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乘着轰轰烈烈的课改东风,我市的小学科学教育逐步迈向新的台阶!迄今,小学科学教材走人课堂快7个年头,它调整了我们固有的教学理念,带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全新变革。我们也紧随着课改步伐日渐成长,回望一路走来的历程,正视目前我们身边的科学课堂,也调查了解周边的一些科学教学概况,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以进一步优化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
一、总的概况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但是,会对以后公民的整体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目前的小学科学教育,并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追求的只有升学率。升学率成为整个社会追求的唯一目标,经济落后得地区尤为明显。在欧美等国家,位列三门核心课程之一的《科学》,在我市乃至全国,它只属于地位谦卑的副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程开设不容乐观
按照省教育厅要求,小学科学课每周2课时,城区、县城、乡镇小学大多能开足上齐。农村受条件影响,绝大部分农村学校开设困难。和苏南地区相比有着一定的差距。
2、师资力量尤为薄弱
在师资方面,我市有着全国各地兼有的现象,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目前市区,只有1所学校的几个校区拥有专职科学教师队伍,而其他学校和各县区、乡村的学校均由语数老师、即将退休、或其他闲杂人员兼职,即使有专职老师的学校,教师的工作量大且杂务繁多。
3、实验教学硬件配备不足
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程,实验课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模式,建设标准的科学实验室,才能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在城市大部分学校尚能配备实验室,配齐基本器材和耗材。但也有很多学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过于陈旧,依照过去的自然实验室而建,类似于普通教室的模式,不便于新课程所倡导的,分组合作探究模式的开展。在广大的乡村学校,受惠于2008年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四配套”器材下乡工程,各类学校的器材配备已经达到或者胜于市区学校,但却缺乏标准的科学实验室和完备的师资,如果缺少这些软件的配合,再强的硬件设施也可能成为摆设。
二、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上问题及对策
尽管学校硬件条件可能尚有不足,但是随着课改的推进,我市新一代科学教师,早已树立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并努力践行于课堂。但由于经验的缺乏,往往遇到不少问题,影响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问题如下:
(一)如何处理好教材?
《科学课程标准》向我们发出口号:“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很多老师还没能完全树立开放的教材观,还停留在“教教材”,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现在,我们科学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怎样做到“用教材教”?一般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小学科学教育专家路培崎老师曾说过:“教材是什么?教材就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的一个思路。”,现在的教师需要树立“大教材观”,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教材,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同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补充教学内容,必要时也可适当增减课时。教师若能吃透教材,钻研教参,领会要旨,以丰富的形式和方法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用教材教”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1、充分利用发掘教材
教材上一课的内容,也许只有几幅图,几句话。但一幅图引出了一个问题,一句话就是一个探究活动。精炼的图文资料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的,只是一个思路、一个依据、一些范例,教师在备课时,如何处理很有学问。
如《神奇的水》一课,本课的第一幅图:一朵浸泡在异色墨水里的双色花。很多老师没有亲自动手做,只是在课堂上一笔带过,实在可惜!我的做法是,准备一朵白色的康乃馨,花枝剪成两半,分别插入一定浓度的红色和蓝色墨水中,赶在课前做好一朵双色花,带进课堂用作导入,学生课前也许课前就预习了课本,但我给他们现场带去的双色花,给了他们极大的震撼,引发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在认识到毛细现象之后,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张,变色花花瓣的放大图,花瓣上布满了艳丽色泽的毛细网,让孩子们惊叹了很久。教参上的图文,虽然精炼但却不意味着可有可无,教材上的范例凝聚了众多学科教育专家的智慧,往往极具典型性。很多时候,教师无需随心所欲地改教材,只要在处理教材时,充分利用的同时再多注意发掘,把教材最大化、最优化利用起来,就能做到“用教材教”。
