12 g、穿山甲6 g、王不留行15 g。根据患者症状随症加味,阴虚者加生地12 g、麦冬12g;肝郁者加柴胡12 g、白芍12 g、青皮12 g;痰气壅阻者加姜半夏10 g、茯苓12 g、陈皮12 g、炙甘草6 g,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剂量3至14剂。
3.疗效标准
治愈:乳汁量显著增加,能够完全满足婴儿的需要;有效:乳汁量较前增加,但不能满足婴儿需要;无效:治疗后乳汁量无明显改善,依然不能满足婴儿需要。
4.治疗结果
120例哺乳期妇女,经过治疗,其中痊愈63例,占总数52.5%;有效48例,占总数40%;无效9例,占总数7.5%;总有效率占总数92.5%。
5.典型病例
付某,女,30岁,2012年2月顺娩一女婴,产后乳汁不足,自服猪蹄汤及鲫鱼汤后乳汁量较前稍增,但仍不能满足婴儿需要,产后31天与家人发生矛盾后乳汁量骤减,遂至我科就诊,就诊时诉乳汁量极少,乏力,常自汗出,畏风。精神抑郁,情绪低落,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弦。中医辨证属气虚肝郁型,给予增乳汤加味,组方如下:
黄芪30 g、党参15 g、炒白术15 g、当归15 g、柴胡12 g、白芍12 g、青皮12 g、漏芦12 g、穿山甲6 g、王不留行15 g、路路通15 g、通草12 g、防风12g、陈皮12 g、甘草6 g,3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3天后复诊,乳汁量较前增多,乏力、自汗、情绪低落症状较前减轻,畏风症状消失,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原方减防风继续服5剂,5天后复诊,乳汁量增多,每日添加奶粉3次即可,偶有汗出,乏力症状消失,精神可,纳食可,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前方减柴胡、青皮继续服5剂复诊,乳汁量充足,自汗症状消失。
6.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若产后发生营养不良,精神恐惧或抑郁、焦虑等,可直接影响丘脑下部,使垂体前叶PRL分泌减少,而致缺乳或乳汁过少。中医学认为乳房属阳明胃经,乳头属厥阴肝经。妇人乳汁为气血所化生,气血源于脾胃水谷精微所化,气血充沛则乳汁充盈。妇人产时失血耗气,亡血伤津,元气大伤,气血不足,则乳汁生化乏源,故产后极易发生缺乳;乳汁的分泌能否顺利通畅,又依赖于肝气的疏泄与调节,肝郁不舒,失其条达,致产后缺乳。正如《傅青主女科》云 :“妇人产后绝无点滴之乳,人以为乳管之闭者也,谁知是气与血之两涸乎!夫乳乃气血之所化而成者,无血固不能生乳汁,无气亦不能化乳汁。”;又如《儒门事亲》云 :“妇人有本生无乳者,不治。或因啼哭悲怒郁结,气溢闭塞,以致乳脉不行。”。产后缺乳的病因病机以气血虚弱化源不足、气机郁滞乳道滞涩为主。故产后缺乳的治疗以调治气血,通络下乳为治则。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本病分为虚实两类,“产妇有二种乳汁不行,有气血盛而壅闭不行者;有血少气弱涩而不行者。虚当补之,盛当疏之。”。增乳汤在前人下乳涌泉散基础上进行加减。因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方取黄芪、党参、炒白术以健脾益气;因血可载气,取当归补血活血;另取漏芦、路路通、通草、穿山甲、王不留行通络下乳。全方共奏益气养血、通络下乳之功。在临床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的不同,辨证论治,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简介:
梁艳(1982—),女,汉族,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