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深入,文体与语体的关系又重新进入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视线之中,成为写作教学过程中不得不为学生解答和阐明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便以“文体与语体”为研究核心,从文体与语体的一致性、基于文体与语体一致性的高中语文写作策略两方面进行了阐述,致力于使学生在高考写作中更加注重语言的规范、突出不同文体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文体;语体;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随着指中国高考语文考试内容的改革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深入,文体与语体的关系又重新进入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视线之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在《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一文中指出:“能根据写作的具体情境和要求,正确选用文体、语体,灵活使用语言文字和各种表达手段,构成完整语篇”“能按照语篇功能和写作目的,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符合文体和语体的要求”,这是第一次对“语文高考的关键能力”在“文体”“语体”方面的清晰表述。文体和语体必将成为写作教学过程中不得不为学生解答和阐明的重要问题。
一、文体与语体的一致性
文体和语体虽然分属不同概念,但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相关性和一致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交际功能上的一致性。语言文字的诞生、存在和发展,归根结底便是为了便捷人们的交流过程,而利用文字撰写出的一篇篇文章,其目的也是为了表达自身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并期待借助文字使自己的观点意见得以有效传播。而语体的交际功能从本质上而言也推动了不文体交际任务和目的的达成。如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便需要认识和把握议论文的语体特征,恰当使用政治理论术语、使用起限制作用的结构复杂的长句以及整散结合、灵活多变的句式。再如,在现代诗歌创作过程中,写作者为了彰显出该文体表情达意、抒发胸中感慨的效果,便应当注重选用抒情性文字,且不可忽略语言的语音功能,注意声调、押韵、停顿的灵活运用,使读之有朗朗上口、荡气回肠之感。
其二,在语言本体上的一致性。教师或语言研究者若从文体的内部考查其结构时,便会发现文体与语体实际上存在着回到语言本体上的一致性,即对任何文体进行语言结构、语言规范或表达技巧上的剖析时,都不外乎从语言、词汇、语法、句式、语境、表达技巧等方面展开认知和阐述。如,在记叙文的写作过程中,除了需要通过形象性、情意性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生动刻画,还要借助遣词、择句、构篇、修辞等将“六要素”表述清晰,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明确事件的发生背景、经过和结果,进而透过事件着意领会作者刻画的不同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等。
二、基于文体与语体一致性的高中语文写作策略
(一)合理建构语篇,符合语体规范
语体对文体中实际语言运用的引导和制约绝不是空泛抽象的,而应当切实且富有针对性。基于文体和语体在交际功能上的一致性,教师应当认识到,若想让呈现出的文章真正发挥出其叙述事件、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的目的,则应当按照一定的语体规范进行语言和文字的建构。
以2018年语文全国一卷写作题目为例。其中,列举出来2000年至2018年我国发生的种种大事和2020年、2035年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設目标;还需要学生根据与新中国一路成长、一同圆梦的历程进行思考,并撰写一篇文章,想象它会被装进时光瓶中,留待2035年18岁的青年人开启。在对这道作文题目进行分析和方法讲授时,教师便应当引领学生共同明确文体,在符合语言规范的情况下开展写作。首先,由于文章字数不得少于800字,因此诗歌便不予考虑;而题目要求所撰写文章需要留待未来青年人阅读,因此便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际语境,即这篇文章需要以书信体的方式撰写,在写作过程中不可忽略书信的基本体式。其次,由于需要以信件的方式叙述内容,为未来青年人提供一定的人生指导,需要在文章中彰显个人意见和看法,着重叙述事件经过的记叙文便不宜使用,散文和议论文当为较好选择。最后,教师便需要提醒学生散文和议论文的语言规范:就散文而言,语言应当精炼准确、清新明确,在写作过程中应当注重“形散而神不散”,即描绘或刻画的所有内容均应当为中心主旨——青年的成长与祖国发展不可分割而服务;就议论文而言,教师应当提醒学生应当在书信中提出关于国家建设和青少年成长的明确观点,并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式对观点予以说明,不可侃侃而谈,而无实际事例对观点进行论证。
(二)词与意结合,彰显文体境界之美
当我们将语体和文体研究结合起来看,便会发现他们的美学基础在于词与意的有机结合,借助语言将深远的意境呈现在学生面前,或将某种深厚情感基于浅显的文字流露出来,或将某种鲜明的观点准确、严密地表达出来,进而引发读者的共鸣。
以2017年语文全国一卷写作题目为例,出题人要求学生从大熊猫、广场舞、京剧、美丽乡村、高铁等“中国关键词”中找出2-3个来呈现中国面貌。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对关键词的选择不应当是随意盲目的,而应深入挖掘不同词汇背后的隐藏含义,以此为基准建构其文章的主题和意义。如“移动支付”“一带一路”“高铁”便可着眼于快速崛起和发展的中国;“京剧”“长城”“熊猫”便可彰显出中国文脉的延续;“美丽乡村”“空气污染”便可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美丽中国。在借助关键词背后含义确立文章中心后,教师不忘提醒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中国经济繁荣、山水风光方面的细致刻画与描述,以象征或借代的手法寓意中国的觉醒和不断向前迈进,力求体现出所选择文体应有的语体色彩和语言风格,如此才可为文章增添一定文采。
参考文献
[1]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
[2]胡妍.试论语体与文体的关系[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27-31+93.
