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云见“误” 探误露本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cas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错误像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教学的失误。同时,错误也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正确地把握、分析、运用错误中的有效教学资源,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走出问题陷阱,并在解疑和探究中获得真知。本文通过引导学生展示怎么想的,搜寻出错了吗,剖析错在哪里,寻觅该怎么做,揭露为什么要这么做,探寻走出物理问题陷阱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问题陷阱;可视化;适度点拨;启迪;揭露本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10-0038-4
  平时我们常能听到教师道出这样的埋怨:“这道题讲过好几遍了,学生怎么又出错了。”而学生也常拍着脑袋喊“冤”:“这道题明明上次弄懂了,怎么又做错了。”面对“掉入”了问题陷阱的这些学生,如果教师进一步的教学处理不够恰当,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在笔者听过的课中,这些学生有时是被教师的妙语联珠、旁证博引“拽出”问题陷阱的;有时由于其他学生“一步到位”的假象而被迫成了“看客”。他们犹如摔了一跤的孩子,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摔倒的,就被教师或其他学生拖着继续往前奔,一路上仍然跌跌撞撞……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学生“吃一堑,长一智”呢?看来,教师应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出”问题陷阱。下面结合一个具体案例,谈谈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供同行们参考。
  案例 一辆卡车以v1=24 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突然发现前方s0=38 m处有一辆自行车正以v2=6 m/s的速度同向匀速行驶,于是卡车司机立即刹车做匀减速运动且加速度大小a=4 m/s2,则卡车是否会撞上自行车?
  1 拨云见“误”
  1.1 晒一晒——展示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
  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遇到典型问题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索空间和学习自主权,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也要乐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下面请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吧!
  生1:我觉得若卡车减速至零时都没撞上自行车,那以后就肯定不会撞了。所以我求出此时两车的前后关系,从而判断是否会相撞。
  师:在黑板上投影学生1的解题过程:
  法一:卡车刹车至零用时t1==6 s,此过程卡车位移s1==72 m,自行车位移s2=v2t=36 m,Δs=s2 s0-s1=2 m,即此时卡车还在自行车后方2 m处,所以不会相撞。
  生2:我与生1的观点相同,他讲得很有道理!
  生3:方法一确实有道理,可我计算的结果是两车相撞了,好像我没算错呀!
  师:把生3的解题过程一起展示在黑板上:
  法二:假设经过时间t两车相撞,则v1t-at2=v2t s0,得t2-9t 19=0,Δ=92-4×1×19=5>0,所以t有解,两车会相撞。
  教学感悟:对于典型问题,教师应努力实现学生隐性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实践表明,这便于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暴露思维破绽,找出思维漏洞,同时也便于思维的碰撞引发讨论、交流。
  1.2 找一找——发现解题过程中的思维陷阱
  学生的学习不能一味地依赖教师的“教”,更多的应是自己“体验”和“感悟”的过程。面对不同解法时,教师应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及判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的思维去发生“碰撞”,“碰撞”越猛烈,认识就会越深刻。
  师:两种方法计算都无误,但得到了相反的结果,谁对谁错呢?
  生:我觉得方法一天衣无缝,第二种数学方法不一定符合物理实际情况。
  生:方法二肯定正确。
  摘 要:错误像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教学的失误。同时,错误也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正确地把握、分析、运用错误中的有效教学资源,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走出问题陷阱,并在解疑和探究中获得真知。本文通过引导学生展示怎么想的,搜寻出错了吗,剖析错在哪里,寻觅该怎么做,揭露为什么要这么做,探寻走出物理问题陷阱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问题陷阱;可视化;适度点拨;启迪;揭露本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10-0038-4
  平时我们常能听到教师道出这样的埋怨:“这道题讲过好几遍了,学生怎么又出错了。”而学生也常拍着脑袋喊“冤”:“这道题明明上次弄懂了,怎么又做错了。”面对“掉入”了问题陷阱的这些学生,如果教师进一步的教学处理不够恰当,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在笔者听过的课中,这些学生有时是被教师的妙语联珠、旁证博引“拽出”问题陷阱的;有时由于其他学生“一步到位”的假象而被迫成了“看客”。他们犹如摔了一跤的孩子,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摔倒的,就被教师或其他学生拖着继续往前奔,一路上仍然跌跌撞撞……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学生“吃一堑,长一智”呢?看来,教师应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出”问题陷阱。下面结合一个具体案例,谈谈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供同行们参考。
  案例 一辆卡车以v1=24 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突然发现前方s0=38 m处有一辆自行车正以v2=6 m/s的速度同向匀速行驶,于是卡车司机立即刹车做匀减速运动且加速度大小a=4 m/s2,则卡车是否会撞上自行车?
  1 拨云见“误”
  1.1 晒一晒——展示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
  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遇到典型问题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索空间和学习自主权,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也要乐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下面请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吧!