另外,教师在处理教材之前,务必要仔细研读教参,教参对教材上的范例详实的诠释,有总的分析、有活动的指导、也有专业知识的补充。有不少老师,翻开教参时,只关注教参上提供的教案,不研究甚至不阅读教案以外的资料。曾经有兼职的老师向我请教了几个专业知识问题,结果翻开教参,总能在书上的某个角落找到答案。由此可见,对于科学教师,特别是非专业科学教师而言,研读教参非常重要,大到课本的单元概述、小到活动的具体指导都是不可或缺的,研透每一个细节,才能更好把握自己的教学脉络,才能进一步用好教材。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的教材观在变,师生关系也在改变,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力求学生在知识、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多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为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能只关注教材不关注学生,只关心研究的内容,不关心影响研究的客观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关注学生的兴趣,调整课时。
如《水滴里的生物》一课,教参上建议分配一课时,小学生第一次接触神奇的微生物世界,感觉到新奇、有趣,求知的欲望十分强烈,人人都特别渴望用显微镜看水样。本课信息量很大,又都是学生的兴趣所在,难于取舍。如果只安排一课时,使用显微镜观察水样时,只能让学生作短暂的观察,观察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无法满足学生的强烈兴致。研究表明,如果阻碍儿童开展探究活动,就是违背了儿童的天性,而且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我增设第二课时,纯粹的观察实验课,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用法,在老师调好焦距的基础上,允许学生适当调焦,分组观察三种水样:池塘水样、变形虫的培养水样、草履虫的培养水样,寻找多种微生物,观察它们的样子。一节课下来,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在情感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开心的笑容挂在了每位孩子的脸上。
因此,教师不能为教而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给足探究的时间,鼓励探究,让学生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
(2)、因地制宜,调整单元或单元内课的顺序
科学教材里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内课与课之间,一般都有特定的联系,或并列或递进。教师在备课时要清楚之间的内在关 系,但也不是一层不变的。科学课很多活动都和天时、地利密切相关,甚至受到制约。如,五年级新学期开始的《太阳和影子》、《太阳钟》,这两课是递进的关系,需要带领学生到室外观测,我市9月初以多云天气为主,很难有晴天,如果按部就班地上,观测活动无法开展。因此,可以先研究单元内的《昼夜交替》和《看月相》,在研究这两课的过程中,遇到晴天的,再穿插研究前面的两课。再如,四年级《养蚕》单元,不同纬度的地区,季节到来各有早晚,同一地区,物候的变化也有差异,教师在备课时,如果发现时间上出现偏差,也可以调整整个单元的研究顺序。总之,活用教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需要广大的教师自己摸索,且思且行。 (二)如何提高实验课的实效? 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中有大量的实验活动,与不少科学老师交流过,反应最多的是实验课最难上,实验课组织教学难度大、实验时间难以控制、教学流程难以把握、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等问题,且效率不高,课堂闹哄哄,一节课下来,教师筋疲力尽,学生也一知半解,但只能草草收场。如何保证实验课的课堂实效?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研究,我的个人体会如下:
(1)抓好课堂教学常规是前提。
在学生心目中,科学好像是门副科。但是,科学教师自己一定要树立,科学是一门重要学科的概念,认真对待,一板一眼,课堂教学常规应常抓不懈。长此以往,只有教师重视课堂管理了,学生才能养成恪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否则,一上课学生就闹哄哄静不下来,老师再精心准备的课也难以开展。无论上什么类型的课,教学常规应摆在首位,这是课堂高效的前提。
(2)把握好课堂的节奏
教师在备课时,非常有必要审视课堂上的各个环节,充分预设课堂情景。上课时主动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如:一分钟内能讨论好的问题,绝不要留两分钟的时间,否则学生的讨论就会游离话外。实验亦是如此,15分钟能做好的实验,不要留给20分钟的时间,不要忽视实验完成后器材的管理,否则,将会无止尽地耗尽课堂时间,最后来不及交流和汇报。当然,也不能留不足时间,否则,即使教师歇斯底里,也很难叫停学生手里的操作,因为他们还没有完成。把握好节奏,才能便于组织、管理课堂。
(3)器材,课前准备好、课上管理好。
首先,课前精心准备器材。器材是探究活动中学生操作的对象,离开器材探究无从谈起,而器材仅一个“有”字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花相当长的功夫研究器材,选择好的材料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起好奇心,引发探究的冲动。教师应根据课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设计典型教学材料,并进行有机组合,使学生对这些“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探究,可高效地发现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如:在教学《神奇的水》一课时,指导学生认识水的毛细现象,让学生探究谁能沿着什么样的材料向上“爬”?在教学方法相同的前提下,选用了两组不同材料,一组是:卫生纸、布条、粉笔、玻璃片、塑料尺,铁片,另一组是:卫生和纸蜡、纸单玻璃片和双玻璃片、细玻璃管和粗玻璃管,显然后者对比鲜明,材料层次分明。实验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发现水能沿着卫生纸、双玻璃片和细玻璃管往上爬,而不能沿着密不透气的蜡纸、单玻璃片和粗玻璃管往上爬。这与他们的猜想截然不同,学生在震惊之余,内心产生矛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继而试图找到答案。自主把目光转移到同种材料之间的对比上,为什么同种材料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很快发现小孔或小缝隙这些细微特征,所有难点迎刃而解。