[3]祝克懿.文体与语体关系的思考[J].修辞学习,2000(03):4-5+3.
关键词:文体;语体;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随着指中国高考语文考试内容的改革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深入,文体与语体的关系又重新进入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视线之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在《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一文中指出:“能根据写作的具体情境和要求,正确选用文体、语体,灵活使用语言文字和各种表达手段,构成完整语篇”“能按照语篇功能和写作目的,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符合文体和语体的要求”,这是第一次对“语文高考的关键能力”在“文体”“语体”方面的清晰表述。文体和语体必将成为写作教学过程中不得不为学生解答和阐明的重要问题。
一、文体与语体的一致性
文体和语体虽然分属不同概念,但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相关性和一致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交际功能上的一致性。语言文字的诞生、存在和发展,归根结底便是为了便捷人们的交流过程,而利用文字撰写出的一篇篇文章,其目的也是为了表达自身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并期待借助文字使自己的观点意见得以有效传播。而语体的交际功能从本质上而言也推动了不文体交际任务和目的的达成。如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便需要认识和把握议论文的语体特征,恰当使用政治理论术语、使用起限制作用的结构复杂的长句以及整散结合、灵活多变的句式。再如,在现代诗歌创作过程中,写作者为了彰显出该文体表情达意、抒发胸中感慨的效果,便应当注重选用抒情性文字,且不可忽略语言的语音功能,注意声调、押韵、停顿的灵活运用,使读之有朗朗上口、荡气回肠之感。
其二,在语言本体上的一致性。教师或语言研究者若从文体的内部考查其结构时,便会发现文体与语体实际上存在着回到语言本体上的一致性,即对任何文体进行语言结构、语言规范或表达技巧上的剖析时,都不外乎从语言、词汇、语法、句式、语境、表达技巧等方面展开认知和阐述。如,在记叙文的写作过程中,除了需要通过形象性、情意性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生动刻画,还要借助遣词、择句、构篇、修辞等将“六要素”表述清晰,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明确事件的发生背景、经过和结果,进而透过事件着意领会作者刻画的不同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等。
二、基于文体与语体一致性的高中语文写作策略
(一)合理建构语篇,符合语体规范
语体对文体中实际语言运用的引导和制约绝不是空泛抽象的,而应当切实且富有针对性。基于文体和语体在交际功能上的一致性,教师应当认识到,若想让呈现出的文章真正发挥出其叙述事件、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的目的,则应当按照一定的语体规范进行语言和文字的建构。
以2018年语文全国一卷写作题目为例。其中,列举出来2000年至2018年我国发生的种种大事和2020年、2035年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設目标;还需要学生根据与新中国一路成长、一同圆梦的历程进行思考,并撰写一篇文章,想象它会被装进时光瓶中,留待2035年18岁的青年人开启。在对这道作文题目进行分析和方法讲授时,教师便应当引领学生共同明确文体,在符合语言规范的情况下开展写作。首先,由于文章字数不得少于800字,因此诗歌便不予考虑;而题目要求所撰写文章需要留待未来青年人阅读,因此便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际语境,即这篇文章需要以书信体的方式撰写,在写作过程中不可忽略书信的基本体式。其次,由于需要以信件的方式叙述内容,为未来青年人提供一定的人生指导,需要在文章中彰显个人意见和看法,着重叙述事件经过的记叙文便不宜使用,散文和议论文当为较好选择。最后,教师便需要提醒学生散文和议论文的语言规范:就散文而言,语言应当精炼准确、清新明确,在写作过程中应当注重“形散而神不散”,即描绘或刻画的所有内容均应当为中心主旨——青年的成长与祖国发展不可分割而服务;就议论文而言,教师应当提醒学生应当在书信中提出关于国家建设和青少年成长的明确观点,并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式对观点予以说明,不可侃侃而谈,而无实际事例对观点进行论证。
(二)词与意结合,彰显文体境界之美
当我们将语体和文体研究结合起来看,便会发现他们的美学基础在于词与意的有机结合,借助语言将深远的意境呈现在学生面前,或将某种深厚情感基于浅显的文字流露出来,或将某种鲜明的观点准确、严密地表达出来,进而引发读者的共鸣。
以2017年语文全国一卷写作题目为例,出题人要求学生从大熊猫、广场舞、京剧、美丽乡村、高铁等“中国关键词”中找出2-3个来呈现中国面貌。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对关键词的选择不应当是随意盲目的,而应深入挖掘不同词汇背后的隐藏含义,以此为基准建构其文章的主题和意义。如“移动支付”“一带一路”“高铁”便可着眼于快速崛起和发展的中国;“京剧”“长城”“熊猫”便可彰显出中国文脉的延续;“美丽乡村”“空气污染”便可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美丽中国。在借助关键词背后含义确立文章中心后,教师不忘提醒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中国经济繁荣、山水风光方面的细致刻画与描述,以象征或借代的手法寓意中国的觉醒和不断向前迈进,力求体现出所选择文体应有的语体色彩和语言风格,如此才可为文章增添一定文采。
参考文献
[1]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
[2]胡妍.试论语体与文体的关系[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27-31+93.
[3]祝克懿.文体与语体关系的思考[J].修辞学习,2000(03):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