  生1:我觉得若卡车减速至零时都没撞上自行车,那以后就肯定不会撞了。所以我求出此时两车的前后关系,从而判断是否会相撞。
  师:在黑板上投影学生1的解题过程:
  法一:卡车刹车至零用时t1==6 s,此过程卡车位移s1==72 m,自行车位移s2=v2t=36 m,Δs=s2 s0-s1=2 m,即此时卡车还在自行车后方2 m处,所以不会相撞。
  生2:我与生1的观点相同,他讲得很有道理!
  生3:方法一确实有道理,可我计算的结果是两车相撞了,好像我没算错呀!
  师:把生3的解题过程一起展示在黑板上:
  法二:假设经过时间t两车相撞,则v1t-at2=v2t s0,得t2-9t 19=0,Δ=92-4×1×19=5>0,所以t有解,两车会相撞。
  教学感悟:对于典型问题,教师应努力实现学生隐性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实践表明,这便于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暴露思维破绽,找出思维漏洞,同时也便于思维的碰撞引发讨论、交流。
  1.2 找一找——发现解题过程中的思维陷阱
  学生的学习不能一味地依赖教师的“教”,更多的应是自己“体验”和“感悟”的过程。面对不同解法时,教师应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及判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的思维去发生“碰撞”,“碰撞”越猛烈,认识就会越深刻。
  师:两种方法计算都无误,但得到了相反的结果,谁对谁错呢?
  生:我觉得方法一天衣无缝,第二种数学方法不一定符合物理实际情况。
  生:方法二肯定正确。
其他文献
摘 要:重庆高考理综物理部分试卷的结构较2012年课改前作了较大的调整,分值由改革前的120分调整为110分,内容也作了相应的调整,选择题的个数由8个调整为5个,增加了选考内容。必考内容为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和选修模块3-1、3-2、3-5的内容,选考内容为选修模块3-3、3-4两个模块的内容,考试内容多。笔者仔细分析2013和2014年重庆高考命题的共同点,对2015级的二轮复习作出一点建议,
摘要:笔者针对复习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时策。  关键词:复习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18{S)-0033-2    初中物理教学中,复习课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与新授课相比,大多复习课还停留在“讲练式”,课堂上教师讲得面面俱到,“满堂灌”,或是“精讲多练”
摘 要:在当前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不少困惑,产生了一些疑虑,同时也在积极地反思和研究。本文就如何实现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对具体课例的分析出发,提出了感悟生活、自主探究和关注社会三大主要教学策略。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2(X)-0012-3    新课程一路走来
摘要:本文从《二力平衡》课堂出发,通过一堂模式实践课,来探讨物理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主导的巧妙,课堂的互动生成,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  关键词:引导;互动;主体性;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2(S)-0022-4  市初二物理有效教学研讨活动及市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集中培训结束后,一学校青年教师回校上汇报课,上的是第九章第一节《
人教版新课标的第八章电与磁中,对地磁场有这样的定义: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地磁场。我们教师在讲课时,总是讲解到:地磁场的形状跟条形磁体的磁场很相似。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但是,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时,仍然有一定的困难。因为“磁场”这一概念本身就很抽象。另外,学生平时也难以感觉到地磁场。  这个时候,做一个周围存在磁场的地球仪,就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地磁场这部分内容了。首先,
摘要:本文结合《电阻定律》的教学案例,从设置“疑”境,“动”境,“议”境,“竞”境和“用”境五个方面,阐述了笔者优化教学过程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电阻定律;优化教学过程;“五”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0)12(S)-0067-3    几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让教师们深深体会到: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注重情境的创设,才能激活学生思维,主
按照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模块构成,选择理科的学生一般均在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2的学习后,进入选修模块物理3系列的学习。目前大多数学校均在高一下学期期中后不长时间即完成了对物理必修1、2的学习。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感到对高一学生来说,物理必修1、2,与选修3-1之间有一个较大的“台阶”,认清“台阶”的成因,做好必修1、2与选修3-1之间的衔接,帮助学生跨过这一“台阶”,对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实现新课程
摘要:针对一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设计了《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一节课的教案,以期与同行探讨。  关键词:规律;应用;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8(S)-0031-3    本课题是人教版物理必修I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的内容。笔者在调研中看到,教师仅把它作为牛顿运动定律应用的“习题课”。物理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高一物理第二章“自由落体运动”一节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许多教师往往借助频闪照相捕捉定位、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定位或光电门定位计时等实验来研究,利用到“Δs=aT2”、“s—t图像”或“s-t图像”等位移方面的规律来定量探究。由于应用频闪照相和打点计时器研究,计时精度不高,误差较大。应用光电门研究,高一学生对“s-t图像为抛物线”过渡到“s-t图像为直线”的数学预备知识
摘要:本文是观摩了第九届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之后,对孙东梅老师执教的“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片段进行赏析反思。  关键词:电磁感应;优质;优效;传情;重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7(S)-0073-3    2010年11月,第九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在重庆市育才中学如期举行。笔者有幸观摩了比赛的全过程。全国各路教学能手精心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