其次,课上管好器材。实验课上包罗万象的器材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果课堂上教师疏于管理材料,很容易使得整节课陷入混乱之中,实验时教师难以控制场面,甚至会导致整节课失败。课堂上教师一定要避免所有材料“一窝下”,根据需要适时呈现器材、掌握好器材发放的步骤、使用完毕及时收好器材,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材料进行理性操作,教师才能有效地调控课堂秩序,从而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4)明确实验目的,杜绝盲目操作。
大部分学生对科学课上的各种实验活动,都是很感兴趣的,他们对科学的热情也源于此。各式器材会深深吸引了住学生,但很多时候,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却只是因好玩而引发,看到了就想立刻动手研究,实验时目的、计划不明确,盲目动手,看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方法、过程和结论茫然无知。课堂上虚假繁荣的背后,正是学生缺少了理性思考。 那么,如何解决呢?我认为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培养,不要一上课就让学生探究,需要细化探究的结构,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四个过程,实验时不要急于去动手,需明确问题,设计好方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强调注意事项,然后发放实验记录表,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就不可能忘了要做什么?怎么做?要记录什么?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太阳和影子》这一课,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室外观测影子的变化,提出问题之后,组织学生讨论具体的做法,如选择什么物体作为观测对象(教师可为每组提供标志圆筒)?怎样保证圆筒固定不动(用粉笔画圈)?怎么才能看出影子变化了(及时用粉笔画下来)?间隔多长时间画一次?画好以后需要观测什么?(方向和长度变化),所有的细节都引导学生思考后,继而提供实验记录单和器材,才能外出到指定场地进行观测。这样,实验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
教师在备一节实验课时,如果能考虑到以上细节,加以细化处理,就能保证实验课的有序、高效开展。
事物在发展的同时,总可能表现出不足。目前,我们的科学教育教学也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作为教师,只要善于反思、关注学生发展,不断总结,总有一天能把教训转化成经验,为切实提高地区的科学教育质量,为培养好一批批孩子的科学素养奉献光和热。
(作者:盐城市教育科学院科学教研员)
一、总的概况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但是,会对以后公民的整体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目前的小学科学教育,并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追求的只有升学率。升学率成为整个社会追求的唯一目标,经济落后得地区尤为明显。在欧美等国家,位列三门核心课程之一的《科学》,在我市乃至全国,它只属于地位谦卑的副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程开设不容乐观
按照省教育厅要求,小学科学课每周2课时,城区、县城、乡镇小学大多能开足上齐。农村受条件影响,绝大部分农村学校开设困难。和苏南地区相比有着一定的差距。
2、师资力量尤为薄弱
在师资方面,我市有着全国各地兼有的现象,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目前市区,只有1所学校的几个校区拥有专职科学教师队伍,而其他学校和各县区、乡村的学校均由语数老师、即将退休、或其他闲杂人员兼职,即使有专职老师的学校,教师的工作量大且杂务繁多。
3、实验教学硬件配备不足
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程,实验课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模式,建设标准的科学实验室,才能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在城市大部分学校尚能配备实验室,配齐基本器材和耗材。但也有很多学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过于陈旧,依照过去的自然实验室而建,类似于普通教室的模式,不便于新课程所倡导的,分组合作探究模式的开展。在广大的乡村学校,受惠于2008年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四配套”器材下乡工程,各类学校的器材配备已经达到或者胜于市区学校,但却缺乏标准的科学实验室和完备的师资,如果缺少这些软件的配合,再强的硬件设施也可能成为摆设。
二、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上问题及对策
尽管学校硬件条件可能尚有不足,但是随着课改的推进,我市新一代科学教师,早已树立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并努力践行于课堂。但由于经验的缺乏,往往遇到不少问题,影响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问题如下:
(一)如何处理好教材?
《科学课程标准》向我们发出口号:“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很多老师还没能完全树立开放的教材观,还停留在“教教材”,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现在,我们科学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怎样做到“用教材教”?一般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小学科学教育专家路培崎老师曾说过:“教材是什么?教材就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的一个思路。”,现在的教师需要树立“大教材观”,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教材,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同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补充教学内容,必要时也可适当增减课时。教师若能吃透教材,钻研教参,领会要旨,以丰富的形式和方法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用教材教”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1、充分利用发掘教材
教材上一课的内容,也许只有几幅图,几句话。但一幅图引出了一个问题,一句话就是一个探究活动。精炼的图文资料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的,只是一个思路、一个依据、一些范例,教师在备课时,如何处理很有学问。
如《神奇的水》一课,本课的第一幅图:一朵浸泡在异色墨水里的双色花。很多老师没有亲自动手做,只是在课堂上一笔带过,实在可惜!我的做法是,准备一朵白色的康乃馨,花枝剪成两半,分别插入一定浓度的红色和蓝色墨水中,赶在课前做好一朵双色花,带进课堂用作导入,学生课前也许课前就预习了课本,但我给他们现场带去的双色花,给了他们极大的震撼,引发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在认识到毛细现象之后,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张,变色花花瓣的放大图,花瓣上布满了艳丽色泽的毛细网,让孩子们惊叹了很久。教参上的图文,虽然精炼但却不意味着可有可无,教材上的范例凝聚了众多学科教育专家的智慧,往往极具典型性。很多时候,教师无需随心所欲地改教材,只要在处理教材时,充分利用的同时再多注意发掘,把教材最大化、最优化利用起来,就能做到“用教材教”。
另外,教师在处理教材之前,务必要仔细研读教参,教参对教材上的范例详实的诠释,有总的分析、有活动的指导、也有专业知识的补充。有不少老师,翻开教参时,只关注教参上提供的教案,不研究甚至不阅读教案以外的资料。曾经有兼职的老师向我请教了几个专业知识问题,结果翻开教参,总能在书上的某个角落找到答案。由此可见,对于科学教师,特别是非专业科学教师而言,研读教参非常重要,大到课本的单元概述、小到活动的具体指导都是不可或缺的,研透每一个细节,才能更好把握自己的教学脉络,才能进一步用好教材。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的教材观在变,师生关系也在改变,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力求学生在知识、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多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为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能只关注教材不关注学生,只关心研究的内容,不关心影响研究的客观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关注学生的兴趣,调整课时。
如《水滴里的生物》一课,教参上建议分配一课时,小学生第一次接触神奇的微生物世界,感觉到新奇、有趣,求知的欲望十分强烈,人人都特别渴望用显微镜看水样。本课信息量很大,又都是学生的兴趣所在,难于取舍。如果只安排一课时,使用显微镜观察水样时,只能让学生作短暂的观察,观察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无法满足学生的强烈兴致。研究表明,如果阻碍儿童开展探究活动,就是违背了儿童的天性,而且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我增设第二课时,纯粹的观察实验课,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用法,在老师调好焦距的基础上,允许学生适当调焦,分组观察三种水样:池塘水样、变形虫的培养水样、草履虫的培养水样,寻找多种微生物,观察它们的样子。一节课下来,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在情感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开心的笑容挂在了每位孩子的脸上。
因此,教师不能为教而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给足探究的时间,鼓励探究,让学生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
(2)、因地制宜,调整单元或单元内课的顺序
科学教材里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内课与课之间,一般都有特定的联系,或并列或递进。教师在备课时要清楚之间的内在关 系,但也不是一层不变的。科学课很多活动都和天时、地利密切相关,甚至受到制约。如,五年级新学期开始的《太阳和影子》、《太阳钟》,这两课是递进的关系,需要带领学生到室外观测,我市9月初以多云天气为主,很难有晴天,如果按部就班地上,观测活动无法开展。因此,可以先研究单元内的《昼夜交替》和《看月相》,在研究这两课的过程中,遇到晴天的,再穿插研究前面的两课。再如,四年级《养蚕》单元,不同纬度的地区,季节到来各有早晚,同一地区,物候的变化也有差异,教师在备课时,如果发现时间上出现偏差,也可以调整整个单元的研究顺序。总之,活用教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需要广大的教师自己摸索,且思且行。 (二)如何提高实验课的实效? 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中有大量的实验活动,与不少科学老师交流过,反应最多的是实验课最难上,实验课组织教学难度大、实验时间难以控制、教学流程难以把握、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等问题,且效率不高,课堂闹哄哄,一节课下来,教师筋疲力尽,学生也一知半解,但只能草草收场。如何保证实验课的课堂实效?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研究,我的个人体会如下:
(1)抓好课堂教学常规是前提。
在学生心目中,科学好像是门副科。但是,科学教师自己一定要树立,科学是一门重要学科的概念,认真对待,一板一眼,课堂教学常规应常抓不懈。长此以往,只有教师重视课堂管理了,学生才能养成恪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否则,一上课学生就闹哄哄静不下来,老师再精心准备的课也难以开展。无论上什么类型的课,教学常规应摆在首位,这是课堂高效的前提。
(2)把握好课堂的节奏
教师在备课时,非常有必要审视课堂上的各个环节,充分预设课堂情景。上课时主动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如:一分钟内能讨论好的问题,绝不要留两分钟的时间,否则学生的讨论就会游离话外。实验亦是如此,15分钟能做好的实验,不要留给20分钟的时间,不要忽视实验完成后器材的管理,否则,将会无止尽地耗尽课堂时间,最后来不及交流和汇报。当然,也不能留不足时间,否则,即使教师歇斯底里,也很难叫停学生手里的操作,因为他们还没有完成。把握好节奏,才能便于组织、管理课堂。
(3)器材,课前准备好、课上管理好。
首先,课前精心准备器材。器材是探究活动中学生操作的对象,离开器材探究无从谈起,而器材仅一个“有”字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花相当长的功夫研究器材,选择好的材料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起好奇心,引发探究的冲动。教师应根据课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设计典型教学材料,并进行有机组合,使学生对这些“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探究,可高效地发现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如:在教学《神奇的水》一课时,指导学生认识水的毛细现象,让学生探究谁能沿着什么样的材料向上“爬”?在教学方法相同的前提下,选用了两组不同材料,一组是:卫生纸、布条、粉笔、玻璃片、塑料尺,铁片,另一组是:卫生和纸蜡、纸单玻璃片和双玻璃片、细玻璃管和粗玻璃管,显然后者对比鲜明,材料层次分明。实验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发现水能沿着卫生纸、双玻璃片和细玻璃管往上爬,而不能沿着密不透气的蜡纸、单玻璃片和粗玻璃管往上爬。这与他们的猜想截然不同,学生在震惊之余,内心产生矛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继而试图找到答案。自主把目光转移到同种材料之间的对比上,为什么同种材料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很快发现小孔或小缝隙这些细微特征,所有难点迎刃而解。
其次,课上管好器材。实验课上包罗万象的器材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果课堂上教师疏于管理材料,很容易使得整节课陷入混乱之中,实验时教师难以控制场面,甚至会导致整节课失败。课堂上教师一定要避免所有材料“一窝下”,根据需要适时呈现器材、掌握好器材发放的步骤、使用完毕及时收好器材,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材料进行理性操作,教师才能有效地调控课堂秩序,从而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4)明确实验目的,杜绝盲目操作。
大部分学生对科学课上的各种实验活动,都是很感兴趣的,他们对科学的热情也源于此。各式器材会深深吸引了住学生,但很多时候,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却只是因好玩而引发,看到了就想立刻动手研究,实验时目的、计划不明确,盲目动手,看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方法、过程和结论茫然无知。课堂上虚假繁荣的背后,正是学生缺少了理性思考。 那么,如何解决呢?我认为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培养,不要一上课就让学生探究,需要细化探究的结构,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四个过程,实验时不要急于去动手,需明确问题,设计好方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强调注意事项,然后发放实验记录表,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就不可能忘了要做什么?怎么做?要记录什么?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太阳和影子》这一课,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室外观测影子的变化,提出问题之后,组织学生讨论具体的做法,如选择什么物体作为观测对象(教师可为每组提供标志圆筒)?怎样保证圆筒固定不动(用粉笔画圈)?怎么才能看出影子变化了(及时用粉笔画下来)?间隔多长时间画一次?画好以后需要观测什么?(方向和长度变化),所有的细节都引导学生思考后,继而提供实验记录单和器材,才能外出到指定场地进行观测。这样,实验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
教师在备一节实验课时,如果能考虑到以上细节,加以细化处理,就能保证实验课的有序、高效开展。
事物在发展的同时,总可能表现出不足。目前,我们的科学教育教学也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作为教师,只要善于反思、关注学生发展,不断总结,总有一天能把教训转化成经验,为切实提高地区的科学教育质量,为培养好一批批孩子的科学素养奉献光和热。
(作者:盐城市教育科学院科学教研员)